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朱光潜先生晚年的美学集大成之作,作者在20世纪30年代曾经用书信体的形式写过一本《谈美》,将自己在美学方面的研究心得介绍给青年朋友,让他们培养起审美的经验和态度,进而推广到人生世相方面,使自己成为脱离世俗、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材。新中国成立后,作者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自己多年来从事的文艺理论研究和美学研究有了新的认识,于是在耄耋之年写作了本书,将自己新的研究成果发表出来,供青年朋友学习和参考。
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美》《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修养》等。
一
代前言:怎样学美学? /1
二
从现实生活出发还是从抽象概念出发? /15
三
谈人 /3 1
四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一些误解 /47
五
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 /61
六
冲破文艺创作和美学中的一些禁区 /81
七
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 /99
八
形象思维与文艺的思想性 /117
九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 /135
十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151
十一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16 9
十二
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和喜剧性 /187
十三
结束语:“还须弦外有余音” /205
朋友们:
谈美,我得从人谈起,因为美是一种价值,而价值属于经济范畴,无论是使用还是交换,总离不开人这个主体。何况文艺活动,无论是创造还是欣赏、批评,同样也离不开人。
你我都是人,还不知道人是怎么回事吗?世间事物最复杂因而最难懂的莫过人,懂得人就会懂得你自己。希腊人把“懂得你自己”看作人的最高智慧。可不是吗?人不像木石只有物质,而且还有意识,有情感,有意志,总而言之,有心灵。西方还有一句古谚:“人有一半是魔鬼,一半是仙子。”魔鬼固诡诈多端,仙子也渺茫难测。
作为一种动物,人是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他经过无数亿万年才由单细胞生物发展到猿,又经过无数亿万年才由类人猿发展到人。正如人的面貌还有类人猿的遗迹,人的习性中也还保留一些兽性,即心理学家所说的“本能”。
我们这些文明人是由原始人或野蛮人演变来的,除兽性之外,也还保留着原始人的一些习性。要了解现代社会人,还须了解我们的原始祖先。所以马克思特别重视摩根的《古代社会》,把它细读过而且加过评注。恩格斯也根据古代社会的资料,写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恩格斯还详细论述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谈到了人手的演变,这对研究美学是特别重要的。古代社会不仅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政权的摇篮,而且也是宗教、神话和艺术的发祥地。数典不能忘祖,这笔账不能不算。
从人类学和古代社会的研究来看,艺术和美是怎样起源的呢?并不是起于抽象概念,而是起于吃饭穿衣、男婚女嫁、猎获野兽、打群仗来劫掠食物和女俘以及劳动生产之类日常生活实践中极平凡卑微的事物。中国的儒家有一句老话:“食、色,性也。”“食”就是保持个体生命的经济基础,“色”就是绵延种族生命的男女配合。艺术和美也最先见于食色。汉文“美”字就起于羊羹的味道,中外文都把“趣味”来指“审美力”。原始民族很早就很讲究美,从事艺术活动。他们用发亮耀眼的颜料把身体涂得漆黑或绯红,唱歌作乐和跳舞来吸引情侣,或庆祝狩猎、战争的胜利。关于这些,谷鲁斯(K.Groos)在《艺术起源》里讲得很详细,较易得到的普列汉诺夫的《没有地址的信》也可以参看。
在近代,人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一个活人时时刻刻要和外界事物(自然和社会)打交道,这就是生活。生活是人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反复流转的发展过程。为着生活的需要,人在不断地改造自然和社会,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造自己。心理学把这种复杂过程简化为刺激到反应往而复返的循环弧。外界事物刺激人的各种感觉神经,把映象传到脑神经中枢,在脑里引起对对象的初步感性认识, 激发了伏根很深的本能和情感(如快感和痛感以及较复杂的情绪和情操),发动了采取行动来应付当前局面的思考和意志,于是脑中枢把感觉神经拨转到运动神经,把这意志转达到相应的运动器官,如手足肩背之类,使它实现为行动。哲学和心理学一向把这整个运动分为知(认识)、情(情感)和意(意志)这三种活动,大体上是正确的。
心理学在近代已成为一种自然科学,在过去是附属于哲学的。过去哲学家主要是意识形态制造者,他们大半只看重认识而轻视实践,偏重感觉神经到脑中枢那一环而忽视脑中枢到运动神经那一环,也就是忽视情感、思考和意志到行动那一环。他们大半止于认识,不能把认识转化为行动。不过这种认识也可以起指导旁人行动的作用。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就是针对这些人说的。
从1965年到1977年,我有十多年没有和你们互通消息了。“四人帮”反党集团被一举粉碎之后,我才得到第二次解放,怀着舒畅的心情和老骥伏枥的壮志,重理美学旧业,在报刊上发表了几篇文章。相识和不相识的朋友们才知道我这个本当“就木”的老汉居然还在人间,纷纷来信向我提出一些关于学习美学中所遇到的问题,使我颇有应接不暇之势。能抽暇回答的我就回答了,大多数却还来不及回答。我的健康状况,赖经常坚持锻炼,还不算太坏,但今年已八十二岁,毕竟衰老了,而且肩上负担还相当重,要校改一些译稿和文稿,带了两名西方文艺批评史方面的研究生,自己也还在继续学习和研究,此外因为住在首都,还有些要参加的社会活动,够得上说“忙”了。所以来信多不能尽回,对我是一个很大的精神负担。朋友们的不耻下问的盛情都很可感,我怎么能置之不理呢?都理吧,确实有困难,如何是好呢?
不久前,社会科学院外文所在广州召开了工作规划会议。在会议中碰见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同志,谈起我在解放前写的一本《谈美——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认为文字通俗易懂,颇合初学美学的青年们的需要,于是向我建议另写一部新的《谈美》,在这些年来不断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对美学上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谈点新的认识。听到这个建议,我“灵机一动”,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让我给来信未复的朋友们作一次总的回答,比草草作复或许可以谈得详细一点。而且到了这样大年纪了,也该清理一下过去发表的美学言论,看看其中有哪些是放毒,有哪些还可继续商讨。放下这个包袱之后,才可轻装上路,去见马克思。这不免使我想起孟子说过的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冯妇力能搏虎,搏过一次虎,下次又遇到一只虎,他又“攘臂下车”去搏,旁观的士大夫们都耻笑冯妇“不知止”。现在我就冒蒙士大夫耻笑的危险,也做一回冯妇吧!
朋友们提的问题很多。最普遍的是:怎样学美学?该具备哪些条件?用什么方法?此外当然还有就具体美学问题征求意见的。例如说:“你过去在美学讨论中坚持所谓‘主客观统一’,还宣扬什么‘直觉说’‘距离说’‘移情说’之类‘主观唯心主义货色’,经过那么久的批判,是否现在又要‘翻案’或‘回潮’呢?”
这类问题在以后信中当相机谈到,现在先谈较普遍的一个问题:怎样学美学?
西方有一句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足见通罗马的路并非只有一条。各人资禀不同,环境不同,工作任务的性质不同,就难免要走不同的道路。学美学也是如此,没有哪一条是学好美学的唯一的路。我只能劝诸位少走弯路,千万不要走上邪路。“四人帮”在文艺界进行法西斯专政时,我们都亲眼看到一些人在买空卖空,弄虚作假,公式随便套,帽子满天飞,或者随风转舵,哪里可谋高官厚禄,就拼命往哪里钻,不知人间有羞耻事。这是一条很不正派的邪路,不能再走了。再走就不但要断送个人的前途,而且要耽误我们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大业。
我们干的是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弄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碍和干扰的勇气。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末尾曾教导我们说:“在科学的入口处,正象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到这里人们就应该排除一切疑虑;这个领域里不容许有丝毫畏惧!’”1归根到底,这要涉及人生态度,是敷敷衍衍、蝇营狗苟地混过一生呢?还是下定决心,做一点有益于人类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门科学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态度,认清方向,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一切不老实的人做任何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工作都不会走上正路的。
正路并不一定就是一条平平坦坦的直路,难免有些曲折和崎岖险阻,要绕一些弯,甚至难免误入歧途。哪个重要的科学实验一次就能成功呢?“失败者成功之母”。失败的教训一般比成功的经验更有益。现在是和诸位谈心,我不妨约略谈一下自己在美学这条路上是怎样走过来的。我在1936年由开明书店出版的《文艺心理学》里曾写过这样一段“自白”:
从前我决没有梦想到我有一天会走到美学的路上去。我前后在几个大学里做过十四年的大学生,学过许多不相干的功课,解剖过鲨鱼,制造过染色切片,读过艺术史,学过符号逻辑,用过薰烟鼓和电气反应仪器测验过心理反应,可是我从来没有上过一次美学课。我原来的兴趣中心第一是文学,其次是心理学,第三是哲学。因为欢喜文学,我被逼到研究批评的标准,艺术与人生,艺术与自然,内容与形式,语文与思想等问题;因为欢喜心理学,我被逼到研究想象与情感的关系,创造和欣赏的心理活动,以及文艺趣味上的个别差异;因为欢喜哲学,我被逼到研究康德、黑格尔和克罗齐诸人的美学著作。这样一来,美学便成为我所欢喜的几种学问的联络线索了。我现在相信:研究文学、艺术、心理学和哲学的人们如果忽略美学,那是一个很大的欠缺。
坦白说,我一开始对这类主题的书抱持着一丝谨慎的态度,担心它会过于晦涩难懂,或者沦为故作高深的理论堆砌。然而,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炉火纯青,它没有急于抛出结论,而是像一位耐心的老友,娓娓道来,循循善诱。它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原本可能让人望而却步的复杂概念,拆解成一系列富有画面感的场景或生动的小故事。我发现自己阅读的速度自然而然地慢了下来,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每读完一个段落,都需要停下来,让那种微妙的感悟沉淀一下,就像品尝一杯陈年的佳酿。这种阅读过程是极其享受的,因为它不需要我费力去“追赶”作者的思路,而是被自然地牵引着,进入一个由文字构建的、充满思考空间的迷宫。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艺术的盛宴,尤其是那种触感和视觉的结合,让人爱不释手。封面设计大胆却又不失典雅,装帧的质感非常棒,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充满了仪式感。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烫金的字体和那种微微泛着柔和光泽的纸张,都体现了一种对品质的极致追求。翻开书页,那种油墨的香气混合着纸张的纤维感,立刻就能把你带入一个沉静的阅读空间。我甚至舍不得用书签,而是小心翼翼地折起一角,生怕弄坏了它珍贵的模样。对于我这种痴迷于实体书的读者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种精装的厚重感,让你觉得里面的内容一定也份量十足,值得慢慢品味,绝不是那种可以随意翻阅的快餐读物。我花了好几天时间,才舍得真正开始阅读,因为我太想沉浸在这种拥有的喜悦中了。
评分从装帧的坚固程度来看,这本书绝对是“传家宝”级别的耐用品。我家的猫很喜欢在我阅读时跳到桌子上,有时候还会不小心用爪子勾到书页,但这本书的边角和封面依旧保持着惊人的韧性,完全没有那种容易卷边、松散的廉价感。这种硬挺的结构让我相信,即使经历多次的反复翻阅和搬运,它也能保持原有的形态,这对于我这种经常携带书籍出门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很多精装书用不了多久封面就会和内页松动,但这本书的装订工艺非常扎实,每一页都紧密连接,给人一种可以信赖的可靠感。这种对物理形态的尊重,其实也侧面反映了出版方对内容价值的认同——他们相信这些文字值得被长期保存和阅读。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居然还融入了一种近乎诗意的个人情怀。我阅读时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淌出的那种真挚的热忱,那不是冷冰冰的知识传递,而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真诚对话。书中有些段落的措辞非常精妙,用词考究,充满了文学性和画面感,让人在吸收信息的同时,也体会到了文字本身的美感。它不只是在“告知”我什么,更是在“启发”我如何去感受和思考。读完之后,我的脑海里没有留下堆砌的术语,反而留下了一种更开阔的视野和更细腻的感知力,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体验世界的大门。这种既有理性的深度又有感性的温度的书籍,是真正难得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每一个留白、每一个字距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呈现出一种近乎完美的平衡感。我发现,在阅读那些相对深奥的文字时,这种清晰、舒展的版式极大地减轻了我的阅读疲劳。作者(或者编者)显然对阅读体验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没有采用那种密密麻麻的小字,而是给了文字足够的呼吸空间。尤其是字体选择上,那种兼具现代感和古典韵味的衬线体,读起来既有力量感又带着一种温润的质地。我甚至注意到一些章节的页眉页脚设计,虽然细微,却巧妙地起到了引导和分隔的作用,让整本书的结构一目了然。这种对形式美的执着,无疑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让人感觉自己正在进行一场精神上的“高端定制”之旅。这种对细节的偏执,是真正懂书的人才会做出的取舍。
评分很好一起买了四本,送朋友送同学了。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装帧很丑,所谓精装就是瞎装。。。一股土味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挺好。
评分很好一起买了四本,送朋友送同学了。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发货速度快 包装完好 质量保证 好评
评分包装很好,物流很快,纸张也很好。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