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汉家衣裳:汉代物质生活

着汉家衣裳:汉代物质生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霁色 著
图书标签:
  • 汉代
  • 物质生活
  • 服饰
  • 历史
  • 文化
  • 考古
  • 汉服
  • 社会生活
  • 中国古代史
  • 生活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940142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9524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纯质纸
字数:175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从衣食住行、节庆时俗、城市建设、市井生活、朝廷官场、军事政策以及皇室趣闻等等十个方面对汉朝风物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切入点新颖独特,从微小处着手,关注普罗大众,展现平民文化之美,从另一个不为人知的角度介绍了一个我们熟知的朝代。

作者简介

  霁色,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学研究者,资深撰稿人。曾出版《东南亚常识》等多部历史、社科书籍,近期将出版《韩国常识》、《脑洞大开:那些稀奇古怪的冷知识》《中华人物故事全书:学术泰斗》《那个有你的城市,温暖如春》等著作。

目录

第一章 着汉家衣裳,兴礼仪之邦
穿在身上的礼仪制度
听说冠帽是“三无产品”?
美人赠我貂襜褕
容易“走光”的下裳
身份地位,足下有别
罗衣须有鸣佩饰
天人合一,效法自然
第二章 炊烟袅袅,道尽人间喜乐
低等的小麦与高级的稻米
饼·饭·粥
丝绸之路拯救餐桌
做个肉食者不容易
小二,来一盘鱼生
吃饭次数体现阶级地位
春酒甘如醴,秋醴清如华
第三章 九重宫阙,十里楼台
两室一厅的“小康标准”
王侯多第宅,两宫遥相望
上林苑里到底有什么?
有钱人家也住楼房
室内装修有讲究
第四章 一步复一步,出行千里幽
选个好日子,上路喽!
道路不能随便走
出国交流的特殊交通线
“打车”出行的那些事
从竹筏子到楼船
带着通行证,夜里不出门
第五章 祭祀节庆,往来时俗
元宵节,来拜拜“太一神”
三月三,上巳日,情人节
“孝”字当先,祭祖可是大事
一次婚礼,花光家底
办葬礼别忘通知“地下丞”
第六章 山河万里,看尽天涯
熏风万里,来处长安
洛阳三月花如锦
临淄——失落的国际大都市
南都信佳丽,名播天壤间
天府之国原是双生兄弟
第七章 街头巷陌,市井田园
自由幸福的汉朝姑娘们
社交达人必须能歌善舞
当垆卖酒要注意哪些问题?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邻里之间还得互相检举?
宁做东汉卖油郎,不做西汉富豪商
第八章 朝上朝下,俯仰为民
一样难考的公务员
连上五天班,这个官可不好当
有天灾?先解雇丞相
坚决打击贪污腐败
做好社会救济,随时升官发财
流行自杀的汉朝官场
第九章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
踢足球也属于练兵办法
两个世界霸主的交锋
不一样的兵役制:花钱免受罪
训练、考核、大检阅,一个不能少
皇家掌政,外戚掌兵
第十章 宫闱深苑,皇室传说
离过婚的后妃,再嫁人的公主
皇帝一样玩“钓鱼执法”
一边双姝争艳,一边秋扇弃捐
始知铜马帝,远胜执金吾
“令人愤毒”的财迷皇帝

精彩书摘

  做个肉食者不容易
  作为一个肉食者,生活在汉朝是件不太容易的事。
  若是无肉不欢,你就得祈祷自己生在贵族之家;如果不幸托生为平民百姓,吃肉的日子恐怕要掰着手指来算了。因为,肉在当时可是相当奢侈的食物,不要说普通平民,哪怕官员一样需得过无肉可食的日子。
  《汉书》中有载,汉武帝时期著名的酷吏张汤,少时就因为看家不力、被老鼠偷走几块肉而狠狠挨过打。虽然后来他展现出极佳的办案天赋,将偷肉贼鼠赃并获,而且“并取鼠与肉,具狱磔堂下”,像审犯人一样断了这桩案子,让父亲惊为天人,但我们的重点依然在前面——丢几块肉就足以让他挨打?
  按道理,张汤之父时任长安丞,属于国家级公务员,再清贫也应该比底层百姓日子好些。然而,官员之家照样会因为几块肉引发家暴事件,可见肉的珍惜程度。
  因为肉导致家庭矛盾的故事有很多。西汉时,韩信的谋士蒯通曾八卦过邻居家的一个故事,讲一对婆媳吵架,婆婆竟因为家里丢了一块肉,以为让媳妇偷吃了而直接把她赶回家去。这告诉我们——官员家里丢肉是要挨打的,平民家里丢肉媳妇是要被撵的。
  而退居二线的官员,则以“布衣蔬食”为荣,以“不吃肉”或者说“吃不起肉”来表达自己甘于清贫、一身清廉的作风;到了贫民这里,“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也不是没有的。在饮食上过着猪狗不及的日子,还想吃肉?显然是痴心妄想。
  想吃块肉,着实不易啊!
  然而上层贵族则不同,《汉书·食货志》这部分正儿八经的吃货记录里,就记载着富贵人家“食必粱肉”的生活,东汉时有钱人不吃有异味的肉、不喝酸败的酒,显然对食物的要求还是不低的。
  除此之外,他们还能吃到各种现代人也难得享受的美食。如“霜熊之掌,文鹿之茸,鼋羹镌嚯,晨凫宿鹌”,从熊掌到鹿茸,从水里游的到天上飞的,应有尽有,可吃尽吃,绝对算得上“侈饮食”了。
  所以,想培养一个肉食者,还需有足够的家底和地位,否则满足口腹之欲也并不简单。
  不考虑万恶的阶级差异,想自由地吃一口肉,也需要斟酌小心。在汉朝,牛羊的地位是很高的,祭祀时不管是“太牢”(祭祀的最高规格)还是“少牢”(次之规格),都不能缺少牛羊。尤其是作为“三牲”之首的牛,又是“耕农之本”,肩负着双重社会责任,是价值极高的重要劳动力。
  所以,牛肉是不能随便吃的。若是在西周时,便是诸侯也不能无故杀牛,想吃肉还得找个说得过去的理由。而秦朝时,还会有官吏按时给耕牛量腰围,一发现牛瘦了,就要立刻将主人“笞十下”,以防止他们虐待耕牛。人瘦了都没有这样的待遇,可见的确是人不如牛啊!
  在汉朝,情况依然如此。边远地区的军队缺吃少穿,但依旧需按规定“毋得屠杀牛羊”,否则便要处罚;哪怕是自己家养的牛,也不能随意掌握它的生杀大权,私自宰杀了加餐,轻则罚款、重则砍头抵命,严苛得很呢!
  所以,人们吃的牛肉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按照法律,衰老、病死的牛马就可以宰杀吃掉了,不过在这之前,还得上报官府,得到官方认可的“吃肉权”才行。所以,想吃酱牛肉?那就别冲着自家后院的牛流口水了,还是去正规渠道购买为好。
  至于几多钱才能买到牛肉,看看汉朝的牛羊价格,就可以大体了解一番了。从《九章算术》中的一道方程题,我们可以窥见汉朝时的肉价——
  “今有卖牛二、羊五,以买十三豕,有余钱一千;卖牛三、豕三,以买九羊,钱适足;卖羊六、豕八,以买五牛,钱不足六百.问牛、羊、豕价各几何?”
  诸位看官感兴趣可以自己计算一下,答案是牛1200钱,羊500钱,猪300钱。由此可知,牛肉在当时是饲养动物中最贵的一种,羊肉次之,猪肉再次。
  由于牛羊肉贵重,汉代皇帝、诸王在与民同乐、赏赐大臣时,最爱发放牛羊肉作为“福利”。如《史记·孝文本纪》记载,汉文帝即位时大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就以爵位、牛肉和酒赏赐平民;又比如《汉书》中,昌邑王刘贺赏赐臣子“牛肉五百斤,酒五石”,就是极为丰厚的奖励了。
  类似赏赐“牛酒”、“羊酒”的例子比比皆是。汉朝全民嗜酒,可以食无肉、不可饮无酒,美酒是宴饮、赏赐时的必备物品,而牛羊就是唯一能与酒相提并论的好物了,作为万能礼品,谁也不会不喜欢。由此可见,牛羊肉的美味是人所共识的,也是比较难得的。
  日常生活中不能随意享用牛羊,还有什么肉可以选择呢?
  我们最常吃的猪肉在汉朝也是相当流行的肉制品,更是吃肉大军的消耗主力。著名西汉美食家淮南王刘安就在自己的书中介绍“以为彘者,家人所长畜而易得之物也”,就是说猪这东西家家都养,很容易吃得上。当然,对于统治阶层来说吃口猪肉肯定很容易,平民是否如此就不得而知了,但是他们一定不少养猪。
  《史记·货殖列传》中介绍,养殖大户饲养“千足彘”,就是二百五十头猪,就相当富足了;《汉书》中则讲公孙弘曾经“牧豚海上”,这可不是真的在海上,而是在海边给富人家放猪……种种可知,稍有财富的家庭都会买几口猪,或使自家奴仆、或雇佣“猪倌”来放牧,所以猪肉的确不难得到。
  不过,对于淮南王来说容易吃上的猪肉,在平凡人家还是相当奢侈的。他们能享受到的大多是鸡这样的家禽。鸡容易饲养、价格低廉,还能产出附加补品——鸡蛋,所以在重视孝道的汉朝,普通家庭多半会买鸡肉孝敬老人,这也是节庆、宴请时可以奢侈一把的肉类。
  南朝萧统的《昭明文选》中有诗云“恨不具鸡黍,得与故人挥”,讲的就是东汉时期,范式杀鸡款待好友张劭的故事。显然,“你来了,咱杀鸡吃肉”已经是平民能拿出的最高待遇了。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有趣的故事了。
  东汉时期,“介休三贤”之一的名士郭泰去拜访贤者茅容,看到他杀鸡做菜,看起来十分兴师动众,还以为是专门招待自己的。没想到菜做好了,茅容从从容容将鸡肉端给了自己的老母,然后把郭泰请到了另一张桌子上。郭泰一看,原来他俩的午饭就是野菜啊!
  郭泰就说:“您这才是真贤士!别看我家也有老母健在,我也不敢将客人晾在一边、只将好饭菜孝敬母亲的,可见您的孝顺是发乎天性、不为外界所动的。”
  放在现代,听到这话就得怀疑郭泰是否变着法子表示不满了,不过鉴于两位都是贤人高士,我们也不必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所以,辨别真贤士与否,一碗鸡肉便知。
  由这个故事也能发现,最便宜的鸡肉一样不容易吃到口,不然贤者为何要在待客、行孝道之间用一只鸡做出选择呢?一只不够,那就宰两只嘛!偏偏他没有做,或者是没能做,所以鸡肉的价值比我们想的还要高些。
  细数下来,汉代肉食者的日子的确不太好过,所以正在餐桌前大快朵颐的各位,面前有肉,碗里有饭,那就当吃则吃,且吃且珍惜吧!
  ……

丝路遗风:汉代宗教信仰与精神世界 本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汉代社会中丰富多彩的宗教信仰体系、精神寄托及其对社会结构、政治伦理和个体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聚焦于那些在物质生活之外,构建了汉代人精神家园的关键元素,力求描绘一幅宏大而细腻的汉代精神图景。 第一章:天人感应与宇宙观的重塑 汉代,特别是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后,“天人感应”的思想逐渐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核心。本章首先梳理了这一思想的哲学渊源,从先秦时期的阴阳五行学说,到秦亡后社会对“德治”的强烈诉求。我们详细考察了“天”在汉代被赋予的政治神圣性,以及皇帝如何通过祭祀天地、封禅泰山等行为,将自身权力神圣化。 书中运用大量出土的文献和图像资料,分析了汉人对宇宙秩序的认知。我们探讨了“三统”之说(三正)如何影响了历法制定与国家庆典的安排。此外,本章对汉代的“五德终始说”进行了细致的辨析,阐释了这种历史循环论如何为汉朝的统治提供合法性基础,并预示着对未来(如黄巾之乱前的谶纬之学兴起)的焦虑与期待。我们特别关注了对“灾异”的解释,这些天象变化如何被解读为上天对人间政治失序的警告,从而引发朝野的震动与政策调整。 第二章:神祇谱系与国家祭祀体系 汉代的祭祀活动,是国家意识形态最直观的体现。本章系统梳理了汉代主要神祇的谱系,并将其分为国家级祭祀和民间信仰两大脉络。 国家祭祀方面: 我们着重分析了“礼制”在汉代的重建与固化。对昊天上帝、五方帝、社稷之神(土地神)以及山川之神的祭祀,构成了维护王朝稳定的核心宗教仪式。书中对长安城郊的各种祭祀场所,如明堂、辟雍、南郊的圜丘等进行了空间布局的考证,揭示了这些建筑如何服务于政治权力的话语构建。通过对《史记》《汉书》中关于封禅仪式的记录的深入解读,我们试图还原这些复杂仪式的操作细节及其象征意义。 民间信仰方面: 汉代民间对各类自然神灵的崇拜非常普遍。本章考察了对雷神、灶神、门神等家居保护神的信仰形态。不同于官方的宏大叙事,这些信仰更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祈福禳灾。我们还探讨了对外来神祇的吸收,特别是对西王母信仰的演变,从早期的带有巫术色彩的女性神祇,如何逐步被纳入主流的道德化叙事中。 第三章:长生久视与方仙道的兴起 汉代社会对生死的态度,尤其体现在对“方仙道”和“不死之术”的狂热追求上。本章详细剖析了这一现象背后的社会心理基础——对逝去理想的怀念,对个体生命有限性的抗拒,以及社会动荡带来的精神不安。 我们追溯了早期的求仙活动,从战国齐地的方士传统,到秦始皇的东巡求药。进入汉代,特别是中晚期,方士与宫廷的互动日益频繁。书中重点分析了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在道家思想与方术结合上的贡献,以及这种思潮如何影响了贵族阶层的审美与生活情趣。 本章详述了汉代方仙道的具体实践内容,包括服食丹药(金丹术的雏形)、导引养生、以及对“蓬莱仙境”的地理想象。通过对部分墓葬壁画和出土器物上的羽人、仙鹤、瑞兽图案的分析,我们得以一窥汉人构建的理想中的“仙界”面貌。 第四章:巫术、谶纬与社会思潮的暗流 如果说国家祭祀代表了汉代精神世界的“阳面”,那么巫术和谶纬之学则构成了其“阴影”与潜流。本章聚焦于这些被官方时而利用、时而压制的隐秘知识体系。 巫术的残留与转化: 汉初对巫蛊之术的严厉打击(如“巫蛊之祸”)并未彻底消灭巫术在民间的生命力。本章考察了巫术如何以更隐蔽的方式渗透到民间治病、驱邪的实践中。我们分析了巫师(如女巫)在社会中的角色变化,以及他们与士大夫阶层在特定情境下的互动关系。 谶纬之学的鼎盛: 谶纬之学是汉代最具特色也最具破坏性的精神现象之一。本章将谶纬的产生归因于儒学在解释“天命转移”时的理论困境。我们详细梳理了不同版本的《河图》《洛书》所蕴含的政治预言,及其在皇位继承、改朝换代时被用作政治工具的案例。通过对“符瑞”的解读,揭示了知识分子群体如何在既定的意识形态框架内,寻求表达异议或支持特定政治派系的方式。这种对“天意”的过度解读,极大地加剧了汉代后期的政治不确定性。 第五章:生死观与丧葬仪式的精神内涵 汉代的生死观是其宗教信仰体系的集中体现。本书在这一章中,将物质层面(如墓室形制)的研究与精神层面(如灵魂观念)的研究相结合。 灵魂的归宿: 汉人普遍相信“魂魄”的分离与共存,即“魂”升而“魄”留。我们探讨了“厚葬”现象背后的哲学动因——即通过精美的物质陪葬品,确保死者在地下世界的安稳,并维持与生者世界的联系。书中对“黄泉”“九泉”等地下概念的演变进行了考察,并结合画像石、陶楼模型等材料,重构了汉人想象中的地下世界结构。 “思慕”与“报答”: 丧葬仪式不仅是对死者的告别,更是对家族伦理的强化。本章分析了“三年之丧”的礼制实践,以及在丧礼期间所进行的“哭丧”活动中,所蕴含的哀伤表达与社会规范的张力。我们尤其关注了“祠堂”和“孝道”在死后世界中的投射,即子孙后代对先祖的祭祀,被视为维持家族香火与社会秩序的关键纽带。 结语:精神世界的持久回响 本书最后总结了汉代宗教信仰对后世中国精神文化的深远影响。汉代奠定的儒家伦理框架、对神仙世界的想象、以及对天人关系的哲学思考,共同构成了后世魏晋玄学、唐宋理学乃至道教发展的思想母体。通过对这些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构建的考察,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汉代文明的复杂性与深度。

用户评价

评分

拿起这本书时,我原本以为会读到一套冷冰冰的考古报告集,但事实完全出乎意料。它更像是一部充满烟火气的历史散文。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灵活,时而引用出土简牍上的只言片语,时而结合壁画上的场景进行推测和还原,这种跨媒介的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饮食起居的描写,那些关于酒器、陶罐的演变,以及当时人们如何利用时令食材烹饪的细节,让人馋涎欲滴。它让我意识到,即便是两千年前的生活,也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只不过载体和方式有所不同。这种亲近感,是许多严肃历史著作难以给予读者的体验。

评分

这本关于汉代日常生活的书,简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盛宴。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让我仿佛能亲眼看到那些沉睡在地下的文物重现光彩。我尤其欣赏他对纺织品和服饰细节的深入挖掘,那种对历史原貌的执着追求,让人由衷敬佩。读起来,你能感受到汉代工匠们如何在简单的材料中,创造出既实用又美观的器物。那些关于纺织、染色工艺的描述,不仅仅是枯燥的记录,更像是工匠的内心独白,充满了智慧与汗水。特别是对不同阶层服饰差异的比较,清晰地勾勒出了当时的社会结构,让人对那个时代有了更立体、更具象的认识。这本书没有陷入宏大叙事的窠臼,而是专注于“人”的日常生活,这一点非常难得。

评分

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翻到这本书的,原本是想找一些关于汉赋或史书的评论,结果被这本书的副标题吸引了。它展现了历史的另一面——物质的沉淀。与其他专注于政治或战争的论著不同,它将视角聚焦在“器物”之上,通过这些静默的遗存,去重建一个庞大帝国的日常脉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建筑材料和工具制造工艺时所体现出的那种工匠精神,那种对“如何建造”的执着探讨,让人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坚韧与智慧。这本书成功地将冰冷的考古发现,转化为可感可触的文化体验,对历史爱好者而言,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

坦白说,我是一个对古代服饰纹样特别着迷的人,这本书在图案美学方面的论述,完全满足了我的期待。作者对于“云气纹”、“龙凤纹”在不同器物上的应用变化,进行了详尽的图解和分析。这不是简单的图片罗列,而是深入到纹饰背后的文化心理和象征意义。为什么某些图案在特定时期会流行?它们如何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和宇宙观?这些问题在这本书里都得到了令人满意的解答。读完后,我对汉代的审美情趣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那种大气磅礴又蕴含精微的古典美,通过作者的解读,变得鲜活起来。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逻辑清晰,层层递进,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它没有将汉代的物质文化割裂开来讨论,而是将衣食住行、工具器皿等要素有机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物质生活生态系统。我尤其赞赏作者在论述中展现出的那种谨慎与审慎的态度,他总是明确区分哪些是确凿的考古证据,哪些是基于现有资料的合理推断,这种学术上的诚实,让读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批判性地看待历史资料。对于想要深入了解汉代社会肌理的普通读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的入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