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站在雅典的集市上,看着堆积如山的货架和琳琅满目的商品感慨道:“这个世界上,竟然有那么多东西是我不需要的!”但受此启发,他在集市上做起了一种性质完全不同的买卖:出售的商品全都是哲学问题,所使用的货币是思想和观点,他想成为更加睿智、更善于思考的人。
或许我们可以借用苏格拉底的观点,想象自己站在一个热闹非凡、令人眼花缭乱的集市上,受到来自四面八方各种物质的连续轰炸,所有人都在告诉你:拥有这些你就会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或许,我们是时候做些改变了,以另一种类型的商店和货品作为解药,对抗现代商业社会所带来的压力,让我们警惕巧舌如簧的消费主义陷阱,坚持古希腊哲人所提倡的理性与逻辑。毕竟,除了经济与消费上的含义,“更加美好的生活”或许还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内容。
本书以138个故事来引导读者思考西方哲学中探讨的主要问题,比如时间、自由、心灵、价值观、美学、知识论等等,有很强的趣味性,适合学生在课堂讨论时使用,也适合非哲学专业的人用作激发抽象思维。
本书的写作秉承柏拉图的对话式哲学探究精神,从解决哲学问题和哲学争议入手,通过故事、场景、诗歌、活动等多种形式,用争论的方式提出问题,具有鲜明的互动性质。柏拉图正是用这种方式告诉我们:哲学就是持续不断的对话过程。
本书又颇具苏格拉底的风格:有时逗趣幽默,启迪思维;有时一针见血,像牛虻一样虽然恼人却能让你瞬间清醒;有时说话兜圈子,一切都没有明确的答案,不免令人沮丧。但是不管怎样,希望这本书能够刺激你的大脑,使你更加勤于思考。
彼得?沃利(Peter Worley),伦敦大学学院哲学学士、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哲学硕士,现在正在伦敦国王学院攻读哲学博士。2002年,他开始向儿童讲授哲学,并开发出了一种哲学学习法,建立了一个名为哲学基金会(The Philosophy Foundation)的公益机构,致力于在教育领域推广哲学理念与哲学思维。本书曾获2013年教学资源奖的教学图书奖。
引 言………………………………………………………………………1
本书的目标读者是谁?……………………………………………………9
第一部分 形而上学或存在论
形而上学:本体论(存在论)…………………………………………17
刀子的发明……………………………………………………………17
正方形2………………………………………………………………20
关于甜甜圈的甜蜜困惑………………………………………………22
伊米的盒子……………………………………………………………24
猫头鹰先生到底怕什么?……………………………………………27
寂静之声………………………………………………………………31
一大堆练习?…………………………………………………………33
越过河流,进入森林…………………………………………………36
聪明绝顶?……………………………………………………………39
这只是个测试哦!……………………………………………………42
满纸无一物……………………………………………………………442
布里丹的小行星难题…………………………………………………46
菲利与索菲吃冰激淋…………………………………………………49
来认识一下铅笔人……………………………………………………51
消失的铅笔人…………………………………………………………54
铅笔人与铅笔人面对面………………………………………………57
生日惊喜!……………………………………………………………59
形而上学:时间…………………………………………………………59
一场关于过去、现在、未来的辩论…………………………………62
空空荡荡………………………………………………………………64
超人宝贝显神通!……………………………………………………66
电视望远镜……………………………………………………………68
你自己写的诗?………………………………………………………71
时间冻结机……………………………………………………………74
拉长时间………………………………………………………………77
不存在的英雄…………………………………………………………79
超大规模时间实验……………………………………………………81
昨天那个小姑娘………………………………………………………83
蝴蝶效应………………………………………………………………87
形而上学:自由…………………………………………………………89
身体的主人……………………………………………………………89
囚 犯…………………………………………………………………93
发条世界与狂风世界…………………………………………………95
一个能工巧匠的秘密…………………………………………………97
伊米的有趣发明……………………………………………………101
后悔药………………………………………………………………103
宙斯百无聊赖的时候会干啥?……………………………………106
等。。。。。。。。。。。。。。。。。。。。。。。。。。。
越过河流,进入森林
适合年龄:9岁及以上
露西刚刚过完自己的九岁生日,可她第二天还想继续过生日。她表示:“我的生日应该庆祝一个星期才行。”这是五月份一个温暖美丽的星期天,于是妈妈提议露西邀请两三个好朋友过来,大家一起去附近开满蓝铃花的树林里野餐。
他们在野餐篮里塞满了披萨、巧克力蛋糕、草莓,然后穿过一片田野朝蓝铃花树林走去。前往树林的路上要经过一条小河,河上架着一座古老的小木桥,桥下的河水汩汩流过白色的石块,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他们在桥上驻足停留了几分钟,一起往水里扔小木棍,看谁的木棍先从小桥的另一边漂出来。露西坐在桥上,把穿着靴子的一只脚伸进水里,看河水在靴子周围打转。
他们在一棵高大的老橡树下野餐,树干上满是树瘤。野餐过后,他们开始爬树,在树林里嬉戏玩耍,跑累了就直接躺在地上玩手机游戏。妈妈大声抗议,但孩子们把妈妈的唠叨全都当成耳边风,因为他们实在是太开心了。
最后,他们收拾好野餐篮准备回家,途中再次经过那座小木桥。孩子们之前扔到水里的小木棍几乎全都被流水带走了,只有一根被水草缠住,河水围着木棍翻腾、打转。
起始问题1:孩子们两次走过小木桥,他们穿越的是同一条河流吗?为什么?
一年以后,露西还要跟去年一样过完生日后去树林野餐。这次是个周一,所以孩子们放学以后才去。他们走过小木桥(露西跟上次一样把一只脚伸进水里),发现有段河岸塌了,很有可能是因为前两天下的那场暴雨。他们在老橡树下野餐,在开满蓝铃花的田野里玩新的手机游戏。妈妈已经放弃了,不再唠叨他们。所有人都很开心。回家的路上,他们站在桥上往下扔小木棍,这一次是妈妈扔的那根木棍先出来的。
起始问题2:一年后,孩子们越过的是同一条河流吗?为什么?
进一步深入思考题:
? 如果你认为是同一条河流,那是什么使其成为同一条河流呢?
? 如果你认为不是同一条河流,那我们为什么还能将其称为“那条河流”呢?
? 我们为什么还能用同一个名称来叫它呢?
? 我们怎么能用不变的词汇来确指并不稳定、静止的物体呢?
? 孩子们野餐时,旁边那棵老橡树还是同一棵橡树吗?
? 露西10岁的时候和9岁的时候是同一个人吗?
? 如果万物一直处于永恒的变化中,那么是什么使其保持前后不变、可称为同一事物呢?
? 如果万物永远都在变化,那么一条河流、一棵橡树、一个小姑娘的特性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或许变化就像一闪而过的涟漪和漩涡,而并非独立存在的事物?
? 变化速度的快与慢有区别吗?
? 如果万物只不过是有变化的倾向,而不是真的一直都在变化,事情会有所不同吗?
? 什么叫变化?
这本书简直是思维的健身房,读完之后感觉脑袋里的那些旧线路都被重新梳理了一遍。它的价值不在于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那种引导你走向“如何思考”的过程。我尤其喜欢它那种层层递进的提问方式,从一些看似日常的小事出发,比如“我们对‘自由’的理解是否受到了某种文化预设的限制?”,然后逐渐深入到更宏大、更具挑战性的哲学命题。这本书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在跟你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它成功地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哲学概念,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转化成了可以被大众理解和参与的思维游戏。我发现自己开始在生活中留意那些之前从未察觉的逻辑漏洞和认知偏差,这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提升,更是生活质量的提高。它迫使你去审视那些你一直以来视为理所当然的信念系统,并且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空间,让你去质疑、去探索,而不用担心犯错。这种开放式的、鼓励思辨的氛围,是市面上很多哲学导论类书籍所缺乏的。
评分我通常对“XX道思考题”这类标题的书持保留态度,因为它们很多时候只是把一些陈词滥调包装了一下。但《哲学商店》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它的问题设计展现了一种深厚的哲学功底和对当代生活的敏锐洞察力。它不回避复杂的伦理困境,也不回避个体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感到的疏离感。它不是在给你一碗已经炖好的热汤,而是在给你最优质的食材和最锋利的刀具,让你自己去烹饪属于你自己的“思维盛宴”。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感到一种醍醐灌顶的轻松——原来我一直困惑的那个“死结”,用一个不同的提问角度就可以被打开。这种“工具性”的哲学引导,对于那些渴望从日常生活的迷雾中抽离出来,清晰地审视自己立足点的人来说,是无价的。它教授的不是知识,而是心智的韧性和灵活性。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极佳,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有一种探险的快感。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章节划分,而是通过不同主题的问题集将读者的注意力紧紧抓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设置问题时所体现出的那种微妙的平衡感——既有对人类普遍困境的触及,也有对个体经验的尊重。例如,探讨“意义”时,它不会直接抛出虚无主义的结论,而是通过一系列关于“选择”和“责任”的追问,让你自己去感受那种沉甸甸的重量。这本书像是一个高明的引导者,它在你需要停下来思考时给出空间,在你感觉迷茫时,又通过一个全新的角度将你拉回到探索的轨道上来。很多时候,我甚至会把书中的某些问题分享给朋友,我们一起讨论,那种思维碰撞的火花,是阅读这本书带来的最大惊喜之一。它成功地将“沉思”变成了一种充满活力的集体活动。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既保持了哲学的严谨性,又充满了文学作品般的张力。它没有陷入那种故作高深的语言泥潭,反而用一种清晰、直接但又富有启发性的笔触,与读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我读到很多地方,都会忍不住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措辞的精妙之处。它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像一个技艺高超的工匠,为你精心打磨出提问的棱角,让你在试图回答的过程中,不自觉地磨砺自己的思考。这种体验非常令人满足,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哲学思考,其乐趣恰恰在于那个“未完成性”——永远在路上,永远在追问。这本书成功地将这种永恒的探索精神,浓缩在了这138个精选的问题之中,让人读完后,对周遭世界的观察方式都产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评分坦白说,刚拿到这本书时,我有点担心它会过于学院派,充满了晦涩的术语和复杂的逻辑推导。但事实完全出乎我的预料,它的结构设计得非常人性化。它不像一本教科书那样堆砌理论,而是巧妙地将“思考的工具”融入到一系列引人入胜的问题群中。每一组问题都像一把精密的钥匙,旨在解锁我们思维中那些长期被尘封的角落。我发现自己经常读完一个问题后,会放下书本,花上十几分钟甚至更长时间在脑子里进行一场“内心辩论”。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真正激发了一种“内省的冲动”。它不是在告诉你柏拉图说了什么,而是让你自己去思考,如果柏拉图活在今天,他会如何看待社交媒体上的“真实性”危机。这种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比被动接受信息要深刻得多,它让哲学不再是象牙塔里的学问,而是每个人都能参与的日常实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