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茶座(2008第2辑)(总第12辑)

历史学家茶座(2008第2辑)(总第12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兆成 编
图书标签:
  • 历史
  • 历史研究
  • 文化
  • 学术
  • 茶文化
  • 历史学家
  • 期刊
  • 2008
  • 第12辑
  • 文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9044738
版次:1
商品编码:1041936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0
字数:16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历史学家茶座(2008第2辑)(总第12辑)》是《茶座》的08年第2辑。
复刊于“文革”时期的《历史研究》竟能容纳众多右派,的确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局外人自然会有诸多猜测。但究竟何以如此7就只有如李学昆先生这样深知内情者才能真正了解了。倘若不是面对采访,而是自己写回忆文章,恐怕李先生也未必会讲得如此直白——”人才都在右派里,现在右派谁也不敢用,我们敢用。”
——王和《学者眼中的黎澍先生》
远东战役作战时间很短,用苏联、日本战史资料参照考查,大体说在远东战役作战地域苏军歼灭(伤、亡及作战中俘虏、投降)日军约24万,有44万日军成建制向苏军缴械投降,苏军并非全歼作战地域的68万日军,当然更不是全歼日本关东军。
——黄力民《不一样的远东战役》

内容简介

《历史学家茶座(2008第2辑)(总第12辑)》为《茶座》一刊。《历史学家茶座》自出版第1辑以来,无论在学界还是在读者中都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多媒体做了大量报道,称《茶座》“叫好又叫座”。《茶座》属于通俗历史学读物,有的是轻松、休闲和高雅,有的是贴近生活和读者,有的是生动活泼。《茶座》属于杂志书。它既继承了图书的专业性强、有深度的优点,也具有杂志的文章短小精悍、生动活泼的优点。

目录

卷首语
历史的“用途”
学坛述往
晚年梁启超
南桂馨与刘师培以及刘氏著作的整理和出版
惠此齐东与人分南北——“八马同槽”与20世纪中前期的学术生态(之一)
学者眼中的黎澍先生
萧乾是如何沦为右派的?
顾诚先生
人物春秋
宰相的“模棱”
不该被历史遗忘的宋仁宗
靖康耻:北宋帝国覆亡之际的几副嘴脸(下)
嘉靖继统
胡适也喜欢陆小曼吗?——兼谈沪上两大名媛
掌故钩沉
读史辨误五则
宋代刺青琐谈
可笑、尴尬、郁闷事——古代秘书值班撰文素描之二
公私档案
大清海军甲午遗事之殉国第一舰广乙(上)
不一样的远东战役
陈寅恪致中华书局信札跋
九州风土
横绝大漠心飞扬——蒙古国历史文化考察散记
旧案重审
慈禧评价之我见
骊轩传说:竞择生存的历史叙事
封二:中国古代体育图录——《持马球杆备骑图》
封三:1956年,陈寅恪致中华书局信札

精彩书摘

晚年梁启超魏万磊
罗伯特·J.利夫顿(Robert Jay Lifton)曾在他的作品《虽死犹生:广岛的幸存者》中用“幸存者”(survivor)概念来阐发人的政治心理,认为早年经历过与亲友和同志生离死别,自己却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人通常会产生这种心理。“幸存者”的生存勇气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是对于亲友和同志的歉疚,二对于“不朽”的追求。后来利夫顿又用这种“牺牲政治学”解释毛泽东晚年“继续革命论”的心理基础,获得很大成功(罗伯特·J.利夫顿《“道”之永生》)。人对死亡的焦虑与对长生的渴望常常是一个硬币的两面。通过对梁启超晚年生活片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也有劫后余生的“幸存者”情结,但不同的是,他不是希望通过不断“革命”达到“道”(真理)之永生,而是将不朽与“立言”、“立德”紧密联系起来。可以说,梁启超晚年有浓厚的“流亡者情结”,因为长期的流浪生活与他变动不居的个人性格都将影响后人对他自己的评价,所以他对于寿终正寝有着深深的依恋之情,并希望后人给予他稳定如一的评价。
梁启超25岁之前比较顺利,此后便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甚至是极度危险的生活,到了50岁时,他已明显表露出了“老有所依”的渴望。1922年11月21日晚上,陈伯严邀请梁启超吃饭,拿出来50年的陈年老酒,梁启超就多喝了几杯。

前言/序言

  
历史的细语与回响:另一部历史学著作的侧写 书名: 史海拾遗:中古世界与近世转型研究 作者: 王景明 出版社: 文源学社 出版年份: 2010年 --- 内容提要: 《史海拾遗:中古世界与近世转型研究》并非对某一特定期刊或辑本的收录,而是一部独立、系统地探讨中世纪晚期到近代早期欧洲社会、思想与政治变迁的学术专著。本书的核心旨趣在于,通过细致的个案分析与宏观的比较视野,揭示“中古”向“近世”过渡阶段的复杂性、非线性特征及其内在的驱动力。作者避免了将历史简化为单一的“进步”叙事,而是着力展现这一转型期内,传统结构如何被侵蚀、新的知识范式如何挣扎着诞生,以及权力格局在长期酝酿中如何悄然重塑。 全书分为“观念的裂变”、“社会结构的重组”与“地域政治的演进”三大板块,共计七章,结构严谨,论证充分。 第一部分:观念的裂变——知识、信仰与理性之光 本部分聚焦于思想史领域,特别是文艺复兴晚期至启蒙运动前夜的知识图景。作者认为,中世纪晚期的危机并非仅是经济或军事上的,更深层次的是对传统亚里士多德式宇宙观和神学解释框架的系统性动摇。 第一章:经院哲学的黄昏与人文主义的萌芽 本章详尽考察了奥卡姆逻辑学派对经院哲学的批判,以及“名是论”与“实在论”的争论如何间接削弱了教会对知识领域的绝对垄断。重点分析了彼特拉克等早期人文主义者如何重新发现古典文本,并从中汲取“人的境况”的关注点,将其从神学附属品提升为独立研究的对象。作者特别对比了意大利城邦与德意志地区人文主义思潮在实践层面的差异,指出前者更侧重于公民德性,后者则更倾向于宗教改革的先声。 第二章:印刷术的革命与知识的去中心化 本书认为,古腾堡的印刷术不仅仅是技术进步,更是对中世纪知识传播体系的根本性颠覆。本章通过对15世纪晚期德文与拉丁文印刷品目录的统计分析,展示了知识传播速度、成本和受众范围的剧变。重点探讨了“小册子战争”如何首次将复杂的教义争论和世俗政治议题带入普通民众(受教育阶层)的视野,从而瓦解了教会对文本解释权的最终解释权。 第三章:巫术审判的兴盛:理性的阴影 在探讨理性兴起的背景下,作者并未回避近代早期欧洲社会极度迷信与恐惧的面向。本章深入研究了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的巫术审判记录,尤其关注了审判实践中法律程序的变化——如酷刑的引入、控辩双方的权力失衡。作者指出,巫术迫害的“高峰期”恰恰与早期科学方法论的形成期重合,揭示了在面对传统秩序崩塌时,社会对绝对秩序与清晰界限的焦虑性需求。 第二部分:社会结构的重组——阶层、城市与国家权力 本部分转向社会史与经济史的交汇点,考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解体和新兴阶层的崛起,以及国家权力如何利用这些变化重塑其统治基础。 第四章:行会的僵化与城市工匠的“非专业化” 本章细致考察了中世纪晚期城市行会在经济转型中的角色。作者认为,随着商业资本的膨胀和专业化分工的加剧,传统的行会制度(旨在保证质量与稳定价格)逐渐成为阻碍创新的“僵化壁垒”。通过对佛兰德斯羊毛业和意大利丝织业的案例研究,分析了行会学徒制度如何为新兴的“包工制”(Putting-out System)让路,导致大量熟练工匠沦为受雇佣的半熟练劳动力,这为后来的社会动荡埋下了伏笔。 第五章:贵族的“军事化”与“文职化”双轨转型 传统军事贵族是中世纪的支柱,但火药的普及和常备军的建立削弱了其传统的军事价值。本章探讨了贵族阶层在15至16世纪如何应对这一挑战:一方面,部分贵族通过贩卖军事服务或效忠于新兴君主国而实现了“文职化”(进入行政和外交系统);另一方面,新贵族(通过购买土地或政府职务致富的家庭)的兴起,对传统血缘贵族构成了压力,形成了复杂的社会流动性。 第六章:赋税体系的演变:从封君到主权者 国家财政的集中是近代国家形成的标志之一。本章重点剖析了“间接税”(如盐税、关税)在法国、西班牙和英国等国的推行过程。作者强调,这些税收的常态化和不可撤销性,标志着君主权力开始直接触及臣民的经济生活,绕开了地方领主和传统代议机构的制约,为中央集权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第三部分:地域政治的演进——边疆、海洋与帝国秩序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视野投向地缘政治,关注欧洲内部权力平衡的调整以及新世界发现的影响。 第七章:地中海的衰落与大西洋的崛起 本章将重点放在地理大发现的早期影响上。作者认为,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奥斯曼帝国的扩张虽然对地中海贸易造成了冲击,但更根本的转变在于欧洲的经济重心开始从内部陆权转向外部海权。对葡萄牙和西班牙航海扩张的研究表明,这不仅是贸易路线的转移,更是国家资本积累模式的根本性转变——从传统的土地税收转向殖民地的贵金属掠夺与垄断。这为理解17世纪荷兰和英国的崛起提供了关键的背景。 --- 总结评价: 《史海拾遗》以其深厚的文献功底和批判性的多维度分析,成功地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复杂、充满矛盾的中古末期至近世初期的历史画卷。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拒绝了简单的“光明/黑暗”二元对立,而是细致地剖析了旧秩序瓦解的痛苦过程与新秩序诞生的偶然性。对于关注欧洲社会结构、思想史转折点以及国家权力起源的读者而言,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学术参考。其严谨的论证风格和丰富的史料运用,体现了扎实的史学研究功底。

用户评价

评分

文字的打磨,是这部作品中另一个无法忽视的亮点。作者(或编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尤其在处理那些需要微妙情感拿捏的场景时,那种克制而又饱含深情的叙述方式,让人不得不为之动容。他们的遣词造句,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很少使用那种晦涩难懂的术语堆砌,而是用非常贴近生活、却又充满力量的语言来阐释复杂的历史事件。比如,在描述某次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时,作者没有采用宏大叙事的视角,而是通过几个关键人物的眼神、一次不经意的动作,就将那种山雨欲来的紧张气氛烘托得淋漓尽致。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技巧,使得原本冰冷的历史瞬间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人性的挣扎与光辉。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细细回味某一个精妙的比喻,或者某个精准的动词,感觉就像是在欣赏一件打磨得恰到好处的玉器,每一面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在引用和注释的处理上,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作为一份辑刊,它显然汇集了多位研究者的心血,但整体的学术规范性却出奇地一致和严谨。我特意去查阅了其中几处引用的原始文献,发现其交叉验证的力度非常扎实,这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它没有那种浮于表面的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一手资料的挖掘和辨析之中。更难能可贵的是,尽管学术性很强,但作者们似乎懂得如何与非专业读者进行有效沟通。在关键的历史争论点,他们会清晰地列出不同的学说观点,并给出自己的审慎判断,而不是武断地下结论。这种开放且求实的态度,让我感到非常信赖,它提供给读者的,是一种可以继续向下挖掘的阶梯,而非一座难以攀登的象牙塔。对于想要深入研究特定历史分支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参考地图。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年代感的米黄色纸张,摸上去微微有些粗粝的质感,一下子就把我拉回到了一个旧书店的深处。封面上的烫金字体虽然简约,却透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时间的见证者。我尤其喜欢它那种不张扬的内敛气质,没有现在很多畅销书那样花哨的封面设计,反而更像是一份私密的、需要静下心来品读的文献集。每一次翻开它,都能闻到那种淡淡的油墨和纸张混合在一起的,特有的“书香”,这对于一个钟爱纸质书的读者来说,简直是一种无上的享受。这本书的开本也控制得恰到好处,无论是放在书架上,还是捧在手里阅读,都显得非常舒适,不像有些大开本的书籍那样笨重。它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种对传统阅读体验的尊重和回归,这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我期待着从这些朴实无华的装帧背后,能窥见那些被时间沉淀下来的深刻洞见。它不像一本流行的快餐读物,更像是一坛需要时间来慢慢品味的陈年老酒,光是这份实体带来的仪式感,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评分

这次阅读体验,最让我感到惊艳的是其内容的编排逻辑,它不像传统历史著作那样采用严格的线性叙事,反而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思想漫步”。每一篇文章之间,看似跳跃,实则暗藏着一条若有似无的内在脉络,需要读者自己去梳理和构建联系。比如,前一篇还在探讨某个遥远朝代的礼仪细节,下一篇可能就瞬间切换到了近现代某个思想流派的兴衰沉浮,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好奇心。它强迫我不能仅仅满足于接受既定的知识点,而必须主动地去寻找这些看似不相干的碎片之间的关联性。这种编排方式,非常适合那些已经对基础历史框架有所了解,渴望进行深层次比较研究的进阶读者。它提供的是一种思考的框架,而不是一个标准答案,这种“留白”的设计,无疑是高明的。我甚至觉得,每一次重读,都会因为自己心境的变化,而发现新的连接点,这使得这本书具有了极高的复读价值。

评分

从整体的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散发出一种沉静的力量,它不像那些热点历史解读那样追求即时的轰动效应,而是专注于那些恒久不变的人类处境与历史规律。它更像是一个邀请函,邀请读者进入一个没有喧嚣、只有深思的空间。我发现自己读完一章后,往往会放下书本,陷入长久的沉思,思考书中所提的观点如何投射到我们当下的生活中。这种“思而有物”的阅读状态,是现在很多轻松读物难以给予的。它不是在简单地“告知”历史,而是在“启迪”我们如何看待历史的进程与自身的定位。我非常欣赏这种对知识的敬畏感,它不急于取悦读者,而是以一种近乎学者的姿态,沉稳地呈现其研究成果。这本书的价值,或许需要时间来沉淀,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已经在我心中留下了一块坚实的思想基石,让我对某些历史片段的理解,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