内容简介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作者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Di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司马迁《史记》的写作,既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又通过简洁、优美的文字,揉入了自己感情的方式,丰满了历史人物的形象,因此在史学界、文学界流传千古。
内页插图
目录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史记卷二 夏本纪第二
史记卷三 殷本纪第三
史记卷四 周本纪第四
史记卷五 秦本纪第五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史记卷七 项羽本纪第七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
史记卷九 吕太后本纪第九
史记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
史记卷十一 孝景本纪第十一
史记卷十二 孝武本纪第十二
史记卷十三 三代世表第一
史记卷十四 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史记卷十五 六国年表第三
史记卷十六 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史记卷十七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
史记卷十八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史记卷十九 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
史记卷二十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史记卷二十一 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史记卷二十二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史记卷二十三 礼书第一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史记卷二十五 律书第三
史记卷二十六 历书第四
史记卷二十七 天官书第五
史记卷二十八 封禅书第六
史记卷二十九 河渠书第七
史记卷三十 平准书第八
史记卷三十一 吴太伯世家第一
史记卷三十二 齐太公世家第二
史记卷三十三 鲁周公世家第三
史记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第四
史记卷三十五 管蔡世家第五
史记卷三十六 陈杞世家第六
史记卷三十七 卫康叔世家第七
史记卷三十八 宋微子世家第八
史记卷三十九 晋世家第九
史记卷四十 楚世家第十
史记卷四十一 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
史记卷四十二 郑世家第十二
史记卷四十三 赵世家第十三
史记卷四十四 魏世家第十四
史记卷四十五 韩世家第十五
史记卷四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史记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第十七
史记卷四十八 陈涉世家第十八
史记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第十九
史记卷五十 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史记卷五十一 荆燕世家第二十一
史记卷五十二 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史记卷五十三 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史记卷五十四 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史记卷五十五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史记卷五十六 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史记卷五十七 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史记卷五十八 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史记卷五十九 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史记卷六十 三王世家第三十
史记卷六十一 伯夷列传第一
史记卷六十二 管晏列传第二
史记卷六十三 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史记卷六十四 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史记卷六十五 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史记卷六十六 伍子胥列传第六
史记卷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史记卷六十八 商君列传第八
史记卷六十九 苏秦列传第九
史记卷七十 张仪列传第十
史记卷七十一 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史记卷七十二 穰侯列传第十二
史记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史记卷七十四 孟子苟卿列传第十四
史记卷七十五 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史记卷七十六 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史记卷七十七 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史记卷七十八 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史记卷七十九 范雎蔡泽列传第十九
史记卷八十 乐毅列传第二十
史记卷八十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史记卷八十二 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史记卷八十三 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史记卷八十四 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史记卷八十五 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史记卷八十六 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史记卷八十七 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史记卷八十八 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史记卷八十九 张耳陈余列传第二十九
史记卷九十 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史记卷九十一 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史记卷九十二 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史记卷九十三 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史记卷九十四 儋列传第三十四
史记卷九十五 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史记卷九十六 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史记卷九十七 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史记卷九十八 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
史记卷九十九 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史记卷一百 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史记卷一百一 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
史记卷一百二 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史记卷一百三 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_一
史记卷一百四 田叔列传第四十四
史记卷一百五 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史记卷一百六 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史记卷一百七 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
史记卷一百八 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史记卷一百九 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史记卷一百十 匈奴列传第五十
史记卷一百一十一 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
史记卷一百一十二 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
史记卷一百一十三 南越列传第五十三
史记卷一百一十四 东越列传第五十四
史记卷一百一十五 朝鲜列传第五十五
史记卷一百一十六 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史记卷一百一十七 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史记卷一百一十八 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史记卷一百一十九 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史记卷一百二十 汲郑列传第六十
史记卷一百二十一 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史记卷一百二十二 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史记卷一百二十三 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史记卷一百二十四 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史记卷一百二十五 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史记卷一百二十六 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史记卷一百二十七 日者列传第六十七
史记卷一百二十八 龟策列传第六十八
史记卷一百二十九 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史记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精彩书摘
《史记(图文珍藏本 套装全二册)》: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四十九年,鲁隐公即位。五十一年,平王崩,太子泄父早死,立其子林,是为桓王。桓王,平王孙也。
桓王三年,郑庄公朝,桓王不礼。五年,郑怨,与鲁易许田。许田,天子之用事太山田也。八年,鲁杀隐公,立桓公。十三年,伐郑,郑射伤桓王,桓王去归。
二十三年,桓王崩,子庄王佗立。庄王四年,周公黑肩欲杀庄王而立王子克。辛伯告王,王杀周公,王子克奔燕。
十五年,庄王崩,子鳌王胡齐立。鳌王三年,齐桓公始霸。
五年,鳌王崩,子惠王阆立。惠王二年,初,庄王嬖姬姚,生子颓,颓有宠。及惠王即位,夺其大臣园以为囿,故大夫边伯等五人作乱,谋召燕、卫师伐惠王。惠王奔温,已居郑之栎。立鳌王弟颓为王。乐及遍舞,郑、虢君怒。四年,郑与虢君伐杀王颓,复人惠王。惠王十年,赐齐桓公为伯。
二十五年,惠王崩,子襄王郑立。襄王母早死,后母日惠后。惠后生叔带,有宠于惠王,襄王畏之。三年,叔带与戎、翟谋伐襄王。襄王欲诛叔带,叔带奔齐。齐桓公使管仲平戎于周,使隰朋平戎于晋。王以上卿礼管仲。管仲辞日:“臣贱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若节春秋来承王命,何以礼焉,陪臣敢辞。”王日:“舅_氏,余嘉乃勋,毋逆朕命。”管仲卒受下卿之礼而还。九年,齐桓公卒。十二年,叔带复归于周。
十三年,郑伐滑。王使游孙、伯服请滑,郑人囚之。郑文公怨惠王之人不与厉公爵,又怨襄王之与卫滑,故囚伯服。王怒,将以翟伐郑。富辰谏日:“凡我周之东徙,晋、郑焉依。子颓之乱,又郑之由定,今以小怨弃之!”王不听。十五年,王降翟师以伐郑。王德翟人,将以其女为后。富辰谏日:“平、桓、庄、惠皆受郑劳,王弃亲亲翟,不可从。”王不听。十六年,王绌翟后,翟人来诛,杀谭伯。富辰日:“吾数谏不从,如是不出,王以我为怼乎?”乃以其属死之。
初,惠后欲立王子带,故以党开翟人,翟人遂入周。襄王出奔郑,郑居王于汜。子带立为王,取襄王所绌翟后与居温。十七年,襄王告急于晋,晋文公纳王而诛叔带。襄王乃赐晋文公硅鬯弓矢,为伯,以河内地与晋。二十年,晋文公召襄王,襄王会之河阳、践土,诸侯毕贺,《书》讳日“天王狩于河阳”。
二十四年,晋文公卒。三十一年,秦穆公卒。三十二年,襄王崩,子顷王壬臣立。顷王六年,崩,子匡王班立。匡王六年,崩,弟瑜立,是为定王。
定王元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次洛,使人问九鼎。王使王孙满应设以辞,楚兵乃去。十年,楚庄王围郑,郑伯降,已而复之。十六年,楚庄王卒。
二十一年,定王崩,子简王夷立。简王十三年,晋杀其君厉公,迎子周于周,立为悼公。
十四年,简王崩,子灵王泄心立。灵王二十四年,齐崔杼弑其君庄公。二十七年,灵王崩,子景王贵立。景王十八年,后太子圣而早卒。二十年,景王爱子朝,欲立之,会崩,子丐之党与争立,国人立长子猛为王。子朝攻杀猛,猛为悼王。晋人攻子朝而立丐,是为敬王。
敬王元年,晋人人敬王,子朝自立,敬王不得入,居泽。四年,晋率诸侯入敬王于周,子朝为臣。诸侯城周。十六年,子朝之徒复作乱,敬王奔于晋。十七年,晋定公遂入敬王于周。
三十九年,齐田常杀其君简公。
四十一年,楚灭陈,孔子卒。四十二年,敬王崩,子元王仁立。
元王八年,崩,子定王介立。
定王十六年,三晋灭智伯,分有其地。
二十八年,定王崩,长子去疾立,是为哀王。哀王立三月,弟叔袭杀哀王而自立,是为思王。思王立五月,少弟嵬攻杀思王而自立,是为考王。此三王皆定王之子。
考王十五年,崩,子威烈王午立。
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为桓公,以续周公之官职。桓公卒,子威公代立;威公卒,子惠公代立,乃封其少子于巩以奉王,号东周惠公。
威烈王二十三年,九鼎震。命韩、魏、赵为诸侯。
二十四年,崩,子安王骄立。是岁盗杀楚声王。
安王立二十六年,崩,子烈王喜立。烈王二年,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日:“始周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载复合,合十七岁而霸王者出焉。”
十年,烈王崩,弟扁立,是为显王。显王五年,贺秦献公,献公称伯。九年,致文武胙于秦孝公。二十五年,秦会诸侯于周。二十六年,周致伯于秦孝公。三十三年,贺秦惠王。三十五年,致文武胙于秦惠王。
……
好的,以下是一份不包含《史记(图文珍藏本)(套装全二册)》内容的图书简介,侧重于其他历史或文化类书籍的特点和内容: --- 《华夏文明探源:从仰韶到秦汉的演进》 导读: 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人物的编年史,而是以宏大的时间轴为骨架,深入剖析了自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至秦汉大一统帝国建立这一关键历史阶段,华夏文明在社会结构、思想观念、技术应用及区域整合方面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与复杂互动。我们试图通过考古发现、传世文献的交叉印证,构建一幅多维度的文明发展图景,探究中华民族“早期国家”形成的关键驱动力。 第一卷:史前与早期国家的曙光(约公元前5000年 – 公元前2070年) 本卷聚焦于文明的“酝酿期”。我们从黄河中下游的仰韶文化出发,详细考察了早期农业的定型、聚落的形成及其社会分化(如彩陶艺术的成熟与符号的出现)。随后,视角转向良渚、石峁等不同区域中心的崛起。此处,本书将重点分析“权力”的早期形态——礼器、玉器在社会整合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从部落间的松散联盟,逐步过渡到具备早期国家特征的实体。 特别辟出一章探讨“神话与秩序”的构建。这部分内容侧重于对上古传说中“共工怒触不周山”“鲧禹治水”等叙事的社会学解读,分析这些叙事如何为后世的政治合法性提供了初始的文化模板。我们不将这些视为纯粹虚构,而是文明主体在面对自然环境压力时,集体心理投射与制度萌芽的隐喻。 第二卷:夏商周的礼乐之邦与文化重塑(约公元前2070年 – 公元前256年) 进入青铜时代,本书的核心转向礼乐制度的建立与维护。夏代的界定仍存争议,但本书将结合二里头遗址的最新研究,勾勒出早期王朝的初步面貌。 重点聚焦于商代的“神权政治”。通过甲骨文的解读(选取典型卜辞进行详细解析,而非全面罗列),阐明商王权与祖先神、自然神之间的紧密联系。对殷墟祭祀体系的分析,展示了国家机器如何通过规范化的宗教仪式来巩固其统治,特别是关于人祭与牺牲的制度化探讨,揭示了权力运作的残酷维度。 周代是本书的另一个重点。我们详细阐述了“封建制度”的运作机制,即血缘纽带与土地分封的结合。更重要的是,本书深入分析了周公对“德”概念的理论化。周初的“敬德保民”思想,是如何在对商亡教训的反思中,完成了从“神授”到“民命”的初步转换,为后世的政治哲学奠定了基础。 第三卷:春秋战国的思想爆炸与技术革命(公元前770年 – 公元前221年) 东周的衰落并非文明的衰退,而是思想的“火山爆发期”。本卷将此阶段定义为“轴心时代”的东方体现。 思想流派的辩论: 我们没有采取简单的流派介绍,而是将诸子百家置于具体的社会冲突背景下考察。例如,儒家思想的产生,是对宗法秩序崩溃的“追忆与修复”;法家思想的兴起,则是对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打破旧贵族垄断的理性回应。我们将重点对比孟子对“性善”的阐发与荀子对“性恶”的论断,分析其在社会治理策略上的根本差异。 技术与军事革新: 铁器时代的全面到来,彻底改变了生产力和战争模式。本书详述了铁犁牛耕对土地利用率的提升,以及弩机和车战技术对军事战略的颠覆性影响。这些技术进步如何反过来促进了“合纵连横”的外交博弈,并为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四卷:秦汉帝国的确立与制度创新(公元前221年 – 公元220年) 秦朝的“急剧统一”被视为对前述所有社会矛盾的总爆发与总集成。本书分析了秦始皇如何整合法家、阴阳家等多种思想资源,构建了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统一文字历法的帝国模式。对“郡县制”的运行机制、统一驰道和度量衡的意义,进行技术层面的解析。 汉代则是帝国模式的“巩固与调适期”。我们探讨了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以及汉武帝时期对儒家思想的独尊。这并非简单的思想回归,而是儒学在吸收了阴阳五行、法家权术后,成功转型为帝国官方意识形态的过程。书中详细分析了察举制、太学教育的建立,如何为帝国构建了一套相对稳定的人才选拔与思想控制系统。 最后,本书将追溯西汉的衰亡,聚焦于土地兼并、豪强地主的膨胀以及外戚与宦官势力的周期性干预,探讨早期帝国体制在长期运作中必然面临的结构性困境,为后续的魏晋南北朝乱局埋下伏笔。 本书特点: 本书旨在超越单一的政治史叙事,强调社会经济基础、技术变革与上层建筑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全书采用严谨的学术论证,辅以清晰的时间脉络和精选的示意图表(如早期聚落模型图、青铜器纹饰演变图等),以期帮助读者全面、系统地理解中华文明早期形态的复杂性与活力。我们力求还原历史现场的真实逻辑,而非简单地复述或赞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