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本書將20世紀中國翻譯史研究的演變過程以“起承轉閤”為綫索,對20世紀(1902—2000)中國翻譯史研究的起步、發軔,如何經過民國時期的承接、承勢,至1949年後的演變、轉摺,並在20世紀末完成瞭中國兩岸三地匯閤、會聚的過程,作瞭比較係統而全麵的梳理。
內容簡介
一門學科要有開拓和突破,需要深入瞭解學科自身的發展史。翻譯活動在中國有著近三韆年不間斷的曆史,形成瞭深厚的翻譯傳統,但將這一翻譯活動的演變作為獨立的研究對象來進行考察,卻是從20世紀初纔開始的。本書是一項關於中國翻譯史學在20世紀形成和發展過程的曆史迴顧。作者將20世紀中國翻譯史研究的演變過程以“起承轉閤”為綫索,對20世紀(1902—2000)中國翻譯史研究的起步、發軔,如何經過民國時期的承接、承勢,至1949年後的演變、轉摺,並在20世紀末完成瞭中國兩岸三地匯閤、會聚的過程,作瞭比較係統而全麵的梳理。全書以翻譯史研究論著為主要資料,結閤其他文獻,首次勾勒齣20世紀中國翻譯史研究發展演變的脈絡與係譜。作為一部專門學科的史學史,全書資料翔實,論說豐贍,品評力求客觀而深入,填補瞭學術史研究的一大空白。
作者簡介
鄒振環,1957年齣生於上海,祖籍浙江鄞縣。曆史學博士。現任復旦大學曆史係教授、博導。兼任復旦大學中外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研究員、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研究中心名譽研究員。曾任德國埃爾蘭根—紐倫堡大學漢學係客座教授,日本關西大學亞洲文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意大利羅馬大學、颱灣大學、颱灣清華大學和政治大學訪問教授,颱北故官博物院訪問學者;多次赴日本、韓國、德國、意大利、澳大利亞、英國等國訪學交流。
目錄
導 言
第一節 翻譯 、 中國翻譯史與中國翻譯史學
第二節 作為專門史 “ 中國翻譯史學史 ” 的範圍 、 取材與分期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本書結構
上 篇
第一章 20世紀初中國翻譯史研究的發軔
第一節 發軔時期的譯書目錄與 《 譯書略論 》
第二節 梁啓超的佛典翻譯史研究
第三節 “ 翻譯文學 ” 概念的提齣及其運用
第四節 早期翻譯史研究的三大傢 : 鄭振鐸 、 賀麟與阿英
第五節 綜閤性曆史與文獻學著述中的翻譯史
本章小結
第二章 20世紀中期中國大陸譯史研究的承勢與轉摺
第一節 《 翻譯通報 》 與 “ 中國翻譯史特輯 ”
第二節 俄蘇作品的翻譯和俄蘇翻譯史研究的轉嚮
第三節 翻譯齣版史史料派兩大傢 : 阿英與張靜廬
本章小結
第三章 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颱灣翻譯史研究管窺
第一節 方豪與明清之際西書中譯史研究
第二節 張振玉 《 譯學概論 》 與孟瑤 《 中國小說史 》 中的 “ 譯史 ” 與“ 譯論 ”
第三節 釋道安 、 張曼濤 、 裴源與王文顔的中國佛典翻譯史研究
第四節 60年代至80年代的近代西學翻譯史研究
第五節 90年代颱灣地區的文學翻譯史和翻譯文學史研究
第六節 颱灣區域性翻譯史研究論著的空缺
本章小結
第四章 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香港翻譯史研究舉隅
第一節 韓迪厚與漢文係統的第一部英文漢譯史
第二節 曾錦漳的 《 林譯小說研究 》
第三節 羅香林與西書漢譯及漢籍西譯史的研究
第四節 中日書籍交流史上第一套互譯目錄 :《 中國譯日本書綜閤目錄 》 和 《 日本譯中國書綜閤目錄 》
第五節 香港的中文 《 聖經 》 翻譯史研究
第六節 董橋的 《 翻譯與 “ 繼承外國文學遺産 ” 商兌 》
本章小結
第五章 20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譯史史料的整理和研究
第一節 中國翻譯史專題資料的匯編
第二節 1984年 : 中國的 “ 翻譯史 ” 年
第三節 翻譯傢自述 、 口述和訪談的齣版
第四節 《 中國近代文學大係?翻譯文學集 》
第五節 譯名問題討論集
本章小結
下 篇
第六章 20世紀最後20年中國翻譯史研究多元格局的形成(上)
第一節 文學翻譯史和翻譯文學史
第二節 科學翻譯史料的清理
第三節 譯學理論與翻譯思想史
第四節 翻譯齣版傳播史
第五節 翻譯教學史
第六節 斷代翻譯史
第七節 民族翻譯史與區域翻譯史
第七章 20世紀最後20年中國翻譯史研究多元格局的形成(下)
第一節 翻譯文化史與比較翻譯史
第二節 以譯作為中心的翻譯史
第三節 以譯者為中心的翻譯史
第四節 編纂形式上的史話本和圖文版
第五節 以翻譯史研究為核心的專題論文集
第六節 翻譯詞典中的譯史資料與譯史研究
第七節 漢籍外譯史
下篇小結
全書結語
引用資料
書影索引
後 記
精彩書摘
學術史的發展,是一個在“常”中求“變”、“變”中求“變”的過程,也是一個“舊”中求“新”、“新”中求“新”的不斷推進的過程。而在這一演進的過程中,曾經的“常”與“變”以及以往的“舊”與“新”,常常會成為遺忘的對象,也就造成瞭事實上學術史的某種斷裂,也需要我們不斷編纂新的學術史來迴顧和總結曾經的以往。一門學科要有突破和發展,首先需要瞭解學科自身的發展史,隻有在認識自身學科史的基礎上,纔可能有深入的開拓。本書即是一項關於中國翻譯史學在20世紀形成和發展過程的曆史迴顧。之所以將時段確定在20世紀(1902—2000),是因為筆者一直以為真正的曆史判斷需要一定的時空距離,隻有保持一定的時空距離,纔能有一種廬山之外看廬山的清晰度。將所要評述的翻譯史研究成果限定在2000年前中國的範圍內,還因為這一時空內所形成的成果,筆者絕大多數都曾親眼目睹,或者仔細研讀過,比較有把握能對20世紀中國翻譯史研究的成果作齣一次比較係統的再總結和迴顧,提示一條20世紀形成和發展的中國翻譯史研究的譜係。筆者曾將這一變化的過程概括為“起承轉閤”,“起”是起步、發軔,“承”是承接、承勢,“轉”是演變、轉摺,“閤”是匯閤、會聚,即嘗試通過有限的篇幅,對整個20世紀(1902—2000)中國學者關於中國翻譯史研究的起步、發軔,如何經過民國時期的承接、承勢,至1949年後的演變、轉摺,並在20世紀末完成瞭中國兩岸三地匯閤、會聚的演變過程,作一番專門史的初步考察,成為一部簡要的中國翻譯專門史的學術史,冠名“中國翻譯史學史”。
黃焰結在《翻譯史研究的層次與特徵》一文中指齣翻譯史學理論的內容,應該包括探討翻譯史研究過程的理論,即如何研究翻譯史和為什麼要這樣研究翻譯史的理論探討,認為這些理論涉及翻譯史料學、譯史的書寫模式研究(如何發掘、整理和編撰翻譯史)、譯史的元語言研究(對書寫翻譯史的語言話語的批評研究)、譯史闡釋理論探討(批評以往的翻譯史論、探討用什麼樣的理論話語或框架來解釋翻譯史實),以及對譯傢與譯作的評價理論,譯史批評理論,譯史的定義、類型與特徵,譯史的目的與範圍,譯史的分期理論,譯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和辯證過程等問題的探索;而關於翻譯史研究本身的理論探索,則涉及翻譯史學的學科性質與研究對象、翻譯史學史、翻譯史學的價值與功能、翻譯史學的層次結構等方麵的研究。該文可能是漢文文獻中首次齣現“翻譯史學史”這一名稱。“中國翻譯史學史”是一門專門的學科史研究。一般而言,一門學科的定位與其學科本身的性質和內涵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而學科範圍的界定,又直接影響著這一學科的性質。因此,一門成熟的學科應該有比較精確的界定。當年梁啓超在《中國曆史研究法(補編)》的“緒論”中就極力提倡專門史的研究:“因為作通史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專史沒有做好,通史更做不好,若是各人各做專史的一部分,大傢閤起來,便成一部頂好的通史瞭。”《中國曆史研究法(補編)》中還闡述各種專門史的具體做法,特彆是文化專史,如語言史、文字史、神話史、宗教史、學術思想史的不同做法。齊思和則進一步強調專門史又需有專題研究為基礎:“語雲‘欲速則不達’,世事且然,何況學術?故學者應先著手基本工作,從事專門研究,細目既明,始可察為專史,專史既齣,始可談到通史(編製課本,又當彆論)。故今日所亟應從事者為專題研究,而亟有待努力者,亦無過於專題之研究也。”
“中國翻譯史學史”,是指對中國翻譯的這門學科史研究的進程,加以資料的梳理和曆史的反思。與“中國史學史”“中國文學史學史”“中國小說史學史”“中國音樂史學史”“中國科學史學史”等類似,“中國翻譯史學史”亦屬於新齣現的專門學科史,是指對翻譯史學科自身客觀曆史進程的反省,即研究者主體對這一曆史客觀研究進程的理解和把握,這便是以撰著形態齣現的中國翻譯史學史。本書既有對“翻譯史研究”的考察,亦有對這一學科本身的反省,指以這門學科為對象,就它的實踐和理論問題進行反思和總結。換言之,它實際上是對中國翻譯史研究的再研究。“中國翻譯史學史”是建立在中國翻譯史這門學科的基礎上,它要對中國翻譯史學科的起源與發展、曆史與現狀、分期與分派、動因與動嚮等問題,進行考察、梳理、排比和闡說,即中國翻譯史的學術研究史和學科發展史。
……
20世紀中國翻譯史學史:流變與迴響 20世紀,中國翻譯事業與中國現當代史的洪流交織,既是西方思想、科技、文化湧入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國自身文化走齣去的探索之路。在此過程中,作為翻譯實踐的理論指導與學術研究的翻譯史學,同樣經曆瞭跌宕起伏,形成瞭獨具特色的發展軌跡。本書《20世紀中國翻譯史學史》便是對這一宏大而復雜的學術圖景的梳理與呈現,它不僅僅是翻譯史的編年,更是一部思想史,一部知識生産史,一部中國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塑造自身學術話語的生動寫照。 本書旨在全麵、深入地考察20世紀中國翻譯史學的發展脈絡,勾勒齣其在不同曆史時期所呈現的特點、麵臨的挑戰、湧現的重要學者及其學術貢獻。我們並非簡單地羅列譯者、譯著與譯論,而是試圖探究翻譯史學研究的內在邏輯,考察其與時代背景、政治思潮、教育政策、學術思潮的互動關係,揭示翻譯史學如何反映和塑造瞭20世紀中國知識界的翻譯觀、文化觀乃至中國觀。 一、 萌芽與奠基:20世紀初的艱難啓濛 20世紀初,中國正處於劇烈的社會轉型之中,“西學東漸”成為時代的主流。在這一背景下,對翻譯的關注也逐漸從單純的“信達雅”之爭,嚮更深層次的理論反思和曆史迴顧延伸。雖然此時尚未形成係統化的“翻譯史學”研究,但一批先行者已經開始瞭對翻譯活動的曆史性考察和理論性探討。 例如,嚴復在翻譯西方經典著作的同時,也對其翻譯理念和方法進行瞭闡述,其“信、達、雅”的譯論雖然側重於具體翻譯原則,卻也為後來的翻譯理論研究奠定瞭基礎。林紓雖然以“意譯”著稱,但其譯作的大量普及,也促使人們思考翻譯的接受度與影響, indirectly stimulating historical reflection。魯迅、周作人等文學巨匠在翻譯實踐中,對翻譯的文學性、文化性、社會性等進行瞭深刻的思考,他們的譯文及相關的雜文、序跋,為我們理解20世紀上半葉翻譯的復雜性提供瞭珍貴的文本。 此外,一些早期對西方思想史、文學史進行介紹的著作,往往也會附帶對相關譯者的生平及其翻譯活動的簡要迴顧,這些零散的資料構成瞭翻譯史學研究的初步積纍。然而,此時的翻譯史學研究尚缺乏明確的學科定位,多是作為文學史、思想史研究的附屬,帶有較強的史料搜集與個案分析的色彩,尚未形成獨立的研究範式與體係。 二、 繁榮與分化:30年代至50年代的學術活躍期 20世紀30年代,隨著國內學術研究的日益成熟,翻譯研究也開始走嚮專業化。一批學者開始係統地梳理中國近代的翻譯史,探討翻譯在傳播西方知識、促進社會進步中的作用。 其中,陳福田的《中國翻譯史》是這一時期的重要成果,它對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翻譯活動進行瞭較為係統性的梳理,考察瞭不同時期、不同領域的翻譯情況,為後來的翻譯史研究樹立瞭標杆。王佐良等學者也對翻譯理論與實踐進行瞭深入的探討,他們的研究不僅關注翻譯的本體論問題,也開始將目光投嚮翻譯的社會文化功能,以及翻譯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橋梁作用。 這一時期,學術界對翻譯的認識也呈現齣一定的分化。一方麵,強調翻譯的革命性與啓濛性。翻譯被視為引進西方先進思想、批判封建糟粕的重要武器,翻譯的質量與效果與國傢的命運息息相關。另一方麵,也齣現瞭對翻譯本土化與文化適應性的關注。學者們開始反思如何讓外國的先進文化更好地融入中國本土的語境,避免生搬硬套,注重翻譯的讀者意識與接受心理。 新中國成立後,翻譯事業迎來瞭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也麵臨著意識形態的引導。翻譯史學研究也因此被賦予瞭新的任務,例如,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翻譯成就的總結,對“為人民服務”的翻譯觀的理論建構等。然而,在學術研究的自由度上,這一時期也受到瞭一定的限製,翻譯史學研究的視角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被固化。 三、 轉型與反思:60年代至80年代的麯摺探索 “文化大革命”時期,正常的學術研究活動受到嚴重乾擾,翻譯史學研究也幾近停滯。然而,在這一特殊的曆史時期,翻譯的政治功能被空前強調,對翻譯的意識形態解讀也愈發凸顯,這為後來的反思留下瞭深刻的印記。 改革開放後,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深入,翻譯研究迎來瞭新的春天。學者們開始重新審視20世紀以來的翻譯史,對以往的研究進行反思和修正。 這一時期,翻譯的社會功能再次成為關注的焦點。學者們開始係統地研究翻譯在不同曆史時期對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影響,挖掘翻譯的“他者”視角,反思翻譯中的權力關係。同時,翻譯的跨文化交際功能也受到高度重視。學者們開始藉鑒西方翻譯學的新理論,如目的論、敘事學等,將翻譯視為一種跨文化交際行為,關注翻譯在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與交流中的作用。 許多重要的翻譯史研究成果在這一時期湧現。例如,一些學者對20世紀上半葉的文學翻譯進行瞭深入的個案研究,探討瞭不同流派、不同譯者在翻譯實踐中的風格與貢獻。對科技翻譯、哲學翻譯等領域的研究也逐漸深入,填補瞭以往研究的空白。 四、 拓展與深化:90年代至今的多元視域 9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化的加速和信息時代的到來,翻譯研究呈現齣更加多元化、跨學科的特徵。翻譯史學研究也進入瞭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研究範圍不斷拓展,研究方法日益精細。 本書將重點關注這一時期翻譯史學研究的新動嚮: 學科交叉與融閤: 翻譯史學與文學批評、文化研究、曆史學、社會學、哲學等學科的交叉融閤日益緊密。學者們不再局限於翻譯本身,而是將翻譯置於更廣闊的社會文化語境中進行考察。例如,對翻譯中的性彆、階級、民族身份等議題的研究,以及對翻譯與殖民主義、後殖民主義關係的探討。 微觀與宏觀並重: 在宏觀梳理20世紀中國翻譯史發展脈絡的同時,本書也將關注微觀層麵的個案研究。通過對特定譯者、特定譯著、特定翻譯群體的深入分析,揭示翻譯史學研究的豐富性和復雜性。例如,對某些重要翻譯傢(如傅雷、硃光潛、葉聖陶等)的翻譯思想與實踐進行係統考察,以及對某些重要翻譯事件(如《資本論》的早期翻譯、馬剋思主義著作的翻譯、西方文學作品的大規模引進等)進行深入剖析。 翻譯理論的本土化與創新: 積極藉鑒西方翻譯學理論,但更注重結閤中國翻譯史的實際,進行本土化的闡釋與創新。探討如何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翻譯理論體係,如何將中國傳統的翻譯思想與現代翻譯理論相結閤。 翻譯技術的演變與影響: 考察20世紀以來翻譯技術的進步,如打字機、復印機、計算機、機器翻譯等的齣現,及其對翻譯實踐、翻譯史研究方法産生的深刻影響。 五、 本書的研究價值與意義 《20世紀中國翻譯史學史》的寫作,旨在: 1. 係統梳理與呈現: 為讀者提供一個關於20世紀中國翻譯史學發展曆程的清晰、全麵的圖景,填補相關研究的空白。 2. 深刻反思與啓迪: 引導讀者反思翻譯在20世紀中國社會文化變遷中的作用,理解翻譯史學研究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3. 挖掘與傳承: 挖掘20世紀中國翻譯史學研究的寶貴遺産,為當今的翻譯研究提供曆史藉鑒與理論滋養。 4. 促進對話與交流: 鼓勵不同學術觀點之間的對話與碰撞,推動翻譯史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本書的研究對象不僅限於正式發錶的翻譯史學專著和論文,還將廣泛考察譯者序跋、評論文章、書信、迴憶錄等一手史料,力求還原曆史的真實麵貌。我們將關注研究者本身的學術背景、研究方法、研究取嚮,以及他們所處的時代語境,多角度、多層次地解讀20世紀中國翻譯史學的流變與迴響。 通過對20世紀中國翻譯史學史的深入研究,我們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翻譯在塑造中國現代性進程中的關鍵作用,更能從中洞察知識生産的規律,理解學術話語是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形成、演變並最終沉澱下來的。本書希望成為一部兼具學術深度與思想厚度的著作,為理解20世紀中國知識界的精神世界提供一把重要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