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新立,著名经济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郑新立曾在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国家信息中心、国家计委工作,曾任国家计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十六届三中全会、十六届五中全会、十六届六中全会、十七届三中全会、十八届三中全会, “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规(计)划及《政府工作报告》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方案和政策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工作。郑新立被评为2013年中国十大著名经济学家。
徐伟,经济学博士、管理学硕士、工学学士。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政府政策系国民经济学专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綦鲁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宏观经济、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小企业发展、社保等方面的研究。
前 言
我国改革开放已经经历了40年的光辉历程,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最具全局性、决定性意义的改革是计划投资体制改革。由于全面彻底地进行了这项改革,才使我们从传统计划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铸造了中国经济40年的辉煌成就。
是搞计划经济,还是搞市场经济,围绕这一关系改革方向的重大问题,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允许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再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这一改革过程,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探寻正确发展道路的过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彻底唯物主义精神。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在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也曾经在一个时期内推动了经济特别是重工业的快速增长,并以此为基础成功地击败了法西斯的疯狂进攻,从而避免了社会主义灭亡的命运。新中国成立之初,学习借鉴苏联的经验,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就成为一个必然的选择。然而,在经过30多年的实践检验之后,证明计划经济体制不是有利于而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按照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新体制的责任,落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正如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所讲,不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指引下,一场伟大的气势磅礴的改革吹响了号角。
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一下子跳到社会主义社会,没有经历过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资本主义阶段,以小生产为主要特征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主体地位。在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后,我们就打破了对各种旧体制的盲目迷信,着手在旧体制中培育新的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体制。指令性计划让位于指导性、预测性计划,突出计划的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下放投资管理权限,让企业成为投资主体;逐步减少政府定价的范围,使越来越多的商品由市场定价;减少以至取消政府分配调拨的物资的品种和比例,交由市场来配置;取消对企业财务统收统支、人员统一调配、工资统一标准等规定,使企业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打破单一公有制,放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打破“大锅饭”和平均主义,实行按要素贡献的多种分配方式。这些改革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腾飞。
改革的成功,还在于实行了正确的实施策略和推进方式。一是允许试,不争论,让实践来证明改革的对错。二是实行渐进式改革,不急于求成。三是制定改革的总体规划和单项规划,使各项改革同步配套推进。四是尊重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把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改革结合起来。五是研究、比较、借鉴各个国家的体制和发展经验,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六是保持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统一和协调,通过改革促进发展和稳定,通过发展检验改革的成效,通过保持经济社会的稳定,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我们在破除传统计划体制的同时,吸收了许多国家宏观管理体制的经验,建立起计划、财税、金融相辅相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起年度计划、中长期计划和专项计划相结合的计划体系。我们没有全盘否定过去,而是吸收过去的经验教训。我们没有搞什么激进式“休克疗法”,实现了从旧体制向新体制的平稳过渡,并在改革中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从而增强了广大干部和群众改革的信心。
在改革计划体制的同时,我们成功地进行了投资体制改革。改革之前,地方和企业没有投资权,全部的投资权都集中在国家计划委员会。通过逐步下放投资权,企业渐渐成为投资主体。而且民间投资规模逐步扩大,以致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最高时为65%以上。在下放投资管理权限的同时,我们建立起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投资管理体制,包括投资项目业主负责制、招标投标制、施工监理制、咨询评价制、监察审计制,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类项目推行政府与企业合作制等。根据经济运行情况和结构调整的要求,对投资总规模和投资结构进行适时适度调控,使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和结构转换的强劲动力。
计划投资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和不断完善,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确立起来,这是一个充满发展活力的新体制,为实现两个百年发展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本书回顾总结了40年来计划投资体制改革的历程,展望了未来的发展前景。全书由郑新立、徐伟、綦鲁明共同讨论形成提纲,徐伟撰写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九、第十、第十六、第十七章,綦鲁明撰写了第六、第七、第八、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章,初稿完成后,由郑新立统一修改定稿。受资料收集和作者水平的限制,书中缺点和疏漏难以避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借本书出版的机会,谨向为计划投资体制改革付出艰辛努力的同志和所有关心计划投资体制改革的同志致以崇高敬礼!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它不像是一本普通的历史书,也不是一本纯粹的经济学教材,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经济分析的深度。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讲述改革过程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宏观视野。他能够将微观的投资决策,置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审视。例如,书中关于对外开放对国内投资体制的影响,就写得非常有见地。引入外资,引进技术,也带来了管理经验和市场意识,这对于打破原有的计划经济思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分析这种“外部冲击”如何重塑“内部机制”的?改革开放40年,不仅仅是经济政策的调整,更是思维方式和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这本书是否能够捕捉到这种深层次的转变?对于那些在改革浪潮中涌现出来的新的投资模式、新的投资主体,书中是否有涉及?比如,金融市场的建立,风险投资的兴起,它们又是如何改变了传统的投资格局?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更清晰地看到,中国经济是如何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一步步走向市场化,并最终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
评分我非常赞赏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作者在研究中,似乎查阅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并且引用了许多重要的文献和研究成果。书中对于计划投资体制的演变,提供了非常详实的数据支持,比如投资的构成、增速、区域分布等等。这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变化。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体制性障碍”的分析很感兴趣。究竟是什么样的制度设计,导致了过去的投资效率不高?又是什么样的改革举措,打破了这些障碍,释放了经济活力?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具体政策的出台背景、制定过程,以及政策的实际效果?对于那些历史上的“误判”和“失误”,书中是否会有客观的反思和总结?我希望它不仅仅是歌颂改革的成就,而是能够提供一种更具批判性的视角,去审视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另外,考虑到丛书的定位,我也期待书中能够对未来的投资体制改革方向,提出一些前瞻性的思考和展望,毕竟,改革永无止境。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就必须理解其独特的投资逻辑。书中对于计划投资体制的梳理,让我对过去那个“一切听从国家安排”的时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效率”和“公平”这两个概念在投资决策中的权衡。在计划经济时期,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目标,往往会导致资源过度集中,而市场化改革则试图通过竞争来提高效率。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在不同时期,国家是如何在效率与公平之间做出取舍的?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投资的决策权逐渐下放到企业和地方,这带来了活力,但也可能催生新的问题,比如重复建设、地方保护主义等等。书中对于这些“改革的代价”是否会有客观的评估?此外,对于“国进民退”或者“民营经济”的论述,我也非常感兴趣,看看书中是如何解读在不同的改革阶段,民营经济在投资领域所扮演的角色和受到的影响。总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构建一个更系统、更全面的理解框架,去认识中国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相当朴实,没有那种花里胡哨的封面设计,但翻开的第一页,扑面而来的就是一种厚重感。我一直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历程,尤其是那些宏观层面的决策过程很感兴趣,这本书的名字《从计划到市场:中国计划投资体制改革40年》恰好击中了我的痛点。我最期待的是书中能够深入剖析计划投资体制从诞生到改革,再到最终转型为市场化机制的这一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例如,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是如何通过投资项目来调控经济的?那些我们现在看来似乎有些“低效”的投资,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考量?改革开放初期,对外开放政策又是如何逐步影响到国内投资体系的?书中会不会提到那些关键的转折点,比如价格改革、所有制改革对投资决策方式的根本性改变?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罗列一些政策的演变,而是能挖掘出深层的逻辑和机制,解答为什么会这样改,改了之后又带来了什么连锁反应。而且,考虑到它属于“复兴之路中国改革开放40年回顾与展望丛书”,我也会关注它在整个改革开放大背景下的位置,它与其他主题的书籍(比如对外贸易、国有企业改革等)之间是否能形成一个更完整的叙事。总体来说,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走进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理解那些塑造了今日中国的经济基因。
评分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的叙事方式。作者似乎不像是在写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更像是在娓娓道来一个宏大的故事。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些决策者们在灯火通明的会议室里,为国家的发展蓝图争论不休的场景。他们是如何在有限的信息和条件下,做出影响亿万人民生活的投资决策的?书中对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立项过程,或者某个新兴产业的扶持政策,都写得非常生动。我特别想知道,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他们是如何获取项目信息、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决策过程中的博弈和妥协又是怎样的?还有,书中关于“市场化”的论述,是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是会结合具体的实践,比如如何打破部门垄断,如何建立起真正有竞争力的市场环境,如何引导资本的有效流动。对于那些曾经存在的体制性障碍,书中会不会有深入的剖析,以及在改革过程中,又遇到了哪些新的挑战?我很期待看到书中能够展现出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而不是简单地将改革描绘成一帆风顺的过程。毕竟,历史往往是曲折而充满细节的,而这些细节正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评分此用户未及时填写评价内容,系统默认好评!
评分此用户未及时填写评价内容,系统默认好评!
评分此用户未及时填写评价内容,系统默认好评!
评分此用户未及时填写评价内容,系统默认好评!
评分此用户未及时填写评价内容,系统默认好评!
评分此用户未及时填写评价内容,系统默认好评!
评分此用户未及时填写评价内容,系统默认好评!
评分此用户未及时填写评价内容,系统默认好评!
评分此用户未及时填写评价内容,系统默认好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