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哲学巨著,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玄妙。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华文化,乃至影响到全世界。
★老子的思想是人类的大智慧,古往今来,从古哲先贤到文人雅士,从帝王将相到政商名流,都不乏从《道德经》中汲取滋养者,他们甚至将老子的思想奉为立身处世之圭臬。古者如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顺治帝,均为《道德经》作过注;近者如曾国藩,四十岁后靠老子思想存身。
★《道德经》博大精深,爱国者从中了解历史;大志者从中建功垂名;淡泊者从中处世度命!
本书优势:
《中华经典藏书系列》从立项到出版,历时三年,花费大量精力财力,倾力打造。所收书目是传统国学中很经典的著作,以经典版本为核校底本,进行注释和翻译,认真研究,精雕细琢。
【足本定本精心译注】
本书为插图珍藏版,参照国内的原版古籍书,能做足本的绝不删除,尽量做到全面,准确,是一套不可多得的既能阅读又适合收藏的版本。
【精美插图名师描绘】
为了让读者更加清楚明了的阅读,每本书根据内文,绘制了大量精美的插图,使书增色不少。
【无障碍阅读通俗易懂】
原版古籍书生涩难懂,对原文做了准确的翻译,并对每一个难读的字词和难懂的语句做了通俗的译注和点评。
【以史为鉴古为今用】
本书的特点是不但对原书做了译注,还以史为鉴,延伸阅读,古今结合,把很多观点引用到现代的生活工作中,让读者豁然开朗,茅塞顿开。
【印刷精美高端大气】
本书封面采用进口高端冰白纸,压纹工艺;内文为了让读者阅读更舒服,保护读者视力,采用太阳高端纯质纸;内文用环保大豆油墨印刷,无异味,又充满书香。
《道德经》仅五千余言,但文约意丰、博大精深,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不仅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中华民族的性格铸成、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道德经》作为中国历史上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被誉为“万经之王”。
老子(约前571年—约前471年),又称老聃、李耳,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德国哲学家尼采
“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真正的哲学家。”――胡适
“道家的思想,在探究宇宙和谐的奥秘、寻找社会的公正与和平、追求心灵的自由和道德完满三个层面上,对我们这个时代都有新启蒙思想的性质。道家在两千多年前发现的问题,随着历史的发展,愈来愈清楚地展现在人类的面前”。
――比利时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普利高津
一章 论道
“道”与“名” 002
“有”和“无” 003
众妙之门 004
二章 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007
功成不居 008
三章 不尚贤
使民不争 010
虚心实腹 012
四章 道冲
和光同尘 013
五章 天地不仁
守虚执中 016
六章 谷神不死
玄牝之门 019
七章 天长地久
以退为进 021
八章 上善若水
利万物而不争 024
九章 持而盈之
功成身退 027
十章 抱元守一
修身养性 030
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
以无为用 033
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为腹不为目 036
十三章 宠辱若惊
宠辱皆惊 040
十四章 视之不见
参玄悟道 043
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
微妙玄通 046
濯足浊流 048
十六章 致虚守静
归根复命 050
十七章 不知有之
相处之道 052
十八章 大道废
仁义智慧 055
十九章 绝圣弃智
内圣外王 057
二十章 唯之与阿
圣凡有别 061
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惟道是从 064
二十二章 曲则全
圣人抱一 067
全而归之 069
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因果变灭 070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
道体自然 073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
天地之母 075
道法自然 077
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
不离根本 078
二十七章 善行无迹
不着痕迹 082
二十八章 知雄守雌
复归于朴 085
二十九章 天下神器
圣人无为 088
去奢去泰 089
三十章 以道佐人
大军之后 092
物壮则老 092
三十一章 兵者不祥
不战而胜 095
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
知止不殆 097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自知自强 100
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
道蕴万物 102
三十五章 天地万象
执象而求 105
三十六章 柔弱胜刚强
物极必反 108
三十七章 无为而无不为
道常无为 111
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德仁义礼 115
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一以贯之 118
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
有无相生 120
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
道隐无名 123
四十二章 负阴抱阳
冲气以为和 127
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
无为之益 129
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
知足不辱 132
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清静为天下正 135
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
祸患起于多欲 137
四十七章 知天下
不行而知 140
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
“为学”与“求道” 142
无事能取天下 143
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
诚善为本 146
五十章 出生入死
生死之间 149
把握自我 149
五十一章 道生之
生而不有 152
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宇宙之源 156
五十三章 介然有知
唯施是畏 158
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以身观身 161
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骨弱筋柔 164
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修养之道 166
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清静无为 169
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
无为之治 172
祸福相倚 173
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
长生久视 175
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两不相伤 178
六十一章 泱泱大国
低处可以成海 182
大小相处之道 183
六十二章 万物之奥
善人之宝 185
六十三章 为无为
图难于易 188
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
防微杜渐 191
慎终如始 192
六十五章 善为道者
不为智巧 194
六十六章 为百谷王
海纳百川 197
六十七章 我有三宝
持而保之 200
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
不争之德 202
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
以退为进 205
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
知易行难 207
被褐怀玉 208
七十一章 知不知
反躬自省 210
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
不压不厌 213
自知自爱 214
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
利害相关 216
天网恢恢 217
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生死予夺 219
七十五章 民之饥
何以为生 222
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
刚柔相济 225
七十七章 天之道
损有余而补不足 228
七十八章 柔弱于水
以柔克刚 231
七十九章 天道无亲
不求至善尽美 233
八十章 小国寡民
老死不相往来 235
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为而不争 238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可以说出的道。前面的“道”是名词,指宇宙之源,引申为规律。后面的“道”是动词,
说出、讲述的意思。:可以说出的名。前面的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后面的“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天地产生之初的混沌状态。:天地产生之初,万物有了形体时的状态。:万物之源。母,根源。:微妙。():边际、端倪。:称。:玄妙深远。:天地万物变化的途径。
译文
可以说出的“道”,不是永恒之“道”。可以说出的“名”,不是永恒之“名”。
“无名”,天地混沌未开之际的状况;“有名”,万物产生之初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认识“道”的端倪。“无”和“有”,来源相同而名称不同,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玄妙深远,是洞悉天地万物变化的途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以讲述的,不是永恒之道;名,可以说出的,不是永恒之名。“常”本为“恒”,为避汉文帝刘恒名讳,才改为“常”,延续至今。所以,原文应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道”与“名”这两个概念,是贯通全书的线索,也是千古以来,理解老子思想的关键。什么是“道”呢?它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只有慢慢体会,才能领悟。若说出来,那就不是“道”了。“道”究为何物,关联到全书主旨,然而众说纷纭,很难下一个准确定义。
关于“道”字,古汉语常见解释如下:一指道路。《说文》:“道者,径路也。”二指抽象的规律,包括人类社会的法则。《左传》:“天道远,人道迩。”三指宇宙本源。《易经》:“一阴一阳谓之道。”
本章中的“道”,指宇宙万物之源。“道”是万物之所由来,是一种形而上的永恒存在。混沌之初,“道”悬于虚空,无所见亦无所闻。可谓玄妙幽微,深不可测。所以,以言语来讲述“道”,并不能说明“道”的本质。事实上能够说出的,不过是细枝末节,并非完整而又永恒的道。用言语来称呼“名”,虚空之中也没有什么可说的。所能说的不过是“道”之表象,并非永恒的“名”。语言文字,只是意象的表述。“道”却是所有意象之源。要想对它确切命名、下个定义是困难的。
可见,“道”是宇宙之源,是基础,是本体,代表着最终、唯一、绝对。没有任何事物可以离开“道”而存在。不论万物如何变化,或消或长,“道”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老子悟“道”之后,发现“道”不能说,“强字之曰道”,勉强称之为“道”。这个宇宙之源的真实存在没有名字,却可以体验可以觉悟。“道”一经界定落实,就成为
“名”。所谓的“名”都是相对的,绝对的“名”不能称为“名”。
老子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哲学体系的核心。“道”孕育了天地万物,但不可用语言来说明,而是玄妙深远。它的含义博大精深,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会有不同的理解。
有人认为“道”是一种物质,是构成万物的元素;有人认为“道”是一种精神,孕育万物的本源。韩非子在《解老》中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从唯物方面来阐述“道”。汉代王充也认为“道”是唯物的。从汉末到魏晋,产生了“玄学”,人们体会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妙义,肯定宇宙本体只有一个“无”。佛学传入中国后,玄与佛合流,对“道”的解释,便倾向唯心论。宋明理学家对“道”,仍做唯心论的解释。
不管唯心还是唯物,总之,“道”是运动变化的,而非静止的;宇宙万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一切运动,都遵循一定的规律而发展变化。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天地形成之初的原始状态;有名,宇宙万物产生之初的称呼。所以“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从“常无”的境界,才能体察“道”的玄妙。从“常有”的境界,才能体察“道”的边际。
“无”并非空无一切,而是形容“道”生成宇宙万物过程中混沌一片、无以名状的一种特殊状态。“有名万物之母”,指天地形成以后,万物竞成的状况。古人认为,先有天地分化,然后有万物出现。
“有”和“无”,是理解老子的两个重要概念,是对“道”的具体称呼,表明“道”生成宇宙万物的过程,即“道”由无形向有形转换的过程。
“有生于无,无中生有”是说宇宙万物无中生有,繁衍万千。那么,无中何以生有?这是一个大问题。从宗教来说,宇宙是由神所创造的。而佛家则说“因中有果,果即为因”,两者互变,万物形成,有生于空,空即是有。“缘起性空,性空缘起。”恰与老子的有无相生接近。这也是佛学进入中国后,能与老庄学说一拍即合,相互共存的原因。几千年来,有无互为生灭的观念,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普遍哲理。
世间万物时刻都在变化,即便是真理也会与时俱进。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是为了寻求宇宙之本源。老子所说的“道”,是承载“有无”的母体,是一个平台。在此之上,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名”,有无相生,绵延不断,衍生出了纷繁世界,气象万千。
……
老子姓李名耳,生活于春秋后期。所著《道德经》凡五千言,谈玄说妙,可谓文简意丰,涵盖古今。书中蕴含着高深的境界和丰富的哲理思维,真正理解并加以运用,可以修养身心,处世治国。可藏可守,可仕可隐。
几千年来,为《道德经》作注者,不乏其人。较早的有韩非子所作《解老》《喻老》,以及河上公所注《道德经》。通行本中,以汉代王弼注本为最佳。而综合各家所长,详尽阐述老子之理的,却不多见。
秦汉以前,记载文字多用竹简木片,也有写在帛书上的。因为竹简木片存放、搬迁容易造成断裂,甚至遗漏。所以先秦古籍很难保持原貌。不过,通行本的王弼注《道德经》,得到了较好整理,流传几千年,章节衔接紧凑、脉络分明,全书贯通绵延不辍。
《道德经》也称《老子》,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道经为上篇,从一章到三十七章。德经为下篇,从三十八章到八十一章。由形而上的“道”,谈及圣人之道以及修养之道,可以指导我们为人处世,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
老子骑牛出函谷关西去,为后世子孙留下了这部五千多字的著作。他最后到了何方,可以说是一个万古之谜。据文献资料记载,说他往西度过流沙,过了新疆以北,一直过了沙漠,到西域去了,最后不知所终。是往中东或印度去了?这是万古之谜,没有确切答案。
天地、圣贤、众生,纷纭错杂。人是哲学的永恒主题。哲学必须从认识自我开始。要想解放人类,须先解放人的心灵,这是老子的圣人之道,也是老子哲学的最大特点。
唐朝时,由于统治者的推崇,道家开始兴盛,道教也成了国教。《老子》一书,成为道教三经之首,即《道德经》《南华经》(《庄子》)与《冲虚经》(《列子》)。
唐宋以后,儒释道三家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这三家中,佛家偏重于出世。儒家以孔孟之学为旨要,偏重于入世。道家则在出世、入世之间,两者灵活变通。理解了这个精神,可以更好地发挥老子思想的妙用。道在天边,也在眼前。“道”的作用,遍及日常生活的角落。
最能代表道家思想的是老子,对之加以发扬光大的则是庄子。庄子所著《南华经》。其中论辩之理,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乃至修身处世之道等,都有所进一步阐发。
五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道家的老庄之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清代纪晓岚对道家学术评之为“综罗百代,广博精微”。认为道家思想包罗众多,精细玄妙,涵盖了中国数千年文化的精髓。
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老子被称为“中国哲学之父”。庄子因为发扬了道家思想,和老子并称“老庄”。老庄所代表的道家学说,深刻影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其与儒家思想以及佛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
《道德经》一书包含了大量的朴素辩证法观点。老子以“道”解释万物的演变,认为客观规律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一章中所说的“道”,可以说是宇宙观和认识论。这一个“道”字,可以说涵盖了中国的种种哲学和宗教观念。
本书分为原文、注释和译文,以及解读文章。原文按照通行的王弼本,结合它本取长补短。注释力求详尽,译文则尽量保持朴实,直译意译结合。力求能使人们读有所获,读有所思,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有所启迪,以领略《道德经》的大旨意趣。
这本《道德经:无障碍阅读插图本》绝对是我近期读到最惊喜的一本书了。一直以来,我对《道德经》都有一种“仰望”的心态,觉得它是高深莫测的哲学经典,总觉得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才能啃下来。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就被它简约而富有艺术感的插图吸引了。这些插图不是那种随随便便的配图,而是经过精心设计,能够精准地捕捉到《道德经》中一些抽象概念的意境,让原本晦涩难懂的文字变得生动起来。比如,在讲“道可道,非常道”时,插图呈现的是一条蜿蜒流淌的河流,仿佛在诉说着“道”的无形无相,却又无处不在。这种视听结合的学习方式,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也让我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其中。更让我欣赏的是,书中对原文的解读非常到位,语言通俗易懂,没有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即使是没有哲学基础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每一章节的引申和思考,它并没有生硬地灌输观点,而是引导读者去自行体会,去联系生活实际,让《道德经》的思想不再是遥远的理论,而是触手可及的人生智慧。每次翻开它,都感觉像是在和一位智者对话,他的话语简单却蕴含深意,总能给我带来新的启示。这本书真的非常适合想要了解《道德经》但又不知从何下手的朋友,强烈推荐!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但《道德经》对我来说,总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它的文字精炼,意蕴深远,但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去解读。直到我遇到这本《道德经:无障碍阅读插图本》,才真正感受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的插图设计,每一幅图都仿佛是老子思想的具象化,用最简练的笔触,勾勒出最深刻的意境。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无为”的解读,插图描绘的是一片自然生长、生生不息的景象,没有刻意的人为痕迹,却处处体现着生命的活力。这种视觉化的呈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难度,也让那些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此外,书中对原文的注释也十分用心,它没有生硬地堆砌学术名词,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老子的智慧娓娓道来,并巧妙地将之与现代生活相联系,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其中的道理。我常常在阅读时,会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解《道德经》,更是在引导我审视自己的内心,去体悟生活的真谛。它让我发现,原来那些看似高深的哲学,也可以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成为指引我们前进的灯塔。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道德经》的印象都停留在“哲学圣经”的层面,总觉得它离我太遥远,需要很高的门槛才能理解。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无障碍阅读”真的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地做到了。书中的插图,每一个都充满了禅意和哲思,它们不是简单地为文字配图,而是与文字相互呼应,共同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邃的阅读氛围。我记得在读到“上善若水”那章时,书中配有一幅水墨画,描绘了水滴石穿的景象,配上通俗易懂的文字解析,一下子就让我明白了“水”的柔韧中蕴含着无限的力量。这种直观的感受,比单纯的文字解读要深刻得多。而且,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简洁明了,没有使用那些晦涩难懂的术语,即使是对哲学一窍不通的人,也能轻松地理解其中的奥妙。作者在解读时,也很注重联系实际生活,让你觉得老子的智慧并非高高在上,而是能够指导我们如何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如何更平和地面对生活中的起伏。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道德经》,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好好生活”的书。它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了新的审视,也让我更加珍视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评分我一直觉得,《道德经》这样的古籍,读起来就像是在解一道道谜语,虽然充满挑战,但一旦解开,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而这本《道德经:无障碍阅读插图本》,就像是一位耐心又智慧的向导,带着我一步步地解开了这些谜题。我尤其喜欢它在处理复杂概念时的清晰逻辑和生动比喻。例如,在解释“道”的虚无之处,插图并没有采用生硬的符号,而是通过描绘山间云雾缭绕的景象,将“道”的那种“不可言说,却又无所不在”的状态具象化。这让我这种对抽象概念不太敏感的人,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而且,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贴近生活,它不会故作高深,而是用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将老子的智慧融入到日常生活的场景中。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不由自主地将书中的道理与自己的经历联系起来,比如在面对生活中的压力时,会想起“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告诫,瞬间觉得心胸开阔了许多。插图的设计也很有特色,它们不仅仅是图画,更像是对文字意境的另一种诠释,能够在视觉上给予读者极大的启发。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觉得,《道德经》并不是一本只属于古人的书,而是能够指导我们现代人生活的宝贵财富。它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敬意,也让我对如何更好地生活有了新的思考。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与文字打交道的人,我对书籍的编排和呈现方式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而这本《道德经:无障碍阅读插图本》,以一种我从未预料到的方式,征服了我。它并非只是简单的图文并茂,而是在文字的脉络中,巧妙地织入了视觉化的语言,将古老的东方哲学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展现在我面前。书中对每一章的解析,都力求精炼,舍弃了繁复的学术考证,而是直击核心,用最朴实的语言去阐释老子的智慧。我特别注意到,在某些章节的注释中,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解释,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意蕴,并辅以贴合现代生活的类比,让读者能够瞬间理解其精髓。那些插图,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它们并非是为了装饰而存在,而是与文字相互呼应,共同构建出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我仿佛能透过那些水墨丹青,感受到“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然之道,体会到“上善若水”的柔韧与力量。这种设计,不仅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更深化了理解的层次。我曾尝试过阅读其他版本的《道德经》,但往往因为过于艰涩而半途而废。而这本插图本,却让我欲罢不能,每一页都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道德经》的价值,也让我看到了传统经典与现代审美的融合所能产生的巨大能量。
评分《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评分我希望,
评分说这样不错,挺薄的,字体也很清楚,看着很舒服,不错,挺好
评分不错,书的质量很好,挺值得
评分京东正版优惠活动购入,买了26本,平均每本刚好7块,实惠。
评分非常实惠,物流派送很快!常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评分读书是一个终身的学习过程,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收获知识、结识朋友、开阔视野,还能提高自我的层次,那么,具体说来,读书的好处有哪些?请看专家解答。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其实,读书就是将人类浓缩几千年的科技、文化快速习得的最佳方式。
评分书收到了 不错 书的质量非常好 买了很多这个系列 有时间的时候看看
评分总体来说是比较满意的,就好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