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著作集(第2卷)耶拿时期著作(1801-1807)

黑格尔著作集(第2卷)耶拿时期著作(1801-180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黑格尔 著 著
图书标签:
  • 黑格尔
  • 哲学
  • 耶拿时期
  • 著作集
  • 德国哲学
  • 古典哲学
  • 形而上学
  • 辩证法
  • 精神现象学
  • 逻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6021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283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黑格尔在耶拿时期,是他把自己的理想变为体系的一个转折点。1801年黑格尔写了《费希特和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异》一文,参加当时的哲学争论。这是黑格尔发表的第一篇哲学论文文中已经蕴含着黑格尔自己特有的观点。黑格尔认为,绝对是同一和非同一的同一,哲学的任务在于扬弃分离,达到结合。他批评费希特没有达到这种同一,仅以自我意识为主体-客体,其实主体是主观的“主体-客体”,客体是客观的“主体 -客体”。黑格尔把哲学规定为知识的总体,认为它是一个概念体系,这一体系的*高法则不是知性,而是理性。他要求哲学以概念体系的形式表现绝对,表现主客体的辩证统一,从而奠定了他的辩证的客观唯心论的原则。黑格尔这一时期还发表了一些批评康德、费希特和F.H.雅各比等人的著作。这些人的哲学被黑格尔看作主观的反思哲学、需要克服的片面性哲学,因而必须把它们同以总体为基础的 “真正的哲学” 区别开来。黑格尔还论述了伦理的组织形态以及劳动的伦理意义。 耶拿时期,被认为是黑格尔思想形成史中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黑格尔开始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以独立的思想家的身份登上了历史舞台

目录

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异(1801年)
前言
现在哲学探索中出现的某些形式
阐述费希特体系
谢林哲学原则与费希特哲学原则的比较
[论莱因霍特的观点与哲学]
《埃朗根文学报》评论(1801—1802年)
[布特威克思辨哲学基础]
[韦讷布尔格的两部著作]
[格斯特克对公正概念的演绎]
[克鲁格哲学新工具论提纲]
《哲学批评杂志》文章(1802—1803年)
[批评杂志预告]
引言。论一般哲学批评的本质、尤其是哲学批评与哲学现状的关系
借助克鲁格先生的著作来阐述普通人类知性会如何对待哲学
简讯版。此版的特殊用途
怀疑主义与哲学的关系。阐述怀疑主义的不同变体、最新怀疑主义与旧怀疑主义比较
简讯版。巴伐利亚。民众对哲学最终没落的喜悦爆发
[格丁根]甲完全实践的哲学在格丁根得到的接受
乙彼处对唯心主义的观点
简讯版·格丁根
信仰与知识或者以康德哲学、雅科比哲学与费希特哲学形式出现的形式完整的主体性的反思哲学
甲、康德哲学
乙、雅科比哲学
丙、费希特哲学
论对自然法的学术处理方式、自然法在实践哲学中的地位、自然法与实证法学的关系
附录
教授资格论文论纲[1801年8月]
罗森克兰茨关于神性三角残稿的报告[1804年]
黑格尔札记格言选[1803—1806年]
德国文学杂志准则[1807年]
谁抽象地思考[1807年]
黑格尔亲笔简历[1804年9月草稿]
编辑对第二卷的说明
重要术语与人名德汉对照及索引

精彩书摘

  《黑格尔著作集(第2卷)耶拿时期著作(1801-1807)》:
  也可以如此表达任务:通过哲学,应扬弃作为概念的纯粹意识。在与经验性意识的对立中,理智直观、经验性意识自身的纯粹思维显现为概念,也就是显现为放弃主体与客体一切多样性、一切不同性。理智直观虽然纯属活动、作为、直观,它只是存在于它所产生的自由自动中;这种行动脱离一切经验性、多样性、对立者,升格为思维的统一、自我=自我、主体与客体的同一性,却借助其他行动而具有一种对立;就此而言,它能够确定为概念,与跟它对立者具有共同的更高级范围、一般思维的范围。除了其自身的思维之外,还有其他思维,除了自我意识之外,还有多种多样的经验性意识,除了作为客体的自我之外,还有意识多种多样的客体。自我意识的行动肯定由此有别于其他意识,即其客体就是主体;就此而言,自我=自我与一个无穷的客观世界对立。
  ……
黑格尔著作集(第2卷):耶拿时期著作(1801-1807) 导论:思想的熔炉,哲学的黎明 本书收录了德国古典哲学巨匠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在1801年至1807年间,即其耶拿时期(Jena period)创作的核心著作。这一时期是黑格尔哲学思想发展中最为关键和富有创造力的阶段,其间他经历了从早期对宗教、政治和历史的批判性反思,逐步走向构建其宏大、系统性哲学的关键转折。耶拿时期,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初步成形,许多日后成为其代表作核心概念的原型在此得以孕育和发展,如“绝对精神”、“辩证法”、“精神现象学”等。本书旨在呈现这一时期黑格尔思想的深度与广度,勾勒出他从一位青年学者成长为一位划时代哲学家的心路历程,以及他对欧洲思想史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基石。 核心内容解析: 一、《精神现象学》(Phänomenologie des Geistes, 1807)——意识的漫游与真理的自我展现 作为耶拿时期的巅峰之作,《精神现象学》无疑是本卷中最具分量和影响力的著作。这部著作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哲学史或心理学著作,而是一部关于意识(Bewusstsein)如何通过一系列辩证的演变,从最直接、最感性的“感性确定性”出发,逐步认识自身、认识世界,最终达到“绝对知识”(absolutes Wissen)的历程。 意识的形态(Gestalten des Bewusstseins): 黑格尔在此描绘了意识经历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阶段。从感官经验出发,意识会经历“知觉”(Wahrnehmung)阶段,试图抓住外在的“事物”;接着是“理解”(Verstand)阶段,试图把握事物背后的规律和本质。然而,这些阶段都未能完全克服意识与对象之间的二元对立。 自我意识(Selbstbewusstsein): 意识的进一步发展体现在对自身存在的自觉。黑格尔提出了著名的“主人与奴隶”(Herrschaft und Knechtschaft)的辩证法,生动地展现了自我意识如何在与他者的互动中确立自身。奴隶在劳动中认识到自身改造世界的能力,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更高层次的认识,这种认识反过来又挑战了主人的地位。 理性(Vernunft): 意识的成熟表现为理性的出现。理性能够超越感性和知觉的局限,认识到普遍性与特殊性、精神与自然的统一。黑格尔在此探讨了“观察的精神”(beobachtender Geist)和“自我认知的精神”(sich selbst erkennender Geist)的不同阶段。 精神(Geist): 《精神现象学》的最高阶段是对“精神”的认识。精神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存在于历史、文化、宗教和艺术中的现实。黑格尔将精神视为一个不断自我生成、自我认识、自我发展的过程,它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从自在的存在逐渐走向自为的存在。 绝对知识(Absolutes Wissen): 最终,意识达到绝对知识的境界,这意味着意识能够完全理解自身的结构、历史以及其与世界的关系,认识到一切现实都是精神的自我展现。这并非知识的终结,而是理解的深化,是一种对事物本质和真理的全面洞察。 《精神现象学》以其深刻的辩证法和对意识发展的精妙分析,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哲学体系的雏形,为理解黑格尔后续的逻辑学、哲学史和政治哲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宗教哲学讲演录》(Vorlesungen über die Philosophie der Religion, 1803-1804年的讲稿,此处为早期整理稿)——信仰与理性的交融 虽然《精神现象学》的正式出版是在1807年,但黑格尔在耶拿时期的宗教哲学研究是其系统哲学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卷收录的早期讲稿,虽然可能不如最终成书版本那样系统严谨,但却能展现他如何从现象学的方法论出发,深入探讨宗教的本质、发展及其与哲学的关系。 宗教的现象学考察: 黑格尔将宗教视为人类精神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并试图通过现象学的方法,分析不同宗教的形态、教义和实践,揭示其内在的意义和发展逻辑。 神话与叙事: 早期研究中,黑格尔对基督教等宗教的叙事,特别是神话中的故事,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他认为这些叙事并非简单的传说,而是蕴含着人类对终极真理、生命意义和宇宙秩序的朴素理解。 信仰与知识: 黑格尔探讨了信仰(Glaube)与知识(Wissen)之间的张力与联系。他认为,信仰是感性、直观的,而知识是理性、概念的。但他同时强调,真正的哲学目标是实现信仰与知识的统一,通过理性来理解和阐释信仰所指向的真理。 基督教的哲学意义: 黑格尔对基督教有着特殊的关注,认为其教义,如三位一体、道成肉身等,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义,是精神自我认识和发展的关键体现。他试图通过哲学来揭示基督教的内在理性,使其摆脱单纯的神秘主义。 这些早期讲稿为理解黑格尔后期《宗教哲学讲演录》的系统论述提供了珍贵的线索,展现了其对宗教问题持续而深刻的哲学探索。 三、其他重要文本(可能包含早期论文、书信、零散笔记等)——思想的孵化器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收录了黑格尔的两部代表作,还在于它可能包含了许多支持和佐证其思想发展的珍贵文本。这些文本虽然篇幅可能较短,但却能展现黑格尔思想的萌芽、发展过程中的具体思考、与其他思想家的互动,以及他严谨的学术态度。 早期论文与评论: 在耶拿时期,黑格尔可能发表了一些关于政治、历史、艺术、文学的评论文章。这些文章能够体现他早期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以及他如何运用哲学工具进行分析。例如,他对法国大革命的评价,对席勒、歌德等人的文学作品的解读,都可能包含在内。 学术交流与辩论: 耶拿时期是黑格尔与费希特(Fichte)、谢林(Schelling)等同时代哲学家的重要思想交流时期。一些书信、笔记或口述记录,可能反映了他们之间关于精神、自由、实在性等核心问题的辩论,以及黑格尔如何发展出自己独特的立场。 逻辑学与形而上学的初步探索: 在《精神现象学》成书之前,黑格尔在进行系统性哲学构建的过程中,必然要对逻辑和形而上学进行初步的探索。这些零散的笔记可能包含了他对范畴、概念、思维规律的早期构思,为日后《逻辑学》的宏大体系奠定了基础。 对康德哲学的批判与超越: 康德哲学是影响黑格尔的重要思想源头。本书中的一些文本,可能包含黑格尔对康德先验哲学、物自体理论的批判性反思,以及他如何试图超越康德的二元论,构建一个更加统一的哲学体系。 这些零散但至关重要的文本,如同思想的碎片,拼凑出了黑格尔哲学思想的早期图景,展现了其不懈的探索精神和严谨的学术训练。 时代背景与哲学意义: 1801-1807年的耶拿,是德国古典哲学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黑格尔深受启蒙运动思想、法国大革命的精神以及德国浪漫主义浪潮的影响。他与费希特、谢林等哲学家共同生活和工作,不仅带来了激烈的思想碰撞,也为他提供了展示和完善自己哲学思想的平台。 黑格尔的耶拿时期著作,标志着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走向成熟和系统化。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辩证法”这一核心哲学方法,用以解释世界和历史的动态发展。他认为,一切事物都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一个不断否定自身、又不断克服自身、最终达到更高统一的过程之中。这种动态的、发展的哲学观,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等哲学思潮。 《精神现象学》更是被誉为“意识的圣经”,它以其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人类意识发展的复杂性、历史性以及其最终通向绝对真理的可能性。它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类精神觉醒和自我认识的伟大史诗。 结语: 《黑格尔著作集(第2卷):耶拿时期著作(1801-1807)》是一部极其珍贵的学术文献,它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源头。通过对《精神现象学》的深入研读,以及对同期其他重要文本的梳理,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黑格尔如何一步步构建起其影响深远的哲学思想,如何将抽象的哲学概念与生动的现实经验相结合,如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解世界和人类精神的方式。本书不仅是哲学研究者不可或缺的经典,对于所有渴望深入探索哲学思想、理解人类文明发展脉络的读者而言,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它是一扇通往深刻哲学智慧的窗口,引领我们一同感受思想的激荡与真理的探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最近一直在啃一些更偏向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入门读物,读得人都有点喘不过气。所以,当我看到这本《黑格尔著作集(第2卷)耶拿时期著作(1801-1807)》的书名时,第一反应是:哇,这得多硬核啊!我猜里面的句子肯定不是那种可以轻松滑过去的“金句”,而是需要反复咀嚼、甚至需要配合详细导读才能勉强跟上的学术长句。我更关注的是,在这一时期,黑格尔是如何处理“经验”与“理性”之间的鸿沟的?他会不会在这些早期文本中,就已经透露出对自然科学,比如化学、物理学的兴趣?毕竟,青年黑格尔对“生命”和“有机性”的关注是出了名的。如果这本书能展现他如何试图将抽象的逻辑与具体的实在世界对接起来,那绝对是令人振奋的。光是翻阅目录,那种扑面而来的思辨张力,就足以让人感到一种面对知识高山的敬畏感。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实在太有分量了,拿在手里感觉沉甸甸的,仿佛直接抓住了十九世纪初欧洲思想界的脉搏。我个人对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里的那些复杂章节总是感到有点敬而远之,总觉得缺乏一个可靠的“锚点”。我希望这本《耶拿时期著作》能提供这样的锚点。我猜测,在这一阶段,黑格尔可能还在努力地为他的“绝对精神”寻找一个可信的“载体”或者“论证路径”。他是否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开始系统地将历史、逻辑和现象学整合在一起?我特别关注的是那些关于“否定性”的讨论,那是他整个哲学的发动机。如果能看到这种否定性是如何从早期的形而上学争论中提炼出来,并最终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那对我理解现代性危机都会有极大的启发。这简直就像是在看一部思想巨著的“前传”——充满了未完成的草图和大胆的猜想。

评分

说实话,我还没来得及打开这本《黑格尔著作集(第2卷)耶拿时期著作(1801-1807)》,但光是它的存在就让我感到一种智力上的压迫感和吸引力并存。我通常更偏爱那些观点已经明确的哲学文本,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少了那种“探索的乐趣”。我希望这卷书能带我回到那个思想的“前夜”,去感受那种“我们还不知道未来会是怎样”的兴奋感。我猜想,在这些文献中,黑格尔肯定对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现实有着极其敏锐的洞察,毕竟那是拿破仑崛起的时代。这本书会不会透露出他对“自由”的理解是如何从纯粹的个人意志,逐步过渡到国家理性层面的?如果能找到他试图用逻辑解释“现实”的早期努力,那将是极大的收获。它应该是一部充满张力、尚未完全定型的思想杰作,值得我们带着谦卑和好奇心去对待。

评分

我一直对哲学史上的“断裂点”特别感兴趣。很多人谈论黑格尔,总是直接跳到他成熟的体系,觉得那是水到渠成的结果。但我想,真正精彩的搏斗一定发生在“断裂”之前。这卷耶拿时期的作品,恰恰就是那个熔炉。它记录了那些尚未定型的、充满了实验性质的思考。我能想象,当时的黑格尔可能正在和谢林激烈地辩论,或者在咖啡馆里和朋友们争论“自我意识”的边界。如果我手边有这本书,我一定会重点关注他对于“宗教性”和“爱”的早期阐述,看看这些看似感性的主题是如何被卷入他那冰冷的逻辑结构中的。它不一定能提供明确的答案,但它一定能提供最原始、最富有生命力的“问题意识”。对我来说,阅读这部分的价值不在于学会黑格尔的结论,而在于理解他是如何思考的,那种直面逻辑困境的勇气才是最宝贵的遗产。

评分

好的,这是一份模仿读者的口吻,对一本未曾阅读过《黑格尔著作集(第2卷)耶拿时期著作(1801-1807)》的读者的五段风格迥异的“评价”。 --- 这本《黑格尔著作集(第2卷)耶拿时期著作(1801-1807)》的封面设计,那种深沉的靛蓝色配上烫金的字体,就让人联想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我听说这时期是黑格尔思想形成的关键阶段,从他早期对康德和费希特的回应,到他逐渐构建起自己的体系的雏形,简直是哲学的“青铜时代”。想象一下,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一个伟大的头脑是如何在看似矛盾的思潮中摸索出一条通往绝对精神的道路。我尤其好奇他如何处理“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关系,那是不是就是后来《精神现象学》中“绝对知识”的早期萌芽?阅读这些原始文本,或许能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那位哲人面对时代困境时的挣扎与突破,而不是直接跳跃到他晚期体系的宏大结构中去。对于任何想深入理解辩证法源头的人来说,这一卷的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像是解剖学家手里的工具箱,里面装着构建未来哲学大厦所需的原始砖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