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亲历记

明治维新亲历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萨道义 著,谭媛媛 译
图书标签:
  • 明治维新
  • 日本历史
  • 历史纪事
  • 亲历记
  • 近代史
  • 幕府末期
  • 明治时代
  • 历史人物
  • 文化史
  • 社会变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ISBN:978754962021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4474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书写纸
页数:406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一个英国外交官眼中的明治维新与日本社会。

▲时代大变局下看日本上下如何找出路。

▲日本的历史将被重新书写,欧洲人却尚未意识到,需要从与以往截然不同的思路了解日本。——萨道义

海报:


内容简介

1862年,萨道义作为英国外交使团翻译来到日本,直到1869年归国,他经历了开放通商、尊王攘夷、下关之战到内战爆发、天皇亲政等一系列日本近代史上重要的事件。他忠实记录了日本各阶层在大变革中寻找出路的艰难历程,以及他眼中的日本人、日本精神和日本文化的本质。萨道义以他日常所见,揭示了在这场事关日本国运的抉择中,一个民族的觉醒、一个新国家的诞生和成长,以及一种新秩序的构造。

《明治维新亲历记》对西方社会了解日本起到很大的作用,被誉为出色的历史见证。作者本人也被誉为优秀的日本学家、懂日本的西方人。

作者简介

萨道义(ErnestMasonSatow,1843—1929),又译埃内斯特·马松·萨托,英国外交家。1862年至1883年以及1895年至1900年任英国驻日外交官,1884年至1895年在暹罗(今泰国)、乌拉圭、摩洛哥等国任外交官。1900年至1906年任英国驻华全权公使,曾代表英国签署《辛丑条约》。1906年被委任为英国枢密院委员。

萨道义还是一位卓越的语言学家、不知疲倦的旅行家、旅行指南作者、词典编纂者、登山家、狂热的植物学家和伟大的日本典籍及手稿收藏家。他与威廉·乔治·阿斯顿、巴塞尔·霍尔·张伯伦三人被公认为是19世纪伟大的日本学学者。在他毕生的生涯里,一直坚持不懈地以日记的方式记录自己的亲身经历,共留下了47卷日记。他声名显赫,曾被选为1903年4月23日出版的《名利场》杂志封面人物,而他本人却始终淡泊于名利。他娶过一位日本妻子,其子武田久吉后来成为知名的日本植物学者。

精彩书评

此书为何畅销?首先,它是局内人的亲眼见证。这是可圈可点的讲史的好方法之一。依据日记,作者不仅描绘了日本的政治状况,而且描绘了明治维新大变局关口日本的社会状况。

——IanRuxton


每个对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感兴趣的人的必读书。

——AuntyGlory

目录

前言

第1章作为实习译员前往江户

第2章横滨社会:官方与民间

第3章日本的政情

第4章条约·排外情绪·对外国人的暴行

第5章理查德逊之死

第6章正式拜访江户

第7章赔款要求·日本人的闭港提议·支付赔款

第8章炮击鹿儿岛

第9章准备下关行动

第10章下关行动

第11章与长州的和谈

第12章伯德与鲍德温之死

第13章天皇批准条约

第14章横滨的大火

第15章访问鹿儿岛与宇和岛

第16章初次访问大坂

第17章大君接见外国使节

第18章从大坂去江户

第19章与日本官员的往来

第20章从七尾去大坂

第21章大坂与德岛

第22章土佐与长崎

第23章幕府的没落

第24章内战的爆发

第25章伏见之战

第26章备前事件

第27章首访京都

第28章切腹及就谒见天皇谈判

第29章堺城法国水兵遇袭事件

第30章谒见天皇

第31章回到江户·在大坂递交新的国书

第32章水户政治纷争

第33章天皇摆驾江户

第34章榎本借逃走的德川军舰攻占虾夷

第35章1869年在江户谒见天皇

第36章踏上归途

作者传略

精彩书摘

前言

本书最初断续写于1885年至1887年我在曼谷担任英国公使期间。在那之前,我结束了在日本的悠闲生活,回到英国已有两年。回首1862年到1882年在日本度过的二十载春秋,许多往事仍历历在目。自从1861年11月离开祖国前往东方服役起,我一直保持着写日记的习惯。这些日记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基本素材,而我的回忆则为它增添了更多细节。我在世界各地所度过的外交官生涯,算来已有45年了。但本书的目的,并非是要一一讲述这段外交生涯的所有往事,而只侧重于那些我亲身经历的最为精彩有趣的部分。这段经历中包含了历史悠久的日本君主在权力被篡夺600年后,重新夺回统治权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在这些事件的推动下,当时更为近代化的城市江户被改名为东京,并取代京都成为日本新的首都——在西方人开始深入了解日本之前,京都一直都是日本最古老的都城。

自1887年从暹罗(即泰国)离任后,我便将这部未及完成的手稿抛诸脑后了,直到1919年,几个亲戚家的年轻人来访时我偶尔提起了这件事。他们一致劝说我应该将它写完。我后来写成的部分记述了我在那段漫长时期的全部经历,并增添了一些新的材料,包括当时还属于保密档案的、由我起草的一些官方文书,以及我写给当时的上司巴夏礼爵士①的信件等等——它们已经在别处另行出版了。此外,在我写给母亲的信件中,我也重新记起了日记中省略掉的某些部分。

本书的某些章节,看起来与我的朋友雷德斯代尔勋爵(Lord Redesdale)所著的《回忆录》一书的内容或有相似之处,这是因为他在写作时曾借阅过同在日本任职时我所撰写的一些日志。不过,我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较少引用他著作中的内容。

萨道义

撰于奥特里圣玛丽

1921年1月

第1章

作为实习译员前往江户

我对日本发生兴趣完全出于偶然。18岁那年,哥哥从穆迪先生的图书馆①带回来一本由劳伦斯·欧里芬特(Lawrence Oliphant)所著的《埃尔金爵士游记:中国和日本》。这本书立刻使我着了迷,并激发起我对日本的一连串想象。那里,天空似乎永远湛蓝,阳光照耀着大地。一个人每天的生活,就是懒散地斜倚在铺着榻榻米的地板上,透过对面的落地窗,欣赏装饰着精巧假山石的美丽庭院,一群妩媚的樱唇黑眼睛少女围绕在身旁。总之,一切都是那么逍遥自在,胜似神仙。不过,即使在最大胆的想象里,当时的我也不曾料到,自己能有幸亲自踏上那个仙境般的岛屿。之后不久,我又读了海军准将佩里②所著的《日本远征记》,虽然这本书早在《埃尔金爵士游记》之前已经出版,书中对日本的描述也更为客观和真实,但它并未打消我对日本的种种美妙遐想和憧憬,反而使得它们变得愈加强烈。从那以后,我脑子里天天萦绕着有关日本的种种念头。终于有一天,当我走进伦敦大学学院图书馆时——当时我正在那里念书,看到桌子上放着一份通知:学校要派遣三名学生前往中国和日本担任见习译员。这正是我梦寐以求的机会!于是,我立刻央求父母同意我参加考试,并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我选择了前往日本的职位。毕竟,中国一向不太能引起我的兴趣。当时我的年龄只比考试规定的最低年龄早了几个小时,也幸亏如此,我才得以够资格报名。1861年8月,我终于获得了正式录用,并于当年11月怀着对日本的无限憧憬和喜悦离开了英国。

当时,负责远东事务的大人物普遍认为,中文是学习日语的必要准备。因此,我和我的同学杰米逊第一站被派往北京,在那里逗留数月。1862年年初,同被派往日本的罗素·罗伯逊也抵达了北京,我们一起在那里度过了好几个月的时光。虽然我一直对中国兴趣寥寥,那几个月的逗留也因此显得颇为漫长,但我还是学会了几百个汉字,对后来的日语学习实在大有裨益。最后,我甚至打算开始认真地学习中文了。

然而江户(东京的旧称)发来的一份调令突如其来地中断了我们在中国都城的停留。调令中附带着一份日本要人的批注,几乎没有中国人看得懂。这无疑揭示了日文和中文的实际关系,使我意识到——而且我至今仍如此认为——尽管汉字对学习日语大有帮助,但中文和日文毕竟是两种全然不同的语言,正如拉丁文之于意大利语或西班牙语。总之,根据调令,我们必须尽快前往日本,不得有误。

在派往中国的其他八名实习译员中,目前(1885年)仍然在任的只有艾伦、加德纳和斯特纳三人。他们都是与我在同一年通过考试的,1877年前后,也都分别担任了领事级的职务。以第二名的成绩获得录取的那个家伙在1867年“获准辞职”,另有三人已去世,还有一个公认是最聪明的学生,考试中却只得到了倒数的成绩,他在1872年调任至中国海关,如今已在那里担任最高职务。在人数少、竞争也不甚激烈的情况下,录取者的境遇尚如此天差地别,当录用考试转为公开选拔后——从后来的实际情况来看——其结果则变得更加难以预测。至少,这种情况在录用赴日人员的考试中如此,其他各国的情况也大致无异。

这套选拔制度的明显弊端在于,它全不考虑人的道德品质。用欧几里得定律解出几道习题,或将一段希腊格言翻译成英语,并不能反映出一个人是否具备绅士的教养和情操。考试也无法考察一个人真正的智力水平。只消接受某种特殊的训练,蠢货也能轻松击败没有掌握所谓“窍门”的聪明学生。如今,所有参加公职考试的申请者都会去接受“考试专家”的特别训练,在短短几个月为这场竞争死记硬背,以摘取胜利的果子——录用名额。在我看来,那些被录用的家伙不过都是些应试训练的试验品罢了。大部分被录用的人,在经历过集中训练后已疲惫不堪,之前可能还多少抱有的学习意愿早被抛诸脑后。然而像中文、暹罗语和日文这类语言,必须经过长期刻苦的学习才能真正掌握。由于上述的考试制度并不能真正测试出录用对象学习语言的能力,这些人被派往国外后才发现学习外语苦不堪言,简直比要他们飞上天还难。我自己之所以后来能顺利地通过考试,大概恰恰是因为刚刚离开学校不久的缘故罢。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不同主题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提供丰富的内容信息,同时避免提及《明治维新亲历记》的相关内容。 --- 图书简介一:失落的文明与星际考古 书名:《天穹之烬:失落文明的回响》 内容概述: 《天穹之烬:失落文明的回响》是一部宏大的科幻史诗,深入探讨了人类文明的起源、扩张以及最终的衰亡与重塑。本书并非聚焦于具体的历史事件,而是通过跨越数个星系的考古发现和数据碎片,重构了一个被遗忘的“初代人类”文明的兴衰史。 故事始于公元3500年,人类已经将足迹遍布银河系的大部分宜居带,但文明的基石却建立在一系列尚未解开的谜团之上。主角,星际考古学家艾莉亚·凡恩,在一颗被冰封的荒芜星球——凯伦-7上,发现了初代文明留下的“时间回溯装置”的残骸。这个装置并非时间旅行的工具,而是一个能捕捉和重现过去光子信号的复杂系统。 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艾莉亚揭示了初代人类在达到技术巅峰时所面临的哲学困境:永恒的繁荣是否必然导致精神的停滞?初代文明的“大静默”并非外部入侵所致,而是源于内部对存在意义的集体放弃。书中细致描绘了他们如何设计出能够自我维持、无需干预的生态系统,然后如同神祇般退隐,将宇宙留给后来的“继承者”。 本书的重点在于对“遗产”的探讨。初代文明留下的不仅仅是尖端科技,更是对熵增法则的深刻理解和对生命有限性的终极接纳。艾莉亚的发现引发了当代银河联邦内部的巨大震荡:我们所珍视的一切,是否只是一个被精心维护的、缺乏灵魂的博物馆? 核心章节亮点: 1. “硅基先知”的逻辑悖论: 深入分析初代文明用于管理社会的人工智能“奥德赛”的决策树,揭示其在维护绝对稳定与扼杀创新之间的挣扎。 2. 亚空间通讯网络的崩溃: 对初代文明跨越光年通讯的原理进行还原,并分析在信息过载下,其社会结构如何因认知失调而瓦解。 3. 凯伦-7下的静默之城: 详细描述艾莉亚团队在极寒环境下挖掘出的、完全由自适应纳米材料构筑的城市遗迹,探讨其建筑美学与功能哲学的完美统一。 本书旨在引发读者对技术极限、文明的终极目标以及“进步”定义的深刻反思。它是一部结合了硬科幻设定与存在主义哲学的探索之作。 --- 图书简介二:中世纪欧洲的工匠精神与行会制度 书名:《铸剑为犁:圣马丁格雷的铁与火》 内容概述: 《铸剑为犁:圣马丁格雷的铁与火》是一部深度聚焦于中世纪(约12世纪至14世纪)欧洲城市工商业发展与行会制度变迁的非虚构历史著作。本书将焦点锁定在一个虚构却极具代表性的商业中心——圣马丁格雷城,通过解构其内部的金属铸造、纺织和酿酒三大核心行会的运作模式,还原那个时代手工业者真实的生活、技艺传承与社会地位。 本书摒弃了对王权和战争的传统叙事,而是将笔触伸向了那些构成中世纪社会肌理的普通匠人。作者耗费二十年时间,查阅了大量地方档案、行会章程、学徒契约和遗嘱,构建了一个立体且充满细节的画面。 技艺的传承与垄断: 书中详述了“学徒-帮工-大师”的严格晋升体系,强调了“秘密工艺”在行会中的核心地位。例如,对于“黑鸢堡”铁匠行会,其独特的钢材淬火配方被视为家族财产,任何泄密都可能导致被逐出城市。本书细致分析了这种知识垄断如何保证产品质量,同时又是阻碍技术普世化的主要因素。 社会角色的演变: 随着商业的繁荣,行会不再仅仅是技术组织,它们逐渐发展出互助保险、社会救济乃至政治协商的功能。作者探讨了行会在城市自治运动中的作用,以及当新兴的富商阶层试图挑战传统工匠的权威时所发生的冲突。特别是关于“最低标准”的制定与执行,是本书分析的重点之一,这直接关系到城市贸易的信誉。 从“匠心”到“商业化”的张力: 随着贸易路线的扩展,对于速度和数量的需求开始冲击中世纪对手工艺的痴迷。本书通过对比不同时期工匠的作品细节(例如,13世纪与15世纪制作的圣马丁格雷大教堂的彩绘玻璃窗),直观展示了“质量”与“效率”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以及这种张力如何预示着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 本书为研究中世纪社会经济史、工艺技术史以及欧洲城市化进程的学者和爱好者,提供了详实而引人入胜的案例分析。 --- 图书简介三:当代量子计算的哲学与伦理挑战 书名:《叠加态的阴影:认知前沿的伦理困境》 内容概述: 《叠加态的阴影:认知前沿的伦理困境》是一部前沿的跨学科著作,专注于探讨在量子计算和类人人工智能(AGI)突破性发展背景下,人类社会即将面临的深刻哲学与伦理危机。本书并非一本纯粹的物理学教科书,而是着重分析了“可计算性”的边界被拓宽后,对现有法律、道德和本体论带来的颠覆性影响。 本书的论述基于一个核心前提:一旦量子模拟器能够精确到模拟人脑的复杂量子活动,那么“意识的本质”是否将从生物学问题转变为可编程问题? 核心伦理领域分析: 1. 数字永生与“数据主权”: 深入探讨意识上传(Mind Uploading)的可行性。如果一个人的全部记忆和思维模式被完美复制到量子处理器中,那么这个“数字副本”是否享有与原生命体同等的权利?作者详细分析了在涉及遗产继承、犯罪责任认定上,数字实体与自然人之间的法律真空。 2. 随机性与自由意志的重构: 量子力学的内在随机性曾被视为人类自由意志的最后堡垒。然而,当超级量子计算机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基于概率模型预测和影响人类决策时,我们如何定义“自主行为”?本书剖析了新的“概率暴政”概念。 3. 超验计算的知识壁垒: 随着问题解决的复杂性指数级增长,人类传统的归纳和演绎推理将完全依赖于量子算法。这引发了关于“可解释性AI”的终极挑战——当解决方案的推导过程超越人类心智的认知带宽时,我们是否还能相信其结果的“真实性”? 案例研究: 书中引用了多个虚构的、基于当前理论推演的未来场景,例如,对全球金融市场的“量子微调”如何瞬间消除所有基于人类行为的风险对冲,从而导致市场绝对的、但脆弱的稳定。 《叠加态的阴影》挑战读者放弃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准备迎接一个由概率和叠加态主导的、模糊而又精确的新认知时代。它要求我们重新界定“生命”、“智能”和“责任”的含义。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节奏控制堪称大师级。它不像某些历史作品那样全程高歌猛进,而是懂得在紧张的政治斗争之间,穿插大量关于社会风貌、科技引进、教育改革的日常片段。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让读者在体验历史的紧张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新旧文化碰撞下的日常生活的趣味和荒诞。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新旧思想冲突的描写,比如西方现代科学思潮如何渗透到日本传统观念中,人们如何笨拙又热切地学习新事物,那种既滑稽又充满希望的画面感,让人印象深刻。它让明治维新不仅仅是一场政治运动,而是一场全方位的、深入到国民精神层面的彻底革新,读起来酣畅淋漓,回味悠长。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它完全摆脱了传统历史著作那种僵硬、学究气的腔调,转而采用了一种近乎散文诗的叙事方式,但这种美感绝非空洞的辞藻堆砌,而是精准地服务于历史情境的烘托。高潮部分的描写,那种氛围的渲染力极强,仿佛电影的慢镜头特写,将关键事件的张力拉伸到了极致。例如,描述某个重要条约签订时的场景,作者对光影、声音、人物微表情的捕捉细致入微,使得那个历史瞬间被定格成了永恒的画面。这种文学性的回归,让原本枯燥的历史叙述变得引人入胜,即便是对那个时代背景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被其文字魅力所吸引,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历史深处。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视角真是太独特了!作者仿佛化身为时光的旅者,亲身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那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和细节描摹,让人仿佛能闻到江户末期和明治初期那种旧与新交织的复杂气味。我尤其欣赏他对人物内心挣扎的刻画,那些维新志士们在宏大叙事背景下,个体命运的起伏、理想与现实的碰撞,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绝非教科书上那种冷冰冰的口号式总结。比如,对某个关键决策前夜的心理活动描写,那种焦虑、矛盾与最终坚定的转变过程,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心理侧写。我能感觉到作者在材料搜集上的巨大投入,那些关于地方藩国动荡、民间社会反应的侧写,丰富了整个历史图景的厚度,使得整个故事不再是自上而下的单向度叙事,而是充满了复杂的人间烟火气和地方色彩。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比单纯阅读历史文献要震撼得多,它让你去“感受”历史,而不是仅仅“了解”历史。

评分

我必须赞叹作者在处理史料时的那种“去魅”功夫。很多耳熟能详的历史节点,在这本书里都被放置到了更广阔的、充满不确定性的历史背景中进行重新审视。作者似乎在不断地提醒我们,历史并非一条预先设定好的轨道,而是无数次偶然和必然交织的产物。书中对不同派系之间错综复杂的权力博弈、幕后交易的还原,非常精彩。它揭示了“维新”的复杂性——它既是进步的驱动力,也包含了权力洗牌的残酷与妥协。这种对历史“灰色地带”的深入挖掘,而不是简单地将人物脸谱化或事件标签化,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思想深度,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会不断地思考: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真正的“进步”究竟意味着什么?

评分

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于社会结构变迁的洞察力。这本书没有停留在对政治精英斗争的表面描述,而是深入剖析了明治维新这场巨变如何像一把手术刀一样,精准而残酷地切割着旧有的社会肌理。从武士阶层的没落与身份重塑,到平民在新的商业浪潮中寻求机遇的挣扎,每一个社会阶层的命运都被细致地梳理出来。特别是作者对“富国强兵”口号下,普通民众在税收、兵役、教育等方面的切身体验的描述,让我对这场“自上而下”的改革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光鲜亮丽的成就背后,是无数普通人付出的巨大代价和难以言喻的阵痛。文字的笔触冷静而克制,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历史必然性的敬畏和对个体苦难的关怀,使得这本书读起来既有史学的严谨,又有人文主义的温度。

评分

大品牌,质量有保证,相信京东。

评分

给力的京东 给力的快递

评分

大品牌,质量有保证,相信京东。

评分

包装精美大气,送货服务态度好

评分

还没看,但是很满意,非常好

评分

评分

包装精美大气,送货服务态度好

评分

这本书的质量很高 还没开始看呢

评分

听人推荐说应该先看后记。读完后记简直迫不及待就翻开正文了。这个作者太有意思又太让人心疼了,了解了他的经历再来看书,总觉得心里沉甸甸的。赞译者!看得出来她是真的懂这位作者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