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经济学的本质、独特的思考方式以及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并通过大量的案例,从政治生活、日常生活、教育、职场、消费、投资等方面,剖析了经济学在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对生活的巨大作用。
第一篇 价格谜思:为什么物以稀为贵
第一章 市场——左右价格的神奇妙手
超市中总有卖不完的面包
电影院的爆米花要更贵一些
为什么说婚姻自始至终是垄断交易
市场也有失去效力的时候
第二章 价值悖论——钻石为什么比水珍贵
奢侈品总是越贵越好卖
运动鞋比轮胎还要昂贵
钻石真的比水更有价值吗
聪明人只买对的,不买贵的
第三章 弹性——为什么食盐不搞促销
上涨的油价和供给紧张的石油
超值午餐,亏本还是大赚
产品价格越高,买的人却越多
深夜出租车的优惠服务
为什么丰产不能丰收
随时微调你的行业指示灯
购物返券,却不直接打折
第二篇 成本考量: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第一章 机会成本——“舍”与“得”的启示
种小麦还是去酿葡萄酒
比尔·盖茨为何早早退休
校园兼职牺牲的是什么
买不买车,这是一个问题
要获得机会,就要付出代价
第二章 沉没成本——追悔只是错上加错
沉没成本:失去的永不能再回来
不要在吃自助餐时想要赚回本钱
摔坏了的照相机应该拿去修理吗
航空公司亏本运营的秘密
第三章 交易成本——买大杯咖啡是双赢的选择
商品一样却价格不同的神奇奥秘
组装还是套装,买哪种更实惠
吃肯德基,要网上订餐还是上门自取
热恋时VS 分手时的交易费用分析
去星巴克应该买多大杯号的咖啡
同类店铺应该开在住宅区的什么位置
第三篇 效益:如何提升你的价值链
第一章 竞争——适者生存的哲学
为什么漂亮的姑娘更爱打扮
降价竞争的企业早已经OUT 了
竞争优势效应:我+ 我们= 完整的我
合作是35 岁之前成功的“双翼”
第二章 专业化——精通是最好的通行证
为何会把蓝领工人当宝贝
通用对麦当劳,极地对极地
地产企业如何结束野蛮生长困境
团购网络的生存之道
专于一门,还是多元化发展
民营企业的职业经理人
第三章 附加值——长久的爱情需要加点料
994%,苹果何以垄断手机应用
头等舱是商人出差的首选
长久的爱情需要附加价值
增加产品附加值,让它变得无可取代
谋求利润,也别忘了附加值
砍掉成本,剩下的都是利润
第四篇 资源配置: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第一章 比较优势——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中国的大蒜和葡萄牙的酒
越南制造为什么有吸引力
乔丹应该自己剪草坪吗
能力是获得天价收入的真实原因
找准比较优势,才能找到适合的工作
推动专业化生产,打造自己的比较优势
……
第一章 比较优势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中国的大蒜和葡萄牙的酒
假设生产1 码纺织品,英国需要用10 个单位的生产要素,葡萄牙用9 个单位的生产要素;生产1 瓶葡萄酒,英国需要用120 个单位的生产要素,葡萄牙只需要80 个单位的生产要素,这里所说的生产要素指的是投入生产的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
如上数字可见,无论生产纺织品,还是生产葡萄酒,葡萄牙都具有绝对优势,然而,从劳动成本的比例来看,英国生产1 码纺织品的成本只能生产出0.08 瓶左右的葡萄酒,而葡萄牙生产1 码纺织品的成本可以生产出0.1125 瓶葡萄酒,这样可以导出,在纺织品的成本上,英国比葡萄牙要低。反过来,也可以导出在葡萄酒的成本上,葡萄牙比英国要低。逐渐英国人开始专门种小麦往葡萄牙出口,而葡萄牙人也开始一心一意种葡萄。
英国没有固执于将生产成本相当昂贵的葡萄酒放在国内生产,而是出口生产费用低廉的纺织品与葡萄牙的葡萄酒进行交换,这样来增加国民的福利,这跟韩国将手机出口到中国,用手机与中国交换大蒜的道理是完全一样的。
为什么会出现上面的情况呢?答案就在李嘉图创造的“比较优势”学说里。大卫李嘉图1772 年出生于伦敦,其父曾经从事批发贸易,后从事证券交易,并成为伦敦的12 位成功经纪人之一。李嘉图14 岁以前像其他普通人一样只接受了普通教育,14 岁进其父事务所工作以便混口饭吃。21 岁时,李嘉图执意要与贵格会的教徒普里西拉结婚,因此与父亲关系决裂而被赶出家门,由此走上了白手起家的道路。从那时开始,李嘉图发挥出了天才的理财能力,短短几年后,他就成了拥有80 万英镑的腰缠万贯的金融家。
李嘉图的聪明才智在他成为百万富翁之后才显示出来。1799 年,李嘉图在某温泉胜地养病期间,偶尔翻阅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由此引发了他对经济学的兴趣,从此一面经商,一面研究经济问题,1817 年出版了古典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成为近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奠基人。李嘉图正是借用“葡萄牙的葡萄酒换英国毛尼”来验证他的“比较优势学说”。假设英国不生产葡萄酒,而转为专门生产纺织品,那么它就能节约120 个单位的生产要素,用这120 个单位的生产要素,英国可以生产出12 码的纺织品。英国生产1 码的纺织品,就能买进0.1125 瓶葡萄牙的葡萄酒。这样的话,如果英国用自己的纺织品来换葡萄牙的葡萄酒,这对英国来说实惠得多。
这时,我们再在葡萄牙的立场上想一下,从英国进口的纺织品多了,那我们干脆就不生产纺织品了,改专一生产葡萄酒,由于生产葡萄酒比英国相对成本要低,花上同样的时间,当然生产葡萄酒要划得来,因此,英国的纺织品和葡萄牙的葡萄酒互相交换,这对双方来说是互惠互利的一件事。
李嘉图由此提出国际分工理论,认为英国可专门生产纺织品,而葡萄牙专门生产葡萄酒。这样一来,两国全部都节约了生产成本,都为国民带来了福利。
英国重视纺织品甚于重视葡萄酒,而葡萄牙正相反,重视葡萄酒甚于重视纺织品。当然,绝对从生产费用上来说,英国生产两个品种的商品时都处于不利地位;但是相对来说,考虑到生产成本的问题,能通过交换获得利润。这就是比较生产及比较优势论的核心,是用来说明自由贸易为何处于有利地位的古典理论。
历史有时是这样惊人地相似。韩国为了保护本国的大蒜种植业,阻止进口中国的大蒜,将关税提升了10 倍以上,中国则以禁止售卖韩国手机的方式来“以牙还牙”。如果韩国进口大蒜,让中国赚了1500 万美元的话,韩国则不会受到高达5 亿美元的出口的损失。
如果韩国不从中国进口价格较为低廉的大蒜,转而由韩国国内农民来生产的话,韩国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高,自然售价昂贵,农民倒是受益了,可是消费者的损失由谁来弥补呢?在经济学里没有免费的午餐。
要么消费者以高价购买食物,要么农产品降价,降价部分由政府用税收来对农民进行补偿,非但如此,还会由此导致原本具有高竞争力的移动电话输出之路也受到阻碍,受到极大的损害。
从中国进口大蒜来换得韩国移动电话的出口,是符合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的。那么,从中国进口大蒜,中国价格低廉的大蒜对韩国大蒜造成冲击的情况下,韩国的大蒜又该何去何从呢?结论就是两者选一,要么降低生产成本,使大蒜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要不就换成生产其他农作物。
粮食是固国之根本,所以,即使在进口的同时,也有必要在国内同时生产。但是,也要找出长期降低生产成本的方法。以进口大蒜为代价来获得移动电话的出口,由于移动电话出口获得的利润更大一些,足以弥补进口大蒜受到的损失。为减少农民的损失,韩国政府在2005 年初启动了一项10 年计划,支持农村发展,增强农业竞争力。
……
在现实中,我们的生活时刻被经济的影子所萦绕,无论做什么都充满着经济的味道。经常关注各大门户网站的人,很容易就会总结出目前中国的热点问题,所有这些问题没有一个不与经济学密切相关,也没有一个不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有心者也许还会注意到,我们的一举一动几乎都与经济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就业市场风云变幻,当初的热门专业早已“降温”,年轻人求职很难不受此影响;房市前景未明,不知道什么时候买房才合适……
人的一生有几个关键时期:初涉人世、升学就业、成家立业。但决定人生成败的关键几步,大部分都集中在人的前半生。35岁之前,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当我们是学生时,要和家人商讨是读普通学校还是入读名校;临近大学毕业,我们要进行考研还是工作的抉择;走上社会了,我们要考虑是找份符合个人兴趣的工作还是找份体面的工作;还有我们的终身大事,该娶一个什么样的老婆,该嫁一个什么样的老公,在感情和面包之间如何选择……凡此种种,35岁以前不打好基础,不做好选择,35岁以后将抱憾终身。其实,这些对我们人生的成败影响深远的大事背后都隐藏着一定的经济学规律和法则,甚至就连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与经济学有着莫大的关联。用经济学的原理来反观我们的生活,其实我们就是生活在一个经济学乐园里,人生时时皆经济,生活处处皆经济。
正当各种经济现象及经济规则在我们身边交错上演时,真正能全面了解经济学常识并让经济学常识为己所用的人却为数不多。35岁之前的人或许都经历过或看到过这样一些情景:带上密友去相亲,结果促成了密友的一段姻缘;领导明明有意提拔自己,不知道为什么却提拔了刚来不久的同事;觉得岁数不小却一事无成,懊悔于曾经荒废的美好时光不能自拔;忘了带钱,楼下的小贩不允许你先带走西瓜再把钱送来……为什么你被密友取代?为什么你会输给新同事?后悔有用吗?小贩为什么如此不信任你?这些谜底都能在经济学中一一揭开:你不懂得你和密友各自的比较优势;你没有算清楚职场的替代效应;你不知道过去的事情就是覆水难收,属于沉没成本;你不清楚小贩和你在进行一次性博弈……因此,要更深刻地了解那些存在于我们身边的、关乎我们幸福和成功的生活现象背后的本质和真相,以便让我们在面临某些问题时能够更加睿智,不懂得一些经济学常识是不行的。
35岁之前的成年人,作为家庭的顶梁柱,社会的中流砥柱,更应该懂点经济学。懂得一些经济学常识,可以帮助我们在生活中轻松地做出决策,过上有清晰思路的生活,游刃有余地应对庞杂生活中的问题,在日常消费中更加精明、在恋爱婚姻上少走弯路、在人生大事的决策上更加理性……正如一位著名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经济学知识是每个人都需要懂得一点儿的一门学问,只有那些准备上荒岛去开荒且不与外界社会来往的人,学习经济学才会成为多余的事。”
为了帮助广大迷茫的读者朋友摆脱“经济盲”的状态,在日常经济生活中更加得心应手,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利益,更好地理解国家经济政策,学会分析经济形势,我们特别精心编写了这部《35岁前要活学活用的经济学通识》。书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经济学的本质、经济学独特的思考方式以及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进行了系统而深入浅出的讲解,并通过大量的年轻人生活案例,从日常生活、教育、职场、消费、投资、管理、人际关系、婚恋、家庭、社会文化等方面,全面剖析了经济学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经济学规律对生活的巨大作用,帮助广大读者掌握经济学的精髓,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用经济学的视角和思维观察、剖析种种生活现象,指导自己的行为,并由此在35岁以前做好人生投资,为35岁以后的人生铺平道路,奠定成功人生的基础。
我得承认,一开始我是抱着一种“看看有没有什么能帮我理财”的心态去翻这本书的,毕竟“35岁前”这个标签还是很吸引人的,总觉得里面藏着什么能让我少走弯路、快速积累财富的秘籍。但读着读着,我发现它给我的远不止是理财技巧。它让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有些人会选择创业,有些人选择打工?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书中对于“激励机制”的探讨,让我豁然开朗,原来很多行为的背后,都有着精心设计的奖励和惩罚。这让我反思了自己的职业选择,也理解了为什么一些企业会有员工激励计划,而不仅仅是觉得老板“大方”。而且,它讲到“信息不对称”的时候,我才明白为什么有些产品会卖得那么贵,而有些却无人问津,原来掌握信息的一方,往往能占据更大的优势。这让我以后在消费的时候,会更加警惕那些信息不透明的产品和服务。更妙的是,它还讲到了“博弈论”的一些基本原理,虽然没有讲得很深入,但足以让我理解一些商业竞争中的策略,比如为什么有的公司会选择低价竞争,有的则会专注于差异化。这本书就像一个放大镜,把生活中许多司空见惯但又被我们忽略的经济现象,放大并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让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洞察力。
评分实话实说,我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它的封面设计吸引了,那种简洁又不失力量感的设计,让我觉得这本书应该很有内涵。读进去之后,它确实没有辜负我的期待,甚至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并没有教我如何一夜暴富,也没有给我什么“独门秘籍”,而是让我从一个更宏观、更理性、更长远的视角来看待经济和生活。它让我明白了,经济学并非是冰冷的数字和理论,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学问。比如,它讲到“外部性”的时候,我才意识到,我们生活中很多看似无关紧要的行为,都可能对他人产生影响,比如环境污染,这让我开始思考,我们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还有,它对于“公共物品”的解释,也让我对政府的角色有了更深的理解,为什么政府需要提供一些我们个人无法有效提供的服务。这本书让我觉得,作为一个成年人,了解一些基本的经济学原理,不光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更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社会,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
评分我是一个非常看重实用性的人,总是希望读的书能立刻在生活中派上用场。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不错。它没有卖弄学问,而是将经济学中最核心、最实用的概念,提炼出来,并用最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我特别喜欢它关于“沉没成本”的讨论,我之前经常会因为“已经花了那么多钱了”而坚持做一件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情,读完之后,我才明白,过去的花费已经无法挽回,不应该影响现在的决策。这让我一下子从很多“鸡肋”的事情中解脱出来。还有,它讲到“外部效应”的时候,让我明白了很多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比如交通拥堵,虽然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车能畅通无阻,但大家都在开车的结果,就是整体的效率下降。这本书让我学会了用经济学的思维去分析问题,去做出更明智的选择,不光是在金钱上,在时间管理、人际关系上,都能够受益匪浅。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个工具箱,里面装满了解决生活难题的经济学“利器”,让我觉得自己的30多岁,因为读了这本书,变得更加有底气和智慧。
评分这本书我是一口气读完的,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至今还在。我一直以为经济学是那些西装革履的精英们才会去研究的深奥学问,跟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八竿子打不着。结果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就像一位耐心又风趣的老师,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把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经济学概念掰开了揉碎了讲给我听。比如,我之前总是不理解为什么超市里经常会有“买一送一”之类的促销活动,明明感觉是商家亏本,但它却能解释得头头是道,让我明白了其中的利润计算和消费者心理。还有,我平时购物也经常纠结于“性价比”,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机会成本”这个概念,原来每一次选择,都意味着放弃了另一个潜在的收益,这让我看待消费行为有了全新的视角,不再是简单的好看或者便宜,而是更深层次的价值权衡。最让我惊喜的是,它还能将宏观经济现象与我们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比如通货膨胀、利率变动这些词汇,不再是新闻里冷冰冰的数字,而是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的工资、我的储蓄,甚至我未来的购房计划。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好像拥有了一双“经济学之眼”,看世界的角度都变了,以前那些不明白的现象,现在都能找到背后的逻辑。
评分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这种“金融小白”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经济学是枯燥乏味的,充斥着各种公式和图表,每次看到都会头疼。但是这本书完全没有给我这种感觉。它用讲故事的方式,把那些复杂的经济理论融入到生动的案例中,比如讲到“供给与需求”的时候,它会用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商品市场来举例,很容易就能理解商品价格是如何波动的。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居然能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这些听起来很宏大的概念,讲得通俗易懂,甚至还能联系到国家发钱、减税这些大家都能体会到的政策变化。我之前一直以为国家发钱就是单纯地“撒钱”,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其中的考量,比如为了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而且,它还提到了“负利率”这个概念,我之前在新闻里听到过,但完全不理解是什么意思,读完这本书,我总算明白它对储蓄和投资可能产生的影响。感觉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认识经济世界的大门,让我不再对那些经济新闻感到茫然,而是能从中找到一些自己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