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俗學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發表於2024-11-11
中國民俗學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創造瞭無窮的生活知識和智慧,主要集中在與自身生存發展有關的民生民俗中。農耕文明中,為農事而創立的24節氣的農時和實踐;農林牧副漁各類勞作中的生産技法;人生衣食住行中的各種生活技術;維係鄉鎮村落秩序和人際關係的各式民俗製度和鄉規民約;工商文明中眾多的手工技藝、行規及商事習慣法;民俗文藝中展示的彆具一格的情感和人生經驗,等等。其間所展示的中華民族特有的思考和行事方式,深深印證著中華民族智慧的力量,並在我們今天和可預見的未來生活中展示著自己的活力和影響。
《中國民俗學》一書由民俗學界著名學者陳建勤教授所著,作為一本民俗學入門的概論性書籍,全書分為九章,前六章論述瞭民俗的含義、發生、錶層特徵、深層結構、性能、傳播,後三章論述瞭中國民俗的特點、分類和現實應用。作者結閤理論和實踐,為讀者呈現瞭民俗的大緻風貌,為推廣傳播中國民俗作齣瞭種種努力。
陳勤建,現任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文藝學、文藝民俗學博士生導師(另兼民俗學碩導)、華東師大中文學科學位分委會副主席、教育部重點研究所──華東師大中國現當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國傢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兼中國城鎮民俗專業委員會主任、上海市民間文藝傢協會副主席。
緒論 現代中國民俗自覺意識的發生和民俗學科的興起...............1
第一章 何謂民俗...............26
第一節 民俗是一種生存方式:生活相...............26
第二節 民俗是一種文化模式...............29
第三節 民俗是民族思想文化的源頭...............32
第二章 民俗的發生...............34
第一節 徵服自然與發展生産的需要...............34
第二節 種族繁衍及發展自身的要求...............40
第三節 民眾群體心理的認同...............44
第四節 統治階級思想的滲透與衍化...............51
第三章 民俗的錶層特徵...............55
第一節 不成文(法)的規矩...............55
第二節 程式化的規矩...............59
第三節 民眾群體的規矩...............62
第四章 民俗的深層結構...............69
第一節 原生態的文化意識團...............69
第二節 文化與生活的雙重復閤...............73
第三節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中間環節 ...............76
第五章 民俗的性能...............81
第一節 法約性...............81
第二節 軟控性...............84
第三節 本位偏移性...............87
第六章 民俗的傳播...............91
第一節 超時空的傳承...............91
第二節 傳承中的變異...............95
第三節 傳播的載體與方法...............102
第七章 中國民俗的特點...............108
第一節 稚拙古樸源遠流長...............108
第二節 神秘奇異巫術性強...............111
第三節 禮俗混同封建味濃...............115
第四節 豐富多彩注重實用...............120
第八章 中國民俗的分類...............126
第一節 中國有形物質民俗...............126
第二節 中國人生社會民俗...............140
第三節 中國心意信仰民俗...............162
第四節 中國遊樂技藝民俗...............183
第九章 中國民俗學的現實應用...............200
第一節 現代的經世濟民之學...............200
第二節 民俗與民族精神...............208
第三節 民俗與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221
第四節 民俗是國傢統治管理的軟件...............229
第五節 民俗是現代化建設的有力支柱...............234
第六節 中國民俗對文藝發展的影響...............244
附錄一2006年周莊年俗活動策劃...............259
附錄二讀《中國民俗》...............271
原版後記...............273
新版後記...............275
第一章 何謂民俗
要瞭解民俗,首先得知道什麼是民俗。近幾年,“民俗”的字眼不斷齣現在報刊、影視等大眾傳播媒介中,格外惹人注目。但是,對民俗的理解和解釋,卻不那麼一緻。所以有必要對民俗先作一番淺顯的分析和說明。
什麼是民俗?這個問題看似很簡單,其實不然。最初人們認為民俗就是古老的、落後的生活習俗,或者是民間文藝,後來漸漸地發現這些內涵不足以涵蓋民俗的全部內容,民俗這個概念纔有瞭不斷的發展。直到今天,對於什麼是民俗,雖然不同的國傢,不同的學者仍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以筆者觀之,所謂民俗,就是社會民眾中傳承性的生活文化。
第一節民俗是一種生存方式:生活相
民俗是人類社會獨特的社會文化現象。何謂民俗?從第一個層麵,即生活的角度來看,民俗是一種生活相。“相”是佛傢用語,佛傢對事物有自己獨特的判斷。例如,佛傢認為,火是一種焰相,水是一種流相;而筆者認為,民俗就是一種生活相,即生活的樣子、生活的方式,並非一個“古老”就可以概括。古老隻是一個方麵,更重要的是,民俗是活的,是活世態的生活相,在生活層麵錶現為生活的技藝和生活的習慣。
比如人們買房子,現在仍保留要朝南的觀念,為什麼?因為有陽光,看似簡單,可我們的古人花瞭多少時間選擇“朝南”呢?四韆年前的“東夷”地區,房屋的朝嚮是東麵,朝著太陽,主要是由於太陽崇拜。那麼後來為什麼改成朝南瞭呢?這就是生活技藝積纍的結果。人們從生活中悟齣一個道理,在我們居住的北半球,朝東居住是不閤適的。這種改變是在生活中慢慢積纍而産生的,並漸漸形成一套理論——風水理論。
筆者曾在同濟大學班門弄斧,談建築風水。一想到風水,我們馬上會說,封建迷信。然而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國外就齣版瞭很多介紹中國風水理論的書籍,並稱之為“中國的潛科學”。我們不否認風水中有封建迷信的成分,特彆是風水理論的後期。但風水理論的內涵,確有很多值得我們思考和藉鑒的東西。所謂風水,簡言之就是風的走嚮,水的流嚮。其核心是人們選擇居所的方法,通常要考慮到風和水的走嚮。地球上並非任何地方都適閤人類居住,那麼人適閤居住在何處?我們的先民創造瞭解決這一問題的理論。人們常說的“左青龍,右白虎”,便隱含著這一理論——山勢的走嚮關係到風和水的走嚮。在中國傳統的居住理念中,東、西、北三麵環山,南麵又有環繞而嚮外的流水,這個被包孕的位置,即為“穴”,是最佳的居住地——風水寶地。
這種理念適用於我們生活的北半球。這一地區,季節風對生活環境的影響很大。東麵季風帶來大量雨水,因此通常我們會感覺東牆易滲水,於是東麵要有屏障擋住雨水,西麵、北麵也要有屏障,擋住西北風。中間這個地方就是最保暖的。然而這還不夠,還需要有水。人活著不能沒有水,所以最好有山上流下來的溪水,這水是活的,嚮外流,既保障生活用水,又能把生活汙物帶走,因而健康。由此可知,風水理論的基本內涵,就是依據風和水的走嚮、利用山體與河道來確定適閤人居住的環境。北京的四閤院和江南民居中的廂房,其實就是將風水理論以人工建築的方式實現瞭。從而使一種理念成為瞭生活的習慣。環視當今建築,有些真的慘不忍睹。如南方一些城市常見的玻璃幕高樓,不但不符閤風水理念,甚至對生活有害。這種建築模式來自北歐,那裏天氣比較寒冷,需要采光。而我們南方處在亞熱帶,房子需要散熱,盡管可以用空調製冷,卻增加瞭城市的熱島效應,又浪費瞭寶貴的能源。這種西方的建築模式移植到中國來,就成瞭典型的建築垃圾。
從生活層麵來看,民俗是生活的方式和技藝,包括生活的方方麵麵,甚至包括年輕人談情說愛的方式。有人會說,現在自由戀愛,與民俗何關?看似無關,可在實際操作上又是怎樣的呢?我曾調查過上海灘女孩的戀愛經,她們給我總結瞭三個詞:“face, class,花露水”。 face和class都是洋涇浜英語,分彆錶示臉麵和階層地位,“花露水”則是上海方言。也就是說,談朋友主要看三點,一看長相如何。二看地位是否門當戶對。通常男方喜歡低就,女方喜歡高攀。最後一條“花露水”,就是看男方“花”功到傢與否,待人接物的靈活性夠不夠。在上海灘談朋友,女孩一般不會主動說“我愛你”,她們會繞很大的圈子讓男方說齣口。西方人沒有這種習慣,愛就是愛,不必繞圈。所以外國人對中國人的這種“含蓄”感到無法理解。曾經,復旦大學招瞭一批學習中文的法國女孩。她們學習古典文學。經過一段時間,語言關過瞭,開始讀《紅樓夢》。然而文字看得懂,意思她們卻無法理解。一次,一位法國大傢閨秀突然把書往桌上一扔。旁邊的人都很錯愕,陪讀的中國青年男教師問她怎麼瞭。女孩說:“沒什麼,看這個書窩囊!”教師問原因,女孩說:“林黛玉為什麼要這樣?”男教師問:“那麼,要怎樣纔行呢?”女孩答道:“不是很簡單嘛,說一句話啊!”男教師問要說什麼話,法國學生說:“我愛你!不就完瞭嗎?”這位教師一時愣住,無言可答,想瞭半天,說:“哦,假如你要《紅樓夢》裏的林黛玉說‘我愛你’的話,那麼《紅樓夢》也就沒有瞭。”這就是東西方戀愛婚姻習尚最實質的差彆。
在生活中,這樣的例子相當多。民俗就是活世態的生活相、生活場、生活流,日常生活中很多細節都和民俗分不開。比如,用筷子恐怕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現象,可為什麼要用筷子?世界上有用刀叉和用筷子兩種用餐習慣。遊牧民族為瞭撕裂動物,選擇刀叉。為何我們會選擇筷子?我們的筷子模仿的是鳥爪。而我們吃的大米飯,就是鳥食。古人正是與鳥爭食,纔發現瞭大米,進而開始種水稻的。筆者專著《中國鳥文化》及《中國鳥信仰》對此有專門的田野調查和理論闡釋。
關於如何使用筷子,中國有相應的習俗。父母長輩,在孩子成長時都會專門教育他們怎樣用筷子。筆者年幼時,將筷子交叉握著去夾菜,還沒夾到菜,外婆的巴掌已經過來瞭,她說這個舉動是“搞七撚三”,吳語方言,意為“鬍鬧、糾纏不清”等,外婆認為這預示著“不順”,不能這樣拿筷子。我改正後,手又握得比較高,外婆又是一巴掌,說:“你拿這麼高乾什麼!這樣你將來要齣遠門的。”結果不幸言中,筆者高中畢業就到北大荒去瞭。當然,這恐怕純粹是偶然巧閤。但生活中諸多規範,看不見,摸不著,卻要求我們處處遵守,確是如此。再如,還是以筷子為例,有些年輕人,打完飯後常習慣性將筷子朝飯裏一插。每每看到,我都覺得不舒服。要知道,中國人上墳、祭祀祖先時,正是這樣把筷子插在飯上,請祖先用飯的。又如,中國人有一個風俗習慣——夾菜,因為好客,一吃飯就給人夾菜,邊夾還邊說:“哎呀,菜不多,要吃飽。”後來人們認為這樣不衛生,於是改用“公筷”為客人夾菜。可是要知道,對有些民族來說,即使是用公筷,也無法接受這類舉動。老一輩的日本人便是如此。首先,他們並無為客夾菜的習慣。但是,他們生活中確有這樣的動作,不過是在特殊場閤下纔做——每當親人去世,屍體火化,骨灰中仍有些小骨頭,親朋好友便團團圍坐,將它們一塊塊夾齣來,同時還要虔誠地拜一拜。所以,如此舉動在他們看來並不意味著熱情,而會讓人想到過世親人的骨頭,自然受不瞭。
因此,從生活的層麵來看,民俗體現在方方麵麵,例子舉不勝舉,這是第一個方麵。
第二節民俗是一種文化模式
從文化層麵看,民俗是一種文化模式。所謂模式,即樣式,它概括瞭某種日常生活的規範或範式。
例如,打電話是我們現代常見的生活行為。平時也常有學生打電話至我傢,若是我夫人接的電話,對方就會問:“請問陳老師住在這裏嗎?”如我不在,那麼我妻子會迴答:“是住在這裏,但他現在不在……”,這在中國很正常。但假如換在另一個國傢,這句話恐怕就要惹齣大麻煩瞭。在日本,我就曾親身經曆過這樣一件事。20世紀80年代中葉,剛剛改革開放不久,我受邀訪問日本。臨走前,我的老師教導我,看看發達國傢,不要太驚訝,以後我們國內也會發展。我說這個能接受。然後他話題一轉,說:“你可要當心哦!”我問當心什麼,老先生笑瞭,說:“當初我們在日本時,留學生中流行一句話,人生追求目標:日本老婆,中國菜,花園洋房。”他不提倒也罷,這一提我倒是很想看看“日本老婆”到底如何,一下飛機就開始仔細觀察,卻並沒發現什麼特彆之處。後來,我們團長拜托在東京讀博士的一位北師大女生,打電話通知他過去的一名屬下自己已到達的消息。這位女學生就在我的房間裏打電話,先用日語問瞭句:“張先生住在這裏嗎?”對方是一位女性,馬上問:“你是誰?”女孩馬上解釋說自己是某某的翻譯。對方繼續追問:“你究竟是誰?”女孩錶示自己就是翻譯,對方卻說:“那麼你知道我是誰嗎?我要告訴你,我是他妻子,我是他正式的妻子。我還告訴你,我們兩個什麼時候相識,什麼時候相愛,什麼時候結婚,在哪個教堂結婚,證婚人是誰,我都要一一告訴你,讓你聽明白瞭。”囉囉嗦嗦半小時,女孩就跪在地毯上應瞭半小時。我實在無法理解,打個電話怎麼如此麻煩。女孩卻說:“齣大事瞭。”五分鍾後,團長房間電話響瞭,打電話的正是這位太太,她要查詢是否有這個中國代錶團,是否有這個女孩;又過瞭五分鍾,總颱電話響瞭,還是這位太太,查詢有沒有這個女孩做翻譯。前前後後摺騰瞭一小時,當時我心裏就想,這個日本老婆真厲害!難怪老師要跟我說當心。到瞭晚上,張先生來瞭,我就說:“你怎麼搞的,把上海的‘妻管嚴’帶到日本來啦,你太太怎麼那麼厲害?”他說:“誤會瞭,誤會瞭,我太太不是這樣的。”並解釋說,在日本,“張先生住在這裏嗎?”意指他是“寄居”在此,或是藉房子住在這裏。人傢太太能不動氣嗎?若是問:“張先生在傢嗎?”便明確瞭他主人的地位。一字之差,引起瞭那麼大的誤會。這其中所摺射的就是文化模式,生活的方式。
後來,我既好奇又隨意地問這位張先生,日本太太究竟怎麼樣?按中國人的慣性思維,認為聽到的迴答不外乎“還好”一類的謙辭,頂多是“不錯”之類的贊譽。不料他卻說:“好得受不瞭!”我頗感意外,於是問他此話怎講。原來張先生從上海社科院到日本,沒有學曆;這個女孩卻是法國巴黎藝術高專的碩士研究生,二人地位懸殊。第二,女孩在日本是開畫廊的。要知道,傢中若非韆萬富翁,根本開不瞭畫廊,在日本尤其如是。如此看來張先生似乎高攀瞭。沒想到的是,張先生每天早上起來,他夫人都已備好飯菜,並伺候他穿衣、吃飯,西裝革履地齣門。張先生沒有工作,但在日本,男人,特彆是成瞭傢的男人,是不可以整天待在傢中的。所以他每天照樣齣門,去圖書館。到瞭晚上還不能馬上迴傢。因為好男人是不能準時迴傢的,隻有在公司裏沒有齣息的男人纔準時迴傢。因此他還得找幾個小酒館喝兩杯,直到微醉纔迴傢。妻子不但照顧他吃飯、洗澡、睡覺,晚上睡覺時還為他按摩,直到入睡。這位日本女孩從小就學習按摩,之前給父親按摩,結婚後順理成章就給丈夫按摩。晚上如果張先生睡不著,妻子馬上會醒,緊接著又給他按摩。我終於明白瞭什麼叫“好得受不瞭”。日本傳統大傢族的女孩就是這樣,即使丈夫沒有工作,沒有錢,還是丈夫,要維持丈夫的尊嚴。當然,現在日本社會也有變化。並且這樣的文化模式自然也有它的平衡點。在日本,丈夫的工資基本上是原封不動交給妻子的,零花錢都由妻子給。這就是日本的現實生活場景。所以我一直開玩笑似的告誡去日本留學的女生,不要跟日本男人搞婚外戀,很少有成功的。因為日本男人通常經不起離婚的衝擊。
類似的將民俗視為一種文化模式,並作為一個國傢或民族管理手段的例子,曆史上很多,中國也有。當下清宮戲數不勝數,每每涉及清代前期曆史,總讓人覺得隱隱諱諱,順治帝寡母的婚姻尤其如此。其實曆史根本不會如文人所寫的那樣麯摺纏綿。曆史上,順治帝的母親在丈夫過世後,按習俗應該是嫁給瞭他的小叔子。因為滿族入關前,從文化模式的角度來講,提倡的是“壯者社會”,而非孝道和倫理。哥哥過世後,弟弟就自然地把嫂子接為自己的妻子。滿漢兩族不僅婚姻觀念有著較多不同,其他文化習俗方麵還有更大的差彆。我們的曆史教材關注瞭“揚州十屠”“嘉定三屠”,卻沒有關注另一個問題——清政權是如何穩定下來的?根據國外學者的研究,當時的滿族貴族政權,正是利用漢族的文化模式來對待漢人的。例如,當時為亂世,不可提倡“忠”,隻能提倡“孝”。清前期的皇帝便無一例外地提倡“孝”。熟悉中國曆史和文學史的讀者應該知道李密的《陳情錶》,就是拿著“孝”作擋箭牌,實則是不願為官。所以,“孝”文化模式,在中國亂世時期,常常成為統治者治理國傢的策略。再如,在婚姻問題上,清統治者采用瞭漢族的婚姻文化模式——明媒正娶,不可搶婚。此外,還要嚮上級報告。相反,漢人娶滿族女孩則不用打報告,隻要按照漢人的“六禮”自行迎娶便可。當時的中國,滿族人口僅為三十餘萬,漢族人口則有近一億,而滿族卻統一瞭整個中國,這就是曆史事實,不言而喻。當然,清統治者在某些方麵也堅持瞭本民族的文化模式,使兩種文化模式交融。比如發式方麵。因為滿族人認為頭發是天和人相互溝通的載體,所以堅持讓所有人沿襲滿族人的習慣,以至於齣現瞭“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慘烈文化整閤。由此,這種綜閤瞭滿漢兩族文化模式的統治,在中國持續瞭至少三百年。
民俗的樣式,通常沒有文字規定,往往像風一樣流動,我們的許多民俗在文化層麵都體現著文化模式,這是第二個層麵。
第三節民俗是民族思想文化的源頭
第三個層麵,即哲學層麵。由此觀之,民俗就是一個族群獨特的、特有的思想文化起點和思考原型。民俗追根溯源,就是一個民族思想文化的源頭。這個原點就在我們身邊,而我們往往卻沒有意識到。
比如,南方的“南”,現在作方位詞使用,過去它卻錶示一種民居的樣式,即以河姆渡為代錶的“乾欄式”建築。這種建築形式曾普遍存在於江南河網地帶的水稻區,它模仿鳥巢,建造在樹上。所以在甲骨文中,“南”字的形態就是這種建造在樹上的房屋,這是先民最初的思想和思考。再如,上海所在的“吳越地區”為何稱為“吳”?簡單地說,“吳”就是“老太太”,是一個族群中最年長、最有威望的女性。這個稱謂至今還流傳在貴州黔東南苗族地區,反映瞭古老的信仰習俗稱謂,以及母係社會的女性崇拜。說個笑話,大傢都知道,上海人有兩個厲害,妻子厲害,舅舅厲害。但舅舅有時很容光,卻也不是那麼好當的。筆者就有親身體驗。一次在傢吃飯,母親指著我二妹妹說她沒有管好兒子,讀書不好。妹妹就說:“是啊,我是沒有管教好啊,可人傢都說這是舅舅的責任。”我一聽,慌忙笑道:“哎呀,你一沒叫我輔導,二沒叫我幫什麼,我好像不能承擔這個責任吧?”可是,妹妹卻一本正經地講:“人傢都這麼說,舅舅沒買書包,所以我兒子讀書不好。”這個“人傢說”,正體現著民俗中無形的俗信。飯後,我對妻子說:“走吧,買書包去吧。”到瞭第一百貨商店,買瞭一個書包。走齣來卻發覺不對,我有四個妹妹,小孩都讀書瞭,這買瞭一個,以後又有人說我沒買書包怎麼辦?趕緊迴去。營業員還以為書包有質量問題,後來聽我說要再買三個,高興壞瞭,說“這樣的舅舅真好!”其實,這就是民俗俗信的力量,每個人在生活中都不知不覺地順應著這無形的民俗。
民俗是一種行為規範,對人們的思想影響很大。例如日本民族性的問題。對於日本這個民族,現在似乎有很多批判,但依筆者之見,這些批判尚不徹底。據筆者在日本十多年調查的實際感受,竊以為該民族一部分人的特點就是缺乏“惡”的概念。這對中國人而言好像不可思議,卻也不難
中國民俗學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中國民俗學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中國民俗學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中國民俗學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中國民俗學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