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环化反应原理

杂环化反应原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昌俊,刘少杰 编
图书标签:
  • 杂环化学
  • 有机合成
  • 反应机理
  • 有机化学
  • 合成方法
  • 化学反应
  • 杂环化合物
  • 合成化学
  • 化学原理
  • 药物合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9417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563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有机合成反应原理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4
字数:30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针对从事有机合成专业的技术人员编写,其他相关化工类工作者及高校师生也可参考使用。
  1、本书尽量收集一些新的有机反应,并从反应机理上加以解释,以反映现代有机合成的特点。
  2、按照有机化合物的类型编排,对每类化合物的各种杂环化反应进行介绍,并对反应的特点、适用范围进行了适当总结,尽量选用一些药物或药物中间体用作具体的反应实例。
3、所选用的合成方法,真实可靠、可操作性强。

内容简介

  本书对杂环化合物合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反应类型、反应机理、适用范围,具体应用实例等。以环的类型分类分别介绍了五元杂环、六元杂环化合物及其苯并衍生物的合成方法,以反映现代有机合成的特点。
本书针对从事有机合成专业的技术人员编写,其他相关化工类工作者及高校师生也可参考使用。

作者简介

孙昌俊,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济南圣鲁金药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化学部主任,教授, 1970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并于同年留校任教。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后于1982年获理学硕士学位。
一直从事有机化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积累了大量科技资料,尤其在有机合成、药物设计、药物合成、糖化学、核苷化学、生物有机、杂环化学、药物反应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各种研究论文近200篇,出版了《生物有机化学专论》(山东科技出版社)、《有机化学》(山东大学出版社)、《精编有机化学教程》(山东大学出版社,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教材)、《药物合成反应---理论与实践》(2007,化学工业出版社) 等多部著作。
目前在济南圣鲁金药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任化学部主任,领导数十人专职从事有机合成工作。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含一个杂原子的五元环化合物的合成1
第一节含一个氧原子的五元杂环化合物的合成1
一、呋喃、四氢呋喃及其衍生物1
二、苯并呋喃及其衍生物7
第二节含一个氮原子的五元杂环化合物的合成11
一、吡咯及其衍生物的合成11
二、吲哚及其衍生物的合成22
第三节含一个硫原子的五元杂环化合物的合成39
一、噻吩及其衍生物40
二、苯并噻吩及其衍生物50
第二章含两个杂原子的五元杂环化合物的合成56
第一节含一个氧原子和一个氮原子的五元芳香杂环化合物56
一、�み蚣捌溲苌�物56
二、苯并�み蚣捌溲苌�物66
三、异�み蚣捌溲苌�物68
四、苯并异�み蚣捌溲苌�物73
第二节含一个硫原子和一个氮原子的五元芳香杂环化合物75
一、噻唑及其衍生物75
二、苯并噻唑及其衍生物79
第三节含两个氮原子的五元芳香杂环化合物88
一、咪唑及其衍生物88
二、苯并咪唑及其衍生物93
三、吡唑及其衍生物104
四、吡唑酮及其衍生物111
五、吲唑及其衍生物113
第三章含三个杂原子的五元芳香杂环化合物120
第一节含一个硫原子和两个氮原子的五元芳香杂环化合物120
一、1,3,4-噻二唑及其衍生物120
二、1,2,3-噻二唑及其衍生物123
三、1,2,4-噻二唑及其衍生物126
第二节含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氮原子的五元芳香杂环化合物127
一、1,3,4-�ざ�唑及其衍生物127
二、1,2,4-�ざ�唑及其衍生物130
第三节含三个氮原子的五元芳香杂环化合物133
一、 1,2,3-三唑及其衍生物133
二、 1,2,4-三唑及其衍生物136
三、苯并三唑及其衍生物141
第四章含四个氮原子的五元芳香杂环化合物(四唑)的合成144
一、酰胺或亚胺氯化物与叠氮试剂作用145
二、腈类化合物与叠氮化合物的[3+2]环加成146
三、叠氮化物与胺类化合物环化149
四、醛、酮类化合物与叠氮酸反应151
五、四唑化合物的其他制备方法152
第五章含一个杂原子的六元芳香杂环化合物的合成154
第一节含一个氧原子的六元杂环化合物154
一、2-吡喃酮类化合物154
二、香豆素类化合物156
三、4-吡喃酮和色酮类化合物166
第二节含一个氮原子的六元芳香杂环化合物171
一、吡啶及其衍生物171
二、喹啉及其衍生物183
三、异喹啉及其衍生物202
第三节含一个硫原子的六元杂环、七元杂环化合物216
第六章含两个杂原子的六元芳香杂环化合物220
第一节嘧啶类化合物220
一、以1,3-二酯为原料222
二、以1,3-二酮类为原料222
三、以1,3-酮酯为原料223
四、以1,3-醛酯为原料224
五、以1,3-醛腈为原料224
六、以氰基乙酸酯(酸)为原料225
七、以丙二酸为原料226
八、以1,3-二醛为原料226
九、以丙醛酸为原料227
十、嘧啶类化合物的其他合成方法228
第二节吡嗪229
第三节哒嗪231
第七章含三个氮原子的六元芳香杂环化合物的合成236
一、1,2,3-三嗪236
二、1,2,4-三嗪237
三、1,3,5-三嗪239
参考文献242
化合物名称索引243

精彩书摘

   三、4-吡喃酮和色酮类化合物
  4-吡喃酮类化合物最常用的合成方法是1,3,5-三酮类化合物的分子内缩合环化。例如丙酮与两分子的草酸二乙酯在醇钠作用下缩合生成1,3,5-三酮类化合物,而后再在酸性条件下关环,再经水解、脱羧,得到4-吡喃酮。

  如下1,3,5-三酮在酸催化剂存在下分子内脱水可以生成4-吡喃酮衍生物。

  1,3,5-三酮类化合物还可以用如下方法来制备。1,3-二酮类化合物在氨基钾作用下生成过渡态双负离子,双负离子发生碳上的酰基化反应生成三酮,最后在强酸作用下环化生成4-吡喃酮类化合物。

   4-甲氧基-丁-3-烯-2-酮A转化为相应的烯醇锂盐与酰氯反应,得到C-位上酰化的交替共轭化合物B (1,3,5-三酮的等价体),B在催化量的三氟醋酸催化下发生环合生成4-吡喃酮类衍生物。

  丙酮衍生物与醋酸在多聚磷酸作用下,可以生成1,3,5-三酮,而后关环生成4-吡喃酮。例如:

  使用醋酸和醋酸酐,与多聚磷酸一起加热可以以70%的收率得到2,6-二甲基-4-吡喃酮。

  这是目前合成4-吡喃酮衍生物的最简单的方法。虽然反应机理尚不清楚,但也提出了一些看法,即在多聚磷酸作用下,醋酸或醋酸酐自身缩合生成乙酰乙酸,乙酰乙酸再进一步发生双分子环合而后重排生成2,6-二甲基-4-吡喃酮。
  乙酰乙酸乙酯在碳酸氢钠作用下反应,两分子之间进行缩合,可以得到3-位连有乙酰基的-2-吡喃酮,而后在硫酸作用下重排,得到4-吡喃酮衍生物。

  重排过程大致如下:

  不对称的2,6-二取代-4-吡喃酮,可以用丙酮与炔酸酯反应来制备。

  利用F-C反应可以生成苯并吡喃酮类化合物。例如:

  自然界中存在量最大、也是最重要的4-吡喃酮类化合物是苯并-4-吡喃酮,即色酮及其衍生物。虽然色酮本身还未从天然物种中分离得到,但其衍生物,特别是羟基取代的色酮、2-苯基取代色酮 (黄酮)、3-苯基取代色酮 (异黄酮)和稠环色酮在自然界是广泛存在的。其中很多具有重要的生物活性,是开发新药的一条重要途径。例如临床上使用的治疗心绞痛的中草药葛根,其中的主要有效成分是葛根素(9),具有扩张冠脉、增加冠脉血流量和脑血流量的作用,属于异黄酮的衍生物,结构如下:

  色酮和黄酮从结构上看都属于苯并4-吡喃酮类化合物。它们通常是以邻羟基苯乙酮为起始原料来合成的。
  邻羟基苯乙酮与羧酸酯在碱的作用下首先发生Claisen酯缩合反应生成邻羟基芳基-1,3-二酮,后者发生分子内的环化反应生成色酮或黄酮类化合物。

  若将邻羟基苯乙酮转化为相应的酯,后者在碱的作用下异构化 (Baker-Venkataraman重排),最终也可以得到色酮或黄酮类化合物。

前言/序言

杂环化合物是分子中含有杂环结构的有机化合物,成环的原子除碳原子外,至少含有一个杂原子。据统计,在已知有机化合物中,杂环化合物占总数的65%以上。
杂环化合物中最常见的杂原子是氮、硫、氧,可分为脂杂环、芳杂环两大类。杂环化合物中,最小的杂环为三元环,最常见的是五六元环,其次是七元环。本书主要介绍五元和六元芳香杂环化合物。
杂环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与生物学有关的重要化合物多数为杂环化合物,例如核酸、某些维生素、抗生素、激素、色素和生物碱等。此外,人们还合成了多种多样具有各种性能的杂环化合物,其中有些可做药物、杀虫剂、除草剂、染料、塑料等。杂环化合物在药物合成、新药开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杂环化合物种类很多,结构各异。一个环状化合物可能有多条不同的合成路线,但从键的形成来看,碳原子与杂原子之间结合成键比碳碳之间结合成键要容易得多。
环合反应类型很多,所用试剂更是多种多样,但却存在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本书正是对杂环化合物合成的这些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反应类型、反应机理、适用范围,具体应用实例等。
本书有如下基本特点。
1.在编排方式上,以含一个、两个和多个杂原子的各类芳香杂环化合物为基础,分别介绍五元杂环、六元杂环化合物及其苯并衍生物的合成方法,这样以环的类型分类,更便于读者学习、参考和查阅。
2.环合反应多种多样,新反应屡见报道。本书尽量收集一些新反应,并从反应机理、影响因素、适用范围等方面进行总结,以反映现代有机合成的特点,内容比较丰富。
3.对有些反应,尽量选用一些药物或药物中间体用作具体的反应实例。同时适当选择了一些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
4.对每一个合成的化合物,均列出了其物理常数和用途,并列出了相应的参考文献。
本书由孙昌俊、刘少杰主编。王秀菊、曹晓冉,孙琪、马岚、孙风云、孙中云、孙雪峰、张廷峰、张纪明,辛炳炜、连军、周峰岩、房士敏等人参加了部分内容的编写和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编写过程中得到山东大学化学院陈再成教授、赵宝祥教授以及化学工业出版社有关同志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实用性强,适合于从事化学、应化、生化、医药、农药、染料、颜料、日用化工、助剂、试剂等行业的生产、科研、教学、实验室工作者以及大专院校师生使用。
书中的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孙昌俊
2017年4月于济南
《有机合成的艺术:现代合成策略与方法》 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有机合成领域的核心原理、策略与前沿技术。它旨在为化学专业人士、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以理解和掌握构建复杂有机分子的艺术。 核心内容概览: 全书围绕有机合成这一核心主题展开,摒弃了单纯的反应罗列,而是着重于揭示合成背后的逻辑、策略和通用方法。内容覆盖了从基础的官能团转化到复杂的立体化学控制,再到创新性合成路线的设计。 第一部分:合成设计与策略 逆合成分析的艺术: 详细阐述了逆合成分析的基本原则和高级应用。读者将学习如何系统地将目标分子分解为更简单的合成子,并识别出可行的起始原料。重点介绍了几种经典的逆合成策略,如官能团等价物(FGI)、碳-碳键形成策略(例如,Disconnection Approaches),以及针对特定官能团的逆合成方法。 立体化学控制: 深入解析了立体选择性合成的各个方面。这包括了手性中心的构建、立体化学的诱导(例如,底物控制、试剂控制、催化剂控制)以及构型和构象的确定。对动力学控制和热力学控制在立体化学问题中的作用进行了详细讨论。 保护与去保护策略: 系统性地介绍了在多步合成中保护官能团的重要性,并详细阐述了各种常用保护基的引入、稳定性和去除条件。涵盖了对羟基、氨基、羰基、羧基等常见官能团的保护方法,并提供了选择合适保护基的实用建议。 反应性与选择性: 强调了理解反应机理对于预测反应结果和优化反应条件至关重要。讨论了亲电加成、亲核取代、自由基反应、重排反应等经典反应类型,并深入分析了影响反应活性和选择性的因素,如电子效应、空间效应、溶剂效应和催化剂效应。 第二部分:现代合成方法学 过渡金属催化的偶联反应: 这是本书的重点和亮点之一。详细介绍了钯、铜、镍等过渡金属催化剂在碳-碳键和碳-杂原子键形成中的广泛应用。重点讲解了Suzuki、Heck、Sonogashira、Buchwald-Hartwig、Ullmann等经典和现代偶联反应的机理、催化体系、底物适用性及应用实例。 有机催化: 介绍了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有机催化领域。阐述了手性胺、手性硫脲、N-杂环卡宾(NHCs)等有机催化剂在不对称合成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在构建碳-碳键、碳-杂原子键和实现官能团转化中的独特优势。 自由基化学在合成中的应用: 探索了传统上被视为“非理性”的自由基反应在现代合成中的重要性。介绍了如何通过光催化、电化学或金属催化等方法,可控地生成和利用自由基,从而实现独特的官能团转化和碳链构建。 C-H键活化与官能团化: 重点讨论了直接将惰性C-H键转化为C-X键(X为杂原子或碳)的策略。介绍了金属催化的C-H活化机理,以及它在简化合成路线、减少官能团保护步骤方面的重要意义。 不对称合成技术: 除了不对称催化,本书还涵盖了其他重要的不对称合成方法,如手性辅剂化学、手性拆分技术以及酶催化不对称合成。 第三部分:应用与前沿 复杂分子合成实例: 通过分析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的合成路线,展示了上述合成策略和方法的实际应用。这些实例旨在启发读者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合成问题的能力。 绿色化学在有机合成中的实践: 强调了环境友好型合成方法的重要性,包括使用可再生原料、开发原子经济性高的反应、减少有毒试剂的使用以及优化溶剂体系。 新型合成工具与技术: 简要介绍了近年来出现的新的合成技术,如流动化学、微波合成、光化学合成等,以及它们如何提升反应效率、选择性和可控性。 本书特点: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每一章都力求在解释基本原理的同时,提供丰富的实际应用案例和研究动态。 注重机理探讨: 深刻理解反应机理是掌握合成技巧的关键。本书在介绍反应时,着重于阐述其内在的化学原理。 结构清晰,逻辑性强: 从宏观的合成设计到微观的反应机理,本书的章节安排循序渐进,帮助读者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面向前沿: 关注了有机合成领域最活跃和最有影响力的发展方向,为读者提供最新的研究视野。 《有机合成的艺术:现代合成策略与方法》不仅仅是一本反应手册,它是一本引导读者掌握有机合成思维方式的工具书,是献给所有渴望在有机合成领域有所建树的化学家的诚意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三本评价: 我是一名已经工作多年的化学研究人员,多年来一直在药物化学领域深耕,而杂环化合物无疑是药物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基石。在工作过程中,我时常会遇到一些合成上的瓶颈,需要更深入地理解杂环的形成机制,以便优化现有路线或开发新的合成策略。《杂环化反应原理》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它以一种非常扎实的理论基础,深入剖析了各种杂环化合物的成环原理,从最基本的电子效应到复杂的立体化学控制,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例如,书中关于氮杂芳烃合成的部分,对Skraup合成、Döbner-von Miller反应以及Combes喹啉合成等经典反应都进行了深入的机理分析,并讨论了不同反应条件对产率和选择性的影响。这种对反应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受益匪浅。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反应性与选择性”这一章节的论述,它系统地总结了影响杂环反应的各种因素,包括底物的电子性质、空间位阻、反应试剂的性质以及溶剂效应等,并提供了丰富的实例来佐证这些观点。这对于我们在实际的药物研发中,如何巧妙地设计合成路线,提高产率和纯度,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这本书的语言严谨且逻辑清晰,虽然涉及的理论深度较高,但通过作者精心的编排和对关键概念的反复强调,使得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其精髓。

评分

第六本评价: 我是一名在制药公司从事药物研发的化学家,杂环化合物的合成与修饰是我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我都渴望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梳理杂环化学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的书籍,《杂环化反应原理》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这本书不仅仅是对经典杂环合成方法的罗列,更是对近年来新兴的、具有高效性和选择性的合成策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例如,书中详细介绍了过渡金属催化的C-H键活化在杂环构建中的应用,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更加原子经济性的合成思路。书中对各种催化剂体系、反应条件以及底物范围的详细分析,都为我们在实际研发中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绿色化学”在杂环合成中的应用的章节,它强调了如何设计更加环保、高效的合成路线,这与我们公司一直秉持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不谋而合。书中对溶剂选择、催化剂回收以及副产物控制等方面的讨论,都极具实践指导意义。此外,书中还对一些重要的生物活性杂环化合物的合成进行了案例分析,这有助于我们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药物研发中的应用价值。这本书的内容新颖且具有前瞻性,它不仅巩固了我现有的知识,更激发了我探索新的合成方法的灵感。

评分

第四本评价: 我是一名化学工程专业的学生,虽然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工艺放大和过程优化,但对于化学反应的本质及其背后原理的深刻理解,是我持续学习和进步的关键。《杂环化反应原理》这本书,以其独特而深入的视角,极大地拓展了我对化学反应的认识边界。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一堆反应式,而是试图解释“为什么”这些反应会发生,以及“如何”能够控制这些反应。书中对杂环的电子结构、芳香性以及各种杂原子(如氮、氧、硫)对环体系性质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五元杂环(如噻吩、吡咯、呋喃)的合成,书中不仅介绍了经典方法,还对近代发展起来的催化偶联反应在杂环构建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比如钯催化的Buchwald-Hartwig胺化反应在氮杂芳烃合成中的广泛应用。这种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讲解方式,让我对化学反应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全面。此外,书中对反应机理的图示化解释,以及对过渡态结构的探讨,都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这对于我在未来进行工艺设计时,评估反应的能量需求和潜在的副反应,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非常出色,它让我认识到,即使是看似简单的杂环分子,其形成过程也蕴含着丰富的化学智慧。

评分

第十本评价: 我是一名在学术界深耕多年的杂环化学研究者,阅览过无数关于杂环反应的文献和专著。《杂环化反应原理》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反应,而是致力于揭示杂环化反应背后的深层原理。书中对电子效应、空间效应、以及立体化学控制在杂环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结合大量前沿的研究成果,展现了杂环化学的最新进展。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选择性控制”的章节,它系统地总结了影响杂环反应区域选择性、立体选择性和化学选择性的各种因素,并提供了丰富的策略和技巧,这对于我在设计和优化复杂杂环分子的合成路线时,提供了极大的启发。书中对一些经典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杂环合成反应,如Fischer吲哚合成、Paal-Knorr合成等,都进行了深入的机理探讨,并分析了其发展历程和局限性,让我得以更全面地理解这些反应的化学本质。此外,书中对不对称催化在杂环合成中的应用,以及对绿色化学理念在杂环领域实践的探讨,都体现了其前瞻性和时代性。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阅读一本教材,不如说是在与一位博学多才的化学家进行一场思想的交流,它不断挑战我固有的认知,激发我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

评分

第九本评价: 作为一名在高校从事化学教学的教师,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杂环化学的书籍。《杂环化反应原理》这本书,无疑是我的理想选择。它以一种非常系统和深入的方式,阐述了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原理。书中从最基本的电子理论出发,解释了杂环分子为何具有特殊的反应活性,以及各种取代基如何影响其反应性质。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杂环体系(如五元杂环、六元杂环、稠环体系等)的分类介绍,以及针对每类杂环,系统地梳理了其代表性的合成方法和反应机理。例如,在讲解吡啶的合成时,书中不仅介绍了Chichibabin合成、Gattermann-Skita合成等经典方法,还对近代发展起来的催化偶联反应在吡啶环构建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讨论。这种由浅入深、由点及面式的讲解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而清晰的知识框架。书中丰富的插图和详细的反应机理图,能够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抽象的化学概念。我还会经常引用书中的例子来向学生解释一些复杂的反应,学生们普遍反映这本书的讲解非常清晰易懂,并且能够激发他们学习杂环化学的兴趣。这本书的学术性和实用性都非常强,是化学专业师生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评分

第五本评价: 作为一名化学系的大二本科生,我一直对有机化学中的杂环部分感到有些畏惧,因为它涉及的概念众多,反应类型也五花八门。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开始阅读《杂环化反应原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对杂环化学的看法。它以一种非常友好的方式,循序渐进地介绍了杂环化学的核心概念和重要反应。书中从最基础的杂环命名、分类开始,逐步深入到各种杂环的合成方法。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经典反应的详细讲解,比如费歇尔吲哚合成,书中不仅给出了反应式,还详细地分析了反应机理,并解释了每一步反应发生的化学原理。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我不再觉得杂环合成是枯燥的记忆过程,而是能够理解其中的逻辑和规律。此外,书中还对一些重要的杂环母核,如吡啶、嘧啶、哒嗪等,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包括它们的结构特点、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常见的合成方法。这为我构建一个清晰的杂环化学知识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本书的语言通俗易懂,但内容却毫不含糊,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让我能够充满信心地继续探索这个迷人的化学领域。

评分

第七本评价: 在学习有机化学的过程中,杂环化合物始终是我认为最富有挑战性也最迷人的部分。它构成了无数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的核心骨架,其合成方法的多样性和反应的精巧性让我着迷。《杂环化反应原理》这本书,恰如其分地满足了我对这一领域的深入探究。它以一种非常系统的方式,将各种杂环的形成机制娓娓道来。书中对芳香性杂环的形成,如吡咯、噻吩、呋喃等,不仅讲解了Paal-Knorr合成等经典方法,更深入探讨了其电子云分布、共振效应以及芳香性的稳定作用,让我得以从微观层面理解为什么这些环系能够稳定存在。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对称杂环合成的讨论,它通过介绍手性催化剂和手性助剂的应用,揭示了如何精准地控制产物的立体化学,这对于合成具有特定生物活性的手性药物至关重要。书中通过大量图示和反应机理的详细解析,将抽象的化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例如,对于Diels-Alder反应在构建含氮杂环中的应用,书中不仅给出了反应式,还对反应的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探讨了各种取代基对反应的影响。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好,它让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位经验丰富的化学家身边,和他一起探索着杂环化学的奥秘,而不是简单地在被动地接收信息。

评分

第二本评价: 作为一名初涉有机合成领域的博士生,我深感自己对于杂环化学的理解尚显肤浅。在导师的推荐下,我翻阅了《杂环化反应原理》。这本书的出现,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它以一种系统性的方式,将纷繁复杂的杂环合成方法有机地串联起来,并且不仅仅局限于列举已有的反应,更注重挖掘其背后的普适性原理。书中的讨论,从最基础的亲电加成、亲核取代,到更高级的[n+m]环加成、自由基反应,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作者在分析每个反应时,都会追溯到反应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因素,并结合具体的例子,比如对于呋喃的合成,书中详细解析了费歇尔吲哚合成的机理,并通过对不同取代基效应的分析,解释了为何某些底物更容易发生环化。这种深入骨髓的理论探讨,让我能够举一反三,而不是死记硬背。此外,书中关于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的讨论,是本书的一大亮点。它解释了为什么在某些反应中,产物会倾向于形成特定的异构体,这对于设计高效的合成路线至关重要。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不对称杂环合成的部分,它为我提供了构建手性药物分子的重要思路。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化学反应,更是在学习一种解决化学问题的思维方式。

评分

第八本评价: 我是一名对化学充满热情的业余爱好者,平时喜欢阅读一些科普类的化学书籍,但总觉得在某些深入的领域,例如有机合成,仍然存在知识的断层。《杂环化反应原理》这本书,虽然名字听起来有些学术化,但实际阅读起来,却发现它对于有一定化学基础的读者来说,是非常友好的。书中以一种非常清晰的逻辑,将复杂的杂环化学知识层层剥开。从杂环的基本结构和命名,到各种官能团在杂环反应中的作用,再到具体的成环反应机理,都讲解得非常到位。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经典杂环反应的“故事性”的叙述,比如关于Hantzsch吡啶合成的起源和发展,让我了解了化学家们是如何通过不断试错和创新,最终发现这些重要的合成方法的。书中对各种取代基对反应活性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调节反应条件来控制产物的选择性,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分析。这让我明白,化学反应并不是神秘莫测的,而是可以通过理解其内在的化学原理来实现精准控制的。书中丰富的实例和图解,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随时对照,加深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位耐心细致的老师,引导我一步步走进杂环化学的世界,让我感受到了化学的无穷魅力。

评分

第一本评价: 我最近入手了一本名为《杂环化反应原理》的书,刚翻开便被其严谨的学术风格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所吸引。尽管我并不是一名专业的研究人员,但我对化学,特别是那些构成生命和药物分子的基本骨架——杂环化合物——一直充满好奇。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一领域的探索欲望。它不仅仅罗列反应式,而是从最基本的电子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出发,娓娓道来杂环成环过程中能量的得失、电子的转移以及各种取代基对反应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书中对各种经典杂环合成方法的演变和发展历程也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让我得以窥见化学家们如何一步步揭示这些复杂分子形成的奥秘。例如,关于吡咯的合成,书中不仅介绍了Paal-Knorr反应,还深入探讨了其机理,并与其他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这种追根溯源式的讲解,让我对化学反应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的记忆,而是上升到对化学本质的把握。而且,书中丰富的图示和立体化学的展示,对于我这样视觉型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插图,我得以清晰地看到分子的三维结构以及反应过程中键的断裂和形成,这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效率。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化学故事书,它让我对那些“看不见”的原子和分子世界产生了更深的敬畏和热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