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历(2018-2027年)

农家历(2018-2027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强吾 编
图书标签:
  • 农历
  • 日历
  • 黄历
  • 风俗
  • 传统文化
  • 农业
  • 民俗
  • 老黄历
  • 时间
  • 节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ISBN:978750296605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8043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农家历(2018-2027年)》编排了2018—2027年农家历,同时介绍了天文历法知识、民间历表历项内涵、各月气候与农事、农家实用对联,并附有增广贤文和民间神佛诞辰、纪念日等内容。《农家历(2018-2027年)》知识丰富,历表项目详细、准确,适合农家日常生活参考。

目录

一、天文历法知识
历法
公历
农历
阴历
太岁
月相
二十四节气
梅·伏·社日·分龙·九九
七十二候
二十四番花信风
干支纪年
干支纪月
干支纪日
干支纪时
日食·月食·潮汐
两头春·盲春·岁交春
春牛·春牛图
十二月农谚歌谣

二、民间择吉简介
天干地支诀
年神方位
二十八宿
八卦与历法
纳音
九星
奇门节元
黄道和黑道
方位
五脏
十二建星
几龙治水

三、各月气候与农事
1月气候与农事
2月气候与农事
3月气候与农事
4月气候与农事
5月气候与农事
6月气候与农事
7月气候与农事
8月气候与农事
9月气候与农事
10月气候与农事
11月气候与农事
12月气候与农事

四、实用对联集锦
五、2018—2027年农家历
六、增广贤文
七、民间神佛诞辰、纪念日
《中华传统历法与民间习俗探微(2018-2027年非农历版)》 内容简介 本书系一套全面梳理和系统阐释中国传统历法体系、民间岁时节庆、以及与之紧密关联的农耕智慧与社会文化现象的深度研究专著。尽管本书的截取时间范围与市面上的特定年份《农家历》有所重叠,但其核心内容、研究视角与侧重点,旨在提供一个超越日常农事指导、专注于历史脉络与文化解析的学术视野。本书并非提供每日的吉凶宜忌或具体的耕种时令,而是致力于挖掘中国传统历法背后蕴含的宇宙观、时间观以及社会结构。 全书共分十卷,涵盖了从上古计时单位的演变到近现代历法改革的背景梳理,特别是对传统“历”的内涵进行了深入剖析。 --- 第一卷: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起源与演变 本卷追溯了中国历法体系的源头,从早期的观象授时,如日、月、星辰的周期性观测,到夏、商、周三代的历法制度的初步确立。详细阐述了“历”字所代表的“干支纪年法”、“二十四节气”的形成过程,以及“朔望月”与“回归年”之间的调和机制——如闰月的设置原则。重点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如秦汉、唐宋时期,官方颁布的历法典籍(如《太初历》、《大衍历》等)在天文计算上的进步与局限性,为理解后世历法的复杂性打下基础。 第二卷:二十四节气:天人合一的实践哲学 本书将二十四节气视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精妙的“时间坐标系”。这一部分不只是简单罗列节气名称和物候,而是探讨其背后的哲学思想。节气如何精准地对应地球公转的轨道位置,如何指导了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以及它如何渗透到文学、艺术、医学之中。例如,对“惊蛰”的雷声与种子萌发的关系解读,对“冬至”作为“一阳来复”的岁首意义的文化重塑,都进行了详尽的考证。此卷强调节气作为一种气候学和农业指导系统的科学价值,而非单纯的迷信符号。 第三卷:中国传统年节与岁时文化研究(上古至唐宋) 此卷聚焦于春节(岁首)、上元节、清明、端午等重大节日的起源及其在古代社会中的礼仪功能。研究重点在于这些节日如何从原始的祭祀活动,演变为承载家族伦理、社会秩序和民族认同感的仪式载体。例如,端午节的起源与楚文化的关联,中元节(盂兰盆会)的佛教文化融入,以及春社、秋社在地方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本书力求还原这些节日的历史原貌,区分其在不同朝代间的仪式变迁。 第四卷:中国传统年节与岁时文化研究(宋元至今) 承接上卷,本卷深入探讨宋代以后,随着市民阶层的发展,传统节庆如何进一步世俗化、娱乐化,并形成了固定的民间习俗链条。重点分析了中秋节的月饼文化、重阳节的登高与饮酒的文化意义,以及腊八、小年等与年末筹备相关的习俗。特别关注了地方志和笔记小说中记载的,不同地域在过年期间的独特风俗,如年画的兴起、灯谜的流行等,构建一个立体的岁时生活画卷。 第五卷:历法、占卜与社会心理结构 本卷探讨了传统历法与占卜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了“黄历”的形成基础,即古代天文学与术数学的结合,剖析了择吉避凶观念如何影响了古代个人的重大决策(如婚嫁、动土、出行)。本书对诸如“星宿”、“神煞”等概念进行了历史溯源和文化分析,旨在理解在缺乏现代科学解释的环境下,古人如何通过历法符号来应对不确定性,构建其对世界的安全感和秩序感。 第六卷:地域性节庆与少数民族历法文化对比 为了避免将汉族历法视为唯一的“中国历法”,本卷引入了区域和民族的视角。研究了如藏历、彝文历法等少数民族独特的时间计量体系及其与当地生态环境的互动。此外,还对比了江南地区的“花朝节”、北方地区的“填房节”等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岁时活动,揭示中国历法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 第七卷:二十四节气与中国传统医学 传统中医理论高度依赖于时间节律。本卷详细阐述了“四时养生”的原则,即人体的生理机能如何与天地阴阳变化同步。深入分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对应人体的脏腑调养,以及“子午流注”等理论如何将时间哲学应用于临床实践。本书援引了《黄帝内经》、《千金方》等经典文本,阐释节气与药膳、针灸取穴时机的关联。 第八卷:历法在古代经济与赋税中的体现 历法是古代国家管理的基础工具。本卷考察了古代政府如何利用历法来组织农业生产、制定赋税征收时间(如“均田制”与“租庸调制”的实施周期)、以及进行劳役征发。研究了地方官府如何通过颁布“时宪令”来统一民众的时间认知,以及历法中的“时令”如何影响了粮价、物价的周期性波动,体现了历法对国家经济命脉的控制力。 第九卷:近现代历法的冲突与融合 本卷聚焦于清末民初,公历(格里高利历)传入中国后,与传统阴阳合历之间的文化碰撞与制度整合。分析了“改历”的政治动因、社会阻力,以及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传统历法的反思与批判。探讨了“阴历年”(春节)与“阳历年”(元旦)并行不悖的现状,如何反映了现代中国在时间认知上的双重身份。 第十卷:传统时间观的当代价值重塑 作为总结卷,本卷探讨了在高度工业化和数字化的现代社会中,传统历法所蕴含的生态智慧和慢节奏生活哲学的当代意义。分析了现代人如何重新挖掘节气养生、传统年俗的文化内涵,以对抗现代生活中的“时间焦虑”。本书认为,传统历法提供了一种与自然周期保持和谐共振的生存模型,对于构建可持续的未来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 --- 目标读者: 本书面向对中国历史、民俗学、人类学、以及传统天文学有浓厚兴趣的学者、研究人员、文化工作者,以及希望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深层逻辑的普通读者。它提供的是一套结构严谨的知识体系,而非简单的日用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哇,终于拿到这本期待已久的《乡野时光记事簿》了!我可是足足等了好几个月,光是看封面那手绘的田园风光,就让人心头一暖。说实话,我本来是冲着它那“十年光阴的田园诗篇”这个名头来的,想着能读到一些关于乡村生活的真实记录,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淳朴感。翻开内页,那种油墨的清香混杂着纸张的质感,简直太治愈了。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季节更迭的细腻捕捉,比如初春时节,那场淅淅沥沥的春雨如何唤醒了沉睡的土地,泥土里冒出的第一抹新绿,以及农家早晨薄雾中,炊烟袅袅升起的景象,描绘得简直像一幅流动的画卷。那些关于播种、灌溉、除草的细节,虽然听起来很寻常,但经过作者的笔触,仿佛都带上了一种神圣的仪式感。我感觉自己就像是跟着主人公一起,光着脚丫踩在沾着露水的草地上,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那种远离城市喧嚣的宁静,真的让人身心放松。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记录农事,它更像是一本关于“慢生活”的哲学探讨,让人开始反思我们高速运转的现代生活到底失去了什么。

评分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是它流淌出的那种对生活的热爱,那种不加修饰的真诚。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似乎毫不避讳地记录了农业生产中的艰辛和不如意——比如突如其来的虫害、不按时出现的雨水,甚至是收成不好的沮丧。这种真实感非常可贵,它避免了将乡村生活浪漫化、理想化的陷阱。正是这些挑战和挫折的描写,反而凸显了每一次丰收时的来之不易和那种发自内心的感恩。我记得有一段,作者描述了一次暴雨将近收成的谷子淋湿后的场景,那种焦急和无力感隔着纸张都能感受到。但紧接着,是全家老少齐上阵,想尽一切办法抢救的画面,那种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力量,让人读完后感到既心酸又充满希望。这本书告诉我,真正的美往往诞生于克服困难的努力之中,它传递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比任何励志口号都更有力量,让我对未来的生活也充满了踏实的勇气。

评分

我最近正好在研究中国传统节气的文化对农耕生活的影响,所以这本书的某些章节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制的。特别是关于“小满”和“芒种”那几段描述,作者没有停留在教科书式的解释上,而是结合了具体的家庭习俗和地方谚语来展开。比如,书中详细记录了某一年小满时节,村里家家户户如何用新麦磨面,烤制带有特殊香气的“节令饼”,以及围绕这个节气展开的各种亲友间的走动和庆祝方式,这些鲜活的片段,比任何学术论文都更能体现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读到那里,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热腾腾的食物香气和人们脸上淳朴的笑容。此外,作者对那些口口相传的农谚的引用也十分巧妙,它们不是生硬地插入,而是自然地融入到日常对话和劳作场景中,让那些古老的智慧重新焕发了光彩。这本书让我真切体会到,农历不仅仅是一个时间工具,它更是维系着一个社区的文化纽带和生存智慧的百科全书。

评分

坦白说,我原本对“十年记录”这种宏大的时间跨度有点担心,怕内容会显得松散或者前后不一。然而,这本书的叙事结构组织得非常巧妙。它似乎采用了一种螺旋上升的结构,每年都会回到相似的农时节点,但通过不同年份的经验和心境变化,呈现出一种更深层次的递进感。例如,第一年的记录可能侧重于新手的摸索和初次的喜悦,而到了后几年,文字中明显带上了一种沉淀下来的从容和对意外的预见性。这种时间的厚度感,让阅读体验非常扎实。我尤其喜欢其中对“变”与“不变”的探讨。不变的是四季的轮回和土地的脾性,而变化的是技术(比如引入的新式农机)对传统劳作方式的微小冲击,以及作者自身心境的成熟。这种对时间流逝的敏感捕捉,使得整本书不仅仅是静态的风景画,更像是一部有生命的成长史诗,让人忍不住想去对比和思考自己过去十年间的成长轨迹。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实在是一绝,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平时对书籍的实体感要求比较高,这本《田园光影集》的纸张选择非常考究,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米白色纸张,配上柔和的字体,读起来眼睛一点都不累。更让我惊喜的是,书里穿插的那些手工插画,简直是点睛之笔。那些小小的,带着铅笔痕迹的植物素描,或者是一只慵懒晒太阳的猫咪剪影,都恰到好处地打破了文字的密度,提供了一个喘息的空间。我特别喜欢其中几页,作者巧妙地用留白来表现清晨的雾气,那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让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青草味。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我觉得作者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是发自内心的,不是敷衍了事。阅读的过程,简直是一种全方位的感官享受,从指尖的触感,到眼睛的视觉冲击,都充满了质朴而高级的美感。它不像有些工具书那样干巴巴地罗列信息,而是将知识和美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人愿意一页一页地、慢慢地去品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