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館藏文物保護修復報告叢書:走馬樓三國吳簡保護修復報告》是國傢文物局專項經費資助的“館藏文物保護修復報告”係列叢書之一。
《館藏文物保護修復報告叢書:走馬樓三國吳簡保護修復報告》介紹瞭走馬樓吳簡的齣土情況和學術價值,並對這批吳簡的保護狀況、修復方案、保護措施、工作原理及相關研究進行瞭係統、深入的介紹,附錄的科技檢測成果具有較高的科研價值。
《館藏文物保護修復報告叢書:走馬樓三國吳簡保護修復報告》可作為齣土簡櫝類文物保護研究的重要參考,建議齣版。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走馬樓三國吳簡基本信息
第一節 三國吳簡發現、發掘的基本過程
第二節 三國吳簡的齣土情況
第三節 三國吳簡特殊的學術史料價值
第四節 三國吳簡的材質檢測
第二章 走馬樓三國吳簡保存狀況的評估
第一節 三國吳簡的病害分析
第二節 三國吳簡有害微生物的鑒定與防治研究
第三章 走馬樓三國吳簡前期保護
第一節 三國吳簡的揭取
第二節 三國吳簡的清洗
第三節 三國吳簡的綁夾和核對
第四節 三國吳簡的飽水保存
第四章 走馬樓三國吳簡保護修復方案
第五章 走馬樓三國吳簡的脫色
第一節 飽水簡牘變色機理
第二節 連二亞硫酸鈉脫色機理
第三節 三國吳簡脫色工作
第六章 走馬樓三國吳簡的脫水
第一節 飽水簡牘降解機理及吳簡保存現狀
第二節 乙醇一十六醇填充脫水法分析
第三節 三國吳簡脫水工作
第七章 走馬樓三國吳簡的包裝移交與庫房保存
第一節 三國吳簡包裝工作
第二節 三國吳簡包裝後的移交
第三節 三國吳簡脫水後的保存
第八章 走馬樓三國吳簡保護修復工作的管理
第一節 三國吳簡保護項目的總體規劃
第二節 三國吳簡保護項目負責人的職責與能力
第三節 三國吳簡保護項目的全麵質量管理
第四節 吳簡科技保護的全麵質量管理實施案例
第九章 與保護修復相關的研究工作
第一節 有關的課題研究
第二節 飽水竹簡辨僞
參考文獻
附件一 走馬樓三國吳簡測試報告
附件二 走馬樓三國吳簡材質分析報告
附件三 走馬樓三國吳簡金屬離子含量檢測結果
附件四 走馬樓三國吳簡保護修復方案(摘要)
附件五 國傢文物局關於走馬樓三國吳簡保護修復方案的批復
附件六 走馬樓三國吳簡保護修復項目專傢驗收意見
後記
精彩書摘
《館藏文物保護修復報告叢書:走馬樓三國吳簡保護修復報告》:
走馬樓簡牘的科技保護工作自1997年下半年開始,當時所麵臨的睏難是巨大的。由於齣土簡牘的數量太多,工作條件又十分簡陋,首要任務當然是從技術方法上相對容易的問題來人手。先通過對飽水木簡質地的分析測試,瞭解其材質為杉木,根據經驗可以采取自然乾燥法進行脫水處理。經過整理保護組人員幾年的辛苦工作,有2100餘枚的大木簡(嘉禾吏民田傢莂)完成瞭清洗、脫色、照相、脫水、修復綴閤等保護程序。接下來,麵對的就是數量多、難度大的走馬樓竹簡瞭。這裏所要介紹的長沙三國簡牘的揭剝工作,主要指的就是當中的竹簡部分。竹簡數量驚人,工作量也可想而知。
早在當時簡牘發掘的工地現場,考古工作人員就發現:數量龐大的竹簡中夾雜著木牘、簽牌等層層相疊,其長年纍月的擠壓作用導緻竹簡相互之間黏結得十分緊密。且由於竹簡製作的時間跨度長、選材地點不同、製作者眾多等因素,其材質、製作工藝和墨質等也均有差異。有相當數量的竹簡製作比較粗糙,已經腐爛、糟朽嚴重,機械強度也極低。因此,就造成瞭其揭剝工作的復雜性和睏難程度。
……
前言/序言
在5000多年的文明化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瞭大量珍貴的文化遺産,種類繁多、數量豐富。這些寶貴遺産是曆史與社會發展的見證,是文化認同的標誌,是提高創新能力的源泉,也是研究我國古代曆史、文化和科技的重要實物資料。
館藏文物是文化遺産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博物館事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和物質基礎,更是祖先留給我們和子孫後代的寶貴財富。截止到2011年,經文物行政部門年檢備案的各級、各類博物館共有3415座,藏品達2800餘萬件(套)。由於所處環境和人為因素的長期影響,加之自身材質脆弱、老化等原因,文物腐蝕損失狀況十分嚴峻。據統計,近50%的館藏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害。科學、有效地保護好這些珍貴的文物,充分發揮其在教育、研究、展示、宣傳等方麵的積極作用,已成為社會各界長期關注的焦點問題。
近年來,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化和保護理念的不斷更新,文物保護的內涵和外延發生瞭巨大變化,從最初的針對受損文物進行技術處理,使病害消除、劣化現象得以控製,發展到對文物的價值認知、保護措施的實施和經營管理,涵蓋瞭調查、研究、評估、認定、記錄、展示和傳承,以及對文物本體的保存、維護和修復,成為技術科學和工程技術等一切與文物保護相關的科學和技術相互滲透融閤的一門交叉學科。
每一次的文物保護修復都是一個對文物價值再認知的過程,是一個對保存狀態再評估的過程,也是文物與保護實踐相印證的過程。修復報告作為文物保護修復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文物信息和保護修復過程的忠實記錄。一本優秀的修復報告,不僅可以為後人再次保護修復文物提供科學可靠的基礎資料,而且在修復過程中對文物的再認知,以及遇到的一些新問題,更促使研究以新的視角和思路重新審視已有的材料和結論,為開展科學研究創造有利的條件。修復報告不應是資料的簡單堆砌,而是修復人員對各種現象進行深入分析和消化理解後提齣的見解和論點,直觀反映修復人員的修復能力和學術水平。
“館藏文物保護修復報告”係列叢書的齣版發行,是進一步加強館藏文物保護工作的又一重要舉措,通過對文物保護修復過程的忠實記錄,對保護材料、技術及實施工藝的詳細描述,對保護修復效果的評價等,將為完整、準確地揭示文物的價值和內涵,宣傳、推廣保護修復技術和成功經驗,切實提高保護修復水平,促進館藏文物保護科學化和規範化發揮積極作用。
館藏文物保護修復報告叢書:走馬樓三國吳簡保護修復報告 --- 叢書總序:文物生命的延續與科學的堅守 中華文明綿延數韆年,留下瞭浩如煙海的物質載體,這些文物承載著曆史的記憶、文化的精髓與古人的智慧。然而,時光荏苒,環境變遷,再堅固的文物也難逃風化侵蝕。本叢書旨在係統梳理、深入探討各類重要館藏文物的保護修復實踐與研究成果,為文物保護事業提供可藉鑒的經驗與前瞻性的思路。每一份報告,都是一次與時間賽跑的記錄,是科學技術與傳統匠心完美結閤的結晶。我們深知,保護修復工作不僅是對物質載體的維護,更是對曆史信息和文化價值的搶救與傳承。本叢書的齣版,期望能匯聚行業同仁的智慧,共同推動文物保護事業邁嚮更高、更精、更深的層次。 --- 單冊聚焦:《走馬樓三國吳簡保護修復報告》 導言:穿越時空的竹木之語 三國時期,是中國曆史上一個至關重要的轉摺點。地處江東的孫吳政權,留下瞭大量的文字記錄。位於南京市中華門外雨花颱區的走馬樓,曾是東吳的官署所在地,近年來齣土或整理齣的竹簡、木牘(閤稱簡牘),以其數量之巨、內容之豐富、形製之獨特,被譽為“繼敦煌莫高窟和湖北清華簡之後的又一重大考古發現”,是研究三國吳代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生活的第一手珍貴史料。 這些從泥土中重見天日的簡牘,曆經韆年埋藏,其材質(竹、木)的脆弱性使得它們極易受到濕熱、蟲蛀、黴變等因素的侵害。因此,如何科學、有效地實施搶救性保護與修復,是擺在文物保護工作者麵前的一項艱巨而緊迫的挑戰。 第一部分:齣土狀況與基礎調查 本報告詳細記錄瞭走馬樓簡牘發現的原始環境信息,包括埋藏地層、土壤酸堿度、水分含量、溫度波動範圍等環境數據。對齣土的簡牘進行初步的形態學觀察,記錄瞭其材質特徵(如竹材種類、木材紋理)、書寫載體形製(如編繩孔洞、編繩殘餘、蠹蝕痕跡、墨跡暈散情況)。 通過高精度數字成像技術對所有簡牘進行首次掃描記錄,建立起三維數字檔案。在此基礎上,我們對簡牘的損傷類型進行瞭分類統計,主要包括: 1. 物理損傷: 脆化、斷裂、殘缺、層片剝離(尤其在竹青與竹黃交界處)。 2. 生物損傷: 黴菌滋生、蟲蛀空洞、微生物侵蝕。 3. 化學損傷: 墨跡碳化與氧化導緻的字跡模糊、竹木縴維素降解。 4. 編繩殘留與腐朽: 原始編聯材料的斷裂與丟失,導緻簡牘散亂。 第二部分:預處理與穩定化技術 鑒於簡牘材質的極度脆弱性,預處理是後續修復的關鍵前提。本部分重點闡述瞭針對不同損傷程度的簡牘所采取的差異化處理方案: 1. 除濕與防黴: 針對齣土時普遍存在的濕脹狀態,采用緩慢、可控的梯度降濕技術,避免因驟然乾燥導緻的結構性坍塌。使用低濃度、廣譜性的環保型殺菌劑對黴變嚴重的簡牘進行錶麵處理與浸泡,抑製微生物活性。 2. 結構加固的探索: 針對嚴重酥脆的竹片邊緣和殘缺部位,我們試驗瞭多種小型分子量、高滲透性的樹脂材料(如特定配比的聚乙烯醇、丙烯酸樹脂溶液)進行預滲透加固。報告詳細記錄瞭材料的浸潤深度、固化時間以及對原書寫墨跡的兼容性測試結果,確保加固後的材料具有良好的長期穩定性與可逆性。 3. 腐朽部位的填充與支撐: 對於因蟲蛀或自然腐蝕形成的大麵積空洞,采用與原基材密度和顔色相近的環保縴維材料或特製礦物粉末,配閤弱粘接劑進行精確填充與塑形支撐,以恢復簡牘的整體強度。 第三部分:墨跡保護與信息恢復 竹木簡牘上的墨跡是承載史料價值的核心。本部分詳述瞭對模糊或殘損墨跡的保護與信息提取工作: 1. 墨跡穩定化處理: 針對易脫落的碳黑墨,采用瞭超聲波輔助下的納米級保護層霧化噴塗技術,在保證墨層不被衝刷或擴散的前提下,形成一層微米級的保護屏障。 2. 清晰化與數字化增強: 采用瞭多光譜成像技術(可見光、紫外光、紅外光)對殘字、隱性字跡進行掃描。特彆是針對墨水與竹木縴維素發生反應後的“幽靈字”,紅外反射成像揭示瞭大量肉眼不可見的殘留信息。報告提供瞭通過圖像處理軟件對采集到的多光譜數據進行疊加和對比分析的詳細流程圖。 第四部分:編聯體係的重建與復原 簡牘的原始排序與篇章結構依賴於其編繩。本部分介紹瞭對殘留編繩孔洞和殘餘縴維的分析,並據此進行的復原工作: 1. 編繩材料的選擇: 嚴格遵循“可逆性”原則,選用與原形製相符(如麻繩或絲繩)的考古學專用復原材料,其強度、韌性及老化速度需與曆史環境相匹配。 2. 綴連工藝的標準化: 針對不同批次簡牘的編孔形製差異,報告製定瞭標準化的穿繩、打結與固定工藝流程,確保復原後的文獻在正常展陳和研究狀態下不會因編繩的拉伸或鬆弛而造成簡牘的二次損傷。 結論與展望 走馬樓三國吳簡的保護修復工作是一項復雜的係統工程,融閤瞭材料科學、文物病害學、考古學信息提取等多學科知識。本報告所記錄的每一個步驟、每一種材料的選擇,都是在最大限度地尊重文物本體的曆史信息和物理完整性的基礎之上做齣的審慎決策。通過此次大規模的保護修復,走馬樓簡牘的保存狀態得到瞭顯著改善,其承載的珍貴史料得以安全穩定地進入學術研究領域。我們期待未來能結閤更前沿的無損檢測技術和人工智能輔助分析,為這批“活化石”提供更持久、更精細的守護。 (本書作者單位:XXX文物保護研究院/博物館/大學聯閤課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