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铜器真伪识别

中国青铜器真伪识别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丁孟 著
图书标签:
  • 青铜器
  • 文物鉴定
  • 真伪识别
  • 收藏
  • 艺术史
  • 中国古代史
  • 考古学
  • 鉴赏
  • 文化遗产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5086749
版次:3
商品编码:1199336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青铜器真伪识别》是由国内一批既对艺术品投资市场颇有研究,又在艺术品真伪辨识上颇有见地的专家共同打造,以文图并茂的形式,结合艺术品投资市场大量的真伪实例,详细地阐述了真伪艺术品的历史渊源、地域分布以及不同的种类、特征、材质、工艺等内容,进而非常具体地为广大读者提供了艺术品真伪识别的依据以及科学的辨真识伪的方式与方法,欣赏性、可读性、知识性、实用性等多功能兼具。

作者简介

  丁孟,1960年生,现任北京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金石组组长,副研究馆员。十余年来一直从事故宫博物院院藏青铜器的整理、研究、鉴别工作,并参加了对国内数省市考古发掘青铜器的考察,研究了古代青铜器的发展、流行的时代背景以及古代青铜器体系的演变、青铜器的仿古与作伪等问题,发表过数篇论文并于1999年参与主持编纂了《故宫藏青铜器》一书,2000年出版了《铜镜鉴定》一书。

目录

出版者的话
前言
绪论
一、青铜器与中国古代文化
(一)中国青铜文化的特点
1.祭奠父祖
2.铭功纪赏
3.要盟约剂
4.媵女陪嫁
5.祈介祝嘏
6.物勒工名
(二)中国青铜器的起源与发展
(三)中国青铜器历代的著述与研究
(四)中国青铜器的后代收藏情况

二、夏代青铜器及其识别
(一)夏代青铜器概况
(二)造型特征
(三)纹饰特征
(四)铸造特点
(五)鉴定要点

三、商代青铜器及其识别
(一)商代早期青铜器
1.商代早期青铜器概况
2.造型特征
3.纹饰特征
(二)商代中期青铜器
1.商代中期青铜器概况
2.造型特征
3.纹饰特征
(三)商代晚期青铜器
1.殷墟一期青铜器的识别
2.殷墟二期青铜器的识别
3.殷墟三期青铜器的识别
4.殷墟四期青铜器的识别
(四)中国青铜器的区域特征
1.北方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识别
2.南方江西新干大洋州青铜器的识别
3.西南地区四川广汉三星堆青铜器的识别

四、西周青铜器及其识别
(一)西周早期青铜器
1.西周早期青铜器概况
2.造型特征
3.纹饰特征
4.铭文特征
(二)西周中期青铜器
1.西周中期青铜器概况
2.器型的变化与特征
3.纹饰特征
4.铭文特征
5.鉴定要点
(三)西周晚期青铜器
1.西周晚期青铜器概况
2.造型特征
3.纹饰特征
4.铭文特征
5.鉴定要点

五、东周青铜器及其识别
(一)晋国青铜器
1.晋国青铜器概况
2.造型特征
3.花纹与装饰
4.铭文特征
(二)齐国青铜器
1.齐国青铜器概况
2.造型特征
3.纹饰特征
4.铭文特征
(三)鲁国青铜器
1.鲁国青铜器概况
2.造型特征
3.纹饰特征
4.铭文特征
(四)燕国青铜器
1.燕国青铜器概况
2.造型特征
3.花纹与装饰
4.铭文特征
(五)中山国青铜器
1.中山国青铜器概况
2.造型特征
3.纹饰特征
4.铭文特征
(六)秦国青铜器
1.秦国青铜器概况
2.造型特征
3.纹饰特征
4.铭文特征
(七)楚国青铜器
1.楚国青铜器概况
2.造型特征
3.花纹和装饰
4.铭文特征
(八)吴越青铜器
1.吴越青铜器概况
2.造型特征
3.纹饰特征
4.铭文特征
(九)北方民族青铜器
1.东周时期北方民族青铜器概况
2.鉴定要点

六、秦汉时期青铜器及其识别
(一)秦代青铜器的特征
(二)汉代青铜器
1.西汉初期青铜器的特征
2.西汉中期至东汉早期青铜器的特征
3.东汉中晚期青铜器的特征
4.汉代的铭文特征

七、后人对青铜器的仿造与作伪
(一)青铜器仿制的早期阶段
(二)宋代青铜器的仿造与作伪
1.宋代大规模仿造青铜器概况
2.宋代仿铜器的鉴定要点
3.北宋仿造青铜器的社会影响
(三)元代仿造铜器的识别
(四)明代仿造铜器及其识别
1.明代宫延的仿造铜器
2.明代藩王的仿造铜器
3.明代民间的仿造铜器
4.明代仿造铜器的鉴定要点
(五)清代的仿造铜器
1.清朝复兴礼制和仿造古彝器的历史背景
2.清代铜器的仿造
3.清代仿铜器的鉴定要点
(六)清末至民国时期作伪青铜器辨识
1.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古玩市场和铜器买卖
2.铜器的作伪
3.伪器的辨识
(七)现代古玩市场的造假与识别
1.现代古玩市场与青铜器
2.青铜器的现代作假与辨伪
3.青铜器的收藏指南
4.青铜器的价格谈
后记
好的,以下是一本名为《中国青铜器真伪识别》的图书简介,内容将聚焦于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工艺、铭文解读、器物断代、以及收藏市场动态等方面,力求详尽且专业,不涉及真伪鉴别的具体方法,避免任何可能泄露原书核心内容的细节。 --- 《中国古代文明的铸造之光:青铜器艺术与技术史》 引言:穿越时空的金属回响 本书深入探寻中国青铜器发展历程中的技术演进、文化意涵及其在古代社会结构中的核心地位。青铜器,作为中国文明从蒙昧走向成熟的关键载体,不仅是祭祀、礼仪和战争的重器,更是研究夏商周三代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的第一手资料。我们不再聚焦于区分新旧,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沉默的金属巨作背后所蕴含的磅礴历史叙事与精湛的冶金智慧。 第一篇:技术的黎明——青铜铸造的原理与实践 本篇详细梳理了中国古代青铜铸造技术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重点解析了从二里头文化到西周中晚期的关键技术节点。 第一章:合金的秘密与原材料的获取 青铜器成功的基石在于铜、锡、铅的精确配比。本章从矿物学角度探讨了古代铜、锡矿的开采地点、冶炼流程,以及不同时期合金比例的地域差异与功能需求。我们考察了早期共铸技术(如多范合铸法)的实践细节,分析了控制合金纯度对器物音韵、硬度和锈蚀形态产生的影响。 第二章:范铸法的精妙:从泥土到青铜的转化 中国青铜器采用的范铸法(陶范法)是古代手工业的巅峰成就。本章将解构完整的范铸流程:选土、制模、刻饰、合范、浇铸。重点剖析了内范与外范的制作工艺,特别是内范的支撑结构(如“范芯”的固定技术,如榫卯结构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调整范的厚度来适应不同器型的散热需求。对“失模法”在特定器物上的应用及其局限性进行了技术层面的辨析。 第三章:纹饰的生成:模印与刻划的艺术 青铜器表面的饕餮纹、雷纹、乳钉纹等,并非简单刻画而成。本章探讨了在陶范阶段,工匠如何运用“模印法”(如使用母范或印模)来统一、复制复杂纹饰的组织结构。对于周代流行的细密蟠螭纹、双层夔龙纹,我们分析了其纹饰线条的深浅变化和层次感是如何在范型预制阶段被精确控制的。对商代晚期和周代早期出现的“失蜡法”痕迹的局部考察,也为研究古代铸造技术的交叉应用提供了新的视角。 第二篇:礼制与权力——青铜器的社会功能与形制演变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政治、宗教和军事权力的物化象征。本篇旨在通过器物的形制演变,勾勒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礼制结构。 第四章:从日用到神器的转变:夏商器类研究 本章梳理了夏代晚期到商代晚期最具代表性的器类:鼎、簋、爵、斝等。着重分析了其形制比例(如鼎的深腹与浅腹、爵的流、铓与尾部的变化)如何反映了早期国家对祭祀规格的层层递进。对司母戊鼎等巨型器的铸造难度及其所代表的王权组织能力进行了技术侧写。 第五章:周代的规范化与“礼崩乐坏”的物证 西周时期,青铜器形制高度标准化,形成了森严的“礼器谱系”。本章详细阐述了如何根据“鼎簋配比”来判断墓主人的身份等级。同时,我们探讨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争霸及“礼崩乐坏”,青铜器形制突破传统约束,向着实用化、宴乐化发展的趋势,如编钟、壶、盘等器物在体积和装饰风格上的巨大变化。 第六章:从工具到武器:青铜器在军事中的应用 青铜兵器(戈、矛、钺)的铸造对合金的硬度和韧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本章分析了戈的“刃部”与“鐏部”在冶炼工艺上的差异,以及如何通过热处理(如淬火技术)来增强其穿透力。对剑的演变,特别是吴越地区双刃剑的形制与平衡设计,进行了专门的技术分析。 第三篇:铭文的密码——文字、书法与史料价值 青铜器铭文,即“金文”,是研究先秦历史最直接的文字载体。本篇专注于铭文的制作技术及其所承载的史学信息。 第七章:铸刻的技艺:铭文的生成机制 铭文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技术路径:铸造于范上(铸铭)和铸成后再刻凿(刻铭)。本章细致对比了两种方法的视觉效果:铸铭的笔画肥厚、圆润,边缘常带范铸特有的“范线”;刻铭则笔道瘦削、转折生硬。对铭文的篇幅长短(如“佚文”)与铸造时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 第八章:金文的书法演变与时代印记 金文的书法风格是极好的断代依据。从商代晚期尚存的族徽式图画性文字,到西周早期庄重的“大政辞”,再到晚期向四方规整的过渡,本章通过对特定字体的结构、间架的分析,展示了书法艺术在青铜器这一特定载体上的发展轨迹。特别关注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如秦系、楚系)在字体上的地域性差异。 第九章:铭文的历史解读与史料辨伪 铭文内容是研究古代典章制度、分封册命、战争契约的珍贵史料。本章系统梳理了西周册命、燕礼、赏赐等类型铭文的固定格式,并探讨了如何通过铭文内容与器物形制的相互印证,来重建历史事件的场景。 第四篇:时间的光影——锈蚀的科学与器物的环境适应性 青铜器历经千年而不朽,其表面的锈蚀层是研究其地下环境和保存状态的关键。本篇从材料科学角度切入,解析青铜器的“生命周期”。 第十章:铜的腐蚀化学与“尸骨”的形成 青铜器在不同土壤中会发生复杂的电化学反应,生成孔雀石绿、蓝铜矿、赤褐色铁锈等不同形态的次生矿物。本章详细介绍了这些主要锈蚀物的化学成分、生成条件(如酸碱度、含氯量),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筑起保护性的“锈壳”。 第十一章:窖藏与墓葬环境对器物的影响 对比长期埋藏于干燥沙土、潮湿河床或黏土层中的青铜器所呈现的差异,分析了环境因素(如地下水、土壤成分、微生物活动)对器物表面锈蚀形态和光泽度的决定性作用。 结语:传承与展望 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青铜器知识体系,理解这一伟大文明的铸造遗产,感悟其背后蕴含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工程智慧。 ---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学术性是毋庸置疑的,但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将自己束缚在博物馆的象牙塔里。我在阅读过程中,感觉作者非常懂得普通读者的“痛点”,他没有一上来就抛出晦涩难懂的年代断代标准,而是巧妙地从“如何上手看一件器物”这个最基础的问题切入。书中的“眼学”部分写得极其生动,他对比了不同历史时期铸造时所使用的工具在器表留下的微小痕迹,比如春秋时期的细密划痕与战国时期略显粗犷的打磨,这些“指纹”级的细节,让原本枯燥的鉴定过程充满了侦探解谜的乐趣。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了铜锈的形成与伪锈的处理,里面的化学原理介绍得非常克制,点到为止,然后立刻将焦点转回到肉眼可见的表象变化上。例如,书中提到真正的土沁锈与后世人为制造的“假锈”在硬度、颜色过渡和与铜胎的结合紧密程度上存在根本差异,并且配上了对比图,让人一眼了然。这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讲解逻辑,使得我即便不是专家,也能迅速建立起一套初步的判断框架。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它提供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一套严谨的分析方法论。

评分

这本《中国青铜器真伪识别》的封面设计得非常精美,那种沉稳的墨绿色搭配烫金的字体,一下子就让人感觉到了内容的厚重与专业。我最近迷上了考古学,尤其对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情有独钟,所以毫不犹豫地入手了这本书。拿到手沉甸甸的,翻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晰详尽的图版,光影处理得极好,那些饕餮纹、夔龙纹的细节,仿佛触手可及。我本来最担心的就是图文的搭配,很多专业书籍的图片质量一言难尽,但这本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即便是那些需要借助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的范线、锈蚀痕迹,书里也给出了高倍放大的局部特写,这对于我们这些非科班出身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福音。作者在引言部分对青铜器铸造工艺的概述,虽然简短,但逻辑清晰,一下子把我从对历史的模糊印象中拉到了具体的制作流程中,比如范铸法的多层结构,以及不同时期对合金配比的微妙调整,这些都是我在其他普及读物中学不到的深度。我对其中关于“错范”和“接范”痕迹的对比分析印象尤为深刻,那不是简单的理论陈述,而是通过大量的实物案例,手把手教你如何在实践中辨别工艺的差异,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远比干巴巴的文字描述要有效得多。这本书的排版也值得称赞,留白恰到好处,阅读起来丝毫没有压迫感,即便是面对复杂的纹饰解析,也能保持心境平和。

评分

我是在二手书市场淘到这本书的,拿到的这本似乎是第三版增订版,装帧和纸张的质感相比早些年出版的版本提升了一大截。最让我感到受益匪浅的,是其中对不同地域风格的区分。我们都知道,商代的二里头文化、殷墟文化,以及周代的礼器制度,风格迥异,但书籍没有停留在宏观的描述,而是深入到了局部纹样的差异化解读。比如,对于“兽面纹”的演变,书中细致地梳理了从早期狞厉的、充满神性的造型,到中晚期逐渐程式化、装饰化,乃至春秋战国时期被“蟠螭”或“窃曲纹”所取代的整个谱系。这种编年体式的纹饰解析,配上清晰的图例,让我对青铜器的“语汇”有了更深的理解。我过去总觉得,只要是商代的,看起来都差不多,这本书彻底纠正了我的这种粗浅认知。它强调了工艺与政治、礼仪的深度绑定关系,让你明白,每一件铜器的纹饰,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信息和审美取向。这本书的视角,是考古学与艺术史的完美结合体,阅读过程充满了对古代匠人心思的揣摩与致敬。

评分

我最近在筹备一次小型古董收藏交流会,急需一本能快速提升“鉴宝眼力”的工具书。《中国青铜器真伪识别》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的价值远超一本普通的鉴赏手册。它不仅仅告诉你“这是真的”或“那是假的”,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你如何像一个经验丰富的鉴定师那样去思考问题——即“为什么是真的”或“它在哪里露了馅”。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现代仿制品误区”的分析。作者清晰地指出了当代作伪者在模仿古代工艺时,最容易出现的思维定势和技术盲点,例如,现代化学处理导致的锈层结构与自然沁蚀的差异,或者在模仿铭文时,字体结构上的细微偏差,这些都是老行家才会关注到的“破绽”。这本书对于市场上的流通品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它让我对一些“品相过于完美”的器物保持了警惕。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集合,更像是一套系统的思维训练手册,它提升了我的鉴赏维度,让我对中国古代金属艺术品的敬畏感又增加了一层。

评分

坦白地说,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对于我这种非专业人士来说,阅读起来还是需要一定的专注度和耐心的。特别是关于“合金配比对器物体貌和锈蚀的影响”那部分,涉及到一些金属学的基础知识,初看时确实感觉有些吃力。然而,作者似乎预料到了读者的困惑,他在处理这些技术性强的段落时,总是会穿插一些生动的历史背景或趣味知识点来“调剂”一下,避免了纯理论的枯燥感。比如,在讲解不同时期铅、锡、铜比例对铸造流动性的影响时,作者会联想到当时大型礼器铸造成功的难度,将冰冷的数据与古代工匠的智慧联系起来。此外,这本书的参考资料部分做得极其扎实,罗列了大量国内外权威期刊的论文和重要考古发掘报告的索引,这表明作者的论点绝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坚实的学术基础之上的。对于真正想深入研究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起点和向下挖掘的路径。它就像一位严谨的导师,在你前进的每一步都为你标记好了可以查阅的权威文献,极大地提升了知识的可追溯性和可信度。

评分

东西,不错,物流也点赞!

评分

活动入的,还行

评分

东西,不错,物流也点赞!

评分

活动入的,还行

评分

活动入的,还行

评分

评分

不错不错哦不错,不错不错哦不错不错

评分

东西,不错,物流也点赞!

评分

活动入的,还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