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三万公里(从东欧大平原到中国东北雪原)跨越五万余年(从旧石器世代到二十一世纪),探寻人类文明的基因----二元观念及其艺术表达形式太极图在全球的演化
以青藏高原为原点,重建人类文明的坐标系,确定不同文化在地球上的分布。
本书作者研究中华文化数十年,他在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中发现东西方即使在人类思维基础的二元观念上有根本的区别,西方文化基础是二元对立思维,只重相克;而中国文化的二元观念,除了讲相克,还讲阴阳相生和阴阳平衡。为此作者对全球范围内二元观念和太极图进行深入的研究。行程三万公里(从东欧大平原到中国东北雪原)跨越五万余年(从旧石器世代到二十一世纪),探寻人类文明的基因----二元观念及其艺术表达形式太极图在全球的演化,以青藏高原为原点,重建人类文明的坐标系,确定不同文化在地球上的分布。
翟玉忠,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交大海外教育学院产业创意研究所研究员,国学专家,财经评论家。原《中国产经新闻》国际部主任,香港中国新闻出版社《法制新闻》杂志社新闻部主任,现任新法家网站(中英文版)总编辑。
导言 共同的祖先,同质的文化 / 1
一、人类早期文化的同质性 / 2
二、欧亚“T”字形文明大走廊 / 8
三、狩猎采集时代的阴阳二元观念 / 17
甲编 世界一太极 / 22
一、太极图的史前文明之根 / 30
二、灵蛇太极图在中国 / 42
三、灵蛇太极图在“尼罗河 / 印度河走廊” / 55
四、环太平洋文化圈中的灵蛇太极图 / 65
乙编 欧亚大陆所见八卦历盘杂考 / 77
一、八卦即八角 / 78
二、洛书河图形成于何时 / 88
三、欧亚大陆所见八卦历盘 / 95
丙编 “太极图说”六种 / 100
一、土鲁窦吉·清浊气产生 / 106
二、物始纪略·输必孜根由 / 110
三、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114
四、银雀山汉简·奇正 / 118
五、鬼谷子·捭阖第一 / 122
六、太极图说 / 127
丁编 太极寻踪·访学行记 / 132
一、乌克兰行记 / 133
二、青藏高原行记 / 158
附录一 印度版“亚当和夏娃的故事”/ 174
附录二 人类文化艺术的唯一起源性 / 178
附录三 彝族古籍中八卦、洛书、河图诸说 / 182
附录四 佛家法王观念与黄老道法思想 / 191
后记 / 198
丁编 太极寻踪·访学行记
透过太极图,我看到了人类文化的统一性和不同族群文化的互补 性。任何形式的“文化中心论”都是极其危险的,它将导致人类文明 的野蛮冲突和人类文化的固步自封。 西方文明不能因其一神教而否定中华道统,中华道统也不能因高 度发展的内圣外王形态而否定西方一神教;世界各地残存的萨满文化 因素是人类文明的背景辐射,在生态危机频仍的今天,其万物有灵思 想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精神世界高度贫乏的 今天,印度深厚的内修传统必将再度造福于世界……
读万卷中外书,行万里崎岖路。
化用古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觉得没有比上面这句话更能描述我游走天下,寻踪太极图的感受了。
从纵横万里的欧亚大草原至横贯中国南北的藏羌彝文化走廊,沿着欧亚古大陆,我整整走了一个大大的“T”字——那是六七万年前,现代智人走出非洲以后最为重要的人类历史文化沉积带。
我忘不了乌克兰名城利沃夫古老斑驳的教堂,我忘不了青海德令哈市郊如朵朵白云在高山之巅吃草的羊群,我忘不了镜子般平静的黑海,我忘不了支撑天地的雪山……所有这一切,都将永远留存在我的记忆中。
透过太极图,我看到了人类文化的统一性和不同族群文化的互补性。任何形式的“文化中心论”都是极其危险的,它将导致人类文明的野蛮冲突和人类文化的固步自封——西方文明不能因其一神教而否定中华道统,中华道统也不能因高度发展的内圣外王形态而否定西方一神教;世界各地残存的萨满文化因素是人类文明的背景辐射,在生态危机阴影下的今天,其万物有灵思想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精神世界高度贫乏的今天,印度深厚的内修传统必将再度造福于世界……
“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古圣贤因地因民设教,导致青藏高原周边各地区文化迥异。在二十一世纪全球化的今天,科技的日新月异与精神的迷茫空虚形成鲜明的对照,人类急需一种崭新的,包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族群精神价值的共同文化。但愿我们对人类文明基因二元观念及太极图的苦苦求索,有利于当下这一重要的历史进程。
——那样,我们将不虚此行!
一、乌克兰行记
1.飞向危险之地
机仓内掌声响起,我才意识到自己平安抵达了基辅鲍里斯波尔机场。2016 年 4 月 21 日当地时间早上 9 点,经过十个多小时的飞行,我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易华教授飞抵此次访学的第一个目的地——乌克兰首都基辅。图 4-1
去乌克兰作学术考察不是件容易事。
办签证,需要提交“境外医疗保险”。按照一般规律,给保险公司交钱,事情总好办。但这次不一样,平安保险公司竟然拒保。没有说明理由,只是给我们一个世界战争地区的长长名单——一切都在不言中了!
除了保险公司的拒保,还有家人的担心。我干脆采取“模棱两可、暗度陈仓”的策略,说自己要去东欧访学。太太只是提醒我别忘了到目的地报平安——也算通过了!
为何要飞向遥远的危险之地?
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弄清楚中华道统在人类文明中的位置。
过去十几年研究和宣传中国文化的经历告诉我: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学人不可能闭门造车了!
——讲中国历史,不能只会从三皇、五帝讲起!
——讲易经易理,不能只会从阴阳、八卦讲起!
——讲儒家之道,不能只会从《论语》、《大学》讲起!
那样,将使中华文明光芒万丈的内圣外王之道远离现代文明,远离当代现实,远离世界趋势。
于是,我找到了代表一阴一阳、生生之道的太极图。通过对全球范围内太极图流源的研究,以青藏高原为原点,重建人类文明的坐标系统,让世人认识中华文明的本质。长期以来,建立在西方狭隘欧洲中心论基础上的东西方分界根本就不能说明人类诸文明的本质。当然,对于古今西方殖民主义,过去一百多年来全盘西化的东方知识分子(包括以西学解构中学的国学家们),这种混乱的分界还是极其有用的!
而目前所知太极图出现最早的地区,就是著名考古学金芭塔斯 (M. Gimbutas) 教授所说的“古欧洲”。地处欧亚大草原西部,东西方交汇之地的乌克兰是古欧洲文明的重要区域,乌克兰特里波利耶文化遗址是六七千年前人类文明最繁荣的地区之一——它成为我们访学的首选之地。去之前,乌克兰“兰华”文化研究中心董事会主席尤里 考迪克
(Yuriy Kotyk) 先生向我保证:既要让您看到您想看到的东西,又要让您看很多您意想不到的东西!
还有敦和基金会朋友对我的热情资助,促使我发心要将《人类阴阳观念与太极图全球比较研究》这个项目做牢、做实。
总之,带着家人朋友“注意安全”的嘱托,我不远万里,不避风险,从欧亚古大陆的最东端来到它的西部地区,探寻中华文化,事实上也是人类文明最深层的基因——太极图!
真正的学术是勇敢者的事业,我始终坚信这一点。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解构”我们自身文化基础的能力。我们太习惯于从自己文化的滤镜去看待世界,这本书就像一块强力的磁石,把我们潜意识中那些不言自明的“真理”从思维结构中剥离出来,进行审视。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想象共同体”的形成机制的探讨,那种从最微小的社会互动单元开始,层层递进构建出宏大叙事的逻辑链条,看得人心悦诚服。它不仅仅是关于历史或文化,它本质上是在探讨“人是如何成为人”的底层代码。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震撼的,它不仅仅是增长了知识,更像是完成了一次对自我心智的深层重塑,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人类存在可能性的想象边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的纸张质感和内页的排版布局,一看就知道是下了不少心思的。尤其是一些关键概念的图示,做得非常精妙,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文字堆砌,而是用一种很直观的方式把复杂的思想呈现出来。初读时,我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的学术著作,但随后的阅读体验完全打消了我的顾虑。作者的笔触流畅,叙事节奏掌握得恰到好处,能够在深入探讨宏大主题的同时,不失趣味性。书中穿插的一些历史小故事或者文化轶闻,让整个阅读过程像是在听一位博学的长者娓娓道来,既有知识的深度,又不乏引人入胜的魅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文化间的对比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与尊重,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而是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考框架,让人自己去填充和感悟,这种开放性的叙述方式非常高明。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考究,带有一种古典的庄重感,但又不失现代学术的敏锐性。作者的遣词造句功力深厚,很多句子读起来抑扬顿挫,充满了力量感。我常常会为一些精彩的论述而拍案叫绝,比如某处对某个哲学思潮的精辟概括,简直可以用“一语中的”来形容。虽然书中涉及的概念和理论体系庞大,但作者的逻辑推导过程始终清晰可见,像是有一条坚韧的丝线牵引着读者穿梭在复杂的知识迷宫中。即便某些章节的理论密度很高,但因为叙述的条理性和语言的韵律感,阅读起来反而有一种沉浸式的快感。这绝对是一本需要精读和反复品味的著作,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作为一个对世界文化多样性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发现这本书在比较研究的方法论上非常值得称道。作者并没有采取简单的“东方对西方”的二元对立框架,而是深入到更细微的、构成文化底色的那些基本假设上去考察。我特别留意了关于不同社会在处理“时间感”和“确定性”上的差异那几章,那里的论述极其细腻,用丰富的案例支撑起了复杂的理论模型。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之所以会产生文化隔阂,根源往往在于我们对最基本事物的感知方式就存在巨大的“错位”。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提供了“翻译”的钥匙,帮助我们理解那些原本无法理解的文化行为背后的逻辑自洽性。读完后,我对世界上的很多新闻事件和冲突的理解角度都变得更加立体和圆融了。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深度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在梳理人类思想史上的某些关键节点,更像是在构建一个全新的分析工具箱。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段落,思考作者是如何将看似毫不相干的文化现象联系起来的。它迫使我跳出自己固有的思维定势,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背后的深层结构。比如,关于“集体”与“个体”的探讨,书中提供的视角非常新颖,让我对自己日常生活中做决策时的底层逻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进行一次对人类思维模式的“考古发掘”,每揭开一层,都能发现新的肌理。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不是轻松的享受,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攀登”,虽然辛苦,但登顶后的视野豁然开朗,成就感无以言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