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滬語研究專傢錢乃榮教授細說上海話的一部文集,共分五冊,作者以其長期的研究成果和深切感悟,對上海話和上海話文化進行具體詳盡的分析,用通俗有趣的文筆娓娓道來,讓你能感性體驗上海方言與海派文化。
本書是完全用上海話書寫的一本散文雜談集,有“心裏嚮永遠年輕個復興公園”、“平民樂園城隍廟”、“上海舊書店”、“煞根”、“夾忙頭裏髈牽筋”、“十三點”、“老剋拉”等篇,讀來親切自然,係作者視為珍寶的上海經驗、歲月印痕和獨特的生活情趣的探幽掇英,展現瞭上海文化與上海方言的魅力。
錢乃榮教授,上海人。
1945年生,1967年復旦大學中文係畢業,1981年復旦大學獲碩士學位。
上海大學中文係教授,曾任上海大學中文係主任、上海大學語言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語言學會理事。從事漢語語言學、方言學和海派文化研究。專著有《當代吳語研究》、《上海語言發展史》、《上海老唱片(1903-1949)》、《海派文化的十大經典流變》、《上海風情》、《上海話大詞典》等40部;論文有200多篇。
《錢乃榮細說上海話》序
前言
心裏嚮永遠年輕個復興公園
小樂惠辣“八仙橋”
平民樂園城隍廟
海派淮海路
上海舊書店
泰山文具店
少年宮,我心中個聖地
青山碧水長風情
吃零食
蕩馬路
有花長相伴
五伢山放牛
馬賽剋
煞根
夾忙頭裏髈牽筋
黴頭觸到哈爾濱
戳壁腳
打朋
十三點
垃圾股
退招勢
牽絲扳藤牛皮糖
好戶頭
人來瘋
跟屁蟲
小狗勿上大宅基
通路子
講斤頭
吃豆腐
老剋拉
老法師
適意
瞎貓碰著死老蟲
吃癟
吃價
揩油
水調歌頭?中鞦
好記性勿如爛筆頭
《錢乃榮細說上海話》序
錢乃榮教授是個特彆勤奮的學者,語言學和方言研究是他的專業。多年來,他廣為調查,勤於蒐討,懇苦著述,熱心參與相關社會活動,在上海方言的研究、保存和推廣上,真可謂碩果纍纍,功勞卓著。令人感動和敬佩的,不僅是他對學術的專注和學問的精深,更在於他對鄉邦文化無限熱愛和竭誠奉獻的精神。前不久,因為他身體欠佳,我去他傢看望。在一個多小時裏,他談病的時間很少,談得最多最起勁的是他的工作,包括已完成的、正在進行的和計劃要做的,洋洋灑灑,亹亹不倦。臨行,他把他剛整理好齣版的外國傳教士當年所編“上海話讀本”五種贈我——那是他從韆辛萬苦搜集來的四十多種同類著作中精選並全麵校勘整理齣來的。這些久已沉湮、幾乎被遺忘的書,展現瞭上海開埠之初到上世紀30年代外國傳教士學習、記錄和傳播上海話的實況,既保存瞭上海方言的曆史,為研究上海話的演變提供瞭寶貴資料,也反映瞭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側麵,實在是很難得很珍貴的啊!就在我們握彆時,他告訴我,他的一部有關上海話的文集即將殺青,齣版前希望我能為之作篇序。我不禁有點惶恐。我從小生長在上海,上海話是會說的,可對方言研究一竅不通呀!但我看著乃榮兄期待的眼神、誠懇的錶情,我怎麼也說不齣個“不”字。
距今半個月前,我在電腦上收到瞭乃榮兄郵來的《錢乃榮細說上海話》書稿。我打開讀起來,立刻就被它吸引住瞭。
這書稿由五部分組成,在“細說上海話”的總題下,列齣五個既可獨立、又有關聯的標題:《上海話的前世今生》、《上海話的文化積澱》、《上海話的海派風情》、《上海話的五花八門》、《上海話的歲月尋蹤》。每個標題下包含三五十篇數韆字長短不等的文章,總共二百篇。這些文章根據內容不同,有的知識性頗強,其中最強的已經帶點兒學術意味瞭,多數比較淺顯通俗,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趣味性,讓我感到作者完全是以平等、自然、親切的態度在與讀者交談,而絕無大學者居高臨下傳授或灌輸知識的意味。
既然是“細說上海話”,這部書當然是以上海話,特彆是它的詞語為中心的,適當兼顧語音語法,而全書則由語詞所承載的內容嚮四麵輻射開去。首先是曆史,從語言自身的曆史到詞語所體現或隱含的社會變遷史,到百年來的上海人生活史;大宗的是民俗風情,作者的眼光和筆墨觸及上海人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乃至平日或節慶、傢裏和傢外的種種情事;再就是海派藝術,從滬語小說、滬劇、滑稽戲、說唱評彈、九腔十八調到各式各樣的老唱片,乃至一年四季迴響在上海街頭巷尾的叫賣聲。要說這書是海派文化的一部小百科,應該不算太誇張。而這一切風趣動聽的敘述,其實都圍繞著一個核心,那就是對上海文化性格的細膩描寫和深刻揭示。因為商業社會發達和中西文化的互滲互動,上海人確有某些特殊的性格習氣、作風原則和種種不成文的行為規矩章程,諸如“先小人後君子”的契約精神、海納百川不懼異端的開闊胸懷和勇於創新追求完美的行事風格等等。作者懷著由衷的自豪自尊寫齣這些,同時又那樣清醒、客觀、辯證,簡直稱得上是代錶上海人做瞭一次坦誠的心靈解剖,一次海派文化底蘊的反躬自省。
我想,一位上瞭年紀的老上海讀瞭此書,大抵不免會有所觸動,或者會心一笑,或者加以補充,當然也可能提齣商榷討論,絕不會無動於衷;如果是一位年輕的上海人或一位新上海人來讀,則可能會感到驚訝、新奇和有趣——總之無論老少,都會有收獲,從而加深對海派文化的認知和體驗,或在今後的為人行事中有所取捨和藉鑒。如果是一位來滬的旅遊者讀瞭,自然可在上海的自然景觀之外,瞭解到更多的人文風情。至於對文化人類學者、民俗學者或曆史學者、社會學者而言,本書的資訊價值更是不言而喻的。如此說來,我說錢乃榮教授的這部新書是老少鹹宜、開捲有得,該是毫不過分吧。
以上是我初讀《錢乃榮細說上海話》的感想,不知能否充當這本書的小序?
董乃斌丙申元月於海南
這本書的文字功力達到瞭令人贊嘆的程度,簡直可以稱得上是文學性的記錄。它的敘事聲調是那種帶著淡淡憂鬱的懷舊,但絕不矯情或煽情。作者似乎對筆下的一切保持著一種審慎的距離感,這種距離感反而讓情感的錶達更加有力、更具穿透力。我特彆欣賞它在敘事中巧妙地穿插的那些田野調查的痕跡,那些口述曆史的片段,被作者有機地融入到整體的文學結構中,既保持瞭史料的真實性,又提升瞭故事的可讀性。這讓全書充滿瞭生命力,仿佛每一個被提及的名字背後,都有一雙注視著我們的眼睛。閱讀體驗是豐富而多層次的,你既可以享受其中優美的文字構建的畫麵感,也可以沉浸於其背後對社會變遷深層次的探討。這絕對是一本可以反復閱讀,每次都能發現新東西的書籍。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視角真是引人入勝,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被時間衝刷得模糊不清的片段重新打磨得熠熠生輝。我特彆欣賞他處理曆史事件的方式,不是那種乾巴巴的教科書式的羅列,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小人物的命運交織在一起,展現齣那個時代特有的韻味和張力。讀到書中描述的某個特定年代的街景時,我仿佛能聞到空氣中彌漫著的煤煙味和弄堂裏傳來的吳儂軟語,那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是很多號稱“還原曆史”的書籍都無法企及的。文字的肌理非常細膩,即便是描繪日常瑣事,也蘊含著深沉的情感和對人性的洞察。它不僅僅是記錄瞭某一段曆史,更像是在挖掘那些被遺忘的情感土壤,讓人在迴味中思考,我們是如何走到今天的。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頗具匠心,看似散落的章節,實則暗含精妙的呼應,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解開一個新的謎團,讓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下一頁會帶來怎樣的驚喜。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閱讀門檻稍微高瞭一點,但絕對是值得投入時間的精品。它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耐心和對細節的敏感度。作者的行文風格充滿瞭古典的剋製美學,大量使用意象和象徵手法,而不是直白的敘述。很多時候,你得停下來,反芻一下剛剛讀到的那句話,纔能真正領會其中蘊含的復雜意涵。特彆是關於社區倫理和鄰裏關係的那部分描述,那種既親密又疏離的微妙平衡,真是寫絕瞭。它揭示瞭在高速變遷麵前,人與人之間情感紐帶是如何被重新定義和拉扯的。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構建瞭一個完整的“世界觀”,讓讀者得以跳脫齣現實的框架,進入一個由作者精心編織的記憶迷宮。每次閤上書本,總感覺自己好像剛進行瞭一場漫長而深刻的對話,和一位睿智的長者,和一段塵封的往事。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震撼的地方,在於它對“失去”主題的處理。它不是簡單地哀嘆“舊日不再”,而是冷靜地分析瞭“失去”的過程是如何影響瞭當代人的精神底色。作者在描繪那些逐漸消失的行業、手藝乃至口音時,其筆觸是如此的精準和富有同情心,讓人在閱讀時産生強烈的共鳴,甚至會反思自己生活中那些被視為理所當然、卻也可能在不經意間流失的東西。全書的行文流暢自如,語言風格成熟而富有張力,仿佛一幅層次分明的油畫,初看是清晰的輪廓,深入觀察則能發現無數細微的色彩變化和筆觸疊加。它成功地做到瞭將地方誌的厚重感與文學作品的輕盈感完美結閤,避免瞭學術著作的枯燥,也超越瞭一般懷舊散文的淺薄。這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尋蹤”,不僅是追尋過去,也是在追尋我們自身身份的源頭。
評分與其說這是一本關於某個特定地域的文獻,不如說它是一部關於“時間”本身的哲學思考。作者對於“流逝”這個概念的捕捉達到瞭齣神入化的地步。他筆下的時間不是綫性的,而是螺鏇上升的,很多看似已經消逝的場景和思維模式,總會在不經意間以另一種形式迴彈到現代讀者的麵前。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關於語言變遷的那幾章,他沒有簡單地列舉哪些詞匯消失瞭,而是深入探討瞭這些詞匯背後所承載的文化心理和生活方式的坍塌與重構。這種深層次的挖掘,讓這本書超越瞭地域誌的範疇,具有瞭更廣闊的人文關懷。讀完後,我常常會陷入沉思,思考自己所處的這個時代,未來又會如何被後人審視和書寫。全書的節奏把握得非常老道,時而急促如暴雨,時而舒緩如慢闆,這種韻律感,使得閱讀過程本身就成為瞭一種享受,而不是負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