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匠心中营造,涉及工艺、材料、技艺、新知,以一种创客精神,用设计打开世界,读懂世界。
2.班门前弄斧,实现深度阅读和求学新知的理想。
3.2017全新改版,兼具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性;德国红点奖得主亲自操刀,借用设计的力量,“营造”全新《班门》
4.内文选用瑞典轻型与雅光纸,用纸与不同内容完美搭配;全书双色印刷。
5.在本书中——
我们诉说历史上人类对月球的测绘与幻想
也讲述一个“90后”年轻人从一枚小邮戳开始的收藏故事
我们思考圆形城市的人类乌托邦精神
也具体呈现一座现代圆形剧院的建筑过程
你能在一把龚扇的编织过程中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能在草间弥生标志性的圆点中看到现代性的视觉面目
内容简介
在新一年中,《班门》各板块的结构一仍其旧,分“门?内”“门”“门?外”。以“门”为界,门内,向大师致敬、取经、学艺;门,是作品,是被大师加持的“手艺”,是“匠心营造”;门外,是后生的操练、游历、体验。不论是营造,是设计,都是以人的尺度进行的,不论多么宏大的作品,最终是要走向人的生活中去,而我们的文章,将更加关照生活、关注日常。
在本期中,我们将诉说历史上人类对月球的测绘与幻想,也讲述一个“90后”年轻人从一枚小邮戳开始的收藏故事;我们思考圆形城市的人类乌托邦精神,也具体呈现一座现代圆形剧院的建筑过程。你能在一把龚扇的编织过程中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能在草间弥生标志性的圆点中看到现代性的视觉面目。你会看到,这本书的内里流淌着深刻的血液,肌肤上又纹饰着象征未来活力的焰火;它既能切入宏大题材的小局部,也可以从琐碎的日常生活观照出宏大的精神力量。
内页插图
目录
门?内
美与物理学
文:杨振宁
送给北京一个月亮:和安德鲁先生合作设计国家大剧院
文:胡绍学
门?圆
对月遐思
文:贝恩德?布伦纳
圆形城市与人类乌托邦
文:宋晓冬
万神狂想:穹顶上的人类精神
文:王南
团城:最小城池的秘密
文:般若
草间弥生的圆点:精神深处的战场
文:汪徽
龚扇细语
文:邓建永
门?外
我在故宫修木器
文:唐糖
二手记忆:我的邮戳收藏
文:贺鹏
韵味“石”足:于家石头村
文:黄波
精彩书摘
万神狂想:穹顶上的人类精神
文字:王南
图片提供:王南、袁牧、王琼等
罗马万神庙在古罗马灿烂辉煌的建筑群中,虽然乍一看并不像大角斗场或者卡拉卡拉浴场那样宏大,但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才是古罗马建筑技术与艺术最高成就的代表。
可惜的是,很多赴罗马的旅行团的行程中都包含大角斗场和卡拉卡拉浴场,却遗憾地错过了万神庙。过去罗马人有句颇为不雅的谚语:
“谁要是来到罗马而没进万神庙,那么他来的时候是头蠢驴,走的时候依旧是头蠢驴!”
错过了万神庙未必是愚蠢,但实在犹如错过一场经典戏剧的高潮部分,遗憾是一定的。
而且在众多珍贵的古罗马建筑遗存之中,万神庙是硕果仅存的一座几乎从头到脚完整保留下来的珍品,使我们得以真实而直接地体验古代罗马巨匠们创造的伟大建筑艺术杰作。
崇高体验
造成万神庙有时被旅行者忽略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它颇为其貌不扬的外观。整座建筑包括三大部分:一座巨大的带穹顶的圆形神殿;由20根12米高的巨大的灰色花岗石科林斯立柱承托三角山花的“希腊神庙式”门廊;以及二者之间的一个矩形连接体。(图 1)
万神庙登峰造极的建筑艺术全部集中在室内空间的震撼表现:观众穿过 26米高的门廊之后,迎面是一座6米宽、高达12米(相当于4层楼高)的庄严的大门,门左右各有一座壁龛,分立奥古斯都及其建筑师阿格里帕的雕像。(图2)
进入这道门以后,古代罗马最震撼人心的景象就没有任何征兆地呈现在观者眼前?将近两千年前是如此,今天依然是这样!
无论哪一个进入万神庙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巨大的穹顶和顶部圆洞照进来的强烈的天光?室内的幽暗与天顶射进的强光形成了巨大的张力和剧烈的戏剧性效果?这是人类建筑史上最动人心魄的空间之一!(图3)
不论你的信仰为何,面对眼前这样神奇的场景都会瞠目结舌,为之深深震撼甚至于感动。
而假如你还未能从这最初的震惊中清醒过来,假如你的目光随着来自头顶的神秘光线在神殿的穹顶和弧形墙面上游走?是的,从圆洞射进来的光线在高大穹顶和墙面上形成一个巨大的光斑,并且无时无刻不在改变其形状和位置,尽管是以不为人所察觉的速度?你仍然可以眼睁睁看着这个巨大而神秘的圆形光斑走遍神殿的几乎每个角落,像是要唤醒殿堂中的“万神”一样……
比之先前突如其来的震惊,这样屏息凝神的长久观察则是更加动人心魄的奇妙体验。(图4、图5)
西方美学中有一对尤为重要的审美范畴:
美(beauty)和崇高(sublime)。希腊雕刻或者建筑(如帕特农神庙)即是艺术品中优美的典范,尤其它们所体现出的和谐比例是古典美的精髓。而万神庙内部空间给人的审美感受则是崇高—即观者首先在一巨大或者带有压迫感的事物面前感到恐惧与敬畏,但在长久的对峙之后,最终有一种自豪之情油然而生,这就是所谓的崇高感。西方最早提出“崇高感”的美学家是古希腊的朗吉努斯,后世许多著名美学家都有关于崇高的精彩发挥,包括博克、康德、黑格尔,等等。高山、大海、闪电、雷鸣以及暴风雨之类,予人的审美感受都是经历先恐惧敬畏,而后豪情勃发,这就是所谓的崇高感。万神庙给人的震撼效果就是典型的崇高感,这也是万神庙令人终生难忘的审美体验—后世的基督教堂大都继承了这一特质,着重通过室内空间和光线的极致表现,激发信众的崇高感,以达到追求精神升华之境界—这是万神庙以及所有伟大的宗教建筑对人类心灵最大的震荡!(图6)
万神庙以一个直径43.2米的圆形为平面,圆柱形的墙体之上架设着一座半球形的穹顶?顶部距离地面同样是43.2米,神殿内墙的高度与穹顶半径相等。如果我们设想半球形的穹隆向下延伸成为一个完整的球体,那么球体的底部将正好与地面相切。这一简单而纯粹的设计最大程度地凸显了几何的精确与随之而来的美感的和谐。(图7-1、图7-2)
万神庙的一圈内墙被精心地加以划分,成为除了穹顶之外第二重要的造型元素:主入口和其正对的巨大半圆形神龛形成神殿的主轴线;圆形的墙体上还精心安排了一系列次轴线;在垂直方向上,内墙被分为上下两段,其中下段柱式顶部至穹顶底部的距离精确地等于直径 43.2 米圆形的内接正方形边长?显然也是精心推敲的结果。
……
前言/序言
卷首语
一年前,《班门》问世。
这本书由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与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合作出品。出版社做书是一种设计过程,而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是一家建筑设计企业,设计的基因流淌在《班门》的精神血液中。
“设计”是舶来词,中国传统的说法是“营造”,宗师是鲁班。鲁班首先是工匠,是踏实做事的人。《班门》出版时明确,我们想要的不是为哗众取宠而制造的碎片化文字,而是作者消化了一摞文本、一把时间、一众经历后吐出的文字;我们要的不是高度的概括性,而是细部展示;我们要的不是炫耀文笔,而是老老实实地把自己想写的东西交代清楚。
鲁班还是发明家,他创造可飞翔的“竹鸟”的传说,象征他无限的创新精神。我们深知,创新是设计保持新鲜的灵魂。在已出版的四期《班门》的编辑过程中,我们不断摸索、推翻自身、寻找新思路。
一年来,我们根据这两种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并不容易的做法,将四期《班门》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们获得的诸多好评,是对这两种做法的肯定。
在新的一年中,《班门》各版块的结构一仍其旧,分“门内”“门”“门外”三项。以“门”为界,门内,向大师致敬、取经、学艺;门,是作品,是被大师加持的“手艺”,是“匠心营造”;门外,是后生的操练、游历、体验。不论营造、设计,都依人的尺度进行,不论作品多么宏大,最终都要走到人的生活中去,而我们的文章,也将更加关照生活、关注日常、关注人们日常平淡生活中的美学。
此外,在文章编排过程中,我们期望能在结构中发掘出一种时间的维度:“门内”是回忆,是历史的一角;“门”的作品,则是历经时光酿造出的“好酒”;“门外”则清晰地将艺术、设计、生活美学的线索引至当下乃至未来。阅读的过程,也就是时间由远及近的推移过程,借助这样的思路,我们站在这些文章垒起的山头上,望向时间的平原,找到从过去流淌至未来的闪烁着灵感粼光的河流。
在装帧与版式上,我们做了新的“设计实验”。设计师将原先规整、平稳的版式推翻,以“营造”为起点,重新设计了我们的Logo,你会在被拉开的汉字中看见建筑物营造中的“空”与“间”;我们也为内页文字与图片的排列方式注入新的生命力,它们彼此照应,将文章的意义凸显出来。而一切图片被抽离了色彩,一种冥想式的抽象将迫使你思考它们在文章中的意义。封面与封底由原创图片与构成主义图案组成,它们不会动,但当你审视它们时,你将看到一次叙事、一场关于建立与毁灭的戏剧,在拉开书的帷幕之前就平静地挑动你的神经。
新设计使《班门》从封面就开始了自己的表达。在你还未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们的声音已经开始鸣响;即便阅读结束,这声音还远未终结。
去年,我们的主题是四种常见的建筑材料:木、砼、铁、石,它们是哺育万千广厦的“建筑食粮”。新一年的四期,主题仍来自建筑,但我们从扎根土地的、可触摸的材料中升起,将镜头转向设计形式的新角度——方、圆、线、角,它们更抽象一些,但也会让我们更自如地发掘新稿件。
《班门?方》上市之后,我们收到许多反馈,我们的新主题、新设计,都获得了读者的肯定。
在本期中,我们将诉说历史上人类对月球的测绘与幻想,也讲述一个“90后”年轻人从一枚小邮戳开始的收藏故事;我们思考圆形城市的人类乌托邦精神,也具体呈现一座现代圆形剧院的建筑过程。你能在一把龚扇的编织过程中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能在草间弥生标志性的圆点中看到现代性的视觉面目。你会看到,这本书的内里流淌着深刻的血液,肌肤上又纹饰着象征未来活力的焰火;它既能切入宏大题材的小局部,也可以从琐碎的日常生活观照出宏大的精神力量。
当我们站在一座城市的街头,想象有人为这世界按下了快进键,白昼黑夜在我们头顶倏忽飞过,万家灯火明明灭灭,世界从白昼中现身又迅疾退入黑夜,旧的建筑物被拆除而更多新的建筑物又从地底升起。当你以为、当你期待有人会再为你按下正常播放的按键时,你惊恐、困惑、感慨地发觉,世界将这么永远地快下去。
在这时候,你手上的这本书愿意攥紧自己的勇气与世界背道而驰。一本书无力改变这种令人焦躁的速度,但当你进入这扇“门”,逐个阅览这些方块字的时候,它将显示自己的安神效果。如果它让你觉得“慢”的气息从如梭的时光中渗出来,我们的付出也就值得。
尘世的挽歌:一部关于失落与重生的史诗 书名:尘世的挽歌 作者:[虚构作者名] 出版社:[虚构出版社名] 页数:680页 ISBN:978-X-XXXX-XXXX-X 内容简介 《尘世的挽歌》是一部恢弘的长篇小说,它以二十世纪中叶一个动荡不安的国度为背景,讲述了三个世代的家族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挣扎、沉浮、最终寻找自我救赎的故事。这不是一部歌颂英雄的史诗,而是一曲献给时代中每一个普通人的、充满血泪与温情的挽歌。 故事始于一座被遗忘的南方小城——青石镇。这里的石板路记录了旧日商贾的喧嚣,也埋葬了无数无声的悲剧。 第一部:遗嘱与灰烬 故事的开篇,围绕着主人公林家老爷子林承德的逝世展开。林承德是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他曾是青石镇上呼风唤雨的米行大亨,却也因时代的变迁和自身的固执,眼睁睁看着家族产业分崩离析。他的遗嘱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家族内部深刻的裂痕。 大儿子林绍安,一个留学归来的新派知识分子,渴望用现代管理理念挽救家族颓势,却被传统观念束缚;二儿子林绍武,沉溺于旧日荣光,固执地坚守着过时的商业模式,与时代格格不入;而女儿林婉清,一个沉默寡言的女子,背负着家族对她婚姻的期望,却早已在内心深处种下了反抗的种子。 小说细致描绘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期,在社会结构剧烈变动的前夜,个体如何被历史的巨轮碾压。承德的遗嘱不仅是财产的分配,更是对每个人灵魂深处恐惧与欲望的曝光。绍安试图引入的“新政”与绍武坚守的“祖训”之间的矛盾,如同两股拉锯的绳索,将这个家庭拉向崩溃的边缘。青石镇的风沙似乎也带着旧日的光荣与失败的气味,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暴。 第二部:穿行者与边境 时间快进至战乱与重建并存的年代。林家后一代,特别是绍安的独子林远航,成为了这场挽歌的主旋律。远航生于动荡,童年充满了饥饿、流亡和对父亲理想主义幻灭的目睹。他不再相信宏大的叙事,只专注于眼前的生存。 远航选择了成为一名“穿行者”——游走于不同阵营与地域之间,利用他与生俱来的敏锐和对人性的洞察力,从事着游走在灰色地带的贸易活动。他从南方的港口到北方荒凉的边境,他的旅程充满了惊险与道德抉择。他所贩运的货物,不仅仅是物资,更是希望的碎片、谎言的载体,以及对逝去美好事物的模糊记忆。 在边境线上,远航遇到了阿绣,一个身份复杂的女子,她既是当地部落的向导,也是旧日特务机构的残余势力。阿绣代表了那些在权力更迭中被遗忘、必须依靠本能生存下来的人。两人的关系,从最初的相互试探与利用,逐渐演变成一种深沉的、带有悲剧色彩的互相依存。他们之间的对话,充满了对“家园”和“忠诚”的重新定义。远航的流浪,是他对家族过去错误的一种无声抗议,也是对自己内心漂泊无依的补偿。 第三部:回声与重塑 故事的后半部分将焦点拉回到青石镇,林婉清的女儿,林溪,登上了舞台。林溪是接受了新时代教育的一代,她对家族的“过去”感到疏离和困惑。她回到老宅,试图整理那些被尘封的物件——泛黄的书信、磨损的算盘、以及奶奶留下的无法解读的笔记。 林溪的工作,是对历史进行“考古”。她不是要复兴旧日荣光,而是要理解那些选择牺牲或背叛的人,他们行为背后的驱动力。她通过挖掘家族成员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逐渐拼凑出一段被刻意掩盖的往事:关于林承德年轻时的一桩无法弥补的亏欠,以及这桩亏欠如何像毒素一样,渗透并腐蚀了后来的每一代人。 当远航最终带着一身伤痕和对过往的释然回到青石镇时,他发现家族的“灰烬”中,林溪已经播下了新的种子。他们之间没有激烈的冲突,只有一种宿命般的理解。远航带来了边境的泥土和风声,林溪带来了城市的理性与反思。 主题与风格 《尘世的挽歌》探讨了时间对人性的侵蚀、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以及“乡愁”的复杂性——它既是无法割舍的牵绊,也是必须超越的牢笼。 小说采用了多重视角叙事,叙事风格沉郁、细腻,擅长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内心的压抑与挣扎。笔触深刻地捕捉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商贾和底层人民在面对巨大社会变革时的彷徨与坚韧。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让读者跟随这些人物的命运,去感受那份属于历史的沉重,以及在废墟之上,生命依然会以其特有的方式,奏响微弱而坚定的回音。 这是一部关于“放下”与“继承”的小说,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救赎,并非是找回失去的,而是接受失去的事实,并在新的土地上,为自己筑起一座新的心灵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