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该书是陜西历史博物馆历年征集的古代墓志精选集,总计收录九十九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如北魏弘农杨氏家族四方墓志(《杨阿难墓志》《杨颖墓志》《杨播墓志》《杨泰墓志》),对了解和研究北魏时期弘农杨氏家族在关中地区的政治与社会地位及其影响颇为重要。
作者简介
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馆藏文物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文物不仅数量多、种类全,而且品位高、价值广,集中珍藏陕西地区出土的珍贵文物。
目录
楊阿難墓誌北魏永平四年(511)十一月十七日
楊穎墓誌北魏永平四年(511)十一月十七日
楊播墓誌北魏熙平元年(516)九月二日
楊泰墓誌北魏熙平三年(518)二月
馮景之墓誌並蓋西魏大統十年(544)四月十八日
侯義墓誌西魏大統十年(544)五月二十六日
任老墓誌並蓋北周建德五年(576)一月五日
王謙暨妻素和氏墓誌並蓋唐顯慶元年(656)九月十二日
郝世義墓誌唐顯慶二年(657)十月二十九日
裴約墓誌並蓋唐麟德元年(664)三月二十四日
侯師仁墓誌唐總章元年(668)七月三日
呂感暨妻姚氏墓誌唐上元二年(675)一月二十八日
程倫墓誌唐上元三年(676)二月五日
胡叔良暨前妻李氏後妻李氏墓誌
唐儀鳳元年(676)十一月十八日
皇甫武達墓誌並蓋唐儀鳳二年(677)五月十一日
苗德暨妻韓氏及苗華暨妻楊氏墓誌
唐儀鳳三年(678)閏十月二十九日
解昭德墓誌並蓋武周天授三年(692)七月九日
張忠暨妻申氏墓誌唐神功元年(697)十月二十一日
李志覽暨妻元氏墓誌並蓋武周聖曆三年(700)二月十六日
謝文智暨妻張氏墓誌並蓋武周長安三年(703)十月二十七日
郭機暨妻胡氏墓誌並蓋唐景雲二年(711)六月一日
青源暨妻趙氏墓誌唐開元三年(715)十月二十二日
任進等族人墓誌唐開元九年(721)四月二十七日
王晤微墓誌並蓋唐開元九年(721)月二十六日
張闡墓誌並蓋唐開元十四年(726)一月十五日
格承恩墓誌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十月二十五日
順妃韋秀墓誌並蓋唐開元二十八年(740)五月十一曰
韓休墓誌並蓋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八月十八日
張寅墓誌唐天寶三載(744)七月二十三日
萬利器墓誌唐天寶七載(748)一月十一日
韓休妻柳氏墓誌並蓋唐天寶七載(748)十一月四日
任進等廿六人墓誌唐天寶七載(748)十一月七日
陳思禮墓誌並蓋唐天寶九載(750)十一月十一日
裴慫暨妻李氏墓誌並蓋唐天寶十二載(753)月十二日
宮人柳氏墓誌並蓋唐開元末年至天寶末年(738755)
康孝義墓誌並蓋唐大曆四年(769)二月十八日
郭嘉延暨妻焦氏李氏墓誌並蓋唐大曆七年(772)一月三日
劉鎬澄墓誌唐大曆十三年(778)五月口曰
安文光妻康氏墓誌並蓋唐建中三年(782)月二十日
賀魯子琦暨妻啜刺氏墓誌唐貞元四年(788)八月九日
劉莒墓誌唐貞元十二年(796)十二月十五日
元份暨妻王氏墓誌並蓋唐元和三年(808)十一月六日
高仙墓誌並蓋唐元和五年(810)十一月九日
蕭君妻張氏墓誌並蓋唐元和七年(812)一月二十四日
黎信智墓誌唐元和十年(815)四月二十日
鄭造墓誌並蓋唐長慶二年(822)五月七日
郭鸞暨妻張氏墓誌並蓋唐長慶四年(824)一月二十二日
鄭何墓誌唐寶曆元年(825)四月十二日
韓國信墓誌並蓋唐寶曆元年(825)八月二日
楊準墓誌並蓋唐大和六年(832)月十九日
楊君妻關氏墓誌並蓋唐大和六年(832)十月二十六日
薛弘實墓誌並蓋唐大和六年(832)十二月八日
孟君暨妻孫氏墓誌唐大和年間(827—835)
蘇誇墓誌並蓋唐大和九年(835)三月二十八日
鄭何妻李白虛墓誌並蓋唐大中五年(851)五月
李弘慶墓誌並蓋唐大中七年(853)七月二十日
羅叔蚧墓誌並蓋唐咸通三年(862)二月二十二日
張君妻王氏墓誌並蓋唐咸通八年(867)八月十八日
任景述墓誌並蓋後晉天福七年(942)十月二十二日
盧士隆暨妻胡氏墓誌宋熙寧四年(1071)十月十曰
溫若愚墓誌宋元祐六年(1091)十一月十二日
党公十三郎墓誌金大定四年(1164)閏十一月初九日
高林墓誌元大德三年(1299)十一月二十五日
王世英妻田氏墓誌明嘉靖四年(1525)十月十八曰
杜鹏墓誌明隆慶五年(1571)二月二十八日
朱敬濟暨妻李氏墓誌並蓋
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十二月十五日
孫望峯暨妻徐氏墓誌
明萬曆四十年(1612)閏十一月二十六日
蔡登瀛暨妻曹氏墓誌並蓋明崇禎五年(工632)十月二十六日
王元璽暨妻吉氏墓誌清順治八年(1651)十一月二十二日
陳紹舜墓誌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十二月十五日
孫鍾玉墓誌清雍正三年(1725)三月二日
王君妻吳氏墓誌清雍正七年(1729)九月三十曰
安無遑暨妻宋氏張氏墓誌並蓋
清乾隆三年(1738)十一月十二日
馬進從墓誌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三月六日
董秀墓誌並蓋清乾隆五十年(1785)二月四日
衛繼業暨妻楊氏墓誌清乾隆五十年(1785)三月三日
高善長暨妻薛氏墓誌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十二月十日
王世才暨妻冉氏墓誌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十一月十五日
董仁哉墓誌並蓋清嘉慶七年(1802)月十三日
賈继銘墓誌清嘉慶十九年(1814)十月七日
負紹管暨妻馬氏墓誌清嘉慶二十年(1815)十月二十八日
衛君妻侯氏墓誌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十月十五曰
史鐸墓誌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七月十日
張君妻姬氏墓誌並蓋清道光元年(1821)七月七日
王元峯暨妻索氏馬氏李氏韓氏墓誌並蓋
清道光四年(1824)十月二十五日
王位中暨妻紀氏墓誌並蓋
清道光二十三年(工843)十二月二十七日
楊魁墓誌並蓋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八月二十四日
安君妻晁氏墓誌並蓋清咸豐三年(1853)三月八日
安炳妻喬氏墓誌並蓋清咸豐三年(1853)三月八日
安于篤妻左惠墓誌並蓋清咸豐三年(1853)三月
安于貞墓誌並蓋清咸豐三年(1853)三月八日
趙登科暨妻張氏继配張氏許氏賈氏墓誌並蓋
清咸豐六年(1856)十一月六日
宋起文墓誌清咸豐八年(、1858.)十一月二十一日
常自立暨妻王氏張氏側室王氏墓誌
清咸豐十一年(186].)一月二十五日
蔡君墓誌並蓋清同治元年(1862)九月二十二日
李玉榮墓誌清同治十一年(1872)八月二十八日
党鵬雲墓誌清(16441911)
党玉桂墓誌清(16441911)
附文
西安郊區出土唐韓國信、康氏墓誌考述/師小群
唐普安公主及其夫鄭何墓誌合考/李文英師小群
唐皇甫武達墓誌考/董理
新見唐太子侍醫《程倫墓誌》/魏秋萍
新徵集唐《羅叔蚧墓誌》誌主的胡人身份淺析/呼啸
新徵集唐代武功蘇誇墓誌銘及相關問題/呼啸呼林貴
唐高仙墓誌考釋/杭志宏
王位中暨妻紀氏墓誌並蓋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十二月二十七日
楊魁墓誌並蓋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八月二十四日
安君妻晁氏墓誌並蓋清咸豐三年(1853)三月八日
安炳妻喬氏墓誌並蓋清咸豐三年(1853)三月八日
安于篤妻左惠墓誌並蓋清咸豐三年(1853)三月八日
安于貞墓誌並蓋清咸豐三年(1853)三月八日
趙登科暨妻張氏继配張氏許氏賈氏墓誌並蓋
清咸豐六年(1856)十一月六日
宋起文墓誌清咸豐八年(1858)十一月二十一日
常自立暨妻王氏張氏側室王氏墓誌
清咸豐十一年(1861)一月二十五日
蔡君墓誌並蓋清同治元年(1862)九月二十二日
李玉榮墓誌清同治十一年(1872)八月二十八日
党鵬雲墓誌清(1644-1911)
党玉桂墓誌清(1644-1911)
附文
西安郊區出土唐韓國信、康氏墓誌考述/師小群
唐普安公主及其夫鄭何墓誌合考/李文英師小群
唐皇甫武達墓誌考/董理
新見唐太子侍醫《程倫墓誌》/魏秋萍
新徵集唐《羅叔阶墓誌》誌主的胡人身份淺析/呼嘯
新徵集唐代武功蘇誇墓誌銘及相關問題/呼啸呼林貴
唐高仙墓誌考釋/杭志宏
小議唐《順妃韋秀墓誌》/杭志宏
唐宰相韓休及夫人柳氏墓誌考釋/趙占銳呼嘯
宋《盧士隆墓誌》考述/梁煜東、王博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风引薤歌: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墓志萃编》内容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介绍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或历史的著作。 --- 书名:《丝绸之路上的文明回响:唐宋时期长安周边墓葬出土文书研究》 作者:[此处填写一位虚构的学者姓名,例如:李鸿儒] 出版社:[此处填写一家虚构的历史学或考古学专业出版社,例如:古籍文渊出版社] 定价:[此处填写一个合理的定价,例如:188.00元] 开本/装帧:16开/精装 ISBN:[此处填写一个虚构的ISBN] --- 内容提要 本书立足于唐宋之际,聚焦于以长安为核心区域的关中地区,深入剖析了这一时期墓葬中出土的各类文书材料。这些文书,涵盖了墓志铭、随葬简牍、纸质文书(如户籍、契约、信函等),是研究中古社会结构、丧葬制度、地方行政管理、民间信仰乃至日常生活最直接、最生动的史料。 全书共分四大部分,系统梳理了自唐初至宋末,该区域文书材料的演变脉络与核心议题。 第一部分:唐宋关中墓葬文书的分类、整理与背景 本部分首先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详尽的界定。作者指出,唐宋时期,由于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的高度集中,长安及其周边地区的墓葬形制、随葬品组合呈现出高度的规范性与复杂性。我们不再仅仅关注那些记录显赫家族的石刻墓志,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常常被忽略的、出土于非贵族或中下层墓葬中的各类纸质、麻质或木质文书。 研究深入探讨了唐代“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如何影响文书的附葬形式。例如,唐代流行的“明器制度”的演变,如何使得模仿现实生活的契约、账簿等以纸张或木牍的形式进入墓室。同时,本书对文书的载体、书写工具、墨色的保留情况进行了细致的考辨,为后续的文献解读奠定了坚实的材料基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敦煌、泾川、咸阳等地出土的零星文书进行了跨区域的比对,力求勾勒出关中地区文书材料的整体面貌。 第二部分:丧葬制度与社会阶层:墓志与画像砖上的叙事变迁 在这一部分,作者将重点放在了墓葬文书中最具标识性的——墓志铭。然而,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并非简单地对墓志进行断代或人物考订,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结构中考察。 研究发现,唐代的墓志铭在内容上遵循着严格的“叙事范式”,即“出身—仕途—德行—家族—敕命”。通过对数百方唐代墓志的细致比对,作者揭示了不同社会阶层(从三品以上的高官到地方上的中小士绅)在叙事重点上的差异。例如,武则天至玄宗时期,部分新贵家族的墓志在强调“功勋”的同时,开始更多地突出其“文化修养”,这与当时科举制度的发展和文化风气的转向息息相关。 更进一步,本书将墓志铭与墓室内的画像砖、壁画内容进行交叉印证。通过对“仪仗图”“宴饮图”中人物服饰、器物细节的分析,结合墓志中对逝者生平的记载,重建了唐宋时期关中地区士大夫阶层的日常物质文化景观。这部分内容尤其有助于理解精英阶层如何通过“物”与“文”来构建和彰显其社会地位。 第三部分:世俗生活与法律实践:契约、诉讼文书与民间信仰 这是本书最具突破性的章节之一。作者大量引入了非正规的、出土于普通百姓或地方管理机构墓葬的文书,如土地买卖契约、借贷凭证、债务文书、甚至是带有强烈地方色彩的“厌胜文书”和“禁禳文书”。 通过对这些世俗文书的解读,本书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唐宋社会经济史的认识。例如,对几份宋代泾阳出土的土地契约的分析显示,在国家赋税制度之外,地方上的土地流转和佃农与地主之间的关系,比传统史料所描绘的更为复杂和灵活。文书中使用的许多地方性词汇和契约格式,为研究中古时期的法律习惯和民间契约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语言学和法制史证据。 此外,书中对随葬的“禁镇文书”(多以纸卷形式出现,放置于棺椁四角或随葬衣物中)进行了专门探讨。这些文书多为祈求免于鬼魅侵扰、保佑亡者顺利“度过黄泉”的祷辞和咒语,它们直接反映了唐宋之际,在官方儒家丧葬礼仪之下,民间朴素的宗教信仰和对来世的恐惧与期盼。 第四部分:文书的流失、保护与再研究的可能 最后一部分,作者反思了当前学术界对这类文书材料的保护与利用现状。本书强调了对出土文书进行数字化保存和文本整理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包括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墨迹进行化学分析,以确定书写材料的来源,以及构建一个系统的唐宋关中地区文书数据库,以促进跨学科的交流与研究。 本书的价值 《丝绸之路上的文明回响》不仅仅是一部考古文献的辑录,更是一部深入社会肌理的“微观史”。它通过那些本应随时间湮灭的纸张和木牍,让唐宋时期鲜活的社会生活、复杂的法律关系和多元的信仰体系得以重现。对于从事唐宋史、社会经济史、中古考古学以及文献学研究的学者和学生而言,本书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第一手的史料分析与理论构建,是理解中国中古社会复杂性的重要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