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立足家教思想主题,全新阐释传世典范,堪称是一部品味千古家训的扛鼎之作!
内容简介
曾国藩的一生,凭借一个“挺”字在困厄中求出路,在苦斗中求挺实,历尽劫波,以坚韧挺劲的无畏精神成就了“天下之大功”。他潜心治学砺志,饮誉士林;他投笔从戎,奏陈时弊,敢于直面现实,赢得“中兴名臣”的美誉;他顺应世界,首倡洋务,为中国揭开了近代化的序幕;他的家训思想智慧,更是影响深远,为后人所推崇…………
本书以郦波一贯的诙谐幽默的叙事风格,为读者全新揭示了曾国藩这个神秘人物的真实面纱。本书生动阐释了曾国藩家训的思想:修身、养性、自立、自达;识人、用人、立人、达人;讲述了曾国藩家训中临事与处世的智慧,也就是行动力与执行力的培养。曾国藩常说:“人生需有根柢,方可撑持世间变化”,这种可以撑持人世间风雨、坎坷、挫折、变化的人生“根柢”,就是那种精神、信仰、理想与情怀。让我们随着郦波老师的娓娓道来,去切身感受那具有普适性价值的曾国藩家训的精华所在。
作者简介
郦波:祖籍江苏丹阳,生于1972年。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学专业博士,国内首位文牍学研究方向博士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学、儒家教育思想与实践、文牍学。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特约主讲人,《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点评嘉宾。
目录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上:
序:评“千古第一家训”
识己篇修身齐家
第一讲从笨小孩到一代大儒
笨小孩
小气与遗憾
华丽的转身
第二讲纳妾风波与人生信仰
风波
传说
信仰
第三讲无一日不读书
落榜
买书
耕读传家
读书之法
第四讲贫穷的富豪
真假“穷”
保身与善身
“穷”道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下:
序:评“千古第一家训”
识事篇刚柔并济
第一讲“落牙臣”与“强项令”
曾氏家训之谜
大臣斗皇帝
国藩斗咸丰
第二讲高不成,先低就
高起点
大跟头
隔代师
第三讲不冒进,稳为上
莫名其妙的办法
稳办湘军
稳字诀
第四讲一个棋迷的智慧
祁门之误
布局
争势
精彩书摘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
笨小孩
公元1825年,也就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前的十五年,一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代,一个腊月里数九寒天的晚上,在湖南湘乡,也就是今天湖南双峰县一户人家的一间屋子里,一个14岁的男孩儿正在刻苦地用功读书。
因为是在腊月里,天气很冷,一般人家早早地就熄灯上床睡觉了。这种天气下,只有被窝,才是最理想、最温暖的地方。这样寒冷的夜晚,可以说,几乎所有的人,能歇着就歇着,能不工作就不工作,连学生也不愿做作业了,也就只有一种人还愿意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工作,这种人,不是读书的孩子,而是小偷。
道理很简单,别人都睡了,小偷们的工作环境就变得理想了。
于是有这么一个贼,早早地就趴在这户人家的屋梁上,就等着这家人家都熄灯睡了,他好下来“上班”,下来偷东西。
说起来,既然小偷肯光顾,说明这户人家的家境还可以,还算富裕。但富裕人家的孩子往往吃不了苦,要不哪会有那么多的有关“富二代”的教育问题呢?
这个小偷也是这么想的,他正好就趴在这孩子读书的这间屋的房梁上。他想这大冷天的,这孩子点着灯读书,大概读一会儿也就得睡了。所以他一直在房梁上候着,就等着这孩子读完书熄灯上床睡觉。
要说这个小偷的打算一点也没错,因为屋里这个14岁的男孩不过在背一篇古文。这古文也不是很长,大概也就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那样的文章,这种文章我们现在的中学生都背过,也没什么特别难背的。按理说这孩子~会儿肯定就背完了,他背完了就该上床睡了,这样,总共也要不了多长时间。所以房梁上这位梁上君子就打定了主意,等这孩子背完文章再下来偷东西.
可没成想,这个在灯下背书的孩子特别笨,一遍一遍地在那儿背: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他是一遍遍地读,然后一遍遍地背。读嘛,读得慢得要命;背嘛,背得磕磕巴巴!
这小偷听得着急啊,听这孩子翻来覆去地倒腾这篇文章,可就是背不会。按理说,这贼的文化水平也高不到哪儿去,可他听这孩子读一遍,背一点,再读一遍,再背一点,这样来来回回十几遍下来,这贼对这篇文章都熟了,他都快背下来了,可让他纳闷的是底下这孩子还是背不顺。
因为梁上这位是小偷,是贼啊,所以他也不敢贸然就下来。尤其是他原来打定了主意要等这孩子背完才下来的,要等黑灯瞎火了才能下来偷东西的,这也算是小偷的职业操守啊,所以在这种思维惯性下,这贼虽然等得很不耐烦,可他也只好在房梁上趴在那儿等着。
这样又过了大半夜,那贼在房梁上都趴着睡了一觉了,可底下这孩子还在那儿背课文呢,而且还没完全背顺溜呢!
等这贼睡了又醒,醒了又睡,睡了再醒,眼瞅着天都快亮了,他以为背了大半个通宵的孩子总该背会了,总该要去睡觉了!可出乎意料,这孩子还在那儿磕磕巴巴地背着呢,一点儿要睡觉的意思也没有。
梁上这位气不打一处来,心想:哪儿来这么笨一孩子?那首有名的《笨小孩》可不唱的就是他嘛!这可真够倒霉的,大冷天在房梁上都快睡了一宿了,这又不是练轻功,弄得什么东西也没偷着,这不是影响咱们小偷的工作效率嘛!
所以他后来是可忍,孰不可忍,眼看着天也快亮了,再不走都走不掉了,所以他突然“蹭”的一下就从房梁上蹦下来了。
底下这孩子手上捧着《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突然头顶上蹦下一大活人来,也吓了一跳,愣是没反应过来。
结果这贼劈手把孩子手里的书一把给抢了过来,然后“啪”的一下摔在书桌上,边摔边气愤地说:“瞧你笨得那样!你说这破文章有什么难背的!”
说完他一张口:“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哗哗,哗哗,有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一篇古文在这个没文化的贼嘴里,极其流畅地就背了出来!
这贼怎么能背这么溜呢?
很简单,他听了一夜,听了无数遍,早已经是“被背诵”了,不想记也记下来了。等到把书背完,他又指着这孩子说:“你看你笨成这样,读什么书啊你!”
说完,这贼一甩袖子,东西也不偷了,一脸激愤地扬长而去!
也难怪贼生气,耗了一晚上,挨了一夜冻,什么也没偷着。不过严格说来也有收获,他毕竟偷到了一篇文章!
这个聪明的贼,很可惜,我们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但这个背书连个贼也背不过的学生,我们有幸知道他的名字,他姓曾,当时名叫曾子城。这个名字我们不熟,但后来,他改过~个名字,这个名字尽人皆知,那就是:曾国藩。
你看,人人都说曾国藩天纵奇才,小时候怎么怎么聪明,后来怎么怎么神奇,要不然也不能被称为清代“中兴第一名臣”!要不然也不能被那么多后人景仰!像毛泽东,据说年轻时最佩服的就是曾国藩,他说过一句名言:“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曾国藩死后谥号文正公,曾文正就是曾国藩。那意思是说就近代的人物而言,我毛泽东只佩服曾国藩!
那么,近代之前的人物他又佩服过谁呢?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连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毛泽东也没佩服过。所以古往今来,毛泽东袒露心扉明言佩服过的人,也就只有一个曾国藩而已。
有趣的是,不只是毛泽东,就连跟毛泽东斗了一辈子的生死冤家蒋介石,一生最钦佩的人也是曾国藩。据说蒋介石一生在床头只放两《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一本是《圣经》,那是取悦他老婆宋美龄的,因为宋美龄信奉基督教。另一本就是《曾国藩家书》,或者是《曾文正公全集》,而放曾国藩的书,那是取悦他自己的。
也不止毛泽东和蒋介石,自近代以来,崇拜曾国藩的人多了去了。可以说他是有清一代对后来产生影响最大的一个历史人物,后来有无数的历史名人从他身上学习到很多东西。但我们说,不能因为他后来成就巨大,就得说他小时候一定是个天才。事实上,完全如那个贼说的一样,小时候的曾国藩,他是一个标准的笨小孩!
……
曾国藩家训:涤荡尘俗,涵养德性,塑造人格的千年传承 曾国藩,这位被誉为“晚清中兴名臣”的传奇人物,其影响深远,不仅体现在他挽救了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更在于他留给后世宝贵的精神财富——《曾国藩家训》。这部看似朴实无华的家书,实则蕴含着中国人最深沉的智慧与对修身养性、持家治业的深刻洞见。它并非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曾国藩以自身为范本,将其毕生治军、治学、治家的经验教训,凝练而成的一套切实可行的人生指南。 《曾国藩家训》之所以能够穿越时空,至今仍被无数人奉为圭臬,其根本原因在于它触及了中华民族最核心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家训并非仅仅局限于家族内部的传承,它早已超越了血缘的界限,成为一种普适性的道德规范和人格修养的典范。它教会我们如何面对人生中的种种挑战,如何净化心灵,如何涵养美德,如何在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立足并有所成就。 一、修身立德:内圣外王的基石 家训的首要核心,便是“修身”。曾国藩深知,个人的品德修养是成就一切事业的根基。他反复强调“德”的重要性,认为“德”是为人处世的根本,是安身立命的保障。家训中不乏对“勤”、“谨”、“孝”、“悌”、“忠”、“信”等传统美德的细致阐述。 “勤”:曾国藩认为,勤是立身之本,懒惰是堕落之始。他以身作则,每日卯时(早晨五点到七点)即起,不论寒暑,坚持读书习字。他告诫子孙,懒惰是“吾人之大敌”,并强调“天道酬勤”,唯有勤奋才能克服万难,有所作为。这种勤,不仅仅是体力的劳作,更是精神上的不懈追求,是对知识的渴望,是对责任的担当。从治军到治家,从个人到群体,勤劳的基因是成功的驱动力。 “谨”:谨,即谨慎、小心。曾国藩在处理军务、政事时,无不三思而后行,力求周全。他认为,一个人一旦疏忽大意,就容易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在家训中,他对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也提出了要求,例如“坐时常恐一物坠地”,即坐着的时候,也要小心翼翼,生怕有东西掉落。这种“谨”,是对责任的敬畏,是对过程的尊重,是对结果的负责。它体现在对细节的关注,对风险的预判,以及在关键时刻的冷静与沉着。 “孝”与“悌”:孝悌,是中华文化中最为推崇的伦理道德。曾国藩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能孝敬父母,尊重兄长,那么他便缺乏基本的道德良知,更遑论处理更广泛的人际关系。家训中,他教导子孙要“尽孝”,即便父母有错,也要委婉劝谏,而非顶撞。对于兄弟姐妹,则要“相爱相助”,共同面对生活中的风雨。这种孝悌,是连接家庭成员的情感纽带,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忠”与“信”:忠,是对国家、对事业、对承诺的忠诚。信,即诚信,言行一致。曾国藩在《挺经》中就反复强调“做人要讲信用”。他认为,“信”是立身之本,也是治军治国的根本。一个人如果失信于人,便难以获得他人的信任,也就无法成就事业。家训中,他要求子孙要“言必信,行必果”,答应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一旦做出决定,就要坚决执行。这种忠信,是人格的闪光点,也是赢得尊重的通行证。 曾国藩所倡导的修身之道,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他鼓励子孙“每日三省吾身”,反思自己的言行,找出不足,加以改进。他强调“渐进”,认为“一念之善,行之以久,便是大善;一念之恶,行之以久,便是大恶”。这种日积月累的自我雕琢,正是“内圣”的功夫,为“外王”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持家治业:安身立命的智慧 在修身立德的基础上,曾国藩将目光投向了“持家”与“治业”。他认为,家是个人安身立命的港湾,也是事业发展的支撑。一个稳固、和谐的家庭,能够为个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使其在外界的风浪中屹立不倒。 “家教”的重要性:曾国藩深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成长。他强调,家庭教育的重点不在于教授多少知识,而在于培养品德。他要求子孙“不患无才,患无德”,宁可孩子品德高尚,也不要他们聪明反被聪明误。他鼓励父母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将优良的家风代代相传。例如,他要求家人“戒奢华”,不追求物质享受,而是注重精神的富足。 “勤俭持家”的理念: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勤俭是每个家庭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曾国藩更是将勤俭视为治家之本。他提倡“勤能致富,俭能聚财”。家训中,他教导子孙要“事事量力而行”,不虚荣攀比,不铺张浪费。从衣食住行到人情往来,都应遵循节俭的原则。这种勤俭,并非意味着吝啬,而是对资源的一种珍惜,是对未来的一种规划,更是对生活的一种敬畏。 “读书明理”的指导:曾国藩本人是读书人出身,他深知读书对于个人成长和家族兴旺的重要性。他鼓励子孙“读书”是“天职”,并且要“读好书”。他并不鼓励死记硬背,而是强调“读书在于明理”,要将书中的道理融会贯通,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家训中,他为子孙列出了必读的书目,并且指导他们如何读书,例如“读书以明理为本,以致用为功”。这种对读书的重视,是对知识力量的认可,也是对文化传承的担当。 “未雨绸缪”的远见:曾国藩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闻名,而这种才能也体现在他对家庭和事业的规划上。他告诫子孙要“常思变,常备患”。人生并非总是一帆风顺,总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因此,在顺境时,就要想到可能出现的逆境,并做好充分的准备。这种“未雨绸缪”的意识,是应对风险、化解危机的智慧,也是对生活负责任的态度。 三、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哲学 除了对个人修养和家庭教育的强调,曾国藩的家训还包含了深刻的为人处世之道。这些原则,能够帮助我们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游刃有余,赢得尊重,并成就一番事业。 “和为贵”的艺术:尽管曾国藩一生征战沙场,但他深知“和”的重要性。他强调“和气生财”,与人相处,要以和为贵。家训中,他教导子孙要“不与人争”,遇到冲突时,要学会退让,寻求和解。这种“和”,并非软弱,而是一种高明的处世哲学,懂得适时地放下姿态,以退为进,反而能够赢得更多的尊重和支持。 “戒骄戒躁”的警示:成功和荣耀很容易让人滋生骄傲自满的情绪,而骄傲往往是失败的开始。曾国藩对此深有体会,他一再告诫子孙要“戒骄戒躁”。当取得成就时,更要保持谦虚谨慎,不张扬,不炫耀。家训中,他提醒子孙“功成不居”,不揽功劳,不邀赏赐。这种戒骄戒躁,是一种自我约束,也是一种对成功的深刻理解——真正的成功,不在于他人的赞誉,而在于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慎交友”的智慧: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曾国藩深谙此道,他告诫子孙要“慎交友”。与什么样的人交往,会极大地影响一个人的品行和前途。他鼓励子孙与品德高尚、志同道合的人为友,远离那些品行不端、心术不正之人。这种慎交友,是对自己人生负责的表现,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投资。 “感恩图报”的品格:曾国藩认为,一个人要懂得感恩,对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要铭记在心,并努力回报。家训中,他强调“饮水思源”,提醒子孙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导之情,以及朋友的帮助之谊。这种感恩图报,是一种高尚的品格,也是一种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结语 《曾国藩家训》如同一面明镜,照出了人性的光辉,也指明了人生的方向。它所倡导的修身、持家、治业、处世之道,并非陈旧的古语,而是历久弥新的智慧结晶。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当下,我们或许更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曾国藩的家训。它能够帮助我们涤荡心灵的尘俗,涵养宁静的德性,塑造坚韧的人格,让我们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立身之本,安身立命之道。这部家训,不仅仅是曾氏家族的传承,更是中华民族千年文化精髓的缩影,等待着每一个渴望成长、追求卓越的灵魂去体悟和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