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詳於說而略於圖,
《本草圖譜》專於圖而略於說,
此書取《圖譜》之精麗本草百種,輔以四庫全書文淵閣本《綱目》之文,
勒為一部,分彆四章,以應四季。
全書一物一語,是為《本草物語》。
李時珍(1518~1593)
字東璧,晚號瀕湖山人,明代本草學傢。
長耽典籍,醉心本草,傷世本之紕繆,遂有誌於纂述,歲曆三十稔,書考八百餘傢,稿凡三易,著成五十二捲,一十六部,名曰《本草綱目》。是書載藥一韆八百九十二味,上自墳典,下及傳奇,凡有相關,靡不備采,非止為醫書,實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
岩崎常正(1786~1842)
號灌園,通稱源三,江戶時代本草學者。
酷嗜本草之學,尤重圖畫之功,謂時珍《綱目》及諸傢本草皆詳於說而略於圖,遂搜采山野草木,移栽於庭,凡二韆餘種,以察其根莖花實之形色,隨時寫生,曆二十餘年,積成若乾捲,名曰《本草圖譜》。其圖精麗詳密,分析毫芒,可羽翼《綱目》之說。
當岩崎常正遇見《本草綱目》
本草之學,皆以《神農本草經》為萬世不易之典,其下堪稱翹楚者,惟李時珍之《本草綱目》。
李君東璧,究心醫藥,深念本草關係頗重,而世本謬誤實多,遂奮而纂述,采訪四方,遍覽群書,曆經三十載,數易其稿,終成《綱目》,凡五十二捲,一十六部,一韆八百九十二味本草,蔚然大觀。
是書所載,非止土産形狀、氣味主治,凡所相關,無不收掇,實格物之通典。
《綱目》既齣,遂成世範,澤披後世,光耀於今,其東傳日本,亦為百代之宗。江戶時有岩崎常正號灌園者,酷嗜赭鞭之學,研讀《綱目》頗深。
灌園以為,本草之性情氣味,待言語文字而後可識,然其形狀可見者,莫若圖像之易識。若識之不明,必用之有誤,故圖與說,實不可偏廢。《綱目》雖集諸傢大成,然詳於說而略於圖,終有難辨草木之憾。有鑒於此,灌園遂潛心於本草圖繪,搜采山野草木,移栽於庭,凡二韆餘種,親自培溉,隨時寫生,如此二十餘載,積成若乾捲,名曰《本草圖譜》。其為圖,盡竭筆力,極之精巧,自以謂無復所憾者。
灌園之圖固美,時珍之說誠詳,然其圖其說終是相隔。為求珠聯璧閤,相映成趣,本書搜采《圖譜》精麗本草百種,擇選四庫全書文淵閣本《綱目》之文,勒為一部,分彆四章,應之四季。
全書一物一語,故名之《本草物語》。
後記
願將這韶光,皆付與那般姹紫嫣紅
本草之名,所關非止草木,所謂藥有玉石草木蟲獸,如丹砂、石膏、地龍、阿膠者,皆謂之本草。以藥品中草木最多,故先賢以本草二字概之,世代沿襲,應用至今。岩崎灌園所繪之《本草圖譜》,以《本草綱目》所載草木為主,而水火金石禽獸蟲魚等,未能全備,其分類編排之序,亦以《綱目》為據。
灌園《圖譜》成書於日本文政十一年,刊成於弘化元年,凡九十六捲。其書刊行,初起數捲為精工雕刻印成,又彆命畫工施彩,但因施彩費用浩大,故著色本多待購者所求;所餘數十捲,為寫本塗色而成。灌園原繪之圖,精麗詳密,分析毫芒,今之所見,多手抄摹繪之本,雖不及原作瑰麗,亦不失其神采。
時珍《綱目》詳於說而略於圖,其圖皆為白描,乃時珍之子李建元、李建木所繪,然二者非工於繪事,故圖像不免粗略。灌園所在之時,蘭學於日本漸興,其又善寫生,其圖較之《綱目》,固然精美超群,此誠不可同日而語。
灌園《圖譜》專於圖而略於說,其說多關日本風土,本書止取其圖,而隱去其文,代以《綱目》之說。四庫全書文淵閣本《本草綱目》為手抄之文,以之與《圖譜》之畫相配,以為有共濟和閤之美。本書所取之文,多為形態描繪之語,然《綱目》之說詳略不一,《圖譜》之留白多少不同,故書中文字亦多寡迥彆。
翻開這本《本草物語》,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種撲麵而來的、仿佛置身於古老藥房的沉靜與醇厚。裝幀設計本身就透露齣一種對傳統的敬畏,那種帶著微微泛黃的紙張質感,配上精緻的插畫排版,讓人忍不住想要慢下來,細細品味。這本書的文字功力著實令人稱道,它不僅僅是枯燥的植物學記錄,更像是與一位飽經風霜的智者進行心靈的對話。作者對於每一種“物語”的敘述,總能找到一個獨特的切入點,或許是一段鮮為人知的民間傳說,或許是一種充滿哲思的草藥采摘時節的描摹,又或許是對某種稀有藥材藥性演變的曆史考證。例如,對於某種常見藥材的描述,書中並未停留在其化學成分的羅列上,而是深入挖掘瞭它在古代醫傢手中的“脾氣”與“性情”,這種將科學與人文、曆史深度融閤的筆法,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層次感。它讓人明白,古代的“本草”知識並非僵硬的教條,而是一套流動的、與自然呼吸同頻的生命哲學。讀完某一章節,你會發現自己對那些原本毫不起眼的植物,産生瞭一種近乎虔誠的尊重,仿佛觸摸到瞭大地深處蘊藏的秘密能量。這種細膩入微的觀察和旁徵博引的敘事,讓整本書充滿瞭耐人尋味的韻味。
評分說實話,我之前對“本草學”的認知非常片麵,以為無非就是認識一些草藥的功效。然而,《本草物語》徹底顛覆瞭我的固有印象。這本書的格局很大,它將曆代醫傢對自然界資源的認知變遷,視為一部宏大的曆史長捲來敘述。作者在處理爭議性藥材的記載時,處理得極為老道和公正,他不會武斷地否定某一朝代的觀點,而是將其置於當時的技術條件、社會認知水平下進行分析,展現瞭知識體係的螺鏇式發展。比如,書中關於“以毒攻毒”這一理念的闡釋,並非簡單地肯定或否定,而是深入剖析瞭其中蘊含的辯證法思想,以及不同曆史時期對“毒性閾值”的理解差異。這種曆史的縱深感和批判性的思維視角,讓這本書具有瞭超越一般科普讀物的學術價值。它引導讀者去思考:我們今天所認定的“科學事實”,在一百年後會不會也被新的認知所取代?這種對知識相對性的探討,讓閱讀體驗變得十分深刻和富有思辨性,是近年來我讀到的一本極具啓發性的著作。
評分老實說,我帶著一種近乎挑剔的眼光來審視這本《本草物語》,因為市麵上關於傳統醫藥的書籍實在太多,大多是堆砌名詞,索然無味。然而,這本書卻成功地用一種近乎現代散文詩的筆觸,解構瞭那些陳舊的知識體係。它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沒有采用嚴格的“甲乙丙丁”式的編排,而是將不同的草木、礦物,根據它們在自然界中的“生態位”或特定的文化象徵意義進行串聯。這種跳躍式的敘事,非但沒有造成閱讀上的障礙,反而像是在一個巨大的、精心設計的迷宮中探索,每轉一個彎,都能發現新的驚喜。特彆值得稱贊的是,作者對“藥引子”的解讀,非常具有啓發性。他不僅僅解釋瞭藥引子的作用,更探討瞭為什麼是“它”而不是“彆的”來搭配主藥,這背後涉及到古代的五行學說、地域氣候乃至社會風俗的復雜關聯。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反復揣摩某些段落,那種被引領著去思考“為什麼會這樣”的好奇心,是近些年來閱讀其他專業書籍時所不曾體驗到的酣暢淋灕。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讓你成為一名藥師,而在於讓你成為一個更懂得萬物之間微妙聯係的觀察者。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進行瞭一次精妙的感官之旅。雖然是文字作品,但作者對於藥材氣味、口感、形態的描繪,有著令人難以置信的細節度。他似乎有一種魔力,能讓你在閱讀“甘草”時,仿佛就能嘗到那種迴甘的甜潤,在閱讀“附子”時,能感受到一絲不易察覺的麻木感。這種將抽象的藥性轉化為具體感官體驗的能力,是很多專業作傢都難以企及的。再者,書中穿插的一些“藥膳食方”的描述,不僅僅是食譜,更像是對古代生活美學的側寫。這些食方如何與特定的節氣、人體需求相配閤,其背後體現的養生智慧,是如今快節奏生活中極其稀缺的慢智慧。它提醒我們,真正的健康管理,是與自然節律保持和諧共振,而非對抗。閱讀《本草物語》,就像是走進瞭一座充滿靈氣的自然博物館,每一件展品背後,都承載著人與自然數韆年的互動與對話,讓人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獲得瞭心靈上的滋養與平靜。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文字布局,給人一種極其沉穩、踏實的感覺,仿佛捧著的是一本穿越瞭漫長歲月的古籍拓本。但令人意外的是,其行文風格卻極其流暢,絲毫沒有古代典籍的晦澀難懂。作者在引述經典文獻時,總能用當代人易於理解的語言進行精準的轉譯和闡釋,這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極強的文字駕馭能力。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很多藥材的産地環境描寫,簡直就是一幅幅精美的地理風光畫捲。他會細緻到描述某味藥材生長在特定山脈的陰坡還是陽麵,土壤是富含鐵質還是富含硫磺,這些環境因素如何塑造瞭其最終的藥性變化。這種對“天人閤一”思想的實踐性解讀,遠超齣瞭教科書的範疇。我甚至能想象到作者當年背著行囊,在崎嶇山路上跋涉,隻為親手采集記錄下那些“物語”時的那種執著與敬畏。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記錄知識,更是在記錄一種與土地、與自然共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讀來令人心馳神往,也更添一份對自然的敬畏之心。
評分好
評分好
評分好
評分好
評分好
評分好
評分好
評分好
評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