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右史與畫中有話 中國近現代畫報研究(1874-1949)

左圖右史與畫中有話 中國近現代畫報研究(1874-1949)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果中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近現代史
  • 中國繪畫
  • 畫報研究
  • 視覺文化
  • 圖像傳播
  • 社會史
  • 文化史
  • 近代中國
  • 曆史研究
  • 藝術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1285114
版次:1
商品編碼:1221004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未名社科·新聞與傳播研究叢書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10
字數:27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學術專著,富有開創性。

內容簡介

該著作為國傢社科規劃課題結項為優良的學術成果,首次全麵係統地論述中國近現代畫報發展演變的曆史及其與社會現代化進程的曆史互動,充實瞭中國新聞事業史研究中有關畫報研究的學術陣地,為當今圖像化時代提供瞭具有曆史意義的注腳。本書采用社會文化史與媒介變遷互動關係的研究方法,開拓瞭中國新聞事業史研究的學術視野。全書內容分為五章,分彆為:中國近現代畫報的曆史形態、中國近現代畫報的論域與主題、學緣與地緣:畫報傳播群體的精神文化訴求、中國傳統與現代雙重變奏的視覺錶述與文化構圖、中國近代畫報敘事特質與傳播理念的演變。

作者簡介

湖南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學係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湖南師範大學文學專業碩士,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傳播學專業博士。主要研究中外新聞傳播史論、傳播與文化等。中國新聞史學會理事。2009年被確定為湖南省青年骨乾教師培養對象和校優秀青年人纔培養對象。

目錄

引言/ 1
第一節“左圖右史”的曆史傳統/ 2
第二節“社會文化史”視野與畫報研究/ 6
第一章中國近現代畫報的曆史形態/ 24
第一節1874—1949: 潮起潮落/ 26
第二節啓濛宗旨與消閑策略/ 51
第三節擬想讀者與實際受眾/ 81
第四節技術力量的媒介規約/ 90
第二章中國近現代畫報的論域與主題/ 107
第一節西學東漸的智識啓濛/ 107
第二節大眾媒介的社會批判/ 112
第三節政治文化視閾下的民眾動員/ 118
第四節市民文化的街頭生活與娛樂/ 123
第三章學緣與地緣: 畫報傳播群體的精神文化訴求/ 156
第一節美術精神與政治意念: 《真相畫報》的同鄉群體/ 158
第二節文化姿態與審美欲求: 《良友》畫報的編創共同體/ 161
第三節非“文化精英”的薈萃: 《圖畫日報》的傳播主體/ 183
第四節傳播群體的精神氣質與畫報的社會影響/ 195
第四章中國傳統與現代雙重變奏的視覺錶述與文化構圖/ 208
第一節《點石齋畫報》: 傳統式文化圖像的視覺錶述/ 208
第二節《良友》畫報: 上海城市文化的現代風格構圖/ 212
第三節《北洋畫報》: 傳統與現代雙重變奏的圖像呈現/ 218
第四節《晉察冀畫報》: 中國紅色戰地的攝影紀實/ 235
第五章中國近現代畫報敘事特質與傳播理念的演變/ 252
第一節連環畫敘事與“故事化”傳播理念/ 252
第二節紀實攝像與現代新聞理念的獨立轉型/ 260
結語想象與建構: 中國近現代畫報中的城市敘事/ 267
參考文獻/ 271
附錄: 中國近現代畫報簡目/ 28學術

精彩書摘

  《左圖右史與畫中有話 中國近現代畫報研究(1874-1949)》:
  《大眾》畫報緻力於民眾的普及運動,在圖像的軟性內容中注入硬性的新聞信息和知識趣味,“從不刊載名伶、校花一類的照片取悅讀者……其中沒有一幅美女照片。這在當時齣版的畫報中是極為罕見的”。而《良友》畫報積纍瞭豐富的經驗,在“俗”的畫麵裏,摻人知識,所選擇的美術作品、文學作品常常做瞭知識與趣味的聯姻。並且,媒介內容選擇緊跟時代,在抗戰時期,以高度的新聞敏感記錄瞭真實的曆史,因此,它義實現瞭新聞與文化的聯姻。近二十年的辦刊曆史,見證瞭它在人們心中的文化分量,標誌著中國近代畫報的鼎盛與成熟。
  在戰爭炮火裏誕生的畫報或報紙副刊,作為戰鬥的武器,具有明顯意義上的黨派屬性,畫報軟性而富於延展性的活潑麵孔,轉變為嚴肅的、作戰的英雄形象,其作用與意義與主流的文字報紙無異瞭。
  第二節 啓濛宗旨與消閑策略
  啓濛是中閩近代新聞事業永恒的傳播主題。依據學者李金銓所言,“百年以降,中國報刊的主要角色是救亡圖存,其=部麯是啓濛、革命與追求國傢現代化”,啓濛是中國近代知識分子在報刊場域的首要追求。中國進入近代以後,創辦報刊成為知識分子或政治活動傢錶達啓濛與革命的社會理想、進行民眾動員、追求國傢現代化的重要手段。
  ……
《左圖右史與畫中有話:中國近現代畫報研究(1874-1949)》 引言 本書深入探究瞭1874年至1949年間,在中國近現代曆史發展進程中扮演著獨特角色的畫報。這段時期是中國社會經曆劇烈變革、思想文化觀念發生深刻演變的轉型時代。畫報,作為一種集圖像與文字於一體的媒介形式,以其直觀、生動、易於傳播的特點,不僅記錄瞭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重大事件、人物百態,更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公眾的認知與判斷,成為理解中國近現代曆史與社會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窗口。 本書的研究核心在於解構中國近現代畫報的“左圖右史”與“畫中有話”的敘事邏輯與傳播策略。所謂“左圖右史”,是指畫報中圖像與文字相互映襯、互為補充的編排方式,圖像提供直觀的視覺衝擊,文字則加以闡釋、評論與敘述,共同構建齣所要傳達的信息。“畫中有話”則強調瞭圖像背後所蘊含的豐富意義、隱喻與象徵,以及畫報創作者如何通過視覺語言傳遞其立場、觀點與情感。通過對大量珍貴的曆史畫報進行細緻的分析,本書試圖揭示它們在信息傳播、社會動員、文化塑造等方麵的獨特功能與深遠影響。 第一章:畫報的誕生與早期發展(1874-1911) 本章梳理瞭中國近現代畫報的起源與早期發展脈絡。我們將考察畫報最初傳入中國的背景,包括西方媒體的引入、開埠通商帶來的信息流動,以及晚清政府在新式傳媒方麵的初步嘗試。重點分析這一時期湧現齣的具有代錶性的畫報,如《點石齋畫報》、《申報》附畫等,探討它們的內容構成、藝術風格、發行渠道以及早期讀者群體。 我們還將審視這些早期畫報如何將西方新聞報道的模式與中國傳統的圖像敘事相結閤。早期畫報的圖像風格,往往受到西方版畫、攝影等技術的影響,但也保留瞭中國傳統繪畫的筆墨趣味。文字內容則開始涉足時事新聞、地方風情、奇聞軼事、科學普及等多個領域。本章將深入分析這些畫報如何初步嘗試利用視覺與文字的結閤來影響公眾認知,例如通過對洋務運動、戰爭衝突、社會習俗的描繪,來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與觀念變化。 第二章:辛亥革命前後的畫報變革(1900-1920) 進入20世紀,隨著中國社會的動蕩與變革,畫報迎來瞭其發展的高峰期,也經曆瞭重要的轉型。本章將重點關注辛亥革命前後畫報在內容、形式和傳播功能上的顯著變化。 我們將考察革命思潮對畫報內容的影響,如大量關於革命黨人活動、起義過程、清廷腐敗的報道與漫畫。畫報不再僅僅是新聞的搬運工,更成為新思潮、革命主張的傳播載體。在此過程中,漫畫的地位愈發凸顯,成為批判時政、諷刺時弊的有力武器。本章將深入研究這一時期漫畫傢的創作風格、藝術技巧以及他們所傳遞的政治立場。 同時,我們將分析畫報在記錄與塑造民族意識中的作用。在國傢危亡之際,畫報通過對國傢危機、民族苦難的圖像化呈現,激發瞭民眾的愛國熱情。此外,本章還將探討畫報在傳播西方科學文化、改良社會風俗等方麵的努力,以及其所服務的讀者群體如何日益擴大。 第三章:民國時期畫報的繁榮與多元化(1920-1937) 北洋政府時期至南京國民政府初期,是中國近代畫報發展的黃金時代。本章將描繪這一時期畫報的繁榮景象,分析其內容的多元化和錶現形式的豐富性。 我們將考察不同類型畫報的齣現,如綜閤性新聞畫報、專業性期刊附刊、以及麵嚮特定讀者群體的畫報。同時,學術研究、文學評論、藝術欣賞、社會風尚等主題也在畫報中占據重要位置。電影、戲劇、體育等新興文化現象也成為畫報的熱點內容。 本章還將重點分析畫報在城市化進程和社會生活變遷中的角色。大都市的興起,新的生活方式的齣現,都為畫報提供瞭豐富的素材。畫報如何通過圖像與文字,展現摩登女性、時髦生活、商業廣告等,從而塑造和引導著都市的文化品味與消費潮流。我們將深入研究這一時期,畫報在成為大眾傳媒的同時,也日益成為一種文化産業的現象。 第四章:抗日戰爭時期的畫報:記錄、宣傳與民族精神的凝聚(1937-1945) 抗日戰爭的爆發,將中國近現代畫報推嚮瞭一個新的曆史高度。本章將聚焦戰爭時期畫報的特殊使命與功能。 我們將深入分析畫報在記錄戰爭真相、揭露日軍暴行、宣傳抗日救國思想方麵的作用。報紙附畫、抗戰期刊等成為傳遞前綫戰況、鼓舞士氣、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媒介。本章將重點研究抗戰畫報的圖像風格,如何從寫實轉嚮更具象徵性、煽動性的錶現手法,以及漫畫在揭露敵人、宣傳我方、激發鬥誌方麵的巨大作用。 同時,我們還將探討畫報如何通過描繪抗戰英雄、後方人民的艱苦生活,來展現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在物質條件極端艱苦的情況下,畫報的傳播也麵臨重重睏難,本章將分析其在不同地區、不同齣版主體下的差異性與頑強生命力。 第五章:解放戰爭時期的畫報:宣傳、鬥爭與新中國的曙光(1945-1949) 解放戰爭時期,畫報的功能進一步凸顯其政治宣傳與階級鬥爭的色彩。本章將研究這一時期畫報的變化及其在新中國成立前夕的曆史作用。 我們將分析共産黨領導下的解放區畫報,如何係統地宣傳革命理念、揭露國民黨統治的黑暗、報道土地改革等重要政策,並動員群眾參與革命鬥爭。同時,國民黨政府控製下的畫報,也試圖通過宣傳來維護其統治,但其影響日益式微。 本章將重點考察畫報在塑造新中國形象、描繪光明未來方麵的努力。通過對工農兵的描繪、對理想社會的構想,畫報為即將到來的新中國描繪瞭藍圖。我們還將審視這一時期畫報在記錄社會變革、反映人民解放事業中的重要作用。 第六章:左圖右史與畫中有話:藝術與傳播的交織 本章將超越時間維度,從理論層麵深入剖析中國近現代畫報的“左圖右史”與“畫中有話”的藝術與傳播策略。 我們將分析畫報中的圖像構成元素:攝影、繪畫、漫畫、蝕刻等,以及它們各自的特點與融閤方式。探討畫傢與漫畫傢如何在有限的版麵中,通過構圖、綫條、色彩、人物造型等,精準而有效地傳達信息與情感。 在“畫中有話”方麵,本章將深入研究畫報的象徵意義、隱喻手法、視覺修辭等。我們會分析不同時期、不同主題的畫報,如何運用視覺符號來錶達政治立場、社會批評、文化觀念。例如,如何通過對人物形象的誇張或變形來諷刺,如何通過場景的設置來營造氛圍。 此外,本章還將探討畫報的編排藝術,如何通過圖文的搭配、頁麵的設計,來引導讀者的閱讀順序與理解重點。這些編排策略本身就蘊含著一種敘事邏輯和傳播意圖。 第七章:畫報的社會影響與曆史意義 本書的最後一章,將係統總結中國近現代畫報在1874年至1949年間的社會影響與曆史意義。 我們將從信息傳播、公眾教育、文化塑造、社會動員等多個維度,評估畫報在那個時代所發揮的作用。畫報如何打破識字率的限製,將信息傳遞給更廣泛的民眾;如何通過生動的圖像,普及科學知識、介紹新事物、引導社會風尚;如何在重大曆史事件中,成為記錄者、評論者和推動者。 同時,本章也將審視畫報作為一種曆史文獻的價值。通過對畫報的研究,我們可以更真切地感受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人們的衣食住行、情感觀念、思想變遷。畫報是理解中國近現代社會肌理、民眾心態、文化生態的重要鑰匙。 最後,我們將對中國近現代畫報的研究進行總結,並展望其在當下媒介研究中的啓示意義。盡管媒介形式不斷演變,但圖像與文字協同作用、敘事與傳播相互促進的原理,至今仍具有重要的藉鑒價值。 結論 《左圖右史與畫中有話:中國近現代畫報研究(1874-1949)》一書,力求通過對這一時期畫報的全麵梳理與深入分析,為讀者呈現一幅生動而多維的曆史畫捲。畫報不僅僅是曆史的旁觀者,更是曆史的參與者與塑造者。它們以其獨特的魅力,記錄瞭中國的巨變,傳播瞭新知,凝聚瞭人心,並在潛移默化中,推動著中國走嚮一個全新的時代。本書的研究,旨在揭示這些“圖與文”的交織所蘊含的強大力量,以及它們在中國近現代曆史進程中不可磨滅的印記。

用戶評價

評分

從一個普通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選材和收錄的圖版質量是衡量其價值的重要標尺。我希望書中不僅有那些教科書式的、被反復引用的經典圖像,更能挖掘齣一些鮮為人知、但極具代錶性的視覺材料。畫報之所以迷人,就在於它的日常性、它的“在場感”。它記錄瞭普通人的衣食住行,記錄瞭新舊觀念的碰撞瞬間,這些纔是構成一個時代肌理的真正細節。如果這本書能將那些塵封在檔案館深處的彩色或黑白圖像,以高清晰度重新呈現給當代讀者,那將是一次視覺上的巨大補給。我相信,隻有直麵那些原始的、未經過多解讀的視覺信息,我們纔能真正體會到那個年代特有的焦慮、樂觀與掙紮,從而對“近現代”這個概念産生更鮮活、更立體的理解。

評分

初翻這本著作,首先感受到的是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那份對史料的尊重和挖掘的執著簡直令人佩服。盡管我尚未完全深入到核心論證部分,但從目錄的設置和章節間的邏輯推進來看,這本書的結構是極為清晰且富有條理的。它似乎沒有滿足於簡單羅列那些已經廣為人知的畫報現象,而是試圖構建一套屬於中國近現代畫報的自身的傳播理論框架。這對於我們理解那個時期知識分子和大眾是如何通過視覺文化進行溝通的,無疑提供瞭全新的視角。我特彆留意到其中關於特定時間節點畫報主題轉換的分析,這往往是社會思潮劇烈變動的晴雨錶。一個好的研究,應該能讓人在閱讀曆史事實的同時,還能感受到思想的脈絡在如何流動和演變。這本書的深度,或許就隱藏在那一行行看似平實的文字背後,等待著有心人去發掘其內在的張力與批判精神。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拿到手裏沉甸甸的,紙張的質感也非常好,可以看齣齣版方在細節上還是下瞭一番功夫的。尤其是封麵那幅插圖,帶著濃厚的時代氣息,讓人忍不住想立刻翻開去探尋那個時期的故事。我一直對那個特定年代的曆史有著莫名的情結,總覺得報紙和雜誌上的那些黑白圖像裏,隱藏著太多被時間磨平的真實情緒。這本書的標題本身就很有吸引力,“左圖右史與畫中有話”,立刻抓住瞭一個研究者或者愛好者會關注的核心——圖文敘事的力量。我期待它能帶我穿越迴那個動蕩又充滿變革的歲月,去看當時的人們是如何通過版麵布局和圖像選擇來構建他們對世界的認知和錶達觀點的。如果內容真的能像我預期的那樣,深入剖析圖像與文字的互動機製,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僅僅是史料的堆砌,更是對媒介傳播史的一次深刻反思。封麵設計上的字體排版和留白處理,也體現齣一種古典的美學趣味,這在當代齣版物中並不多見,讓人耳目一新。

評分

作為一名業餘的視覺文化愛好者,我最關心的往往是那些“不言自明”的視覺隱喻。這本書的標題暗示瞭它會對圖像的“言說性”進行重點考察,這對我來說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我總覺得,在那個言論受限的年代,畫報上的漫畫、照片乃至插畫,它們所傳遞的潛颱詞,遠比那些直接的文字報道來得更具衝擊力和持久的影響力。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揭示齣,這些畫報製作者是如何巧妙地運用構圖、視角和符號學元素,在審查的夾縫中傳遞異議或贊美之聲的。如果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比如某個特定畫報欄目的視覺語言是如何隨著政治局勢的變化而進行微妙調整的,那就太棒瞭。那種通過視覺符號進行的心靈博弈,是曆史中最引人入勝的部分,它考驗的不僅是畫傢的功力,更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智慧與勇氣。

評分

這本書的體量看起來相當可觀,這讓我感到既興奮又略微有些敬畏。厚重的篇幅意味著作者投入瞭巨大的精力,去梳理跨越七十餘年的畫報發展脈絡。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宏觀的曆史敘事與微觀的個案研究的。一個成功的曆史研究,必須能在宏大敘事中找到支點,也能在細枝末節中見齣真章。例如,對於特定畫報的發行量、讀者群體的變遷、以及它們與當時文人圈的互動關係,如果能有詳實的考證,那無疑會極大地豐富我們對中國近代文化史的理解。我期待的不是一份簡單的圖錄,而是一部能將畫報置於社會經濟、教育和政治體製的大背景下去考察其功能與影響力的通史性著作。這種跨學科的視野,往往能帶來對曆史現象更深層次的洞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