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自“明治維新”開始到1945年8月宣布無條件投降,日本在不到百年的時間裏一度傲視亞洲、稱雄太平洋,卻又在數年間摺戟。一支締造半個世紀之久的強大海軍轉瞬灰飛煙滅,與近代日本的海上戰略有著直接的因果關係。本書《負枷而行:近代日本國傢戰略與海上戰略的迴顧》一文梳理和迴顧近代日本的國傢戰略和海上戰略,深刻剖析這一時期日本政治體製、戰略思想、戰術指導中所埋藏的禍端;《從泗水到巽他:ABDA聯閤艦隊覆滅記》一文詳細記敘瞭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海軍如何先發製人取得勝利的輝煌頂點;《》一文則描述瞭揉碎日本帝國命脈的瓜達爾卡納爾戰役始末,該戰的勝負決定瞭太平洋戰場攻守雙方的易位,在展現瞭瓜島周邊海域的美日雙方巡洋艦編隊對決的同時,全麵介紹瞭二戰中前期美日兩國海軍巡洋艦編隊的發展曆程、戰術沿革、武器裝備及兵員素質等方麵的內容。
海報: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瞭“負枷而行:近代日本國傢戰略與海上戰略的迴顧”“爪哇包圍圈:ABDA聯閤艦隊覆滅記”“決戰瓜島爾卡納爾:1942年美日巡洋艦編隊戰記”等文章。這些篇章涉及海戰裝備、海戰曆史、海洋文化等內容,通過記述近代日本戰艦的建造曆史及參戰經曆,描繪瞭期間若乾著名海上戰事的始末,並配有相當有價值的曆史事件插圖,對海權與日本近代國傢命運的關係進行瞭係統性介紹。
作者簡介
指文董旻傑工作室,由眾多文史、軍事作傢組成,從事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世界範圍內的戰史、裝備、人物的研究、寫作與翻譯工作,通過精美的圖片、通俗的文字、獨到的視角層層解析中外戰爭,理清近現代世界發展脈絡,從軍事角度探討人類社會文化進步與發展規律。
內頁插圖
目錄
負枷而行:近代日本國傢戰略與海上戰略的迴顧
從泗水到巽他:ABDA聯閤艦隊覆滅記
決戰瓜達爾卡納爾:1942年美日巡洋艦編隊戰記
維也納體係的破裂:納瓦裏之戰(下)
精彩書摘
在國傢政治戰略層次上確定瞭“南進”和對美開戰之後,海軍所要關注的就是純軍事問題瞭。作為聯閤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在開戰初期的軍事戰略製訂上起瞭決定性作用。
當“艦隊派”下定對美開戰的決心之時,其戰略決策卻是與戰術安排完全脫節的。“漸減邀擊”的一個重要前提是日本僅以美國為對手。但在南進荷屬東印度之後,日本必將同時與美、英、荷處於戰爭狀態。假如在海軍重兵投入南洋攻略作戰之際,美國主力艦隊早早前來進攻,那麼日本將不得不停止南方作戰。即使是在此狀況下,重新部署艦隊、層層邀擊美國主力艦隊也需要相當長的時間。這種要在大於歐洲麵積數倍之戰場上,通過持久戰,自己獨立維持十幾年之想法是非常靠不住的。
曾任駐美武官的山本五十六深知,日本的國力和軍事力量遠不如美國,除瞭在開戰之初就積極作戰、先發製人,迫使美國處於守勢之外,可以說彆無他法。在1941年1月遞交及川海相的《關於戰備意見》中,他明確提齣“要有在開戰之初就決一勝負之思想準備”,“開戰之初,就猛攻猛打,摧毀敵主力艦隊,使美國海軍與美國人民的士氣沮喪到不可挽迴的地步”,否定瞭被“艦隊派”視為圭臬、以巨大空間跨度和較長時間為基礎的“漸減作戰”。山本甚至明確地將已經開始展現威力的航空兵作為這次奇襲作戰的主力,以圖實現襲擊的大跨度和突然性,這的確是日本海軍戰略思想上一次不小的革命。
從這個角度上說,否定“漸減作戰”是山本奇襲思維的亮點,因為它首先確立瞭一個大前提,匡正瞭最高決策者的頭腦發熱。“漸減迎擊”意味著長期作戰,但決策者卻是抱著“打打看”的心理冒冒失失開戰的,加上陸軍從旁慫恿,對最終將戰爭進行到何種地步異常迷茫。而山本的打法意味著承認日本最終的戰略目標是有限的,僅僅在於南方資源産地。因而攻擊所要達到的目標也是有限的,即在開戰之初摧毀美國在南方地區的力量,並使其難以在短期內得到恢復,以確保日本有足夠時間實施對南方的控製。
太平洋戰爭之初,日軍的整個作戰計劃大緻如下:首先,進攻珍珠港、暹羅和馬來亞北部,緊接著空襲呂宋島各機場以及關島、威剋島和吉爾伯特群島,然後入侵香港,並在菲律賓和婆羅洲登陸;其次,占領馬來亞全境、新加坡、俾斯麥群島、緬甸南部以及荷屬東印度的戰略要塞;最後,通過一係列的作戰行動,攻占荷屬東印度的全部領土,並占領緬甸全境和印度洋上的某些島嶼。日本計劃耗時150天完成以上動作,隨後建立起穩固的防禦圈以消化戰果。事實證明,奇襲策略是有效的。珍珠港一役,日軍以微弱損失擊沉擊毀美軍戰列艦5艘、擊傷3艘;僅僅3天後,基地航空隊又在馬來海麵擊沉瞭英國Z艦隊的“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和“反擊”號戰列巡洋艦;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守軍投降。3月9日,荷屬東印度陷落,日本得到瞭夢寐以求的婆羅洲油田;5月6日,整個菲律賓最後還在抵抗的部分——巴丹半島也嚮日軍投降。人類戰爭史上速度最快、範圍最廣的勝利之一誕生瞭,而日本人付齣的代價卻隻有15000名士兵、380架飛機和4艘驅逐艦。
拋卻戰略意義不大的印度洋作戰不論,如果把日本開戰後半年中取得的勝利看作奇襲戰,那麼接下來就應該是正麵攻擊戰瞭。但這一階段恰恰不在山本五十六事先估計的範圍內:按照他的推斷,完成第一階段作戰後,應該挾新勝之利與美國達成停戰,鞏固既得利益,但戰局的發展顯然有變為長期化的趨勢。圍繞下一階段作戰的思路,大本營海軍部(即原軍令部改稱)、陸軍部和聯閤艦隊司令部發生瞭嚴重的分歧。
山本五十六認為,在工業實力強大的美國徹底開動起來之前,日本唯一的希望就是繼續前進、力求速戰速決,令美國人一時無法承受損失而傾嚮和平。因此,他主張消滅美國在夏威夷的基地,以防止美軍重返中太平洋;而大本營海軍部則傾嚮於發動攻勢,占領新幾內亞和俾斯麥群島,以切斷美國和澳大利亞的聯係,他們甚至製訂齣瞭登陸澳洲的計劃。陸軍則反對繼續擴大正麵,主張以現有的馬蹄形占領區為基礎,構築堡壘形陣地,將中心放迴大陸上來。諷刺的是,恰恰是開戰前希望打有限戰爭的日本海軍,在“勝利病”蔓延下決定瞭繼續拉長戰綫。到1942年3月,由於美國將澳大利亞建設為反攻跳闆的跡象已經很明顯,軍令部的方案占瞭上風。但恰在此時,發生瞭杜利特空襲東京的事件(1942年4月18日)。
杜立特空襲造成的直接損失微乎其微,但它為山本在中太平洋地區發動新的攻勢提供瞭契機。5月5日,軍令部總長永野批準瞭山本五十六力主的中途島作戰計劃。中途島攻略的目標有二:首先,擴大日本現有的防禦圈,獲得一個監視珍珠港的前哨;其次,也是最重要的目標,引誘美軍太平洋艦隊主力前來決戰,並將之殲滅。如果順利達成,此後至少一年到一年半的時間內,日本不必擔心美軍反攻西太平洋。
問題在於,在發動中途島進攻的同時,海軍並沒有中止在西南太平洋地區的行動。日本實際上是同時在打兩場戰役,而且中心還相距甚遠。5月初,在珊瑚海海麵發生的激戰中,日軍瞭損失1艘輕型航母和77架飛機,且構成艦隊核心的機動部隊單位之一——第5航空戰隊(“翔鶴”“瑞鶴”)損失嚴重、不得不迴國整補,使接下來用於中途島作戰的南雲忠一機動部隊一下子損失瞭1/3的實力,而西南太平洋戰局也沒有取得任何突破,可以說是得不償失。
至於中途島戰役這場聯閤艦隊70年來的第一大戰,無論是戰役的主要倡導者山本五十六,還是具體設計中途島作戰(MI作戰)的聯閤艦隊作戰參謀黑島龜人(1893—1965),在實際操作中都齣現瞭重大失誤。為轉移美軍對實際戰役目標中途島的注意力,MI作戰設置瞭一個遙遠的次要作戰區域阿留申群島,並計劃在6月3日首先空襲該地區;隨後,6月4日,南雲中將的第一機動部隊(4艘航母)將空襲中途島機場,癱瘓其反擊能力並在附近建立水上飛機基地。在其後方約500公裏處是由7艘戰列艦、3艘巡洋艦和21艘驅逐艦組成的龐大主力部隊,由山本親率。6月6日,日軍開始登陸中途島。山本預計,在嚴格保密的情況下,美軍要到登陸開始的6月6日纔會開齣珍珠港,這樣正好落入山本的羅網;而如果美軍將阿留申群島方嚮判斷為主戰場,提前齣動,則可能遭到日軍南、北兩支艦隊的夾擊。決戰中以機動部隊為先導,戰列艦隊隨後跟進進行殲滅作戰。
然而,如此龐大精密的計劃,對個中所有部分都有明確的分工安排,也注定瞭其在靈活性上的欠缺。特彆是其中的不可思議之處——一切圍繞著登陸部隊運轉。因為無論登陸中途島還是攻占阿留申群島,都隻是次要的戰術任務,真正的目標是誘齣美國艦隊主力並予以消滅;但在實際作戰中,日軍優先考慮的卻是戰術需要。例如,不等待第5航空戰隊補充完成就發起作戰,而原因之一是6月初的月光可以為登陸提供理想的光照;整個艦隊的行動又必須考慮到行動緩慢的運輸船隊。從集中力量的基本軍事原則上說,分齣2艘航母前往阿留申群島已是敗筆,而主戰場中減少到4艘航母的南雲艦隊也無力同時空襲中途島和消滅擁有3艘航母的美軍主力艦隊。當破譯瞭日方情報的美國艦隊在6月4日突然齣現在中途島海麵時,所謂的“命運的五分鍾”也就隻是日本人一塊可憐的遮羞布罷瞭。
中途島的慘敗雖然嚴重,但並非終結。之後的瓜達爾卡納爾戰役纔是揉碎日本帝國命脈的“血肉磨盤”。受運輸能力和燃料的限製,日本無法一次性投入占有絕對優勢的力量改變戰局,隻有陷入可怕的持久戰,“不會打仗”,尤其是不會在占據相對優勢的局麵下打仗的問題也完全暴露瞭齣來。
日本在戰爭初期能取得勝利,是以有針對性的計劃,以及“精兵戰略”下訓練齣的優秀海軍航空兵及其裝備為基礎的。但隨著戰爭的曠日持久,這點微薄的優勢也迅速消耗殆盡;與此同時,戰略指導的陳腐與短視,對關鍵性技術因素的忽視(尤其是情報戰和雷達),在用兵、用人上的種種失誤卻日益暴露齣來。以“決戰主義”為目標、在“艦隊派”主導下建成的聯閤艦隊雖然擁有強大的火力和進攻機器,在正麵作戰中錶現良好,卻沒有相應的後勤補給與保障措施,也不重視對敵方類似目標的打擊。結果時間越長,敵人補充和增長得越快,自身卻始終處於不斷萎縮之中,最終決定瞭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中難逃失敗的命運。而決定這一切的最根本前提恰恰是:資源和國力貧乏的日本根本不足以應對一場持續達數年之久的現代總體戰爭。
在瓜達爾卡納爾的戰役中,日本海軍有2362名飛行員戰死;之後持續達一年半的所羅門基地航空戰中,日本海軍更是損失瞭7096架飛機和7186名飛行員。開戰時的精兵已經損失殆盡,但戰情十分緊迫,為滿足前綫需要,飛行員的訓練時間不得不受大幅縮減,僅完成起降、編隊、投彈等基本科目的操演,航空隊就被匆匆派上前綫。到1944年初,絕大多數日本海軍飛行員隻能接受不到300小時的飛行訓練,而他們的對手美國飛行員則是在500小時以上。海軍主力第1航空戰隊搭載的第601航空隊一半以上飛行員隻有9個月空中經驗(自飛行學校畢業起),與開戰前航母飛行隊14%的新手率相比,有51%的飛行員是剛剛結束訓練課程、從未參加過實戰的“菜鳥”。“那些在戰前甚至連做夢都沒有想過能接近戰鬥機的人,現在都被派齣去打仗瞭。”
由於體製問題,日本陸、海軍之間的矛盾一直未能獲得解決,要實現作戰上的配閤,以及開展統一作戰都極為睏難。而根據明治憲法,負責作戰、用兵的軍令係統是與政府體製內的軍政係統(陸、海軍兩大臣)獨立的,作為統帥機關的陸軍參謀本部和海軍軍令部將軍隊視為私産,甚至對首相和政府也多有隱瞞。在擔任軍令部第一部(作戰)部長的福留繁主使下,海軍對東條首相隱瞞瞭中途島戰敗的情況,直到一個多月後,東條纔從其他途徑得到瞭4艘航母沉沒的慘痛消息。不過這班人雖然仗沒打贏,脾氣倒是越來越大。1942年12月6日深夜,參謀本部第一部(作戰)部長田中新一在首相官邸直接嚮首相兼陸相東條要求加徵奪迴瓜島所需的船舶,當東條錶示不同意時,田中竟指著後者的光頭大罵“八嘎”!
1943年9月30日,禦前會議通過大本營製定的《今後應采用之戰爭指導大綱》。新大綱的核心在於,中止自瓜島撤退以來在東南太平洋方麵持續進行的日美消耗戰,抓緊時間建立“絕對國防圈”,以求得戰略緩衝;在此期間,力求迅速充實以航空兵力為中心的陸海軍戰力,以主動對付美軍反攻高潮。換句話說,大本營已經決定放棄自開戰以來一直采用的“速戰速決”戰略指導,確立持久戰方針。“絕對國防圈”的範圍包括韆島群島、小笠原群島、內南洋中部和西部以及新幾內亞西部、巽他、緬甸等地區,最前沿由班達海(位於南摩鹿加)方麵後撤至東西加羅林諸島—馬裏亞納群島一綫。在“絕對國防圈”範圍內,日軍既要保持內綫打擊敵人的自由,又要阻止敵軍空襲防衛圈內重要的資源産地和交通綫,至少維持一到兩年時間。在兩年後,當日軍力量已經足以恢復到發動大規模攻擊時,再相機選取地點,進行戰略決戰。
問題在於,日本政府采納“絕對國防圈”建議之時,美軍的反攻已經開始瞭一年多,並且勢頭越來越猛。而“絕對國防圈”的建成和鞏固至少還需要一年半的時間,以日本捉襟見肘的國力,要在如此之長的時間內維持這樣一條防綫並拒絕與美軍進行消耗性交戰,無異於癡人說夢。美國人很快就打上門來,逼迫著來不及完成飛機增産和船舶徵用的日本人提前進行決戰。1944年6月,美軍兵發馬裏亞納群島,日軍不得不動用其兩年來積蓄的全部力量,發動戰略決戰“阿號作戰”。
發生在菲律賓洋麵上的“阿號”航母決戰,日方稱“馬裏亞納海戰”,美方稱“菲律賓海海戰”。象徵著日本海海戰榮光和東鄉元帥亡靈的Z字旗,在聯閤艦隊的曆史上第三次升起。不獨如此,“阿號作戰”還被視為日本海軍30年來精煉的對美漸減戰略的集大成者,具有總決戰的意義。經此一役,日本海軍喪失大型航母3艘、艦載機600餘架,兩年來慘淡經營所積聚的反攻力量被完全摧毀。更具曆史意義的是,“阿號作戰”的慘敗有力地證明:即使是在作戰計劃完備、戰術設計高超、握有天時地利和先發製人的情況下,聯閤艦隊也已經沒有能力取得一場大規模決戰的勝利瞭!到萊特灣之戰後,聯閤艦隊大型艦艇損失殆盡,再也無力改寫戰局。
“戰爭前途本來一清二楚,但又不能不打這場戰爭,我國的悲劇也就在這裏埋下瞭根源。這場戰爭一定要打下去……而奇跡卻始終沒有齣現。”(淵田美津雄語)
……
海戰事典009:海權與日本近代國傢命運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海戰事典009:海權與日本近代國傢命運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