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盆景制作与赏析

小型盆景制作与赏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文其编著 著
图书标签:
  • 盆景
  • 小型盆景
  • 盆景制作
  • 园艺
  • 植物
  • 艺术
  • 赏景
  • 绿植
  • 花卉
  • DIY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金盾出版社
ISBN:9787508248936
商品编码:1027867223
出版时间:2009-02-01

具体描述

作  者:马文其 编著 著作 定  价:20 出 版 社:金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02月01日 装  帧:平装 ISBN:9787508248936   小型盆景概述
    小型盆景的历史渊源
  第二节  小型盆景的特点
  第三节  小型盆景的主要功用
    一、装点和美化生活环境
    二、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有益于身心健康
  第四节  小型盆景欣赏
    一、欣赏韵前提
    二、欣赏的方面
第二章  小型木本盆景制作与赏析
    造型技艺
    一、修剪
    二、蟠扎
    三、其他技艺
  第二节  根干枝的造型与耕作
    一、根的造型
    二、干的造型
    三、枝的造型
    四、其他造型技艺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小型盆景是盆景艺术家庭中的一员,它千姿百态巧夺天工,惟妙惟肖的艺术造型令人叹为观止、陶醉其中。本书紧贴盆景创作实践,主要介绍了木本盆景、草本盆景、山水盆景等的造型技艺及制作技巧,同时选取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盆景作品作了赏析,彩页中选取了极具观赏性的精品之作及一些盆景艺术大师的获奖作品。
    丰富的素材,精当的点评,对开阔盆景创作思路和创作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本书不仅是广大盆景爱好者的实用性读物,而且对园艺工作者、盆景专业人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马文其 编著 著作 马文其,男,1937年6月出生。现为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盆景艺术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第三届中国盆景艺术展览会评委。    马文其先生1965年开始制作盆景,其作品多次在盆景展览中获奖。山水盆景《中流砥柱》在1991年中国靠前盆景会议期间举办盆景大赛中获一等奖。近20余年来从事盆景教学和理论研究,已有20余种不同版本盆景专著问世。代表作有《盆景制作与养护》,该书1997年参加中国艺术界名人作品展示会获银鼎奖。1983年以来在中外20余家报刊发表300余篇有关盆景艺术的文章。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对其作了人物专访并应邀拍过多集盆等     靠前章  小型盆景概述
    盆景是我国独特的传统园林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栽培技术与造型技艺的结晶,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结合,在世界园林艺术中享有盛誉。小型盆景属盆景的一种类型,它以清靓雅致、以小见大、以形传神的艺术表现形式深受大众喜爱。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章概括介绍小型盆景的历史渊源、小型盆景的特点、主要功用及小型盆景的欣赏等。
    靠前节  小型盆景的历史渊源
    据考证,我国盆景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1972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陕西乾陵发掘的章怀太等     **章  小型盆景概述
    盆景是我国独特的传统园林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栽培技术与造型技艺的结晶,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结合,在世界园林艺术中享有盛誉。小型盆景属盆景的一种类型,它以清靓雅致、以小见大、以形传神的艺术表现形式深受大众喜爱。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章概括介绍小型盆景的历史渊源、小型盆景的特点、主要功用及小型盆景的欣赏等。
    **节  小型盆景的历史渊源
    据考证,我国盆景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1972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陕西乾陵发掘的章怀太等
根植于泥土的艺术:现代园艺与生态景观设计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园艺艺术的广阔领域,重点关注如何将生态可持续性、创新设计理念与传统园艺技巧相结合,以应对当代城市化进程对自然空间的挑战。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从基础土壤科学到复杂景观结构搭建的完整知识体系,旨在为园艺爱好者、景观设计师以及环境规划专业人士提供一套全面、实用的操作指南与理论参考。 第一部分:园艺科学的基石 本部分着重于支撑所有成功园艺实践的科学原理。我们首先详细解析了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不同类型的土壤——沙土、粘土、壤土的构成、保水性和通气性的差异,以及如何通过科学配比和有机物添加来改良贫瘠或板结的土地,是本章的重点。我们不仅讨论了宏观的土壤结构,还深入探讨了微生物群落在土壤健康中的关键作用,强调了“活的土壤”是健康植物生长的基础。 紧接着,我们转向植物营养学。书中系统梳理了植物生长必需的宏量元素(氮、磷、钾)和微量元素(铁、锌、锰等)的吸收机制、缺乏或过量的症状及矫正措施。不同生长阶段(发芽期、营养生长期、开花结果期)对营养的需求比例被详细列出,并提供了自制有机肥料和微生物菌剂的详细配方及制作流程,强调减少对外源化学制剂的依赖。 水分管理是园艺成功的另一核心要素。本章内容涵盖了植物蒸腾作用的原理、不同气候带和植物科属的最佳灌溉策略。我们对比了滴灌、喷灌、渗灌等现代节水灌溉技术在不同规模园景中的适用性,并加入了针对极端天气(如干旱和暴雨)的应急水资源管理方案。 第二部分:生态景观设计与空间规划 本部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艺术。我们提出了“功能与美学并重”的设计哲学,探讨如何将自然生态系统融入人类居住空间。 1. 场地分析与微气候评估: 在开始任何设计之前,深入了解场地条件至关重要。本章指导读者如何系统地进行日照轨迹分析、风道测量、坡度评估和现有植被普查。微气候(Microclimate)的识别,例如热岛效应的区域和阴凉避风的角落,是决定植物选择和布局的关键前提。 2. 耐候性植物选择与本土化策略: 强调优先选用适应当地气候、土壤和病虫害压力的本土植物。书中提供了详尽的区域性(假设读者位于某一特定气候区,如温带海洋性气候或亚热带季风气候)抗逆性植物名录,涵盖乔木、灌木、地被和水生植物,并解析了如何构建多层次的植物群落以模拟自然生态结构,提高生物多样性。 3. 景观结构与硬质铺装: 园景不仅仅是植物的堆砌。本章探讨了小径、花坛边缘、挡土墙、露台等硬质景观元素的设计原则。重点讨论了透水性材料的选择(如碎石、透水砖)以促进雨水下渗,以及如何利用石材、木材的纹理和色彩来增强景观的季节性变化和纵深感。 4. 水景与生态系统构建: 深入解析了雨水花园(Rain Gardens)、生物滞留带(Bioretention Areas)和生态池塘的设计与维护。目标是创造能够自我调节、净化水质并提供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水景,而非仅仅是装饰性的水体。我们详细描述了过滤介质的层级设置和水生植物在生态平衡中的角色。 第三部分:先进园艺技术与可持续实践 本部分聚焦于提升园艺效率和环境友好性的前沿技术和理念。 1. 病虫害的综合管理(IPM): 采用“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策略。书中详细介绍了生物防治(利用天敌)、物理防治(如陷阱、屏障)和化学防治(仅作为最后手段)的集成方案。对于常见病害(如真菌感染、病毒传播),提供了早期识别图谱和非化学性干预措施。 2. 现代修剪艺术与造型技术: 修剪是塑造植物形态和促进其健康生长的关键。本书区分了功能性修剪(去除病弱枝、改善通风)与造型性修剪(如欧洲的灌木整形、日本的雾凇技术等)。针对不同类别的果树、观赏灌木和藤本植物,提供了季节性修剪的时间表和具体操作示范。 3. 城市垂直绿化与屋顶花园: 针对高密度城市环境,本章提供了垂直绿化墙(Living Walls)和绿色屋顶(Green Roofs)的工程学考量。内容包括结构承重计算、防水层选择、灌溉系统的集成,以及如何选择轻质、耐旱的植物组合以确保长期存活率。 4. 堆肥与废弃物循环: 强调将园艺修剪物、厨余垃圾转化为高质量土壤改良剂的全过程。详细介绍了热堆肥、蚯蚓堆肥和冷堆肥的操作步骤、温度控制要求,以及如何利用发酵的“堆肥茶”作为天然叶面肥和土壤接种剂。 本书最终目标是培养读者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使他们能够设计、建造和维护出既美观宜人又具备高生态适应性的现代绿色空间。它是一本面向未来的园艺实践手册,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在讲述“意境营造”的部分,几乎是把我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思维领域。很多盆景书籍会把重点放在“舍利干的制作”、“蟠扎的技巧”这些硬核技术上,但这本书却花了大量篇幅去探讨“留白的美学”和“负空间的重要性”。作者引用了许多中国古典山水画的理论,比如“计白当黑”、“虚实相生”,来阐述如何通过不种满盆土、不堆砌假山来达到“咫尺之内再造山林”的境界。这部分内容简直就是为我这种对传统文化有兴趣,但又苦于找不到切入点的人量身定做的。我记得有段话是这样描述一棵姿态遒劲的黑松的:“它不是在对抗风雨,它是在拥抱风雨,其弯曲的形态,是生命韧性的无声赞歌。”这种诗意的表达,让我对盆景的理解从“微缩景观”拔高到了“生命哲学”的层面。当我再次去欣赏公园里的老树时,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书中的分析框架,原来那些看似随意的生长,背后蕴含着如此深厚的艺术考量。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质量,简直是业界良心级别的典范。我手里拿的是精装版本,纸张厚实,即使用油性笔做了标记,也不会渗透到背面。更难得的是,书中收录的大部分照片,都带有一种独特的影调和光影处理,它们不是那种工作室里打光完美的样片,而是捕捉了盆景在不同季节、不同光照下的真实生命力。比如,有一组关于“雪景松”的摄影作品,仅仅是透过一层薄薄的雾气拍摄的,那种寂静、清冷的氛围,通过照片的质感就能够清晰地传递出来。此外,作者在讲解具体的养护环节时,并没有使用枯燥的流程图,而是用非常清晰的手绘示意图来辅助说明,比如如何判断根部的腐烂程度,如何用不同粗细的铁丝进行塑形,这些图示的精确度,比我之前买的几本日本引进的园艺书还要直观易懂。这种对视觉体验的极致追求,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带着淡淡的、做旧的米黄色纸张,触感上就透着一股沉静和自然的气息。图案的选择也十分巧妙,没有直接展示那些我们通常在园艺店里看到的成品,反而是一张手绘风格的、线条极其细腻的松柏根系结构图,配上几处留白,显得既专业又不失艺术性。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技术手册类的书籍,但翻开第一页,那种扑面而来的“慢生活”氛围,立刻就抓住了我。它似乎在用一种非常温柔的语调告诉我,制作盆景不只是修剪造型,更是一种与时间对话、与自然共生的哲学实践。书中对不同树种的“性格”分析,比如哪种树更适合表达“古拙”,哪种更倾向于“飘逸”,都写得极其富有洞察力,不像许多工具书那样干巴巴地列举数据,而是充满了园艺大师的个人见解和审美引导。读完前几页,我对手中的那盆文竹的态度都变得不一样了,开始更细致地观察它的每一片叶子的生长方向,而不是仅仅关注它是否需要浇水。这本书在提升我的审美情趣方面,起到的作用甚至大于实际操作指导。

评分

作为一本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书籍,它在“材料准备”这一章的处理方式非常务实,没有一味地鼓吹购买昂贵的进口工具或稀有介质,反而花了很大篇幅去介绍如何就地取材,利用身边的资源来提升盆景制作的效率和乐趣。作者详细分析了不同地区土壤的酸碱度和透气性的差异,并提供了根据本地材料自制营养土的配方,这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非专业园艺中心地带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盆器选择”的讨论,它没有将审美局限于传统的紫砂盆,而是探讨了陶土、水泥甚至石头盆如何与其上的树木形成和谐的对话关系。作者甚至鼓励读者尝试自己烧制简单的素烧盆,这极大地激发了我动手尝试的欲望,打破了我对“专业器具”的迷信。这种将技术落地到生活层面的写作风格,使得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大大超越了纯粹的理论探讨。

评分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它摒弃了传统工具书那种居高临下的指导口吻,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你身边耳提面命,分享他多年来无数次失败和成功的经验教训。行文之间流淌着一种克制的幽默感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例如,在谈到处理病虫害时,作者并没有立刻推荐化学药剂,而是首先鼓励读者回归到“环境平衡”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他提到:“虫害是自然界发出的警告信号,试图消灭它,不如先倾听它想告诉你什么。”这种带着人文关怀的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心理门槛,让我感觉即使是复杂的病虫害管理,也并非高不可攀的难题,而是一场需要细心观察和耐心的“人与自然”的博弈。整本书读下来,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面对自然现象时应有的沉稳和耐心。

评分

只买对的,不买贵的。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太精美了,非常好的盆景参考书!

评分

可以啵

评分

可以啵

评分

盆景爱好者很好的参考书,值得购买!

评分

好书一本,一本好书,好

评分

很好,价格便宜速度也很快

评分

不推荐购买 实用性不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