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右史与画中有话 中国近现代画报研究(1874-1949)

左图右史与画中有话 中国近现代画报研究(1874-194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果中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近现代史
  • 中国绘画
  • 画报研究
  • 视觉文化
  • 图像传播
  • 社会史
  • 文化史
  • 近代中国
  • 历史研究
  • 艺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8511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004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未名社科·新闻与传播研究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0
字数:27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学术专著,富有开创性。

内容简介

该著作为国家社科规划课题结项为优良的学术成果,首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中国近现代画报发展演变的历史及其与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历史互动,充实了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中有关画报研究的学术阵地,为当今图像化时代提供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注脚。本书采用社会文化史与媒介变迁互动关系的研究方法,开拓了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学术视野。全书内容分为五章,分别为:中国近现代画报的历史形态、中国近现代画报的论域与主题、学缘与地缘:画报传播群体的精神文化诉求、中国传统与现代双重变奏的视觉表述与文化构图、中国近代画报叙事特质与传播理念的演变。

作者简介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南师范大学文学专业硕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博士。主要研究中外新闻传播史论、传播与文化等。中国新闻史学会理事。2009年被确定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和校优秀青年人才培养对象。

目录

引言/ 1
第一节“左图右史”的历史传统/ 2
第二节“社会文化史”视野与画报研究/ 6
第一章中国近现代画报的历史形态/ 24
第一节1874—1949: 潮起潮落/ 26
第二节启蒙宗旨与消闲策略/ 51
第三节拟想读者与实际受众/ 81
第四节技术力量的媒介规约/ 90
第二章中国近现代画报的论域与主题/ 107
第一节西学东渐的智识启蒙/ 107
第二节大众媒介的社会批判/ 112
第三节政治文化视阈下的民众动员/ 118
第四节市民文化的街头生活与娱乐/ 123
第三章学缘与地缘: 画报传播群体的精神文化诉求/ 156
第一节美术精神与政治意念: 《真相画报》的同乡群体/ 158
第二节文化姿态与审美欲求: 《良友》画报的编创共同体/ 161
第三节非“文化精英”的荟萃: 《图画日报》的传播主体/ 183
第四节传播群体的精神气质与画报的社会影响/ 195
第四章中国传统与现代双重变奏的视觉表述与文化构图/ 208
第一节《点石斋画报》: 传统式文化图像的视觉表述/ 208
第二节《良友》画报: 上海城市文化的现代风格构图/ 212
第三节《北洋画报》: 传统与现代双重变奏的图像呈现/ 218
第四节《晋察冀画报》: 中国红色战地的摄影纪实/ 235
第五章中国近现代画报叙事特质与传播理念的演变/ 252
第一节连环画叙事与“故事化”传播理念/ 252
第二节纪实摄像与现代新闻理念的独立转型/ 260
结语想象与建构: 中国近现代画报中的城市叙事/ 267
参考文献/ 271
附录: 中国近现代画报简目/ 28学术

精彩书摘

  《左图右史与画中有话 中国近现代画报研究(1874-1949)》:
  《大众》画报致力于民众的普及运动,在图像的软性内容中注入硬性的新闻信息和知识趣味,“从不刊载名伶、校花一类的照片取悦读者……其中没有一幅美女照片。这在当时出版的画报中是极为罕见的”。而《良友》画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俗”的画面里,掺人知识,所选择的美术作品、文学作品常常做了知识与趣味的联姻。并且,媒介内容选择紧跟时代,在抗战时期,以高度的新闻敏感记录了真实的历史,因此,它义实现了新闻与文化的联姻。近二十年的办刊历史,见证了它在人们心中的文化分量,标志着中国近代画报的鼎盛与成熟。
  在战争炮火里诞生的画报或报纸副刊,作为战斗的武器,具有明显意义上的党派属性,画报软性而富于延展性的活泼面孔,转变为严肃的、作战的英雄形象,其作用与意义与主流的文字报纸无异了。
  第二节 启蒙宗旨与消闲策略
  启蒙是中闽近代新闻事业永恒的传播主题。依据学者李金铨所言,“百年以降,中国报刊的主要角色是救亡图存,其=部曲是启蒙、革命与追求国家现代化”,启蒙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报刊场域的首要追求。中国进入近代以后,创办报刊成为知识分子或政治活动家表达启蒙与革命的社会理想、进行民众动员、追求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
《左图右史与画中有话:中国近现代画报研究(1874-1949)》 引言 本书深入探究了1874年至1949年间,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扮演着独特角色的画报。这段时期是中国社会经历剧烈变革、思想文化观念发生深刻演变的转型时代。画报,作为一种集图像与文字于一体的媒介形式,以其直观、生动、易于传播的特点,不仅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重大事件、人物百态,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公众的认知与判断,成为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与社会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窗口。 本书的研究核心在于解构中国近现代画报的“左图右史”与“画中有话”的叙事逻辑与传播策略。所谓“左图右史”,是指画报中图像与文字相互映衬、互为补充的编排方式,图像提供直观的视觉冲击,文字则加以阐释、评论与叙述,共同构建出所要传达的信息。“画中有话”则强调了图像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意义、隐喻与象征,以及画报创作者如何通过视觉语言传递其立场、观点与情感。通过对大量珍贵的历史画报进行细致的分析,本书试图揭示它们在信息传播、社会动员、文化塑造等方面的独特功能与深远影响。 第一章:画报的诞生与早期发展(1874-1911) 本章梳理了中国近现代画报的起源与早期发展脉络。我们将考察画报最初传入中国的背景,包括西方媒体的引入、开埠通商带来的信息流动,以及晚清政府在新式传媒方面的初步尝试。重点分析这一时期涌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画报,如《点石斋画报》、《申报》附画等,探讨它们的内容构成、艺术风格、发行渠道以及早期读者群体。 我们还将审视这些早期画报如何将西方新闻报道的模式与中国传统的图像叙事相结合。早期画报的图像风格,往往受到西方版画、摄影等技术的影响,但也保留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趣味。文字内容则开始涉足时事新闻、地方风情、奇闻轶事、科学普及等多个领域。本章将深入分析这些画报如何初步尝试利用视觉与文字的结合来影响公众认知,例如通过对洋务运动、战争冲突、社会习俗的描绘,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与观念变化。 第二章:辛亥革命前后的画报变革(1900-1920) 进入20世纪,随着中国社会的动荡与变革,画报迎来了其发展的高峰期,也经历了重要的转型。本章将重点关注辛亥革命前后画报在内容、形式和传播功能上的显著变化。 我们将考察革命思潮对画报内容的影响,如大量关于革命党人活动、起义过程、清廷腐败的报道与漫画。画报不再仅仅是新闻的搬运工,更成为新思潮、革命主张的传播载体。在此过程中,漫画的地位愈发凸显,成为批判时政、讽刺时弊的有力武器。本章将深入研究这一时期漫画家的创作风格、艺术技巧以及他们所传递的政治立场。 同时,我们将分析画报在记录与塑造民族意识中的作用。在国家危亡之际,画报通过对国家危机、民族苦难的图像化呈现,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此外,本章还将探讨画报在传播西方科学文化、改良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努力,以及其所服务的读者群体如何日益扩大。 第三章:民国时期画报的繁荣与多元化(1920-1937) 北洋政府时期至南京国民政府初期,是中国近代画报发展的黄金时代。本章将描绘这一时期画报的繁荣景象,分析其内容的多元化和表现形式的丰富性。 我们将考察不同类型画报的出现,如综合性新闻画报、专业性期刊附刊、以及面向特定读者群体的画报。同时,学术研究、文学评论、艺术欣赏、社会风尚等主题也在画报中占据重要位置。电影、戏剧、体育等新兴文化现象也成为画报的热点内容。 本章还将重点分析画报在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生活变迁中的角色。大都市的兴起,新的生活方式的出现,都为画报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画报如何通过图像与文字,展现摩登女性、时髦生活、商业广告等,从而塑造和引导着都市的文化品味与消费潮流。我们将深入研究这一时期,画报在成为大众传媒的同时,也日益成为一种文化产业的现象。 第四章:抗日战争时期的画报:记录、宣传与民族精神的凝聚(1937-1945) 抗日战争的爆发,将中国近现代画报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本章将聚焦战争时期画报的特殊使命与功能。 我们将深入分析画报在记录战争真相、揭露日军暴行、宣传抗日救国思想方面的作用。报纸附画、抗战期刊等成为传递前线战况、鼓舞士气、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媒介。本章将重点研究抗战画报的图像风格,如何从写实转向更具象征性、煽动性的表现手法,以及漫画在揭露敌人、宣传我方、激发斗志方面的巨大作用。 同时,我们还将探讨画报如何通过描绘抗战英雄、后方人民的艰苦生活,来展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在物质条件极端艰苦的情况下,画报的传播也面临重重困难,本章将分析其在不同地区、不同出版主体下的差异性与顽强生命力。 第五章:解放战争时期的画报:宣传、斗争与新中国的曙光(1945-1949) 解放战争时期,画报的功能进一步凸显其政治宣传与阶级斗争的色彩。本章将研究这一时期画报的变化及其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历史作用。 我们将分析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画报,如何系统地宣传革命理念、揭露国民党统治的黑暗、报道土地改革等重要政策,并动员群众参与革命斗争。同时,国民党政府控制下的画报,也试图通过宣传来维护其统治,但其影响日益式微。 本章将重点考察画报在塑造新中国形象、描绘光明未来方面的努力。通过对工农兵的描绘、对理想社会的构想,画报为即将到来的新中国描绘了蓝图。我们还将审视这一时期画报在记录社会变革、反映人民解放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第六章:左图右史与画中有话:艺术与传播的交织 本章将超越时间维度,从理论层面深入剖析中国近现代画报的“左图右史”与“画中有话”的艺术与传播策略。 我们将分析画报中的图像构成元素:摄影、绘画、漫画、蚀刻等,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与融合方式。探讨画家与漫画家如何在有限的版面中,通过构图、线条、色彩、人物造型等,精准而有效地传达信息与情感。 在“画中有话”方面,本章将深入研究画报的象征意义、隐喻手法、视觉修辞等。我们会分析不同时期、不同主题的画报,如何运用视觉符号来表达政治立场、社会批评、文化观念。例如,如何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夸张或变形来讽刺,如何通过场景的设置来营造氛围。 此外,本章还将探讨画报的编排艺术,如何通过图文的搭配、页面的设计,来引导读者的阅读顺序与理解重点。这些编排策略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叙事逻辑和传播意图。 第七章:画报的社会影响与历史意义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系统总结中国近现代画报在1874年至1949年间的社会影响与历史意义。 我们将从信息传播、公众教育、文化塑造、社会动员等多个维度,评估画报在那个时代所发挥的作用。画报如何打破识字率的限制,将信息传递给更广泛的民众;如何通过生动的图像,普及科学知识、介绍新事物、引导社会风尚;如何在重大历史事件中,成为记录者、评论者和推动者。 同时,本章也将审视画报作为一种历史文献的价值。通过对画报的研究,我们可以更真切地感受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人们的衣食住行、情感观念、思想变迁。画报是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肌理、民众心态、文化生态的重要钥匙。 最后,我们将对中国近现代画报的研究进行总结,并展望其在当下媒介研究中的启示意义。尽管媒介形式不断演变,但图像与文字协同作用、叙事与传播相互促进的原理,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结论 《左图右史与画中有话:中国近现代画报研究(1874-1949)》一书,力求通过对这一时期画报的全面梳理与深入分析,为读者呈现一幅生动而多维的历史画卷。画报不仅仅是历史的旁观者,更是历史的参与者与塑造者。它们以其独特的魅力,记录了中国的巨变,传播了新知,凝聚了人心,并在潜移默化中,推动着中国走向一个全新的时代。本书的研究,旨在揭示这些“图与文”的交织所蕴含的强大力量,以及它们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选材和收录的图版质量是衡量其价值的重要标尺。我希望书中不仅有那些教科书式的、被反复引用的经典图像,更能挖掘出一些鲜为人知、但极具代表性的视觉材料。画报之所以迷人,就在于它的日常性、它的“在场感”。它记录了普通人的衣食住行,记录了新旧观念的碰撞瞬间,这些才是构成一个时代肌理的真正细节。如果这本书能将那些尘封在档案馆深处的彩色或黑白图像,以高清晰度重新呈现给当代读者,那将是一次视觉上的巨大补给。我相信,只有直面那些原始的、未经过多解读的视觉信息,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那个年代特有的焦虑、乐观与挣扎,从而对“近现代”这个概念产生更鲜活、更立体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体量看起来相当可观,这让我感到既兴奋又略微有些敬畏。厚重的篇幅意味着作者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去梳理跨越七十余年的画报发展脉络。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宏观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个案研究的。一个成功的历史研究,必须能在宏大叙事中找到支点,也能在细枝末节中见出真章。例如,对于特定画报的发行量、读者群体的变迁、以及它们与当时文人圈的互动关系,如果能有详实的考证,那无疑会极大地丰富我们对中国近代文化史的理解。我期待的不是一份简单的图录,而是一部能将画报置于社会经济、教育和政治体制的大背景下去考察其功能与影响力的通史性著作。这种跨学科的视野,往往能带来对历史现象更深层次的洞察。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视觉文化爱好者,我最关心的往往是那些“不言自明”的视觉隐喻。这本书的标题暗示了它会对图像的“言说性”进行重点考察,这对我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我总觉得,在那个言论受限的年代,画报上的漫画、照片乃至插画,它们所传递的潜台词,远比那些直接的文字报道来得更具冲击力和持久的影响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揭示出,这些画报制作者是如何巧妙地运用构图、视角和符号学元素,在审查的夹缝中传递异议或赞美之声的。如果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特定画报栏目的视觉语言是如何随着政治局势的变化而进行微妙调整的,那就太棒了。那种通过视觉符号进行的心灵博弈,是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它考验的不仅是画家的功力,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智慧与勇气。

评分

初翻这本著作,首先感受到的是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那份对史料的尊重和挖掘的执着简直令人佩服。尽管我尚未完全深入到核心论证部分,但从目录的设置和章节间的逻辑推进来看,这本书的结构是极为清晰且富有条理的。它似乎没有满足于简单罗列那些已经广为人知的画报现象,而是试图构建一套属于中国近现代画报的自身的传播理论框架。这对于我们理解那个时期知识分子和大众是如何通过视觉文化进行沟通的,无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我特别留意到其中关于特定时间节点画报主题转换的分析,这往往是社会思潮剧烈变动的晴雨表。一个好的研究,应该能让人在阅读历史事实的同时,还能感受到思想的脉络在如何流动和演变。这本书的深度,或许就隐藏在那一行行看似平实的文字背后,等待着有心人去发掘其内在的张力与批判精神。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可以看出出版方在细节上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尤其是封面那幅插图,带着浓厚的时代气息,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去探寻那个时期的故事。我一直对那个特定年代的历史有着莫名的情结,总觉得报纸和杂志上的那些黑白图像里,隐藏着太多被时间磨平的真实情绪。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很有吸引力,“左图右史与画中有话”,立刻抓住了一个研究者或者爱好者会关注的核心——图文叙事的力量。我期待它能带我穿越回那个动荡又充满变革的岁月,去看当时的人们是如何通过版面布局和图像选择来构建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和表达观点的。如果内容真的能像我预期的那样,深入剖析图像与文字的互动机制,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是史料的堆砌,更是对媒介传播史的一次深刻反思。封面设计上的字体排版和留白处理,也体现出一种古典的美学趣味,这在当代出版物中并不多见,让人耳目一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