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同声传译实务演习(中译日 附MP3光盘)

中日同声传译实务演习(中译日 附MP3光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邱鸣,杨玲,王宇新,岳珊 等 编
图书标签:
  • 同声传译
  • 日译中
  • 中译日
  • 日语学习
  • 口译
  • 翻译练习
  • 实务演译
  • MP3
  • 日语口语
  • 传译技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ISBN:978751358519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7463
品牌:外研社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日汉同声传译教材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2
正文语种:中文,日文
附件:MP3光盘
附件数量: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其他
  

《中日同声传译实务演习》素材的难易程度设计了四个单元,并分别设定了每个单元的训练目标。从译前准备部分的快速反应、跟读、复述、概述、转述、视译等技能技巧到实务演习部分的无笔记交替传译、有笔记交替传译、耳语传译和同声传译等综合训练环节的模块设计,教材遵循由易到难、从简至繁、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在打好语言技能功底的基础上,逐步转入日译中和中译日的双语转换训练。训练素材的语言单位由词汇开始,逐步进入句子、段落、语篇,由小至大,由易到难。与此同时,教材还引导学习者对每次训练的效果进行反思,有助于学习者通过反复的实践真正去了解并把握口译活动。除翻译技巧外,为提高学习者的翻译职业能力,本教材还在课后以“小专栏”的形式介绍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来扩充学习者的知识面。

内容简介

  

  《中日同声传译实务演习(中译日)》主教材的每一课主要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本课导读第二部分:实务演习第三部分:课后练习第四部分:训练日志和小专栏其中 “实务演习”作为每一课内容的核心部分,因素材类型的不同,在每一课中分成对话访谈和篇章演说两部分。同时针对每一个训练内容或环节还明确提出“训练内容”“训练要求”“训练目的”。学习者只要在认真思考并学习“本课导读”的前提下,按照课程所设置的环节和步骤进行练习,就能在课程结束时极大地提高口译技能技巧的相关专业知识与能力。另外,根据练习内容,主教材还设计了自我评估环节,学习者可以根据列出的评估项目自我测试相关技能技巧的掌握情况,并根据自己的评估结果选择相应的步骤,进行适合的后续训练。

作者简介

杨玲,教授,硕士生导师。1993年、2007年先后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本学研究中心,获日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曾先后赴日本神户市外国语大学、京都外国语大学、爱知学泉大学进行学术研究、交流及讲学。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NULL

目录



第一单元 …………………………………………………………………1
单元说明……………………………………………………2
第1 课 文化交流…………………………………………………3
1.本课导读
2.文化交流领域对话访谈的无笔记交传训练
3.文化交流领域篇章演说的无笔记交传训练
4.课后练习
5.小专栏 奥斯卡金像奖
第2 课 教育科研………………………………………………27
1.本课导读
2.教育科研领域对话访谈的无笔记交传训练
3.教育科研领域篇章演说的无笔记交传训练
4.课后练习
5.小专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第 3课 旅游观光 ………………………………………………51
1.本课导读
2.旅游观光领域对话访谈的无笔记交传训练
3.旅游观光领域篇章演说的无笔记交传训练
4.课后练习
5.小专栏 世界遗产
第 4课 汽车行业………………………………………………73
1.本课导读
2.汽车行业对话访谈的无笔记交传训练
3.汽车行业篇章演说的无笔记交传训练
4.课后练习
5.小专栏 混合动力汽车



第二单元 …………………………………………………………………97
单元说明……………………………………………………98
第5 课 环境保护………………………………………………99
1.本课导读
2.环境保护领域对话访谈的有笔记交传训练
3.环境保护领域篇章演说的有笔记交传训练
4.课后练习
5.小专栏 有机食品
第 6课 体育运动………………………………………………123
1.本课导读
2.体育运动领域对话访谈的有笔记交传训练
3.体育运动领域篇章演说的有笔记交传训练
4.课后练习
5.小专栏 奥林匹克运动会
第 7课 IT技术…………………………………………………145
1.本课导读
2.IT技术领域对话访谈的有笔记交传训练
3.IT技术领域篇章演说的有笔记交传训练
4.课后练习
5.小专栏 电子商务
第8 课 科学技术………………………………………………169
1.本课导读
2.科学技术领域对话访谈的有笔记交传训练
3.科学技术领域篇章演说的有笔记交传训练
4.课后练习
5.小专栏 纳米科技


第三单元 ………………………………………………………………193
单元说明…………………………………………………194
第9 课 大众传媒………………………………………………195
1.本课导读
2.大众传媒领域对话访谈的耳语传译训练
3.大众传媒领域篇章演说的耳语传译训练
4.课后练习
5.小专栏 通讯社
第 10  课 医疗卫生………………………………………………215
1.本课导读
2.医疗卫生领域对话访谈的耳语传译训练
3.医疗卫生领域篇章演说的耳语传译训练
4.课后练习
5.小专栏 世界卫生组织
第 11  课 社会问题………………………………………………237
1.本课导读
2.社会问题领域对话访谈的耳语传译训练
3.社会问题领域篇章演说的耳语传译训练
4.课后练习
5.小专栏 五保
第 12  课 经济金融………………………………………………261
1.本课导读
2.经济金融领域对话访谈的耳语传译训练
3.经济金融领域篇章演说的耳语传译训练
4.课后练习
5.小专栏 GDP与GNP

第四单元 ………………………………………………………………283
单元说明…………………………………………………284
第  13 课 政治外交………………………………………………285
1.本课导读
2.政治外交领域对话访谈的同声传译训练
3.政治外交领域篇章演说的同声传译训练
4.课后练习
5.小专栏 联合国
第 14  课 商贸往来………………………………………………313
1.本课导读
2.商贸往来领域对话访谈的同声传译训练
3.商贸往来领域篇章演说的同声传译训练
4.课后练习
5.小专栏 世界贸易组织
第 15  课 模拟会议传译…………………………………………341
1.本课导读
2.模拟会议传译训练


前言/序言

  翻译工作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里已超越了单纯的语言转换这一层面,在政治、外交、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国际交流中越来越彰显出其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与此同时,翻译产业也正进入一个日益专业化、规模化并迅猛发展的全新时代。在这一背景下,2006年教育部正式批准高校设置翻译专业本科(BTI),2007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而日语、法语和俄语等非通用语种MTI在2009年也相继获批。截至2015年底,全国已有196所高校设置了BTI,更有多达206所高校获得了MTI的招生资格,其中有近50所高校开设了日语MTI。可以预见,日语翻译人才培养的体系化、专业化、规模化及其市场化走向将成为今后备受关注的课题。
  然而,包括日语在内的非通用语种的翻译专业,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材到师资队伍建设等目前均处于建设不够完善的阶段。教材,特别是口译教材的编写一直处于比较滞后的状况。以日语为例,目前的教材大多都是单本教材,形式也多集中于素材训练,教材的结构、内容和形式与人才培养的专业化及课程设置等方面缺乏系统性的呼应,尤其鲜见在口译技能技巧、口译实务演习、笔译、听译以及背景知识等方面成体系的系列性教材。作为日语翻译学科建设的一个环节,出版一套融理论、训练方法及实务演习为一体的中日口译教材已成为中日翻译界及中国日语教学界共同的期待。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学院就在研究生阶段设立了“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2002年又开始了“口译”“笔译”分流的专业翻译人才培养的探索。从2005年开始,日语学院率先在国内高校日语专业领域内开设了本科翻译方向同声传译班。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也于2009年成为第一批获批设置非通用语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高校。在此后几个周期的培养过程中,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以及教学环境建设已日趋完善与成熟,教材建设的条件也日趋完备。为了打破国内高校日语教材匮乏的现状,完善口译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日语学院以翻译教学一线的教师团队为编写主体,于2009年开始着手《中日同声传译教材系列》项目的研发与编写。
  《中日同声传译教材系列》于2010年获批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系列教材包括《中日同声传译技能技巧训练》(上下册)、《中日同声传译实务演习》(日译中、中译日)、《中日笔译实用技巧训练》(上下册)、《中日同声传译听译实践训练》(上下册)、《中日同声传译背景知识储备训练》(自然、文化篇和社会、经济篇)以及配套的学习辅导用书共计18册。教材以日语翻译专业或日语专业翻译方向的本科学生、普通高校日语专业的“口译”“笔译”“同声传译”等课程的学习者、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学生以及正在从事或有志于从事翻译事业的社会读者为授课对象,学习者需具备中级以上日语水平,即日语新闻能听懂60%以上的内容、新日语能力测试N2级以上水平。
  本套系列教材的主要特点在于:
  第一,创新性及体系性。如果将以往的中日同声传译教材称为教学翻译的一部分的话,那么本套教材则是基于翻译教学的需要而编写的专业教材。如《中日同声传译技能技巧训练》集理论、技巧及实践于一体,含口译(同声传译)必备的技能技巧共二十余项,技能技巧的组织排列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内容涉及众多专业领域与热点话题,训练时所使用的语言单位也从词汇、短句、段落到语篇,充分体现了在技能技巧训练上的专业性、系统性、科学性与体系性。
  第二,实战性及职业性。本套系列教材注重双语能力、技能技巧与专业领域知识的高度契合,如在《中日同声传译实务演习日译中》《中日同声传译实务演习中译日》中强调口译实践中的译前准备,在实训前先导入相关领域的专业词汇、短句等热身练习作为译前准备,然后再按照素材的难度、长度、专业性等逐步进入实务演习,充分体现了口译训练的实战性。尤其在最后一课“模拟会议传译”中导入了翻译教学中“项目进课堂”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除素材训练外,还引入了“项目承接、会议日程及相关事务沟通、会议资料沟通、会议内容的译前准备、现场确认、译员间传译、传译评价”等环节,真正让学生从会议传译的全过程去模拟和体验同传。这种涵盖译前、译中、译后的口译实务过程的教学模式不仅能综合展示学生的语言、技能技巧与相关背景知识,同时还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接近实务的口译流程,并培养口译现场的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
《中日同声传译实务演习(中译日 附MP3光盘)》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本专注于提升学习者中译日同声传译能力的实战型教材。全书内容紧密围绕同声传译的实际操作流程与核心技巧展开,旨在帮助学习者系统地掌握从中国语到日语的即时口译转换能力。本书汇集了大量贴近真实工作场景的语料,覆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多个专业领域,确保学习者在不同主题下都能游刃有余。 全书结构设计科学严谨,从基础的听力与信息捕捉训练入手,逐步过渡到句子结构的拆解与重构,最终落实到完整的段落和篇章的同步口译练习。我们深知同声传译对语言的瞬间反应能力和记忆力的要求极高,因此,本书的每一单元都设置了针对性的“瓶颈突破”训练模块,专门攻克学习者在实践中常遇到的难点,例如复杂长句的瞬时压缩、专业术语的快速锁定与转换,以及如何在保持语速的同时确保译文的自然流畅性。 核心内容解析: 第一部分:基础能力强化与听辨训练 本部分着重于打牢同声传译的基石——听力与信息预判能力。我们精选了语速适中但信息密度极高的中语段落,要求学习者在听取过程中,同步进行关键词的快速捕捉和预先组织日语表达。训练内容包括: 1. 信息结构识别(Structure Identification): 学习如何快速识别说话者的逻辑主线(如:提出问题—分析原因—给出对策),即便听不全每一个词,也能把握整体脉络。 2. 连读与弱读的适应性训练: 针对中文口语中常见的连读、吞音现象,提供专门的听力材料,训练耳朵对非标准清晰发音的适应性。 3. 记忆线索建立: 传授构建短期口译记忆链的方法,避免信息遗漏。 第二部分:中译日核心转换技巧 这是本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详细剖析了从中译日转换过程中必须掌握的语言学处理方法: 1. 主语的灵活处理: 中文习惯省略主语,日语则对此要求严格。本部分教授如何在不同语境下,快速、准确地补全或转换主语,避免日语表达僵硬。 2. 时态与体貌的精准切换: 深入探讨中文的“了”“过”“着”等体貌标记,如何精确地对应到日语的てしまう、~ておく、~ている等复杂时态变化中,保持语义的精确性。 3. 表达的去中国化: 重点纠正“翻译腔”。例如,中文的固定搭配如“贯彻落实”“稳步推进”等,需转换为地道、符合日语新闻或会议语境的表达方式(如:徹底的に実行する、着実に進める)。 4. 从句的拆分与重组: 面对中文复杂的修饰性长句,学习如何将其有效地拆解成多个简洁的日语从句或使用格助词进行串联,以符合日语的后置修饰习惯。 第三部分:专业领域实战演练 本书精选了五大类高频应用场景,提供了针对性的同声传译材料及详尽的参考译文解析: 政治与外交: 涉及国际关系、政策宣讲等,强调用词的庄重性与中立性。 经济与金融: 包含市场分析、财报解读,要求掌握大量的专业术语及数据表达的准确性。 科技与创新: 针对新技术发布和学术研讨,侧重于抽象概念和技术流程的清晰阐释。 文化交流与艺术评论: 训练在翻译文学、历史、艺术等感性内容时,如何保留原文的“韵味”和“温度”。 商务谈判场景: 模拟高压下的快速应对和灵活的语用转换。 配套光盘(MP3)的使用指南 本书的配套MP3光盘是其核心价值之一。光盘内容严格按照书本的章节顺序进行录制,全部采用专业播音员以接近真实同传语速的水平朗读原始中文材料。学习者应首先脱稿听录,尝试进行盲译练习。 光盘还特别收录了部分“速度提升”音频,供学习者进行变速跟读和模仿训练,帮助突破心理上的速度障碍。对于每一篇实战演练材料,我们都在书中提供了详细的“难点剖析与参考译文”,学员在完成练习后,可以立即对照参考译文,重点分析自己遗漏的信息点、处理不当的句式以及术语选择上的差异,形成高效的自我反馈闭环。 本书适用对象: 具备扎实的日语基础(N2以上或同等水平),希望向同声传译方向发展的学习者。 正在接受专业口译培训,需要大量实战材料进行强化训练的学员。 一线翻译人员,希望系统性梳理和提升中译日同传技能的专业人士。 通过本书的系统训练与光盘的反复磨砺,学习者将能够建立起一套高效、稳定的中译日同声传译流程,从容应对各类复杂、高难度的会议场合。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市面上的同类书籍汗牛充栋,但很多都是“重理论轻实操”或者“重词汇轻语感”。我希望这本《中日同声传译实务演习》能够打破这个怪圈。它最吸引我的一点是“演习”二字,这暗示着它更侧重于过程的训练而非结果的展示。我特别期待书中对于“场合模拟”的深度挖掘。比如,商务谈判中的唇枪舌战、外交场合的措辞拿捏、乃至科技讲座中的专业名词串流,这些场景需要的思维模式和语言切换速度是截然不同的。如果书中能提供不同场景下的“思维导图”或“快速反应模板”,哪怕只是作为一个参考框架,也会对我的日常训练大有裨益。另外,对于那些听起来很像,但实际语义相去甚远的“假朋友”词汇,这本书有没有独到的辨析方法?毕竟,一字之差,在同传中可能就是天壤之别,这些细节的打磨,恰恰是区分业余和专业的关键所在。

评分

当我翻开目录时,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实战气息,章节的划分似乎是根据实际工作中的难度梯度和话题热度精心设计的。它没有过多地纠缠于枯燥的语法规则讲解,而是直接切入到那些令人头疼的语境陷阱中去。我个人非常关注它对“中国特色话语”的日译处理。这是一个长期困扰着中日同传译员的难点,比如如何将国内特定政策文件、文化现象的描述,在不失真又不至于让日本听众感到突兀的前提下进行精准定位和转换。如果这本书能针对这些“硬骨头”提供多套备选方案,并详细分析每种方案的适用场合与潜在风险,那它的价值将是不可估量的。此外,音频资源的质量也是我关注的焦点。高质量的MP3光盘意味着我们可以反复训练听辨那些语速较快、口音多变的说话者。如果音频的录制标准能达到专业会议的水平,对提升听力耐力和即时反应能力将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其编写团队专业背景的侧面了解。能够组织这样一套专门针对“同声传译”而非普通笔译的教材,想必是汇集了一批具有丰富一线经验的译界大拿。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它如何处理信息流的压缩与重构。同传不是简单的听一句译一句,而是需要提前预判、抓取核心信息、并以符合目标语言习惯的方式重新组织输出。书中是否提供了有效的“信息碎片化处理”和“提前布局”的技巧性讲解?例如,在处理长句时,如何迅速抓住谓语和关键修饰语的位置,并在脑中构建日语的句法结构。如果它能提供一些关于“预测”听力内容的思维训练方法,那将是极大的加分项。我希望它提供的不仅仅是范例和答案,更重要的是一套可以内化吸收、迁移应用的思考框架,让译者能够从“模仿”走向“创造性地还原”说话者的意图。

评分

从一个常年处于高压翻译状态的从业者角度来看,一本优秀的实务教材,其价值在于能否帮助我们构建起“自动化”的反应链条,从而将更多的认知资源解放出来,用于理解说话者的深层意图和情感色彩。这本书的标题虽然直白,但却直击痛点——实务演习。我更关注的是,它在“即时纠错与自我修正”这方面的探讨是否到位。在真实的同传过程中,难免会因为漏听或误判而出现小失误,如何用最短的时间、最自然的方式将错误“抹平”,不影响整体的流畅度,是非常考验功力的。如果这本书能通过特定的演习模块,引导译者在模拟错误场景中进行即时补救练习,那就太棒了。这本书的厚度和内容密度,似乎都在暗示着它不是一本可以轻松读完的“速成指南”,而更像是一本需要长期浸泡、反复咀嚼的“武功秘籍”。我期待它能带来那种“豁然开朗”的顿悟感,而不是机械式的题海战术堆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很有考究,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都透露着一种严谨而又不失现代感的专业气息。我尤其欣赏它在字体选择和留白处理上的用心,这对于一本需要长时间阅读和对照的专业教材来说至关重要。纸张的质感摸上去很扎实,不易反光,这对长时间盯着屏幕或纸质文本进行视听训练的译者而言,极大地减轻了视觉疲劳。当然,作为一本侧重实务操作的演练用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才是衡量其价值的核心标准。我期待它能在那些最棘手、最微妙的跨文化语境转换上,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解题思路。比如说,处理那些在中文里看似流畅但在日语中却需要彻底重构的社会性表达或特定领域的术语时,这本书能否提供超越简单词汇替换的深层结构解析,帮助我们真正做到“同声传译”层面的信、达、雅。封面上的那句口号,隐约暗示着它不仅仅是一本练习册,更像是一张通往高阶翻译境界的路线图,希望内里的内容能兑现这种期待,尤其是在处理那些需要极高临场反应速度的场景模拟方面,其提供的“演习”模块是否足够贴近真实战场的需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