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建築安裝工程計量與計價》以《建設工程工程量清單計價規範》(GB 50500-2013)和《通用安裝工程工程量技術規範》(GB 50856-2013)等文件為編寫依據,並結閤《安裝工程消耗量定額及單位估價錶》和《建築安裝工程費用定額》,對建築安裝工程的給排水、消防、采暖、通風空調及建築電氣等工程的計量與計價原理、工程識圖及計算方法進行係統的介紹。
在編寫體係上,根據現行安裝工程計量與計價模式,同時介紹瞭定額計價和清單計價兩種計價方式,使讀者在學習該領域知識時,能同時掌握兩種計價方式。
為提高讀者對建築安裝工程計量與計價知識掌握的深度,書中采用由淺入深的方式編寫瞭大量的工程案例,供不同層次的學習者學習。同時,每章的後麵,均設置瞭與例題相近的習題作為課後作業,便於學生自我檢查評估。
內頁插圖
目錄
1 建築給水排水工程計量與計價
1.1 建築給水排水工程基本知識
1.1.1 建築給水係統的分類
1.1.2 建築排水係統
1.2 建築給水排水工程識圖
1.2.1 建築給水排水工程常用文字符號及圖例
1.2.2 建築給水排水工程施工圖組成
1.2.3 給水排水工程施工圖的識讀方法
1.2.4 識圖練習
1.3 建築給水排水工程消耗量定額
1.3.1 定額適用範圍
1.3.2 本定額與其他冊定額的界綫劃分
1.3.3 定額內容
1.3.4 定額費用的規定
1.3.5 套用定額應注意的問題
1.4 建築給水排水工程量清單計算規則
1.4.1 建築給水排水管道工程量計算規則
1.4.2 支架及其他工程量計算規則
1.4.3 管道附件工程量計算規則
1.4.4 衛生器具工程量計算規則
1.4.5 給水排水設備工程量計算規則
1.5 建築給水排水工程計量與計價實例
1.5.1 建築給水排水工程綜閤計算實例
1.5.2 建築給水排水工程綜閤計算實例二
1.5.3 建築給水排水工程綜閤計算實例三
2 建築消防工程計量與計價
2.1 基本知識
2.1.1 常用滅火係統設置
2.1.2 室內消火栓係統
2.1.3 二氧化碳滅火係統
2.1.4 乾粉滅火係統
2.1.5 常用防火部件
2.2 建築消防工程識圖
2.2.1 消防工程施工圖
2.2.2 消防工程常用設施
2.2.3 識圖練習
2.3 建築消防工程消耗量定額
2.3.1 定額適用範圍
2.3.2 該冊定額與其他冊定額的界限劃分
2.3.3 定額內容
2.3.4 定額費用的規定
2.3.5 各章套用定額應注意的問題
2.4 建築消防工程工程量清單計算規則
2.4.1 工程量清單項目設置及計算規則
2.4.2 補充說明
2.5 建築消防工程施工圖預算編製實例
3 建築采暖工程計量與計價
3.1 基本知識
3.1.1 采暖係統的分類
3.1.2 采暖係統的供熱方式
3.1.3 低壓蒸汽采暖係統
3.1.4 低溫地闆輻射采暖
3.1.5 分戶熱計量散熱器采暖係統
3.1.6 采暖係統常用材料和輔助設備
3.1.7 主要設備和管路附件
3.1.8 供暖係統管道安裝
3.2 建築采暖工程施工圖識圖
3.2.1 采暖工程常用圖例符號
3.2.2 工程施工圖組成
3.2.3 識圖方法
3.2.4 識圖練習
3.3 建築采暖工程消耗量定額
3.3.1 定額名稱
3.3.2 定額內容
3.3.3 定額費用的規定
3.3.4 套用定額應注意的問題
3.4 建築采暖工程工程量清單計算規則
3.4.1 工程量清單項目設置及計算規則
3.4.2 補充說明
3.5 建築采暖工程施工圖預算編製實例
3.5.1 采暖工程施工圖預算編製實例
3.5.2 采暖工程施工圖預算編製實例二
4 建築電氣工程計量與計價
4.1 建築電氣工程基本知識
4.1.1 照明方式與照明種類
4.1.2 常用電工材料和設備
4.1.3 電氣設備工程施工規定
4.2 建築電氣工程施工圖
4.2.1 常用建築電氣工程施工圖例
5 建築通風空調工程計量與計價
6 刷油、絕熱及防腐蝕工程計量與計價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2013年4月1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和國傢質檢總局聯閤發布瞭《建設工程工程量清單計價規範》GB50500-2013和《通用安裝工程工程量計算規範》GB50856-2013,並規定自2003年7月1日起實施新版規範。新版工程量清單計價規範的齣颱對鞏固我國工程量清單計價改革的成果,進一步規範工程量清單計價行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書主要根據《建設工程工程量清單計價規範》GB50500-2013、《通用安裝工程工程量計算規範》GB50856-2013、《建築安裝工程費用項目組成》(建標[2013]44號文件)及《全國統一安裝工程預算定額》GYD-2000的規定進行編寫,針對《通用安裝工程工程量計算規範》GB50856-2013中的建築給水排水工程、消防工程、通風空調工程、采暖工程、建築電氣工程和刷油、絕熱及防腐蝕工程的工程量清單計價基礎知識、工程量計算規則、工程識圖等內容逐項進行瞭全麵的應用釋義。為幫助廣大建設工程造價工作人員及工程管理、工程造價學生更好地掌握工程量清單的計量與計價知識,書中編入瞭大量與工程量清單計價有關的基礎數據資料及圖片,方便各層次的讀者理解;此外,為幫助讀者更好地熟悉應用通用安裝工程的工程量計算規則,作者在編寫過程中,結閤新規範的規定,引用瞭較多的曆年全國注冊造價工程師考試案例真題,通過實例加強讀者對通用安裝工程清單計算規則的理解,使本書更加適用於初學者。
本書具有淺顯易懂、編寫體例新穎、與實踐結閤緊密、方便查閱等特點,將為提高讀者建築安裝工程預算編製水平及編製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為廣大從事建築安裝工程的工程造價工作者學習理解《通用安裝工程工程量計算規範》GB50856-2013提供瞭較為實用的參考書。
本書由蘭州交通大學祝連波主編完成第4章,蘭州交通大學博文學院李瑾完成第2章和第3章,蘭州理工大學李春娥完成第1章3~5節及第5章,蘭州交通大學博文學院王媛完成第1章1、2節及第6章,碩士研究生海月、王曉許等協助完成部分繪圖工作,在此錶示感謝。此外,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參考瞭國內許多學者同仁的著作和國傢最新圖集和規範,采納瞭一些業內同仁的建議,在此對所有提供幫助的業內同仁錶示衷心的感謝!
由於編者的專業水平和實踐經驗有限,雖經推敲核證,書中仍難免有疏漏或不妥之處,懇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現代建築設計與美學研究》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當代建築設計領域的前沿理念、核心美學原則及其在工程實踐中的具體應用。全書旨在為建築師、結構工程師、規劃師以及相關專業的學生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富有啓發性的知識體係,以應對當前復雜多變的城市環境和技術挑戰。 第一部分:當代建築思潮與理論基礎 本部分首先梳理瞭自20世紀末至今,全球範圍內湧現齣的主要建築思潮,如後現代主義的演變、解構主義的深入影響、參數化設計方法的興起,以及可持續性與生態建築理念如何重塑設計思維。我們詳細分析瞭這些思潮背後的哲學基礎、社會文化背景,並探討瞭它們在不同地理區域的具體錶現形式。 1.1 批判性地域主義的深化:探討建築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既能吸納普適性的現代技術,又能堅守和激活本土的文化語境、氣候特徵與材料傳統。重點分析瞭如何通過對在地性要素的深入挖掘,實現建築形式與環境的和諧共生,而非簡單的符號堆砌。 1.2 數字時代的設計範式:深入剖析瞭參數化設計(Parametric Design)和生成式設計(Generative Design)在復雜麯麵、優化結構布局以及適應性錶皮設計中的應用。內容涵蓋瞭從Grasshopper、Dynamo等主流軟件的底層邏輯到實際項目中的案例研究,闡述瞭算法如何在建築美學和功能效率之間架起橋梁。 1.3 現象學與體驗設計:超越純粹的視覺審美,本章聚焦於建築對人的多感官體驗的塑造。通過對光影、聲音、觸感、空間序列的細緻考察,闡釋瞭如何運用建築語言營造齣具有深刻情感共鳴和敘事性的空間序列。重點討論瞭“在場感”與“場所精神”在當代設計語境中的重構。 第二部分:材料科學與構造美學 建築的美感不僅源於形式,更根植於材料的本真屬性和精湛的構造邏輯。本部分將材料科學與結構邏輯完美結閤,探討如何通過創新的材料應用和精妙的節點處理來提升建築的品質與錶現力。 2.1 先進材料的應用與錶現:詳細介紹瞭高性能混凝土、新型復閤材料、智能玻璃、自修復材料等在現代建築中的應用潛力。重點分析瞭這些材料的力學性能、熱工性能以及它們對建築外觀和維護周期的影響。案例分析瞭如UHPC(超高性能混凝土)如何實現更縴細的結構形式,以及ETFE膜結構如何創造輕盈的室內環境。 2.2 構造邏輯的清晰化與錶達:強調瞭“結構即美學”的原則。本章係統梳理瞭現代結構體係(如張拉整體結構、網殼結構、巨型框架)的設計邏輯,並探討瞭如何使構造節點清晰、構造關係明確地成為建築立麵的視覺組成部分。內容包括對不同材料連接節點的構造細節的圖解分析,強調構造的可靠性與視覺的純粹性之間的平衡。 2.3 建築錶皮的生態性能與美學:深入探討瞭高性能建築幕牆的設計。內容涉及雙層呼吸式幕牆係統、動態遮陽係統、光伏一體化(BIPV)技術。分析瞭這些技術如何不僅實現能源效率的最大化,同時也能為建築賦予獨特的動態美感和時間性特徵。 第三部分:城市尺度與景觀整閤 建築的價值必須在城市文脈中被評估。本部分將視角從單體建築擴展至城市尺度,探討瞭建築如何參與城市肌理的塑造,以及如何通過景觀設計實現建築與場地的深度融閤。 3.1 城市設計的“微介入”策略:針對高密度城市化帶來的挑戰,本章提齣瞭“微介入”的設計理念,強調通過對街道界麵、公共灰空間、入口序列的精細化設計,提升社區的生活品質和場所活力,而非僅追求地標性的宏大敘事。 3.2 景觀的結構化與場所營造:區彆於傳統的裝飾性園林設計,本章將景觀視為建築的延伸和結構性的構成部分。詳細探討瞭硬質景觀與軟質景觀的比例控製、水景與地形的互動設計,以及植被選擇如何服務於氣候調節和生物多樣性。案例重點分析瞭城市屋頂花園和垂直綠化的可持續性設計方法。 3.3 曆史文脈的對話與更新:探討瞭在曆史保護與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新建築如何與現有肌理進行“負責任的對話”。分析瞭如何通過體量、色彩、材料的對比與呼應,在不模仿曆史的前提下,實現新舊元素的有機並置,賦予老城區新的生命力。 第四部分:設計方法論與未來趨勢 本部分著眼於未來建築師所需具備的綜閤能力和前瞻性視野,聚焦於設計流程的革新與技術融閤。 4.1 B.I.M.在美學決策中的角色:闡述瞭建築信息模型(BIM)如何超越傳統的施工圖管理,成為貫穿設計全周期的協同工具。重點分析瞭BIM平颱如何支持設計團隊在早期階段進行復雜性能模擬(如日光分析、風環境模擬),從而將定量數據直接轉化為定性的美學優化決策。 4.2 韌性建築與適應性設計:麵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極端不確定性,本章提齣瞭韌性(Resilience)和適應性(Adaptability)的設計原則。討論瞭如何設計齣能夠抵禦突發衝擊(如洪水、熱浪)並能隨時間推移輕鬆調整功能和空間布局的建築係統。 4.3 設計倫理與社會責任:最後,本書從職業倫理的角度審視建築師的社會責任。探討瞭如何將無障礙設計、公平的資源分配、低碳足跡的承諾融入到每一個設計決策中,確保建築不僅美觀實用,更是對社會和環境負責的産物。 本書配有大量的國際一綫建築項目的高清案例圖紙、剖麵圖和細節節點圖,理論深度與實踐指導性兼具,是建築設計領域不可多得的參考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