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现代治理基础 中国财税体制改革40年/复兴之路中国改革开放40年回顾与展望丛书

构建现代治理基础 中国财税体制改革40年/复兴之路中国改革开放40年回顾与展望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贾康,刘薇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财税
  • 体制改革
  • 治理
  • 中国经济
  • 改革开放
  • 40年
  • 复兴之路
  • 政策
  • 发展
  • 宏观经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东经济出版社
ISBN:978754545811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102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复兴之路中国改革开放40年回顾与展望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6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构建现代治理基础 中国财税体制改革40年/复兴之路中国改革开放40年回顾与展望丛书》紧密结合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目标,围绕财税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和关键组成部分,对改革开放以来财税制度建立与完善的背景、过程及其进展进行梳理,从财政体制变迁背景、经济体制转轨下的财政改革、分税制改革与评价、税收制度改革、国有资产收益制度改革、公共债务制度改革、财政管理改革、财政宏观调控与国际协调、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财税改革新进展等方面力图全面分析近40年来财政改革脉络,并对改革经验进行总结和评价,提出在全面改革中深化财税改革的基本思路与要领。

作者简介

贾康,全国政协委员、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导,中国财政学会PPP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发改委PPP专家库专家委员会成员,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高层次学术带头人。主要著作有:《新供给经济学》《供给侧改革:新供给简明读本》《供给侧改革十讲》《中国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刘薇,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目录


精彩书摘

“包容性增长”,这是一个由亚洲开发银行首先提出、已在我国领导高层获得明确肯定、学界也对之探讨了若干年的大概念,属于全局性战略命题。财政是服务于全局的“以政控财,以财行政”的分配体系,要认识好、处理好财政问题,首先要“跳出财政看财政”。正如楼继伟在2013年重回财政部并出任部长之际的首次演讲中所提出的:面对事关国家前途、民族命运、民生福祉、“中国梦”可否成真的历史性考验,中国应在实现现代化“包容性增长”的基本路径上,作出何种理性抉择?

楼继伟在把包容性增长“不发散”地清晰界定为“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所有的地区,惠及所有的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之后,直奔存在异议、“每人心目中不同”的如何实现包容性增长的途径问题。他首先点明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市场和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的问题,也是与政府税收、预算安排所体现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如何正确设计息息相关的前置问题。随后,他列举出三种较有代表性的关于增长途径抉择的认识理解:一是以高财政收入占比,支持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再分配,追求“结果的公平”,这会导致压缩市场作用、就业不足和人民奋斗意识不足,幸福感并不见得高而经济增长率较低;二是政府更多关注发展机会的创造、鼓励人人奋斗,在市场中谋求发展而国家适当提取财政收入和实施适当的再分配,其结果会是就业充分、人民幸福感强、经济增长率高;三是国家走低税收、高支出、高福利之路,扩大赤字和债务,个人付出较少努力享受更多福利,结果会是最后靠通货膨胀取“平衡”,实际上使低收入人群和地区更为困难,陷入恶性循环和中等收入陷阱。对这三种理解代表的三种抉择,楼继伟鲜明地指出:第二种理解是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可持续的正确道路,遗憾的是第一种和第三种理解却“总是很有市场”,颇得拥护,其后的多种原因可简要地概括为政府部门对自身“干预能力”的过分自信和社会公众的大多数虽认同机会公平,但会遇到实际机会不均等的情况,使想少付出、多享受福利的人比重上升,并且舆论环境也会恶化。他随后的一段话概括得非常简洁、到位:“第一和第三是不归之路,我们并不是没有滑向这些歧途的可能性。第二条是艰巨的改革之路,也是走向包容性增长之路,中国正在力争摆脱滑向第一、第三的可能,力争走第二条路。”

(二)“政府万能”幻觉终归虚妄,“福利赶超”过程难在戒急

为什么只有选择第二条路才是可持续的正确道路?这固然可以从正面给出不少分析论证,但在这里,我们不妨先着重审视一下第一、第三两条路为何不可持续的基本道理。

大政府、高财政收入占比、过度注重结果公平的第一条路,哲理层面属于陷入“政府万能幻觉”的歧路,是把政府调控看得总是有理和有效。正如楼继伟所说,这里的实质是不相信市场自身的修复能力,而引出的苦果是干预措施往往适得其反,制造波动,压缩市场作用换来的是活力低,使就业率、增长率也走低。这个方向上的实证表现,我们可以从传统体制的“高度集中”弊端窒息活力、放大宏观决策失误的痛苦教训,和转轨中反复表现的种种“政府万能”幻觉的负效应来认知。所以,对这一取向的虚妄性质,我们必须作出深刻的反省,哪怕在表象上,这条途径的支持者多么正面地强调其带来的“结果的公平化”,实际上其误置的政府总是强于市场的内在逻辑,必然毁坏发展中的活力基础,无法为人民带来可持续的幸福水平的提升。

而高赤字、高举债、高福利的第三条路,理论考察是直接违反了财政分配的“三元悖论制约”,实证考察则前有一些拉美国家由“民粹主义基础上的福利赶超”而跌入中等收入陷阱一蹶不振几十年的前车之鉴,近有欧债危机中一些南欧国家在欧元保护伞撑不住后险象环生、经济社会滑落于紊乱动荡的重蹈覆辙,代价和教训可谓惨痛。但直言不讳地说,这一倾向在当下的中国,却随着步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的矛盾凸显而露出端倪且往往披上了“民意外衣”:如以改善民生的导向为标榜而不讲其基本、非基本之别和理性程度,提到民生就好像站在道德高地上而忽视其满足条件的匹配与渐进——在这后面,隐含着“吊高民众胃口而不持续”之忧患,但在政治家的定位上,却往往自然而然、有意无意地回避捅破这层窗户纸,有关部门也常常由于不肯做得罪人的表态,甚至是只想得到叫好之声,而对与之相关的艰巨的配套改革与管理难题拖而不议、议而不决。楼继伟在援引201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原则之后,十分生动、坦率地说:“我们应该帮助穷人,而不应该帮助懒人,我们制度中有很多这样的问题。”

应当说,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动力源泉和“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生产目的看,伴随我国“三步走”现代化赶超战略的实施而追求民众的“福利赶超”,自是题中应有之义。但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却是:人民群众对福利改善的预期被进一步激活和加速之后,却极易超前于政府可调动资源(包括通过深化改革增加制度机制支撑力)来提供有效供给的现实能力,其危险,便是民众与政府在一段时间内,“改善民生”取向可能有蜜月般的互相呼应、互相激励,而一旦后劲跟不上,“福利赶超”就会很快从云端跌落尘埃,而跟着跌下来的,可就是整个经济成长、社会发展势头——一旦如此,在中等收入阶段痛失好局后想再重拾升势,经验证明难上加难。遗憾的是,处于此中等收入阶段,在政策环境、制度建设、社会正义机制都还不大到位的情境下,民众“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压力,是很容易逼迫政府实施超越客观、帮助懒人的“福利赶超”的。从这个视角来看,后发经济体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改善民生福利过程中的主要难点,就是“戒急”之难;不能戒急,就是中等收入陷阱之危。我们亟须对此形成清醒的认识,理性地引导舆论来讲清“减税、严控债务和大举提升福利三者不可能一并兼得”的基本道理。

第一条路和第三条路,取向形似不同,但在轻视市场作用而夸大政府调控作为方面,却殊途同归,不论是偏于高税—平均主义,还是偏于低税—福利主义,都无法形成可持续性和包容性增长,都会归于“不归”之歧路、死路。

(三)财税服务全局的理性大前提:“真正让市场充分起作用”

既然我们应力求避免的前述两条歧路,偏差都是轻视市场,那么回到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全国人大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所强调的核心问题上来,就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政府与社会、公权机构与公民、中央与地方、局部与全局、短期与长远等关系,以“真正让市场起作用”为大前提,处理好以财税分配服务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深化改革、优化政策事项。要把创造机会均等、维护社会正义放在最为突出的位置,既加快财税自身的改革,又积极支持配合相关改革,坚持建立机制、促进包容的基本思路,坚决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顶层设计与部署。

千头万绪的改革、攻坚克难的突破创新,在逻辑原点、理性认识的大前提上,无非是怎样看待市场和怎样使政府与民众理性互动,以机会公平为重点,着重鼓励激发活力、创造力而支撑民生改善与人民幸福。正如楼继伟所言,过去30多年中国坚持市场取向的持续改革中,财税体制改革起了突破口与先行军的作用,尽管今后的改革和政策调整任务仍非常艰巨,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方向既然明确,亦有一定的经验和理论的准备,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新一轮财税改革和配套改革取得更为长足的进展。


前言/序言


深入洞察中国政治经济变迁的宏大叙事 《转型中国的政治经济学:权力、制度与社会变迁》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精微的制度分析,全面梳理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治理领域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与复杂张力。它并非聚焦于某个特定领域的改革细节,而是致力于揭示驱动这些变迁背后的深层次逻辑、权力结构演变以及制度创新与困境。 第一部分:国家能力的重塑与现代性困境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国家能力的构建与张力。我们将考察改革初期“有限国家”向“发展型国家”的转变过程,分析国家如何在调动资源、引导市场和进行社会动员中,逐步确立其现代化的主导地位。重点分析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特别是“分灶而治”的财政体制(而非侧重于税制改革本身)如何催生了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发展冲动以及随之而来的区域差异和竞争。 书中细致剖析了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对经济活动的干预程度与方式的调整,从最初的放权让利到后来的宏观调控加强。我们关注的不是具体的财政工具如何设计,而是这些工具背后的权力逻辑——国家如何通过资源分配权力的再配置,塑造市场主体行为,平衡效率与公平的目标。此外,本书还将探讨中国治理体系的韧性与脆弱性,即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掩盖下,国家治理体系在面对社会矛盾激化、利益固化等深层次挑战时的表现与应对策略。这包括对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建设的进展与障碍的审视,以及如何理解“党领导一切”的政治体制在应对复杂现代社会挑战时的适应性。 第二部分:市场化进程中的制度逻辑与社会后果 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中国市场化转型的制度基础及其对社会结构产生的深远影响,区别于对具体税制改革的微观描述,我们更侧重于市场化对产权界定、资源配置效率以及社会阶层分化的宏观解释。 详细考察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制度遗产,分析了“抓大放小”的逻辑如何重塑了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以及这一过程如何影响了中国的产业结构和就业格局。我们探讨了要素市场(土地、劳动力、资本)的形成过程,揭示了要素价格扭曲背后制度性安排的作用,而非仅停留在价格机制的调整层面。特别是,本书强调了土地制度改革对地方财政和城市化的推动作用,将其置于整体国家治理结构变迁的框架下进行考察。 社会后果的分析涵盖了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社会保障体系的初步建立与滞后性。本书试图回答,在缺乏成熟的政治约束机制下,经济效率的提升是如何与社会公平的挑战相互作用的。我们分析了社会群体利益诉求的表达渠道,以及国家在回应这些诉求时所采取的“绩效治理”模式的内在逻辑和局限性。这部分内容旨在提供一个更具社会学和政治学视角的市场化解读,超越单纯的经济学叙事。 第三部分: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定位与治理张力 本部分将视角拉宽至全球环境,分析中国融入世界体系的过程对国内治理体系带来的冲击与重塑。我们审视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中国在遵守国际规则与维护国家经济主权之间的动态平衡。关注点在于,外部环境如何反作用于国内的政策制定、法律体系建设以及政府行为规范,而非仅仅讨论贸易政策本身。 书中深入剖析了中国在处理与国际社会关系中展现出的治理能力,包括危机管理、基础设施输出(如“一带一路”倡议的治理逻辑)以及在国际话语权构建上的努力。更重要的是,本书探讨了全球化压力下,国内改革的复杂性。例如,如何平衡对外开放的承诺与维护国有部门主导地位的内在需求;以及在全球金融波动中,中国特有的宏观审慎管理工具的起源和效能。 第四部分:面向未来的治理模式探索与挑战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展望了中国未来治理体系可能的发展方向,重点探讨了当前阶段中国面临的几大核心挑战,这些挑战并非仅是财政收支层面的技术问题,而是关乎国家治理范式本身的转型。 我们关注“深化改革”在当前阶段的新内涵,即从经济领域的制度性变革向更深层次的政治、社会治理体系的协同推进。探讨了如何实现法治的真正落实,以及司法独立性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力求提供一个细致入微的制度观察。同时,本书也讨论了人口结构变化、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等非传统安全挑战,对现有治理能力提出的严峻考验。 最后,本书试图总结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所形成的独特治理模式——一种集权与市场结合、效率与稳定并重的复杂混合体——并探讨这种模式在下一个发展阶段,如何应对更加复杂、更少“共识红利”的内部与外部环境。全书旨在提供一套连贯的、强调制度互动和权力分配的分析框架,理解中国过去四十年的非凡成就及其未来的转型路径。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国家层面的改革开放进程充满好奇,特别是那些影响深远的制度性变革。这本书的题目《构建现代治理基础:中国财税体制改革40年》立刻吸引了我,因为财税体制无疑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它的改革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解读,在这波澜壮阔的40年里,中国的财税体系是如何一步步从计划经济的遗留中走出来,如何应对经济体制转型的阵痛,如何逐步建立起一套更加市场化、法治化的现代财税制度。 我特别想了解,在改革开放初期,财税体制面临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当时的改革者是如何破局的?是采用了怎样的顶层设计和具体的政策工具?比如,分税制的建立、增值税的推行、企业所得税改革等等,这些具体的改革举措背后有着怎样的逻辑和博弈?在不同时期,财税改革的目标是否有所调整?是侧重于激发经济活力,还是更加关注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或者是为了应对加入WTO带来的挑战?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历史文献、案例分析,或者采访记录,那将是极好的。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梳理,更能体现出改革过程中遇到的真实困境和解决之道,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和改革者的智慧。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变革深感兴趣,特别是那些涉及国计民生的基础性改革。《复兴之路中国改革开放40年回顾与展望丛书》的这个分册《中国财税体制改革40年》瞬间抓住了我的眼球。我非常好奇,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经历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财税这个经济命脉是如何从旧的模式中蜕变,并成为支撑起现代中国经济运行的关键。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回改革开放的初期,了解当时财税体系面临的困境,以及决策者们是如何一步步摸索前进的。比如,它是否会详细介绍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等主要税种的建立和演变过程?这些改革的初衷是什么?又取得了哪些成效,又遭遇了哪些阻力?我更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将财税改革放在更广阔的视角下解读,比如它如何促进了市场主体的活力,如何影响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如何服务于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当然,对于“展望”的部分,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中看到一些关于中国财税体制未来发展趋势的深刻洞见,尤其是在应对新时代挑战方面的思路。

评分

我是一名对中国社会发展充满求知欲的普通读者,看到《构建现代治理基础:中国财税体制改革40年》这个书名,我立刻想到的是,一个国家的现代治理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财政收入的稳定性和税收体系的公平性上。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中国的财税体制是如何从一个相对粗放到日益精细化、法治化的过程中演变的。 我特别想了解,在过去的四十年里,如何平衡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如何构建一个公平有效的税收征管体系。书中是否会探讨一些具体的税制改革,比如个人所得税的多次调整,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以及消费税、资源税等改革的意义和影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用清晰的逻辑和翔实的案例,向我展示中国财税制度的变迁,以及这些变迁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政治经济逻辑。如果能从书中读到关于如何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如何加强税收征管的经验教训,那对我来说将非常有启发。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经济发展动态的读者,我对“构建现代治理基础”这个提法非常敏感。这表明本书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财税政策梳理,更是在探讨一个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宏观视角。我希望《中国财税体制改革40年》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财税改革如何一步步支撑起中国经济的腾飞,又如何为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实的基础。 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在改革开放的不同阶段,财税体制改革是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的。比如,在早期如何为市场经济的建立提供财政支持,如何通过税收杠杆来引导资源配置;在中期如何应对加入WTO后的挑战,如何建立更加公平透明的税收体系;以及在当前阶段,如何通过财税改革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如果书中能够引用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个税制改革如何促进了某一产业的发展,或者某个财政政策如何缓解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那将使内容更加生动和具有说服力。我希望读完这本书,能够对中国财税体制的演进脉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能理解其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核心作用。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经济的宏观调控机制非常感兴趣,而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本书的副标题《复兴之路中国改革开放40年回顾与展望丛书》让我联想到,它很可能不仅仅聚焦于财税改革本身,还会将其置于中国整体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我非常期待它能阐述清楚,在过去的四十年里,中国的财税体制改革是如何与其他领域的改革(比如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等)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我希望能够看到,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财政政策是如何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的。例如,在早期,财政是否更多地用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工业化进程?在中后期,当经济结构调整和消费拉动成为重点时,税收政策又如何调整以引导产业升级和扩大内需?书中关于“展望”的部分尤其令我期待,它是否能够基于历史经验,对未来中国财税体制的发展趋势进行一些有见地的预测?例如,在应对老龄化、环境污染等新挑战时,财税政策将扮演怎样的角色?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思考,帮助我们理解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