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為七個章節,分彆介紹瞭中國在實現可持續發展中遇到的經濟學中的七大陷阱問題。第一章介紹瞭“中等收入陷阱”,從國際案例到中國發展並提齣瞭相關的政策建議;第二章介紹瞭“梅佐喬諾陷阱”,並分析瞭中國區域發展趨勢與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原因;第三章介紹瞭“去工業化陷阱”,通過分析美國去工業化曆程及影響再聯係到中國工業發展情況及去工業化相關挑戰的政策建議;第四章闡釋瞭“比較優勢陷阱”,分析瞭中國提升産業在國際分工體係中的地位並提齣瞭作者的建議;第五章根據對政府提高公信力和執政能力的“塔西佗陷阱”進行瞭分析;第六章通過對“修昔底德陷阱”的分析對構建中美新型大國提齣瞭思考與建議;最後一章通過對“金德爾伯格陷阱”的分析提齣應該避免“中國責任論圈套的羈縻。”
作者簡介
王靈桂,男,山東諸城人,法學博士,研究員。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阿拉伯語係。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曾任當代中國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新疆問題、伊斯蘭問題、中東問題、國傢安全戰略問題。齣版瞭《中國伊斯蘭教史》《一脈相傳阿拉伯人》《一脈相傳猶太人》以及阿拉伯文版的《伊斯蘭教在中國》等專著,在《經濟日報》《光明日報》等報刊上發錶論文180餘篇。主要譯著有埃及作傢伊哈桑·阿蔔杜·古督斯的代錶作《黑色的眼鏡》和《處女與白發》。
張中元,博士、副研究員,研究方嚮:國際經濟學、計量經濟學。著有《“一帶一路”背景下構建我國“走齣去”企業社會責任軟實力》等。
目錄
第一章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實現中國可持續經濟增長(1)
一 “中等收入陷阱”:命題與爭論(1)
1.“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1)
2.收入組彆的劃分(2)
3.“中等收入陷阱”真僞之爭:觀點綜述(7)
二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國際經驗(12)
1.拉美及亞洲部分國傢的失敗案例及教訓(12)
2.東亞國傢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經驗(22)
三 中國的發展與“中等收入陷阱” (29)
1.中國是否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討論(29)
2.中國麵對“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32)
四 政策建議(40)
1.加大研發投入和自主創新力度(40)
2.加大教育投入力度,重視人力資本積纍(41)
3.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斷優化産業結構(43)
4.消除區域市場進入壁壘,實現區域間的協調發展(45)
5.穩步推進人口城鎮化(47)
第二章 破解“梅佐喬諾陷阱”:促進區域均衡發展(49)
一 中國區域發展與“梅佐喬諾陷阱” (49)
1.“梅佐喬諾陷阱” (49)
2.中國區域發展的戰略布局及政策演化(50)
3.“梅佐喬諾”現象對中國區域均衡發展的藉鑒意義(60)
二 中國區域發展的趨勢與區域發展不平衡的成因(64)
1.中國區域發展現狀(64)
2.中國區域發展不平衡的成因分析:觀點綜述與理論
思考(82)
三 促進我國區域均衡發展的政策建議(98)
第三章 避免“去工業化陷阱”:實現産業結構的優化
調整(103)
一 去工業化的錶現形式及其影響(103)
1.去工業化的內涵(103)
2.去工業化的錶現形式(104)
3.去工業化的影響(106)
二 美國的去工業化曆程及其影響(108)
1.美國去工業化概況(108)
2.美國去工業化的影響(115)
三 中國工業發展概況及其麵臨的挑戰(120)
1.中國工業發展概況(120)
2.中國工業發展麵臨的挑戰:實證檢驗及理論思考(127)
四 中國應對去工業化挑戰的相關政策建議(138)
第四章 走齣“比較優勢陷阱”:提升産業在國際分工
體係中的地位(144)
一 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144)
1.比較優勢(144)
2.比較優勢陷阱(147)
3.競爭優勢(149)
二 中國貿易麵臨的新問題(150)
1.對外貿易增長放緩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
新常態(150)
2.外貿發展的要素稟賦優勢正在減弱(155)
3.中國貿易方麵與不同類型國傢的競爭加劇,導緻對外
貿易中的貿易摩擦增多(159)
三 如何提升中國産業在國際分工體係中的地位:觀點
綜述及理論思考(166)
1.中國會落入“比較優勢陷阱”嗎? (166)
2.新型國際分工條件下中國産業的競爭優勢(169)
四 政策建議(174)
1.繼續發揮比較優勢的作用(174)
2.突破全球價值鏈低端鎖定,走“高端”嵌入
道路(176)
3.打造以我國為主的國際價值鏈,加速傳統優勢
産業轉型升級(178)
4.積極參與全球化及區域經濟閤作,為對外貿易營造
良好的環境(179)
第五章 超越“塔西佗陷阱”: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執政
能力(181)
一 “塔西佗陷阱”:亟須解決執政公信力的難題(181)
1.“塔西佗陷阱”:是誰在透支政府公信力? (181)
2.“塔西佗陷阱”帶來的危害(182)
二 政府遭遇“塔西佗陷阱”的原因:觀點綜述(184)
1.政府管理理念、運行機製等自身缺陷是導緻政府
公信力缺失的重要根源(184)
2.“話語權”缺失是政府公信力下降的主要成因(186)
3.利益多元化是弱化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因素(189)
三 超越“塔西佗陷阱”的建議(191)
1.樹立政府公共服務理念,重塑政府公信力和健康的
權力觀(191)
2.建構政府公信力“話語權” (194)
3.通過多元協同治理重塑政府公信力(198)
第六章 打破“修昔底德陷阱”讖言:構建中美新型大國
關係(200)
一 “修昔底德陷阱”的由來(200)
1.伯羅奔尼撒戰爭(200)
2.關於“修昔底德陷阱”的爭論(203)
二 “修昔底德陷阱”與中美關係:觀點綜述與理論
思考(207)
1.中美關係會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嗎? (207)
2.中美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現實基礎(212)
三 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216)
1.“新型大國關係”的提齣與含義(216)
2.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挑戰與前景(218)
3.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路徑選擇(223)
第七章 化解“金德爾伯格陷阱”責難:避免“中國責任論
圈套”的羈縻(229)
一 “國際公共産品”與“金德爾伯格陷阱” (229)
1.誰會陷入“金德爾伯格陷阱”? (229)
2.“國際公共産品”的理論探索(235)
二 中國提供“國際公共産品”的最新實踐(240)
跨越七大“陷阱”
1.成立亞投行與新開發銀行(240)
2.“一帶一路”倡議(246)
三 中國提供“國際公共産品”麵臨的挑戰與對策(251)
1.中國提供“國際公共産品”麵臨的挑戰(251)
2.建議與對策(255)
參考文獻(261)
前言/序言
蔡 昉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入新時代,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和高速經濟增長,中國的經濟社會也進入到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在新的階段上,自然麵臨著一係列新的挑戰,需要做齣很多新的抉擇。特彆是,在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傢的國際地位沒有變的基本判斷下,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解決主要矛盾體現的主要製約因素,及其在不同領域的具體錶現,應對來自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態、國際、國防等方麵的各種挑戰,學術界應該具有足夠的憂患意識,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對於我國所處發展階段的描述以及麵對的挑戰,學術界可以用多種方法論和方法進行探索,其中,有兩種方式常常被采納,從而提齣一些值得討論的命題。
一種方式是按照實證性的傳統對發展階段做齣判斷和描述,從橫嚮和縱嚮兩個維度去尋求其曆史參照和相應的藉鑒。例如,經濟學傢客觀地描述過一些經濟社會發展的轉摺點,學者們一般也以更為實證的研究予以呼應。正如美國搖滾歌手鮑勃·迪倫在歌詞中問道:“需要走過多少條路,一個人終能長大成熟?” 經濟社會發展總是要翻山越嶺、爬溝過坎,柳暗花明又一村。根據相關的曆史經驗,揭示齣經濟社會發展有哪些關口是不能迴避的,哪些轉摺點必須跨越,對政策製訂無疑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例如,針對一個二元經濟發展如何進入新階段,並由此轉嚮具有新古典特徵的增長階段,我根據其他經濟體的經曆以及中國經濟發展齣現的嶄新情況,特彆是人口轉變到達的新階段,在多年前做齣中國經濟已經跨越瞭劉易斯轉摺點的判斷,這意味著中國經濟增長類型已經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這個判斷一度引起瞭廣泛的討論,現在已經得到絕大多數學者和政策研究者的認同。或許正是那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爭論,對於人們認識後來確認的經濟發展新常態,做瞭一些理論和經驗的準備。
另一種方式是遵循相對規範性的傳統,對社會和決策者提齣具有警示性的預言。研究者和討論者一般是以規範研究的方式參與。王靈桂和張中元所著《跨越七大“陷阱” ——關於中國發展的觀點和我們的思考》,針對的就是這種研究。本書介紹瞭社會上或學術界流傳的諸多以“陷阱” 為名的概念,包括“中等收入陷阱”、“梅佐喬諾陷阱”、“去工業化陷阱”、“比較優勢陷阱”、“塔西佗陷阱”、“修昔底德陷阱” 和“金德爾伯格陷阱”,並做齣瞭作者自己的思考。這些冠之以“陷阱” 的說法,雖然也包括瞭若乾經濟學傢討論的實證性命題,但多數屬於規範性學術傳統的內容。
或許有的學者對這類關於“陷阱” 的概括不以為然,認為是一些研究者在造概念,甚至有嘩眾取寵之嫌。然而,概念作為思維體係中一個最基本的構築單位,是理論傢把所觀察到的事物進行抽象,意圖最終概括成理論的一個工具。因而,造概念也就是進行研究的一個必不可少的中間過程。經濟學傢在形成相對成熟或成體係的理論之前,常常把現實中的觀察結果提煉為一些特徵化事實(stylizedfacts),就是依據的這個道理。至於嘩眾取寵之跨越七大“陷阱” 說,如果提齣的問題的確有意義,拋磚引玉而啓發更多同行參與討論,應該是有益無害的。
當然,我絕不是說中國必然或者有很大的概率,會陷入上述一個、兩個、若乾個或所有“陷阱”。而且,作者書中所列舉並放在一起思考的這些“陷阱” 概念,跨越瞭經濟、社會、政治、國際關係等不同領域,每種概括在認知的成熟度上也差異頗大。但是,它們在一個問題上具有共同點,從而使本研究具有價值。那就是這種種“陷阱” 對中國當前發展階段麵臨問題所具有的或大或小的針對性,從而具有啓示性。也就是說,如果從未雨綢繆或者預則立、不預則廢的立場齣發,本書值得一讀,特彆是值得由此引發讀者的思考。
遠航的燈塔:全球經濟格局下的機遇與挑戰 【圖書簡介】 在全球化浪潮洶湧、技術迭代日新月異的今天,世界經濟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舊的秩序在瓦解,新的格局正在重塑。麵對風雲變幻的外部環境,企業、國傢乃至個人,都迫切需要一套清晰的導航係統,以識彆潛在的風險,抓住轉瞬即逝的機遇。本書並非對既有理論的重復闡述,而是立足於當前錯綜復雜的國際貿易摩擦、供應鏈重組、能源轉型以及地緣政治衝突等核心議題,提供一套係統化、前瞻性的分析框架,旨在幫助讀者穿越迷霧,明確航嚮。 第一部分:全球化敘事的重構與去中心化的張力 我們正處於“後全球化”時代的開端,這並非意味著全球化的終結,而是其形態和驅動力的根本轉變。本書首先剖析瞭驅動過去三十年全球經濟高速增長的幾大支柱——高效的成本驅動型供應鏈、自由貿易協定的擴張、以及發達國傢的技術紅利——是如何在近年來遭遇逆流。 書中詳盡分析瞭“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和“近岸外包”(Near-shoring)策略的興起,及其對傳統全球價值鏈(GVCs)的衝擊。我們不再僅僅關注效率最大化,而是將韌性和可控性置於同等重要的地位。這種結構性的調整,正在重塑製造業的地理分布,並對新興市場和成熟經濟體都提齣瞭不同的挑戰。例如,對於那些高度依賴單一跨國公司訂單的國傢而言,供應鏈的碎片化意味著訂單的流失和本地産業升級的迫切性;而對於尋求本土化的發達經濟體,如何平衡國傢安全考量與市場競爭效率,成為一道棘手的難題。 第二部分:技術奇點的臨近與“科技主權”的博弈 信息技術,尤其是人工智能(AI)、量子計算和生物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到經濟的每一個角落。本書深入探討瞭“技術民族主義”如何成為地緣政治競爭的新前沿。關鍵技術的自主可控性,已從一個産業目標上升為國傢戰略的核心要素。 我們詳細考察瞭半導體領域的競爭態勢,分析瞭從設計、製造到材料供應的每一個環節中,各國所采取的保護性政策和戰略投資。這不僅僅是關於芯片的競爭,更是關於未來數據處理能力和軍事技術優勢的爭奪。此外,本書對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數據流動和跨境監管——進行瞭深入剖析。數據作為新型生産要素,其跨國流動受到的限製日益增多,這要求企業必須建立起適應多重數據主權規則的運營模式。我們認為,誰能最快構建起適應“數據本地化”和“算法透明度”要求的創新生態,誰就能在下一波技術革命中占據先機。 第三部分:可持續發展:從成本負擔到核心競爭力 氣候變化和資源稀缺已不再是遙遠的威脅,而是直接影響企業投資決策和國傢長期規劃的現實變量。本書將“綠色轉型”視為一場史無前例的經濟再分配運動,而非簡單的環保閤規。 書中聚焦於全球能源係統的深度脫碳路徑。詳細分析瞭可再生能源(太陽能、風能、綠氫)的規模化部署所麵臨的電網基礎設施、儲能技術瓶頸,以及關鍵礦産供應鏈的國際競爭。此外,本書探討瞭“碳邊境調節機製”(CBAM)等政策工具,如何將環境成本內部化,進而影響全球貿易的相對成本優勢。對於傳統高碳産業而言,轉型不僅是技術升級,更是一場管理思維和商業模式的徹底革新。那些能夠率先將可持續性深度嵌入運營核心的企業,將獲得顯著的長期競爭優勢和資本市場的青睞。 第四部分:宏觀調控的復雜性與金融風險的溢齣效應 在後疫情時代,各國央行麵臨著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最嚴峻的通脹挑戰,傳統的貨幣政策工具似乎效力減弱,而財政刺激的規模空前龐大。本書審視瞭大規模量化寬鬆政策的長期後果,及其在全球範圍內對資産價格和貧富差距的影響。 我們特彆關注瞭主權債務風險的纍積。在新興市場國傢麵臨美元走強和融資成本上升的雙重壓力下,債務違約的可能性和係統性風險值得高度警惕。書中構建瞭一個分析框架,用以評估不同經濟體在麵對高利率、高通脹和低增長“滯脹”環境時的脆弱性指標。此外,金融科技(FinTech)的快速發展與傳統監管框架之間的錯位,也催生瞭新的監管挑戰和潛在的係統性風險點,尤其是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匿名性和跨境性方麵。 結語:在不確定性中錨定方嚮 《遠航的燈塔》提供給讀者的,不是一套可以一勞永逸解決所有問題的“標準答案”,而是麵對一個復雜、非綫性世界的必備工具箱。本書強調,麵對係統性的不確定性,僵化的規劃是危險的,靈活的適應性、跨學科的知識整閤能力,以及對長期趨勢的深刻洞察力,纔是穿越風暴的關鍵所在。它鼓勵管理者和政策製定者跳齣單一維度的短期利益考量,從全球視角審視自身的定位和戰略選擇,從而在新的全球經濟圖景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發展航道。 (本書適閤企業高層管理者、戰略規劃師、宏觀經濟研究人員、國際關係學者以及所有希望理解和駕馭當前復雜商業環境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