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gment Routing 详解 第一卷

Segment Routing 详解 第一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比] 克拉伦斯·菲尔斯菲尔斯(Clarence,Filsfils)()(比)克里斯·米克尔森(Kris,Michielsen)()(印)科坦·塔劳利卡尔(Ketan,Talaulik 著,苏远超,蒋治春 译
图书标签:
  • Segment Routing
  • SRv6
  • 网络
  • 路由
  • 通信
  • 技术
  • 协议
  • 数据网络
  • 下一代网络
  • IP网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6799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946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3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SEGMENT ROUTING在2013年前被思科提出以来,已经得到了业界的广泛接受,将在未来几年对IP网络演进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
  2.本书英文原版是业界首部SEGMENT ROUTING专著,由SEGMENT ROUTING之父Clarence联合其他思科专家一同撰写内容系统、翔实、权v。
  3.本翻译版是中文SEGMENT ROUTING专著,顺应国内SEGMENT ROUTING迅猛发展的态势,正是相关从业人员和高校学生的学习书、参考书和工具书。
  4.本书译者及审校者均是SEGMENT ROUTING的知名专家,有着非常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大量的研发/实践经验。本书译者与原书作者进行了大量而深入的沟通,在此基础上对原书内容进行了订正和补充,力求准确。
  5.全书参考并引用了大量的IETF RFC和草案,方便读者进一步扩展学习。

内容简介

  本书是系列的第一卷,目标是客观地描述SEGMENT ROUTING的基础功能模块,同时含有一些偏主观的内容以及SEGMENT ROUTING的研发背景。该系列的下一卷将详细介绍流量工程解决方案、SDN控制器与SEGMENT ROUTING基础设施的交互、主机上的SEGMENT ROUTING和SRv6等内容。

作者简介

克拉伦斯·菲尔斯菲尔斯(Clarence Filsfils):
思科院士,在思科工作20年,拥有极其丰富的创新、产业化、市场推广和实际部署经验, 受到全球运营商、OTT和大型企业客户的尊敬和信赖。克拉伦斯是Segment Routing技术的发明者和推动者,拥有超过40项相关专利。由于在Segment Routing上的突出贡献, 他和他的团队获得了思科先锋奖, 这是思科内部用于奖励创新的*高荣誉. 在之前的职业生涯中, 克拉伦斯还发明了快速路由收敛技术, 拥有超过30项相关专利;同时还领导思科QoS的设计和实现, 拥有20项相关专利;负责大型IP/MPLS网络的实际部署工作等。克拉伦斯经常在业界重要的学术会议上发表演讲,他亦是一位多产的作者, 著作包括超过140项专利、Sigcomm 2015论文、IETF标准(8个RFC,20个草案)以及多部书籍。克拉伦斯拥有比利时列日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以及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索尔维商学院管理硕士学位。
克里斯·米克尔森(Kris Michielsen):
思科技术主管, 拥有超过20年的网络行业经验。从Segment Routing技术首次正式公布之前至今,克里斯一直是思科Segment Routing团队的核心成员。他拥有CCIE证书 (Number.1898)以及比利时鲁汶大学电子工程/机电工程双硕士学位。
科坦·塔劳利卡尔(Ketan Talaulikar):
思科高-级技术主管,拥有18年的从业经验,长期从事IP/MPLS路由与交换平台的软件开发工作。曾在美国、欧洲、印度的多家通信公司就职,现在思科印度研发中心负责设计和研发Segment Routing技术和解决方案。



精彩书评

  NULL

目录

第1章 简介  \1
1.1 本书目标 1
1.2 我们为什么启动SR项目 2
1.3 SDN和OpenFlow的影响 9
1.4 100%覆盖率的IPFRR和最优修复路径 13
1.5 其他好处 14
1.6 团队介绍 15
1.7 保持简单 17
1.8 标准化和多厂商共识 18
1.9 全局标签 19
1.10 SR MPLS 20
1.11 SRv6 21
1.12 行业获益 22
1.13 参考文献 23
第2章 Segment Routing基础  \25
2.1 什么是SR 25
2.2 Segment概念 25
2.2.1Segment和Segment标识 26
2.2.2Segment组合 26
2.2.3Segment列表操作 26
2.2.4全局和本地Segment 27
2.3 SR控制平面 27
2.3.1IGP Segment 28
2.3.2BGP Segment 39
2.3.3组合使用Segment 43
2.4 SR数据平面 46
2.5 小结 46
2.6 参考文献 47
第3章 Segment Routing MPLS数据平面  \49
3.1 IPv4和IPv6 49
3.2 现有MPLS数据平面 49
3.3 SR全局块 50
3.4 SR MPLS标签栈操作 52
3.4.1压入MPLS标签 54
3.4.2MPLS标签交换 56
3.4.3倒数第二跳节点行为 57
3.4.4最后一跳节点 62
3.4.5Adjacency-SID和MPLS 62
3.4.6“不带标签”转发条目 62
3.4.7IGP SR MPLS转发表项 66
3.5 MPLS TTL和TC/EXP处理 70
3.5.1TTL处理:IP到MPLS和MPLS到IP 71
3.5.2TTL处理:MPLS到MPLS 72
3.5.3处理MPLS TTL到期 73
3.5.4TC/EXP字段操作 74
3.6 MPLS负载均衡 76
3.7 MPLS MTU处理 78
3.8 小结 80
3.9 参考文献 81
第4章 SRGB管理  \83
4.1 SRGB大小 83
4.2 多个范围的SRGB 84
4.3 SRGB标签范围 85
4.4 SRGB和Anycast Segment 90
4.5 SRGB配置 92
4.5.1Cisco IOS XR SRGB实现 95
4.5.2SRGB错误 99
4.6 小结 99
4.7 参考文献 100
第5章 Segment Routing IGP控制平面  \101
5.1 IGP协议的SR扩展 101
5.1.1ISIS SR 101
5.1.2OSPFv2 SR 104
5.1.3OSPFv3 SR 109
5.2 SR能力 109
5.2.1SRGB通告 110
5.2.2ISIS SR能力通告 110
5.2.3OSPFv2 SR能力通告 116
5.3 Prefix-SID 119
5.3.1在IGP通告中传递Prefix-SID 119
5.3.2Prefix-SID配置 120
5.3.3ISIS Prefix-SID通告 123
5.3.4OSPFv2 Prefix-SID通告 129
5.4 Adjacency-SID 139
5.4.1在IGP通告中传递Adjacency-SID 139
5.4.2Adjacency-SID分配 140
5.4.3LAN Adjacency-SID 140
5.4.4Adjacency-SID持久性 142
5.4.5ISIS Adjacency-SID 147
5.4.6OSPFv2 Adjacency-SID 162
5.5 IGP多区域/层次操作 183
5.5.1确定前缀的倒数第二跳 183
5.5.2在区域/层次间传播Prefix-SID 185
5.5.3ISIS多区域示例 188
5.5.4OSPFv2多区域示例 199
5.6 路由重分发和Prefix-SID 215
5.6.1路由重分发示例 216
5.6.2OSPF NSSA 229
5.7 小结 233
5.8 参考文献 233
第6章 Segment Routing BGP控制平面  \237
6.1 BGP标签单播 238
6.2 BGP Prefix-SID 245
6.3 BGP Prefix-SID通告 249
6.4 与不支持SR的BGP-LU互操作 250
6.5 SR BGP应用于无缝MPLS架构 252
6.6 基于BGP的数据中心 253
6.6.1从传统数据中心到Clos架构 253
6.6.2BGP应用于全三层组网的数据中心 254
6.6.3基于MPLS的数据中心 256
6.6.4BGP-LU应用于数据中心 256
6.7 SR应用于数据中心的好处 259
6.7.1负载均衡效率 259
6.7.2感知路由 260
6.7.3性能路由 261
6.7.4确定性网络探测 261
6.8 BGP Prefix-SID应用于数据中心 262
6.8.1配置EBGP Prefix Segment 264
6.8.2配置L3VPN叠加业务 277
6.8.3配置EBGP多路径 282
6.8.4配置IBGP Prefix Segment 288
6.9 总结 301
6.10 参考文献 301
第7章 Segment Routing在现有MPLS网络部署  \303
7.1 SR和其他MPLS协议共存 304
7.1.1控制平面共存 304
7.1.2数据平面共存 305
7.1.3实现细节 310
7.2 SR和LDP互操作 316
7.2.1LDP到SR互操作 317
7.2.2SR到LDP互操作 327
7.2.3SR over LDP以及LDP over SR 336
7.2.4SR和LDP互操作总结 338
7.3 总结 340
7.4 参考文献 340
第8章 Segment Routing映射服务器  \341
8.1 映射服务器功能 341
8.2 映射服务器在网络中的位置 342
8.3 映射客户端功能 343
8.4 映射服务器架构 345
8.5 映射服务器本地策略配置 346
8.6 映射范围冲突解决机制 348
8.6.1重叠/冲突映射范围示例 349
8.6.2从不同映射服务器中选择映射范围 353
8.6.3映射范围与“原生”Prefix-SID的冲突 358
8.7 SRMS相关IGP配置 359
8.7.1映射服务器 359
8.7.2映射客户端 361
8.7.3映射服务器和映射客户端 362
8.8 ISIS映射服务器通告 362
8.9 OSPF映射服务器通告 365
8.10 映射服务器应用于多区域/层次网络 368
8.10.1ISIS跨层次SRMS通告 368
8.10.2OSPF区域间SRMS通告 368
8.11 总结 377
8.12 参考文献 377
第9章 与拓扑无关的无环路备份  \379
9.1 简介 379
9.2 LFA 385
9.3 RLFA 389
9.4 TI-LFA 393
9.4.1TI-LFA计算 396
9.4.2Segment列表长度分析 396
9.4.3修复路径采用TE基础设施 397
9.5 TI-LFA保护选项 401
9.5.1链路保护 402
9.5.2节点和SRLG保护 410
9.5.3事实上的节点保护 425
9.6 确定P节点/PQ节点地址 427
9.6.1ISIS确定P节点/PQ节点地址 427
9.6.2OSPF确定P节点/PQ节点地址 430
9.7 Adjacency Segment保护 431
9.8 TI-LFA用于保护IP和LDP流量 435
9.8.1保护不带标签的IP流量 436
9.8.2保护LDP流量 441
9.8.3TI-LFA应用SR/LDP互操作功能 449
9.9 TI-LFA修复路径负载均衡 453
9.10 微环路避免 457
9.10.1微环路概述 458
9.10.2现有微环路避免机制 460
9.10.3SR微环路避免功能 463
9.11 总结 466
9.12 参考文献 466
第10章 利用Segment Routing实现大规模互联  \469
10.1 应用注意事项 470
10.2 参考设计 470
10.2.1节点互联 472
10.2.2端点互联 472
10.3 设计选项 473
10.3.1叶子域/核心域大小 473
10.3.2二级叶子(Sub-Leaf)域 474
10.3.3流量工程 475
10.4 扩展能力示例 475
10.5 部署模型 477
10.6 好处 478
10.7 总结 478
10.8 参考文献 479
第11章 验证SR MPLS网络连接  \481
11.1 现有IP工具包 481
11.1.1IP Ping 482
11.1.2IP Traceroute 482
11.1.3IP Ping/Traceroute和ECMP 483
11.1.4MPLS环境中的IP Ping 484
11.1.5MPLS环境中的IP Traceroute 484
11.2 现有MPLS工具包 487
11.2.1MPLS Ping 488
11.2.2MPLS回显请求/应答数据包 491
11.2.3MPLS Traceroute 495
11.2.4MPLS Traceroute实现路径发现 503
11.2.5MPLS Ping/Traceroute使用Nil-FEC 512
11.3 针对SR的MPLS OAM 512
11.4 总结 512
11.5 参考文献 513
第12章 Segment Routing IPv6数据平面  \515
12.1 IPv6 Segment 516
12.2 SRv6 SID 517
12.3 IPv6报头回顾 517
12.4 路由报头 518
12.5 SRH 519
12.6 SRH处理过程 522
12.6.1源节点 522
12.6.2Segment端节点 524
12.6.3中转节点 524
12.7 插入SRH与压入IPv6报头 525
12.7.1源节点插入SRH 525
12.7.2入口节点插入SRH 526
12.7.3入口节点插入封装报头 527
12.8 总结 528
12.9 参考文献 528
全书总结  \529
《网络之巅:下一代数据通信架构》 引言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已不仅仅是数据传输的管道,更是驱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随着业务复杂性的急剧增加、流量需求的指数级增长,以及对服务质量、安全性和敏捷性的不断苛求,传统网络架构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现有的网络技术,虽然经过了多年的迭代和优化,但在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和新兴技术(如5G、物联网、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的融合时,显露出其固有的局限性。延迟、带宽瓶颈、配置复杂性、缺乏端到端可见性和控制力,都成为制约网络效能提升的“阿喀琉斯之踵”。 《网络之巅:下一代数据通信架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本书并非对某种特定技术进行深度剖析,而是着眼于宏观层面,深入探讨支撑未来网络发展的核心理念、设计原则、关键技术以及架构演进的必然趋势。我们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前瞻性的视角,帮助理解当前网络技术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通过创新性的架构设计来克服这些挑战,迎接下一代数据通信的黎明。本书将带领您穿越纷繁复杂的网络技术,直击问题的本质,构建对未来网络形态的清晰认知。 第一章:网络演进的驱动力与挑战 本章将回溯网络技术发展的历史脉络,梳理历代网络架构的优势与不足。我们将详细剖析驱动当前网络演进的关键因素,包括: 海量数据增长与多样化流量模式: 从传统的视频流、网页浏览,到新兴的物联网传感器数据、高清视频会议、VR/AR内容,流量的体量和特性都在发生深刻变化。 业务敏捷性与快速部署的需求: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业务更新迭代速度飞快,网络需要能够快速响应业务需求,实现资源的动态分配和服务的灵活上线。 服务质量(QoS)保障的严苛要求: 实时通信、在线游戏、工业控制等对延迟、抖动、丢包率有着极高的要求,网络必须具备精细化的QoS控制能力。 安全威胁的复杂化与常态化: 网络攻击手段日益高明,威胁种类繁多,网络安全已成为网络架构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 新兴技术的融合与赋能: 5G、边缘计算、人工智能、SDN/NFV等新兴技术为网络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成本效益与绿色可持续发展: 在追求高性能的同时,如何降低网络运营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也是网络架构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我们将分析现有网络在应对这些挑战时遇到的普遍性问题,例如:设备厂商的垂直整合导致的技术壁垒、配置和管理的复杂性、缺乏统一的控制平面、以及在流量工程方面的不足等。理解这些挑战,是设计下一代网络架构的基石。 第二章:下一代网络架构的核心理念 在本章中,我们将探讨支撑下一代数据通信架构的几个核心理念: 智能化与自动化: 网络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感知、智能决策转变。自动化配置、自动化故障排除、自动化资源调度将成为常态。 软件定义与虚拟化: 将网络功能从硬件中解耦,通过软件实现灵活的配置和管理,是实现网络敏捷性和可编程性的关键。我们将探讨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在下一代架构中的作用。 服务化与按需分配: 网络资源将以服务的形式被封装和提供,用户可以按需、按时、按量地获取所需网络能力,实现资源的弹性伸缩。 端到端的可视性与可控性: 增强网络在各个层面的可见性,实现对流量、性能、状态的全面监控,并赋予管理人员强大的控制能力,以便进行精细化的流量工程和故障定位。 开放性与互操作性: 鼓励开放标准和接口,打破厂商壁垒,实现不同厂商设备和技术的互联互通,构建更加开放和灵活的网络生态。 分布式与集中式协同: 在实现控制和管理的集中化优势的同时,保留分布式处理的灵活性和弹性,形成协同效应。 我们将深入解析这些理念如何在实际的网络设计中得到体现,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推动网络向更高效、更智能、更灵活的方向发展。 第三章:关键技术解析与融合 本章将聚焦于构成下一代网络架构的几个关键技术,并探讨它们之间的融合与协同作用: 网络切片(Network Slicing): 深入理解网络切片的概念,它如何允许在同一物理基础设施上为不同的业务需求创建逻辑上隔离的、定制化的虚拟网络,以满足多样化的SLA要求。 服务链(Service Chaining)与服务功能链(Service Function Chaining, SFC): 探讨如何将网络功能(如防火墙、负载均衡器、NAT等)灵活地编排成一系列服务链,实现流量的按需转发和功能的动态部署。 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与分布式网络: 分析边缘计算如何将计算和存储能力推向网络边缘,从而降低延迟、提升效率,并对现有网络架构提出的挑战和机遇。 人工智能(AI)与机器学习(ML)在网络中的应用: 探讨AI/ML如何在网络流量预测、异常检测、智能故障诊断、资源优化等方面发挥作用,实现网络的主动管理和自我优化。 自动化与编排(Automation and Orchestration): 深入理解如何通过自动化工具和编排平台,实现网络资源的统一管理、业务的快速部署和流程的自动化执行。 新的数据平面技术(例如:SRv6、TSN等): 简要介绍一些正在兴起的新型数据平面技术,它们如何在转发层面提供更灵活、更高效的控制能力。 我们将重点分析这些技术如何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一个更强大、更适应变化的下一代网络。 第四章:架构演进的模式与策略 本章将进一步探讨下一代网络架构的演进模式和实施策略。我们将讨论: 从中心化到分布式/去中心化: 探讨网络控制和管理的分布式化趋势,以及它带来的好处和潜在挑战。 面向服务的网络(Service-Oriented Networking): 如何将网络基础设施重塑为一系列可发现、可调用的服务,以支持更灵活的应用开发和部署。 云原生网络(Cloud-Native Networking): 探讨云原生理念(如容器化、微服务、DevOps)如何渗透到网络架构设计中,提升网络的敏捷性、弹性和可扩展性。 可编程网络(Programmable Networks): 强调网络接口和控制平面的可编程性,使开发者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网络进行交互,定制化网络行为。 迁移路径与过渡策略: 讨论在现有网络基础上,如何逐步引入和融合新技术,实现平滑过渡,降低风险。 安全架构的重塑: 如何在新的架构模型下,重新审视和设计网络安全策略,以应对不断演变的安全威胁。 我们将提供不同场景下的架构演进案例分析,帮助读者理解不同策略的适用性。 结论 《网络之巅:下一代数据通信架构》并非对某种特定技术细节的枯燥罗列,而是旨在引领读者进行一次深刻的思维变革。通过对网络演进驱动力、核心理念、关键技术以及架构演进模式的系统性梳理,本书力求勾勒出未来数据通信的宏伟蓝图。我们相信,理解并掌握这些前沿理念和技术趋势,对于每一位网络工程师、架构师、IT决策者以及对未来通信技术充满好奇的人士都至关重要。本书将是您洞悉网络未来、把握技术脉搏、引领创新实践的宝贵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名网络技术学习者的角度来看,《Segment Routing 详解 第一卷》这个书名,代表着一个我想要深入探索的未知领域。SR技术给我一种“简单而强大”的感觉,但我需要更详细的解释来理解这份强大从何而来。我期待这本书能从最基础的“段”的概念入手,解释它在网络中的物理和逻辑含义。比如,一个SR段究竟代表了什么?它如何被构建和编码?我希望作者能够生动地阐述SR的路径选择机制,例如SR的显式路径和隐式路径有什么区别,以及SR是如何实现路径的灵活性和可编程性的。此外,SR与现有的网络协议,如OSPFv2/v3、IS-IS是如何集成的,SR又如何影响这些协议的运行,也是我非常想了解的内容。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概念性的图示和简单的代码片段(即使是伪代码),来辅助理解,那将对我这个初学者非常有帮助。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建立起对SR技术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为后续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沉稳而富有科技感。我是一名在网络技术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对各种路由技术都有涉猎,但一直对SR(Segment Routing)这个概念感到有些神秘。从书名来看,《Segment Routing 详解 第一卷》似乎是一本深入浅出的入门读物,尤其“详解”二字,让我对作者的深度和广度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揭开SR神秘的面纱,解释其背后的核心原理,比如SRv6的SID(Segment Identifier)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它如何与MPLS SR相结合,实现更精细化的流量工程。另外,我也很关心SR在实际网络部署中的优势,比如它如何简化网络配置,提高网络的可视性和可控性,以及在面对复杂网络场景时,SR能提供哪些独特的解决方案。如果这本书能详细阐述SR的控制面和转发面机制,并给出一些实际的案例分析,那将是非常宝贵的。毕竟,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将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才能真正领会其精髓。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书,开始我的SR探索之旅。

评分

作为一个对网络架构演进有着浓厚兴趣的技术爱好者,我一直关注着SR技术的发展。在我的认知里,SR代表着下一代网络控制的趋势,它承诺了更高的灵活性、更强的可编程性和更优化的性能。然而,要真正理解SR,就需要深入了解其背后的设计理念和技术细节。《Segment Routing 详解 第一卷》这个书名,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通往SR技术殿堂的大门。我期望这本书能够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比如它与传统路由协议的区别,SR的出现是为了解决现有网络的哪些痛点,以及SR的“段”究竟是什么,它在报文中是如何携带的。我特别希望作者能清晰地解释SR的转发流程,例如数据包如何在SR域内被路由,以及SR-MPLS和SRv6在转发实现上的异同。如果书中能够涵盖SR在数据中心、骨干网等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潜力,并提供一些基础的配置示例,那将大大提高我的学习效率。我期待这本书能在我心中勾勒出一幅清晰的SR技术全景图。

评分

最近一直在研究 SDN(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和网络自动化,SR技术无疑是其中绕不开的重要一环。《Segment Routing 详解 第一卷》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了一本能够系统梳理SR技术脉络的权威著作。我对SR最大的好奇点在于,它如何打破传统路由协议的桎梏,赋予网络前所未有的灵活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SR的控制平面架构,比如它如何利用BGP-LS(BGP Link-State)等协议来收集网络拓扑信息,以及SR的策略是如何被下发和执行的。此外,SR的拥塞管理和流量工程能力是我非常关注的部分。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SR如何实现端到端的路径控制,如何动态地规避拥塞,以及在网络故障发生时,SR如何实现快速的收敛。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SR控制器(如ONOS, ODL)与SR域的交互模型,并探讨SR在与NFV(Network Functions Virtualization)融合应用中的可能性,那将是锦上添花。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对SR的深层原理和高级特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评分

我是一名在运营商网络一线工作的工程师,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复杂的网络问题。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听到“SR”这个词,但对于其具体实现和优势,我一直没有一个系统性的了解。《Segment Routing 详解 第一卷》这个书名,听起来就很有分量,我希望能从中找到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困惑的答案。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SR技术在实际网络部署中的最佳实践,例如在MPLS网络中引入SR后,如何进行平滑的迁移,以及SRv6在IPv6网络中的部署考量。另外,SR的运维和故障排查也是我非常关心的问题。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SR的监控手段,如何诊断SR路径出现的问题,以及一些常见的SR故障场景及其解决方案。如果这本书能够包含一些性能测试的指标和方法,以及SR技术在服务质量保障(QoS)方面的应用,那将对我的工作非常有指导意义。我相信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应用SR技术,提升网络管理和维护的效率。

评分

书香味很正,希望值得一看。

评分

非常感谢jd

评分

好书,暂时看不懂..

评分

送货非常快,第二天都到了。市面上不错的NSX系统化介绍的书籍,配合VMware使用效果更佳

评分

刚出的新书,市面上第一本关于segment routing的书,翻译和校验的人都是技术牛人,值得拥有。

评分

这个比较不错,正好要做SR+SDN的核心网部署,看了深受启发。

评分

京东快递很迅速。促销买的,物美价廉。

评分

东西不错,送货速度快,方便

评分

很不错,正品,与描述一致,值得购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