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啓功先生不但工於書畫,在詩詞、學問、教育等諸領域也堪為一代大師,而先生的為人也足垂範後世。
陳垣:“寫、作俱佳。”“他是專傢嘛!”
葉恭綽:“貴胄天潢之後常齣一些聰明絕代的人纔。”
鍾敬文:“詩思清深詩語雋,文衡史鑒盡菁華。先生自富韆鞦業,世論徒將墨法誇。”
黃苗子:“國寶。”“稀有活人。”“啓老其宜為‘文通先生’乎?”
劉乃和:“真是奇人。”
內容簡介
全書共七章。第一章《三部麯啓功》傳其生平,第二章《堅淨翁啓功》敘其人品,第三章《書畫傢啓功》、第四章《鑒定傢啓功》、第五章《詩詞傢啓功》、第六章《學問傢啓功》、第七章《教育傢啓功》,分彆評其在書畫藝術、書畫鑒定、詩詞創作、學術研究、教書育人諸方麵的成就及特點。其目的是為讀者展現一個全的啓功、活的啓功、真的啓功,進而揭示他在振興傳統文化的當今所具有的文化價值和曆史地位。
作者簡介
趙仁珪,男,1942年生於北京。啓功先生第一批研究生之一,師從啓先生研習古典文學。後緻力於“啓功研究”。曾齣版《啓功研究叢稿》,協助啓先生整理、注釋、齣版瞭《啓功口述曆史》(與人閤作)《啓功韻語集(注釋本)》《論書絕句一百首(注釋本)》《啓功講學錄》(與人閤作)《啓功雋語》(與人閤作)《啓功詩文選賞析》等著作,並主編《啓功悼挽錄》《啓功追思錄》等紀念文集。現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華詩詞學會、中華詩詞研究院顧問,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退休教授。
內頁插圖
目錄
導言 001
第一章 三部麯啓功
第一節 早歲已識世事艱
一、幼時孤露
二、求學投師
三、三進輔仁
第二節 中年益覺行路難
一、“反右”風波
二、遭遇“文革”
三、“書局”校史
第三節 晚來逢春天下知
一、重迴講堂
二、服務社會
第二章 堅淨翁啓功
第一節 堅與淨
第二節 仁與愛
第三節 纔與智
第四節 諧與達
第三章 書畫傢啓功
第一節 繪畫創作
一、繪畫生涯及代錶作品
二、風格定位與總體成就
第二節 書法創作
一、轉益多師與自成一傢
二、基本特點及作品賞析
三、總體風格與詩意藉喻
第三節 書法理論
一、理論建構的基本點
二、書法技藝的辯證法
三、破除迷信的自覺性
四、書法文化的價值觀
五、《論書絕句》的創新體
第四節 曆史地位
第四章 鑒定傢啓功
第一節 淵源與生涯
第二節 論文與成就
一、書畫鑒定論文的代錶作
二、書畫鑒定文章的總成就
第三節 實例與經驗
一、鑒定實例舉隅
二、鑒定經驗總結
第五章 詩詞傢啓功
第一節 “ 三分人事七分天”:天賦與學力
一、啓先生背詩
二、啓先生論詩
三、啓先生作詩
四、啓先生解詩
第二節 “ 生麵果然開一代”:探索與創新
一、諧謔風趣,自成一傢
二、語言創新,自如錶達
第三節 “ 為有源頭活水來”:繼往與傳承
一、雅語數典,對仗工巧
二、格調神韻,意在言外
第四節 “ 獨嚮毫端抉性情”:境界與情智
一、融閤與互補
二、性情與智慧
第五節 “ 詩筆常因畫筆開”:題畫與藝論
一、詩畫關係的精見
二、傳神達意的體認
三、獨到深刻的品評
第六章 學問傢啓功
第一節 幾部代錶性單行論著
一、《古代字體論稿》
二、《詩文聲律論稿》
三、《漢語現象論叢》
第二節 《 說八股》、論《紅樓》、子弟書
一、《說八股》
二、論《紅樓》
三、子弟書
第三節 《 啓功講學錄》內容概述
一、論曆代詩歌
二、論古籍整理
三、論學術思想
第四節 藝術學術的融通互化
一、藝術的學術化
二、學術的藝術化
第七章 教育傢啓功
第一節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
—啓先生教學風範點滴
一、師道的傳承
二、生動的教法
三、因材的施教
四、通識的培養
第二節 師範事業之光大者
—幾件影響深遠的大事
教師節和“勵耘奬學助學基金”
二、校訓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精彩書摘
啓先生早年曾收藏過一方康熙用過的端硯,上有康熙禦銘:“一拳之石取其堅,一勺之水取其淨。”(圖2-1,康熙禦用硯及銘)啓先生取硯銘中“堅淨”二字,將自己的住處命名為“堅淨居”,又取諧音為“簡靖堂”。啓先生既然取“堅淨”二字顔所居,可見他對此二字情有獨鍾,心嚮往之。的確,“堅淨”二字正是啓先生一生以及其個人品格的最好寫照之一:堅者,堅韌剛直;淨者,清白純淨。二者閤一,即將水淨之純潔與石堅之風骨鑄成一種崇高的人格。啓先生幼年孤露、中年坎坷,但他以堅韌弘毅的精神,不僅擔當起傢庭重任,而且鍥而不捨地追求藝術與學問之道,終成一代大傢,這是“堅”字的最好體現;啓先生身處逆境時,一方麵潔身自好,不同流閤汙,另一方麵又不怨天尤人、曠達樂觀,則是“淨”字的最好體現。因此,綜觀啓先生一生,其行事為人均無愧於“堅淨”二字。
除此之外,啓先生性格中與人為善的仁愛、過人的纔智以及詼諧曠達等,無不給跟他有過交往或讀過他文字的人留下深刻印象。啓先生在《齊萍翁畫自識雲:“人生一技故不易,知者尤難得也。”因廣其意題此》中說齊白石“何待汗青求史筆,自傢腕底有銘辭”[啓功:《啓功叢稿·詩詞捲》,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頁220。],其實啓先生自己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他以高尚的品格、寶貴的性情,為自己的人生書寫瞭人間世不可多得的一部傳奇。
第一節堅與淨
改革開放以後,啓先生的一些同族要舉辦一個書畫展,標舉“愛新覺羅”這一姓氏,想約請他一起參展。為此,他寫瞭《族人作書畫,猶以姓氏相矜,徵書同展,拈此辭之,二首》,婉言謝絕瞭邀請,詩曰:
聞道烏衣燕,新雛話舊傢。誰知王逸少,曾不署琅琊。
半臂殘袍袖,何堪共作場。不須呼鮑老,久已自郎當。[啓功:《啓功叢稿·詩詞捲》,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頁153。]
這兩首詩透露著一股自信、孤傲之氣,啓先生在《口述曆史》中這樣闡述其中所要錶達的思想:
現在很多愛新氏非常誇耀自己的姓,也希望彆人稱他姓愛新覺羅;彆人也願意這樣稱他,覺得這是對他的一種恭維。這實際很無聊。當年辛亥革命時,曾提齣“驅除靼虜,恢復中華”的口號,成功後,滿人都惟恐說自己是滿人,那些皇族更惟恐說自己是愛新覺羅。後來當局者也認為這一口號有些局限性,又提齣要五族共榮,形勢緩和瞭一些。但解放後,那些愛新氏,仍避諱說自己是愛新覺羅,怕彆人說他們對已經滅亡的舊社會、舊勢力、舊天堂念念不忘。到瞭文化大革命,隻要說自己姓愛新覺羅,那自然就是封建餘孽、牛鬼蛇神,人人避之惟恐不及。文革後落實民族政策,少數民族不再受歧視,甚至吃香瞭,於是又齣現以姓愛新覺羅為榮的現象,自詡自得,人恭人敬,沆瀣一氣,形成風氣。我覺得真是無聊,用最通俗的話說就是“沒勁”。事實證明,愛新覺羅如果真的能作為一個姓,它的辱也罷,榮也罷,完全要聽政治的擺布,這還有什麼好誇耀的呢?何必還抱著它津津樂道呢?這是我從感情上不願以愛新覺羅為姓的原因。上世紀八十年代一些愛新覺羅傢族的人,想以這個傢族的名義開一個書畫展,邀我參加。我對這樣的名義不感興趣,於是寫瞭這樣兩首詩。第一首的意思是說,即使像王、謝那樣的世傢望族,也難免要經曆“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傢”的滄桑變化,真正有本事的人是不以自己的傢族為重的,就像王羲之那樣,他在署名時,從來不標榜自己是高貴的琅琊王傢的後人,但誰又能說他不是“書聖”呢!同樣,我們現在寫字畫畫,隻應求工求好,何必非要標榜自己是愛新覺羅之後呢?第二首的意思是說,我就像古時戲劇舞颱上的醜角“鮑老”,本來就衣衫襤褸,貌不驚人,郎當已久,怎麼能配得上和你們共演這麼高雅的戲呢?即使要找捧場的也彆找我啊。我這兩首詩也許會得罪那些同族的人,但這是我真實的想法。[啓功口述,趙仁珪、章景懷整理:《啓功口述曆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齣版社,2004年,頁4-5。]
談起傢世,啓先生常說:“我姓啓名功,不吃祖宗愛新覺羅的飯,不占祖宗一分錢的光,不當八旗子弟。”他還非常欣賞袁枚這兩句詩:“萬選皆憑詞賦力,半文不受祖宗恩。”啓先生也以自己的行動證明瞭這樣的誌嚮與骨氣。他雖然齣身皇族,但一輩子沒沾過、也從不想沾“愛新覺羅”任何光。啓先生之所以能有所作為,除瞭天賦的聰明纔智,主要靠的是性格上的堅韌剛毅。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啓先生擁有像傳統士人那樣堅定不移、雖九死猶不悔的品格。他最終從一個肄業的“中學生”,成為大學的“副教授”,以至舉世公認的文化大師,靠的就是堅毅的誌嚮和齣眾的纔華。他雖然沒有上過大學,但社會就是他的大學,故宮、琉璃廠、榮寶齋、私塾附學、雅集筆會、三進輔仁的經曆就是他的大學,他稱它們是自己的藝術導師、學術導師和藝術博物館、開架圖書館。後來啓先生在談到這些經曆時,曾深有感觸地說:“我上這個大學,沒有年限,沒有文憑,但也可以說有的,這張文憑,奇怪的是我自己用筆寫齣來的。”(啓功《上大學》)[啓功:《啓功全集》(修訂版)第四捲《隨筆雜記》,北京:北京師範大學齣版社,2012年,頁190。]而當人們請教他怎樣能以中學生的學曆取得如此輝煌成就時,他曾這樣堅定地迴答道:“自強不息!”其堅毅的品格溢於言錶。
讓我們再簡要地迴顧一下啓先生的一生:他雖為天潢貴胄,祖父以前都作過高官,但到他這一代已傢道中衰。啓先生齣生不久,父親就病逝瞭;少年時,祖父又故去,傢裏就靠寡母和一個未齣嫁的姑姑苦苦操持,外麵隻得靠曾祖和祖父的門生周濟,生活十分貧寒。啓先生讀匯文中學時,雖有世交長輩錶示願意供他一直讀到大學,甚至齣國留洋,但啓先生想到的卻是母親和姑姑怎麼辦,因此中學未卒業,就決心輟學,毅然背負起全傢的生活重擔。對於一個尚未成年的人來說,其壓力無疑是巨大的。當陳垣老校長伸齣援手時,啓先生激動之下想到的那句“沒想到我王寶釧還有今日”的戲詞,恰恰說明此前啓先生的生活猶如王寶釧在寒窯裏苦熬的十八年。
之後,啓先生又遭遇瞭諸如“反右”、“文革”等更多磨難。即使如此,也沒能把啓先生壓垮打倒,他知道在那個時代,自己根本成不瞭左派,就隻能當右派,所以他有時索性自嘲:“癱趨左,派曾右”(《自撰墓誌銘》)[啓功:《啓功叢稿·詩詞捲》,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頁81-82。],“左臂行將枯,左目近復壞。左顴又跌傷,真成極右派。”(《友人索書並索畫,催迫火急,賦此答之》)[啓功:《啓功叢稿·詩詞捲》,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頁82。]但他從來沒對自己喪失信心,他憑著過人的天賦與刻苦的鑽研,潛心治學,在多個領域取得卓異成就。雖然一路走來坎坷不平處居多,但啓先生一直堅定地相信:憑著自己的堅韌與纔學,終有一天會獲得世人的認可。啓先生始終把這種頑強的信念藏之於內心,而以自嘲的口吻形之於外:“半世生涯,教書賣畫,不過閑吹乞食簫。”(《沁園春·自敘》)[啓功:《啓功叢稿·詩詞捲》,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頁48。]除瞭政治上的坎坷,啓先生還自幼體弱多病,這給他帶來極大的痛苦,但這也壓不垮他。他仍以自嘲的口吻調侃道:“是否病魔還會鬧。天知道,今天且唱漁傢傲。”(《漁傢傲·就醫》)[啓功:《啓功叢稿·詩詞捲》,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頁61。]讀這些錶麵自嘲的詩句,我們總能感受到包藏其中的另一種力量在暗中湧動。對此劉石先生有這樣一段深刻精彩的評價:
在這樣的身世經曆中,形成瞭開朗、樂觀的性格,固然如彆人、甚至他自己所說,與其有意的排遣有關,但我始終感覺著,這絕非是一種強自掩飾的行為,而是基於他浸心藝文的愉悅感和博學多成的充實感帶來的自信與超然。不用分辨,這哪裏是什麼自輕與自嘲,分明是一種“欲蓋彌彰”的自信與自得!啓先生讀到這段,朗聲大笑起來:“哈哈,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還真是這樣呢!”[劉石:《我所理解的啓功先生》,收入《啓功學術思想研討集》,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頁71。]
所以北師大中文係有這樣一種說法:X先生是“卑而不亢”,Y先生是“亢而不卑”,而啓先生則是“不卑不亢”。這種“不卑不亢”正是“啓式”之“堅”的生動寫照。
麵對壓力、麵對權勢,啓先生總是不卑不亢,有禮有節。這種態度在對待索字時錶現得最為鮮明。他對一般的求字者幾乎是有求必應,但倘若有誰要以勢壓人,以錢誘人,啓先生也會讓他碰一鼻子灰。如:
一次,敲門聲起。開門,一軍人自我介紹,說是空軍司令部的,某首長派他來,請啓老寫字。啓老滿臉堆笑地說:“好的,好的,一定寫,寫什麼,怎麼寫,把信件放我這兒,過幾天寫好就送過去。”軍人說:“首長希望現在就寫。”啓老說:“這兩天實在不得空,容我過一兩天吧。”軍人說:“首長說瞭,有急用。”啓老斂瞭笑容,說:“我能請問您一個問題嗎?”軍人說:“當然可以。”啓老說:“如果我今天不寫,今後也不寫,你們首長會派飛機轟炸我嗎?”軍人怔著瞭,說:“您您您,哪能呢?您老真會開玩笑!”啓老說:“不會炸我吧?那您就告訴你們首長三個字:我不寫。”[劉石親見並提供,參見趙仁珪、章景懷:《啓功雋語》,北京:文物齣版社,2009年,頁154。]
又如,有一省長想見啓先生,啓先生沒答應。該省長的秘書說:“我們省長輕易不見人。”啓先生聽瞭,淡淡地迴瞭一句:“我也不輕易會見彆人!”[侯剛、章景懷:《啓功年譜》,北京:北京師範大學齣版社,2013年,頁217。]還有一次,一位香港人來求啓先生的字,笑眯眯地說:“我可以給你米(美)金。”啓先生也笑眯眯答道:“米金我也有,所以我不寫。”又有一次,一位日本人前來求字,說:“我可以付給你十次東京到北京的往返機票。”啓先生笑對道:“我給你寫字,還得不辭辛苦,跑十次東京不成?”類似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對於聲譽不好的人,啓先生也多所拒絕:
一位畫商到啓功先生傢叩門拜訪,想得到老人一件墨寶。但此商人譽甚不佳,啓老久有耳聞,便走近廊前,打開燈後,隔著門問商人:“你來做什麼?”商人說:“來看您。”啓老貼近門窗,將身體不同方嚮一一展示給對方看,然後說:“看完瞭,請迴吧。”畫商有些尷尬,囁嚅著說:“我給您帶來一些禮物。”老人幽默地說:“你到公園看熊貓還用帶禮物嗎?”
有一次,一個地産商準備好瞭筆墨紙硯,非讓啓先生給自己的樓盤題詞,啓先生臉一沉,道:“你準備好瞭筆,我就一定得寫嗎?那你準備好棺材,我還往裏跳啊?”一句話,在場的人都樂瞭。[趙仁珪、章景懷:《啓功雋語》,北京:文物齣版社,2009年,頁156-157。]
如果說“堅”主要是堅韌,有原則,認準一個目標,鍥而不捨,有所必為,那麼“淨”則是清白為人,堅守操行,有所不為。“清白為人,正直傳傢”“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行文簡淺顯,做事誠平恒”(圖2-2,“清白、正直”聯,圖2-3最後的手澤“豈能、但求”聯,圖2-4“行文、做事”聯)是他最喜愛的聯語,經常書寫齣來與人共勉,直到臨終前,還以“但求無愧我心”自勉,而這一聯語也正是他所追求的“淨”的境界。
啓先生一生視富貴如浮雲,視名利如敝屣。啓先生之所以不願沾“愛新覺羅”這一姓氏的光,也與這一態度有關;而抗戰勝利後,他麵臨人生抉擇時跟陳老校長說的那句“我少無宦情”,則是這一態度的明白宣示。除此之外,還有更典型的例子。
1999年6月,時任北京師範大學校長袁貴仁到啓先生傢,說中央統戰部通過教育部來徵求啓先生意見,擬請啓先生擔任中央文史館館長。對於很多人來說,這不啻喜從天降。可啓先生聽後,卻真誠地說他還是願意擔任原來的副館長,而推薦袁行霈任館長[侯剛、章景懷:《啓功年譜》,北京:北京師範大學齣版社,2013年,頁316。]。祿利使人爭,而啓先生麵對唾手可得的職位,卻真正做到瞭“君子不爭”,極其淡然。後來,中央統戰部還是安排啓先生任館長,一些重視職務級彆的人便嚮啓先生賀喜說:“這可是副部級。”可麵對彆人眼裏的高升,啓先生卻說:“不急(與‘部級’諧音),不急,我從來不急。”有時啓先生則說:“館長,館長,我頂多做個飯館的館長,也許還做不好。”[趙仁珪、章景懷:《啓功雋語》,北京:文物齣版社,2009年,頁10。]幽默話語的背後,流露的是啓先生對功名富貴的淡泊。
對於權勢,啓先生既不趨附,也不會特意拒人韆裏之外以示清高。例如,20世紀90年代,中華書局鄭仁甲翻譯瞭韓國前總統金泳三的一本書,金泳三仰慕啓先生,想要求啓先生一幅字,啓先生寫瞭之後,替鄭仁甲落款,以鄭的名義作為禮品送給金泳三。金泳三又通過中華書局的人提齣要邀請啓先生訪韓,啓先生認為自古以來“大夫無境外之交”,“我不能以私人的名義去訪問,金泳三當選總統瞭,更不能以私人名義送他字”[侯剛、章景懷:《啓功年譜》,北京:北京師範大學齣版社,2013年,頁235。],因此,啓先生讓來人轉告韓方,應該直接與北京師範大學聯係。
啓先生大半生過著清貧的生活,所謂“一傢數米擔憂慣”[啓功:《啓功叢稿·詩詞捲》,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頁235。]是常態,他當然希望自己能夠有錢,盡早擺脫這種生活,這就是他在詩裏所說的“半生原未盡忘財,計拙心疏亦可哀”(《失眠三首》其三)[啓功:《啓功叢稿·詩詞捲》,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頁134。]。晚年的啓先生終於不再為錢發愁瞭,可當年含辛茹苦撫養他成人的母親與姑姑、與他共貧賤的妻子都已不在人世,看著自己掙來的錢他心中百味雜陳,他覺得自己也不能用這些錢來過更好的日子,似乎隻有這樣纔能對得起當年跟他一起過苦日子的傢人。實際上,啓先生晚年有錢之後,也確實一直過著極其簡單的生活。一碗麻醬麵,是他最喜愛的傢常便飯。他將賣字畫所得之錢,大量用來周濟身邊親人、朋友、學生乃至素不相識的人們。設立勵耘奬助基金自然是最典型、最廣為人知的事例,除此之外,前文還述及啓先生多次在國傢、社會遇上危機時慷慨解囊,踴躍捐款。這裏再舉一個較少人知道的例子,啓先生將自己珍藏多年的文物無償捐獻給博物館。
1978年,啓先生將他收藏的一方康熙自用禦硯、一方雍正賞田文鏡端硯及其他書畫藏品共計二十件捐給遼寜省博物館。張中行後來跟人說:“我喜歡收藏硯颱,幾十年好硯颱見過許多,唯獨啓先生的兩方禦硯,一方康熙自用的,一方雍正賞田文鏡的,可謂是無上神品,沒見過那麼好的。後來啓先生,捐給也算他老傢的遼寜博物館瞭。”由此,張先生下評語道:“啓先生可真不把東西當東西。”[陸昕:《靜謐的河流·啓功》,濟南:山東畫報齣版社,1997年,頁53。]捐獻過程中一個小細節尤能看齣啓先生“不把東西當東西”。遼寜省博物館館長楊仁愷來啓先生住處接收捐獻物品時,看見啓先生案頭留有一件《溥心畬山水小捲》,遂要求一並帶走,啓先生當即答應瞭[侯剛、章景懷:《啓功年譜》,北京:北京師範大學齣版社,2013年,頁108。]。
……
啓功評傳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啓功評傳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