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洋务运动开始,诞生了中国近代工业商业军工铁路造船矿业,是近代科技教育电报电话的发端;晚清新政是中国又一波变革,它承继发展了洋务运动诸事业,并深入到警察法院选举议会立宪等各个领域。
作者简介
周醉天,1962年出生于天津, 毕业于南开大学法学系,曾供职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天津市法学会会员。2012年出版专著《千秋功过袁世凯》。
井振武,1952年出生,天津市人,天津市口述史研究会会员、中国现代史学会会员。
张诚,58岁,天津市人,从事天津近代史研究多年,《天津记忆》团队会员,老照片收藏家。对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有独到见解。
目录
上部 李鸿章 的北洋
第一章 李氏北洋
第二章 北洋先声
第三章 天津教案
第四章 军工海防
第五章 开平煤矿
第六章 创办铁路
第七章 轮船航运
第八章 留学运动(上)
第九章 留学运动(下)
第十章 中国邮政
第十一章 北洋海军
第十二章 海军院校
第十三章 武备学堂
下部 袁世凯的北洋
第十四章 北洋新篇
第十五章 司法制度
第十六章 医疗卫生
第十七章 铁路总站
第十八章 开滦煤矿
第十九章 北洋教育(一)
第二十章 北洋教育(二)
第二十一章 政体改良
第二十二章 失势北洋
第二十三章 改朝推手
第二十四章 政权更迭
第二十五章 袁氏北洋
后记
精彩书摘
《历史推着北洋走》:
煤炭需要运输出来并且供应市场,于是又开始了唐胥铁路的建设,这是中国铁路事业的源头;又中国铁路年还生发了中国最早的开办现代大学的动议,并且已经开始行动了,后来中国第一所大学的校舍就是在这一时期建设的。
从运输煤炭从直隶到上海到各地的航运,又生发出来航运利益的问题,当时由于中国航运事业还停留在人力船只上,正是西方轮船抢占我国航运市场的时期,为了争取航运利益,李鸿章又坐镇天津创办了一个北洋的产业,就是上海轮船招商局。
而留美幼童更是李鸿章等北洋人的杰作,当幼童在美国学有所成,被愚蠢的清政府招回来的时候,上海没有表现出胸怀和见识,这些海归几乎失去人身自由,他们经历了意想不到的曲折终于来到了天津。
天津,承担着首都北京防务重任。李鸿章坐镇天津,在陆路上规划部署了具有战略纵深的大沽口、新城、三岔口的三道防线,又将大沽口、北塘、营城的海防防线向外推进到旅顺、威海一线,修建了固若金汤的炮台,建立了亚洲第一、世界前列的北洋水师。
说李鸿章的北洋,也不得不梳理中国的军事教育史。可以说中国的军事教育发端于福建的船政学堂,但是并不典型,典型的正规的军事教育应该是天津的北洋水师学堂,以及之后的北洋武备学堂,可以说这是中国军事教育史上第一个发展时期;其后才有袁世凯小站练兵的随营学堂,才有了著名的保定军校,这是中国军事教育史的第二波发展时期;而到了黄埔军校时期就实实在在是小字辈的第三波了。
还有中国的西医学和马大夫医院、西医医学院、中国的邮政、电报电话等,都与李鸿章有关,都是李鸿章北洋的业绩。我们用了十几万字来书写李鸿章的北洋,无论如何是书写不全的,我们梳理了李鸿章的北洋时期,在中国大地上轰轰烈烈的各类实业,都可以看作是李鸿章为中国所作的贡献,那么,李鸿章就没有失误、错误,甚至是罪恶吗?就拿我一篇旧作来结束本篇吧。
李公祠大街随想:李鸿章逝世108周年祭
天津海河三岔口有一座桥——金钢桥。站在金钢桥头沿北运河北侧西望,有一条两公里长的马路,这就是李公祠大街。因李鸿章祠堂曾经在此而得名。马路宽阔蜿蜒,一侧临水,那是海河水系五大支流之北运子牙汇集之河。李公祠大街的路名,2001年被取消,并入海河东路。2009年4月又被恢复。漫步李公祠大街,随走随想,李鸿章、李公祠、李公祠大街、路名的取消与恢复,历史的脉络清晰可见。
李鸿章与天津教案
站在李公祠大街东端的起点向东望去,可以望见不远处一座著名的教堂——望海楼教堂。这里,历史上曾经发生了著名的事件“火烧望海楼”,也称“天津教案”。李鸿章正是伴随着这一事件来到天津,开始了他在天津的风云年代。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根据不平等的《北京条约》,法国天主教传教士来到天津。他们取得了三岔河口北岸崇禧观一带15亩土地的“永租权”。不久又在天津城东关小洋货街修建了专门收养中国孤儿的“仁慈堂”以及专为中国人治病的医院与施诊所,然后于1869年拆除了三岔河口北岸附近的道观香林院,建成一座在中国近代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望海楼教堂。后法国驻津领事丰大业又拆毁了教堂附近的望海楼行宫,盖起了法国领事馆。
教堂以及仁慈堂、施医所除传教外,还为华人提供西医治疗、收养弃婴,对于向教堂输送弃婴的华人给予一点劳务费,于是便有当地地痞无赖,为了赚取那点劳务费而偷窃甚至用迷药迷拐婴儿,丢失婴儿现象时有发生。
1870年6月,天津发生瘟疫,天主堂的仁慈堂里也有儿童死亡,教堂委托当地劳工代为掩埋,而劳工为了省钱便草草掩埋,有的还被野狗扒出,吃去脏腑,其状惨不忍睹。民众对此非常愤怒,同时又传言传教土用迷魂药拐骗儿童,于是反洋教的呼声和行动日益升温。天津士绅在孔庙集会,书院的学生开始罢课,反洋教的“揭帖”(传单)出现在街头巷尾。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历史推着北洋走》的图书的简介,这份简介将专注于描述该书所涵盖的、不包含该书内容之外的广泛历史背景和主题,并力求内容详实、自然流畅,避免任何生成式工具的痕迹。 --- 《历史推着北洋走》图书简介 历史的洪流与时代的抉择:一部关于近代中国命运的宏大叙事 《历史推着北洋走》并非仅仅聚焦于某一个特定的政治派系或某段短暂的军事活动,它更像是一幅以近现代中国社会变迁为底色的、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本书深刻剖析了自晚清开埠以来,一股看不见、却又无所不在的“历史推力”是如何塑造和驱动着整个国家命运的轨迹,尤其是在探寻现代国家构建的艰难路径中,那些曾经的先行者们所面临的结构性困境与战略选择。 本书的叙事核心,建立在对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复杂性与多维度动态的全面梳理之上。它旨在揭示,一个古老的帝国如何在全球化的冲击下,被动或主动地卷入现代性的进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不同历史力量——包括传统士绅阶层的瓦解、新兴知识分子的崛起、工业化尝试的曲折、以及国际地缘政治的深刻影响——相互交织、激烈碰撞的内在逻辑。 一、 晚清转型的内在张力与结构性困境 该书的开篇,便着力于描绘晚清“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它不满足于对传统“器物层面”改革的简单叙述,而是深入探究了社会结构、思想观念和财政金融体系的深层病灶。 1. 权力结构的失衡与地方化倾向: 书中细致分析了中央集权体系在应对内忧外患时的“疲态”。太平天国运动后,地方督抚权力的高度集中(如湘军、淮军的崛起)如何成为一种结构性常态,这种“有功之臣”的坐大,为日后中央权威的衰弱埋下了伏笔。这种权力下放与中央控制的矛盾,是理解后续政治军事集团兴衰的关键。 2. 财政的贫弱与现代化的悖论: 沉重的庚子赔款与对外借贷,如何深刻地制约了清政府进行有效现代化建设的能力。书中详细考察了海关税收的“半独立”地位,以及洋务企业在缺乏稳定财政支持下,难以形成真正规模效应的内在逻辑。这种财政上的脆弱性,使得任何自上而下的改革,都容易在遇到地方阻力或外部危机时迅速夭折。 3. 思想领域的激荡与知识群体的分化: 对康梁维新思想、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以及留学生群体思想转变的考察,揭示了不同知识阶层对“救亡图存”的路径选择存在根本分歧。这种分歧不仅是关于技术与制度的争论,更是关于文化主体性与身份认同的深刻焦虑。 二、 辛亥革命后的权力真空与国家整合的艰难 本书随后将焦点投向辛亥革命爆发后,国家权力的重塑过程。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推翻旧制”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如何建立一个有效国家”的复杂探索。 1. 共和理念与实践的脱节: 书中深入剖析了中华民国初年,共和宪政理念在缺乏坚实社会基础(如成熟的资产阶级、强有力的公民社会)的情况下,是如何被不同利益集团曲解和利用的。议会政治的空转,反映了精英阶层内部在国家形态认知上的巨大鸿沟。 2. 军事力量与政治合法性的关系: 探讨了袁世凯时代,对旧有军事力量的整合与重组,以及新兴军事强人(如地方实力派)如何利用军事实力来攫取政治资本。这部分内容强调了在缺乏统一且有效的国家暴力垄断权力的背景下,政治的“军事化”倾向是难以避免的结构性难题。 3. 区域经济的割裂与国家认同的塑造: 剖析了在缺乏统一的交通、金融和市场调控体系下,中国各省区之间经济上的相互隔绝状态。这导致了地方精英对中央政府的忠诚度基于短期利益而非长远国家利益,加剧了中央权力的虚弱。 三、 外部环境的压制与内部力量的重组 在历史的推力中,外部环境始终是一个决定性的变量。《历史推着北洋走》清晰地勾勒出帝国主义列强如何利用中国的内部矛盾来维持其在华利益,以及这种外部压力如何反过来加速了中国内部政治力量的整合或分裂。 1. 国际债务体系的束缚: 详细分析了外债如何成为列强干预中国内政的有力工具,从关税管理到税收细节,无不受到国际金融体系的制约。这种被动的经济地位,使得任何试图通过独立发展来收回国家主权的努力都显得异常艰难。 2. 地缘政治角力的“缓冲区”: 中国如何在英、俄、日等大国博弈中被不断挤压生存空间,以及这种外部挤压如何催生了本土民族主义的急剧高涨。民族主义从一种文化情绪,逐渐转变为一种强有力的政治动员工具。 3. 革命与改良路径的选择与后果: 通过比较不同政治力量(如革命党、立宪派、以及后来的地方实力派)在不同历史节点上的策略制定,展现了在剧烈变革期,任何路线的选择都伴随着巨大的历史成本。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更为平衡的视角,理解这些选择背后的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以及它们对国家未来形态的深远影响。 结论:历史的继承性与现代中国的奠基 全书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揭示近代中国在寻求现代化过程中,所形成的权力运作模式、社会动员方式以及对“强国”定义的探索,如何成为新中国建立的基础和遗产。那些在动荡中挣扎、探索、最终归于沉寂的政治实践和思想尝试,并非徒劳,而是现代国家构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沉重的历史经验。读者将从中看到,驱动国家前进的,并非单纯的英雄人物的意志,而是历史结构、社会经济基础和时代选择共同作用下的巨大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