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博物馆

蘑菇博物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彼得,罗伯茨(Peter Roberts),[英] 谢利,埃文斯(Shelley Evans) 著,李玉,张波,何晓兰,李艳双 译
图书标签:
  • 蘑菇
  • 真菌
  • 博物学
  • 科普
  • 自然
  • 植物
  • 生物
  • 趣味科普
  • 图鉴
  • 食用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7980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0023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博物文库·自然博物馆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661
字数:45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绚丽多彩,千姿百态,奇幻神秘——蘑菇已经进化形成了一系列令人惊叹的奇异形状遍布在地球上,从赤道到两极的每一个角落。从白蚁土丘上冒出的巨大蘑菇,以特殊气味吸引苍蝇传播孢子的鬼笔,在森林深处浮现的艳丽珊瑚菌,缓慢掏空古树心的巨大多孔菌……这些蘑菇在我们的周围繁衍生息,但它们却很难为我们所关注和欣赏。
《蘑菇博物馆》向我们展示了色彩斑斓的蘑菇世界,简要介绍了蘑菇类鉴定的方法、形态、分类、分布、采集和收藏方面的知识。主要篇幅详细介绍了600多种美丽的蘑菇,并配有600余幅色彩斑斓的彩图,使其特征、特性跃然纸上。每张图片都是以实际大小拍摄,清晰生动,色彩丰富,真实地再现了自然界美妙绝伦的艺术形态。本书极具使用价值和欣赏价值。

作者简介

Peter Roberts是英国皇家植物园真菌学家。其足迹遍布欧洲、美洲、大洋洲、亚洲等地,发表了大量关于温带及热带蘑菇的研究文章。

精彩书评

翻开本书仔细读来,编排,内容,照片,尤其是优美的文字像讲故事一样对每个种娓娓道来,真是有了引人入胜、渐入佳境的享受!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玉

得书一览不仅可增加对这些蘑菇的认识,而且从中可得到阅读的享受和视觉的冲击。李玉院士的团队不辞辛苦、严谨认真地翻译了全书,必将增进大众对这些默默无闻而又对这个世界做出巨大贡献的重要生物界(自然也包括处于同样状态的研究这些生物的菌物学界)的了解和认知。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菌物标本馆馆长 姚一建

目录

前 言 6 概 述 8
  什么是菌物? 10
  植物和动物的“伴侣” 12
  自然界再循环器 14
  有害和寄生生物 16
  食物、民俗和菌物药 18
  分布与保育 20
  菌物的采集和鉴定 22
  菌物指南 24
菌 物 28
  伞菌 30
  牛肝菌 324
  弧状、伏革及胶质真菌 362
  齿菌、鸡油菌、棒瑚菌和珊瑚菌 462
  马勃、地星、鸟巢和鬼笔 506
  盘菌、羊肚菌、块菌、核菌和地衣 548
附 录 642
  名词术语 644
  参考文献 646
  菌物分类系统 648
  俗名索引 650
  学名索引 653
  致谢 659
译后记 661
《蘑菇博物馆》 简介 这是一部关于生命、记忆与艺术的沉思录,一部关于我们在世界中留下的印记,以及那些悄然消逝却又生生不息的微观世界的探索。本书并非仅仅是一部讲述实体“蘑菇博物馆”的参观指南,也并非记录某个特定收藏的目录,而是通过一个富有想象力的框架,触及了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和情感共鸣。 故事的叙述者,一位对时间、记忆和遗忘有着深刻洞察的观察者,将带我们走进一个概念性的“蘑菇博物馆”。这个博物馆不是由砖石砌成,而是存在于意念之中,由无数细微而短暂的生命形态——蘑菇,构筑而成。每一株蘑菇,从其破土而出的那一刻起,到化为尘泥,都承载着一段微小的生命史,它们无声无息地生长、繁衍、枯萎,如同宇宙中转瞬即逝的光芒。作者巧妙地将这些自然的生命周期,比拟为人类社会中那些被遗忘的记忆、被淹没的故事,以及那些在历史长河中不为人知的存在。 博物馆的展品并非陈列在玻璃柜中,而是散布在叙述者的心田,弥漫在文字的缝隙里。它们是关于时间的流逝,关于生命短暂的绚烂,关于记忆的不可靠性,以及关于我们作为个体,如何在浩瀚的时空中寻找自身的位置。在这里,每一朵蘑菇都可能象征着一段被遗忘的历史片段,一个曾经鲜活的生命,一种被忽略的情感,或是一种即将消逝的文化。叙述者用细腻而富有诗意的笔触,捕捉这些“展品”的精髓,让它们在读者心中生根发芽。 例如,博物馆可能展出一株在古老森林中孤独生长的灵芝,它见证了岁月的变迁,记录了风雨的侵蚀,其形态的独特,仿佛是时间在物质上的雕刻。这株灵芝,或许会引申出关于长寿的哲学思考,关于生命力的顽强,以及关于那些默默承受时间重量的古老智慧。又或者,博物馆里会呈现一片短暂盛开的鬼伞,它们生命周期极短,甚至在人们尚未完全察觉时就已经消逝。这片鬼伞,则可能代表着那些稍纵即逝的美好,那些在我们生命中留下痕迹却又难以捕捉的瞬间,如同青春、爱情、或是某个灵感迸发的时刻。 本书的主旨并非对蘑菇进行科学分类或生物学介绍,而是将其作为一种象征,一种媒介,来探讨更宏大、更具普遍性的人生议题。作者通过对蘑菇生长、腐朽、菌丝蔓延、孢子散播等过程的观察,来映射人类情感的起伏、思想的交流、以及文化的传承与断裂。菌丝的网络,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看不见的联系,知识的传播,以及集体意识的形成。而孢子,则代表着思想的播种,艺术的延续,以及生命以另一种形式的再生。 《蘑菇博物馆》的叙事结构是自由而流动,如同菌丝在土壤中无形地蔓延。它可能在对某个具体蘑菇的描写中戛然而止,然后跳跃到一段关于童年记忆的回忆,再或是一次对城市角落里顽强生长的苔藓的观察。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碎片,却在叙述者的叙事中,被一种深沉的忧郁与温暖的情感所串联。这些情感,可能源于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对孤独的感悟,对美的追求,以及对生命意义的不断追问。 书中的“展品”也可能包含那些已经消失的物种,那些只能在古籍或化石中寻觅的痕迹。这部分内容,是对人类对自然破坏的隐喻,是对生态失衡的警示,也是对我们作为地球居民,所肩负的责任的提醒。每一个失落的物种,都是博物馆里一件令人扼腕的展品,它们的存在,曾经为这个世界增添了怎样的色彩与可能性,如今却只能在想象中重现。 艺术的维度在《蘑菇博物馆》中同样占有重要位置。叙述者可能将蘑菇的形态、色彩、甚至其生长环境,比拟为某种抽象的艺术品。这些“艺术品”的价值,不在于其物质本身的稀有或昂贵,而在于它们所唤起的思考,所引发的情感,以及它们所揭示的关于生命与存在状态的真相。它鼓励读者去发现生活中那些被忽视的美,去感受那些微小而深刻的存在。 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内敛而富有张力的,它不像某些科普读物那样直白,也不似纯粹的散文那样抒情。作者在严谨的观察与自由的想象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用一种冷静中带着情感,理性中蕴含诗意的方式,来描绘这个“蘑菇博物馆”。文字的质感,如同泥土一般厚重,又如同孢子一般轻盈,在读者心中留下挥之不去的印记。 《蘑菇博物馆》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阅读,都可能在字里行间发现新的“展品”,新的思考。它邀请读者放慢脚步,去关注那些在匆忙生活中被忽略的细节,去聆听那些在喧嚣中被淹没的声音。它提醒我们,生命的美丽,往往存在于那些最不经意的地方,存在于那些最脆弱、最短暂的存在之中。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与记忆的关系,与艺术的关系,最终,与我们自身的存在方式的关系。 本书并非提供一套明确的答案,而是在读者心中种下一颗颗思考的种子。它像是一个邀请,邀请我们一同走进这个由想象构筑的“蘑菇博物馆”,去感受生命的奇妙,去探索存在的深度,去领悟那些关于消逝与永恒的深刻道理。它是一场精神的漫游,一场关于生命最本真的对话。 最终,《蘑菇博物馆》旨在唤醒读者内心深处对生命、记忆和存在的敬畏之心。它让我们明白,即使是那些最微不足道的生命,也承载着无尽的意义,值得我们去发现、去珍视、去铭记。而我们自己的生命,亦如博物馆中的展品,虽然短暂,却以其独特的方式,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有些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毕竟“真菌”这个主题本身就带着一种疏离感。然而,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控得极其巧妙,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牵着你的手,穿梭在不同生态系统之中。开篇部分对菌丝网络在土壤结构中的作用的描述,竟然写得如此引人入胜,几乎让我产生了立刻去后院挖开泥土一探究竟的冲动。作者非常擅长使用类比的手法,将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比喻成人间戏剧的冲突与和解,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却丝毫没有牺牲内容的深度。更令人称道的是,书中穿插的那些关于真菌在人类历史中扮演的“隐形角色”的章节,比如它们在发酵、医药乃至巫术传说中的地位,为冰冷的科学知识注入了丰富的人文色彩。我不是一个容易被“感动”的读者,但读到关于某些特定菌种如何与树木共生,构建起地下信息高速公路的那一段时,我切实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世界原来如此运作”的震撼。这本书的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也能循着作者的思路,构建起完整的知识框架,那种阅读的愉悦感,是那种“啊,原来是这样!”的豁然开朗带来的,非常纯粹。

评分

这本书的知识结构非常立体,它不是简单地堆砌事实,而是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探索框架。它巧妙地将分子生物学的最新发现,与古代民间传说和民族志研究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跨学科的阅读体验。比如,作者在某一章中,详细解析了麦角生物碱的化学结构及其神经影响,紧接着的下一节,就引用了中亚某地萨满教仪式中对特定发酵物的应用记载,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视野。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争议性科学观点时的审慎态度,他不会武断地下结论,而是清晰地呈现正反两方的论据和实验数据,让读者自己去判断和思考,这对于提升读者的批判性思维非常有帮助。全书的逻辑链条异常坚固,从宏观的生态位描述,到微观的细胞机制,每一步的推进都顺理成章,很少有逻辑上的跳跃。读完后,我感到思维的边界被极大地拓宽了,仿佛被授予了一把钥匙,可以开启一个关于生命本质的更深层次的讨论。这本书的影响力,绝对会超越它所属的分类范畴,成为跨领域研究的参考佳作。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近乎偏执的眼光看待脚下的每一步路。它对真菌在分解与再造过程中的作用的论述,彻底颠覆了我对“死亡”与“腐朽”的传统认知。作者没有将分解视为终结,而是将其描绘成一场宏大且必要的“物质循环的盛宴”。特别是关于木腐菌如何分解木质素的章节,其描述的效率和精确性,简直令人叹为观止。那些看似毫无生机的枯木,在真菌的作用下,重新回归为滋养新生的土壤,这种深刻的生态哲学,比许多哲学家的长篇大论更具说服力。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理性,极少使用情绪化的词汇,但正是这种冷静的叙述,反而衬托出生命现象本身的奇伟。它迫使我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性,让我们明白,地球生态系统的主宰者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和多样化。我特别喜欢书中探讨的“菌网通信”理论,那种跨越物种的信息传递,让我感觉我们生活的世界,其实是一个巨大的、相互连接的有机体,而我们只是其中一个相对吵闹但信息交换效率并不算高的物种。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视觉设计,简直是当代图书制作的一个标杆。我必须强调,光是翻阅的过程本身,就构成了一种仪式感。纸张的选择、油墨的质感,都透露出一种对所讨论对象的极致尊重。那些高质量的微距摄影,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呈现,它们捕捉到了那些转瞬即逝的形态变化,那些只有在最完美的角度和光线下才能显露的细节——孢子的排列、菌盖的纹理、菌柄上细微的绒毛。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文字,而是在一个拥有无限放大倍率的显微镜前进行观察。作者在文字描述中多次提及“对称性与非对称性的辩证统一”,而书中的配图完美地印证了这一点,它们在严谨的科学观察基础上,又带有一种抽象表现主义的张力。唯一让我略感遗憾的是,由于篇幅和印刷成本的限制,某些极其罕见的深海或洞穴菌群的照片略显不足,但我理解这已经是作者努力突破物理媒介限制的最好结果了。这本书的重量感和厚度,都让它成为书架上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物件。

评分

这本书,恕我直言,简直是一场视觉与精神的盛宴,仿佛作者用一支魔杖,将那些平日里隐藏在潮湿泥土和腐败木材下的微小奇迹,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宏大叙事方式呈现了出来。我从头到尾都沉浸在那种近乎宗教般的敬畏之中,那种感觉,就像是突然被带入了一个完全由晶体和丝绸构筑的秘密花园,但主角却不是鲜艳的玫瑰,而是那些形状怪诞、色彩迷幻的真菌。书中对不同物种的描绘,绝非简单的图鉴式罗列,而是充满了细腻的生物学观察和哲学的沉思。比如,它对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的生命周期对比分析,那种精妙的繁衍策略,简直比任何科幻小说都要来得震撼。文字的密度极高,每一个句子都像是经过了反复的雕琢,充满了古典文学的韵味,读起来需要放慢速度,甚至需要反复咀觎才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意。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具有荧光特性的物种时所使用的意象,那不是简单的“发光”,而是一种“灵魂在黑暗中低语”的氛围感,让人在阅读时忍不住关掉灯,去想象那种幽暗森林中的微弱光芒,仿佛能触摸到生命最原始的脉搏。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渴望超越日常经验、深入探索自然界复杂美学的人准备的深度阅读材料。

评分

确实比较适合作为科普

评分

好书,买了好几本,这把折后价才200,哈哈

评分

好书,买了好几本,这把折后价才200,哈哈

评分

这绝对是一本用心之作,每个物种都有放大细节图以及真实大小的图片供参考,还有非常具体的分布位置图片。贵是比较贵,但是值。

评分

书很棒,质量上成,快递小哥辛苦了,持续关注。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好书,买了好几本,这把折后价才200,哈哈

评分

老厚老厚了,活动买的,很划算

评分

这绝对是一本用心之作,每个物种都有放大细节图以及真实大小的图片供参考,还有非常具体的分布位置图片。贵是比较贵,但是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