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法基础(第二卷) 描写应用

认知语法基础(第二卷) 描写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兰盖克Ronald,W.Langacker 著,牛保义,王义娜,席留生,高航 译
图书标签:
  • 认知语法
  • 认知语言学
  • 应用语言学
  • 语言学
  • 句法学
  • 语义学
  • 语用学
  • 认知科学
  • 语言研究
  • 描写语言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8415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376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32
字数:648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认知语法基础(第二卷):描写应用》是《认知语法基础》二卷本著作的第二本,对认知语法在语言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写和分析,通过对名词性结构、小句结构以及chaoyue小句结构中具有代表性的语法构式的描写和分析,从多方面充分展示了认知语法相比形式句法、关系语法等在语言现象的描写和解释方面所具有的统一性、概括性和简明性,阐明了代替语法自治理论的象征观,并论证了其可行性。

内容简介

  《认知语法基础(第二卷):描写应用》是Langacker教授的代表作,也是认知言学的奠基之作,在国际学界有重要的作用。本书是第二卷,它介绍了一种与以往不同的语言结构和语言学调查概念,并认为认知语法的核心主张是语法与词汇构成一个连续体,可以通过象征单位加以描述。与目前传统的观念相对,作者主张语言不能脱离语义独立存在,它是概念内容的构成和象征关系的表达式。本书此前已出版影印版,很受学界欢迎,但由于原文比较艰涩,此中文版将受汉语学界、心理学界、认知科学界读者的欢迎。

作者简介

  Langacker教授是世界知名语言学家、认知语言学主要奠基人之一,现工作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校区。 Langacker教授是国际认知语言学大师、认知语法创始人。

目录

目录

回顾和引言(1)
第一部分名词性结构
第一章名词(11)
1.1概念基础(11)
1.2名物化(19)
第二章名词短语:功能组织(49)
2.1语义功能(49)
2.2例示(53)
2.3量(72)
2.4认识述义(89)
第三章名词短语:情境植入和量化(95)
3.1有定性(95)
3.2相对量词(107)
3.3量化互动(119)
第四章名词性构式(143)
4.1结构组织(143)
4.2模式和限制(153)
4.3功能选项(165)
4.4曲折和一致关系(182)
第二部分小句结构
第五章助动词:小句的中心语(195)
5.1功能与组织(196)
5.2语态与体(202)
5.3模式与结构(230)
第六章助动词:情境植入(246)
6.1认识距离(246)
6.2时态(255)
6.3情态动词(278)
第七章及物性与语法关系(293)
7.1关于事件的概念(293)
7.2事件的编码(305)
7.3基本语法关系(318)
第八章有标记的小句结构(348)
8.1主语的选择(348)
8.2宾语的选择(377)
8.3模糊不清的论元现象(385)
第九章作格性与格(404)
9.1作格与宾格(404)
9.2作格性(412)
9.3格标记(427)
9.4致使结构(437)
第三部分超越小句
第十章复句(447)
10.1总论 (447)
10.2补语(470)
第十一章几点思考(497)
11.1规则的相互作用(497)
11.2并列(504)
11.3回指(523)
11.4言语行为(527)
第十二章理论探讨(541)
12.1隐喻、目标和期待(541)
12.2自主性问题(547)
12.3加工、规则与表征(558)
总结说明(569)
术语表(571)
参考文献(588)

精彩书摘

  《认知语法基础(第二卷) 描写应用》:
  但是,如果我们把Sweetser的描写理解为后一种,那么她的分析本质上很大程度与我们这里提出的观点是相同的:两者都基于动力关系,对基本情态动词的语义描写(如may表示不存在障碍)本质上是相容的。唯独值得注意的差别在于两种分析所认为的力在认识意义中的作用方式不同。Sweetser的分析认为,一个认识类情态动词激活的是推理认知域,该认知域以隐喻的方式构成,说话人被描写为受制于证据的力量,这一力量易于推动说话人沿着一条演绎路径作出一个特定的结论。我所提出的分析(下面一节将予以更完整的说明)引发的是不同的认知模型。我的分析没有提到证据的力量,提到的是一个有组织的世界中现实不断演变的动力。我不是将说话人看作是被推动沿一条演绎路径作出结论(隐喻意义上的推动),而是认为现实本身正在被推向一个特定的结果。
  ……
认知语法基础 (第二卷):描写与应用 《认知语法基础 (第二卷):描写与应用》深入探讨了语言在认知模型中如何承载和传递信息,特别聚焦于语言的描写性功能及其在不同语境下的实际应用。本书并非对第一卷已有内容的简单复述,而是在此基础上,将理论框架延展至更广阔的语言使用领域,揭示了词语、句法结构乃至语篇层面如何被我们的心智加工,以构建对世界的理解和表达。 第一部分:描写的认知机制 在这一部分,我们首先剖析语言描写的认知基础。描写,本质上是对事物、事件、状态、性质、关系等进行言说性呈现的过程。它涉及将感官经验、内在情感、抽象概念等转化为可理解的语言符号。这一转化过程并非孤立进行,而是深刻地嵌入在我们的感知、记忆、推理和意图之中。 感知与语言的连接: 本卷详细考察了语言如何捕捉和转述我们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信息。例如,我们描述一个“红色的、圆形的、光滑的苹果”,这不仅仅是词语的堆砌,而是大脑将感官输入的“红色”、“圆形”、“光滑”等属性与“苹果”这一概念联系起来,并通过语言符号进行编码和输出。本书将深入探讨,不同语言的描写方式如何反映了不同文化对感知信息的侧重和分类方式。例如,某些语言可能在描述颜色时拥有更细致的词汇,而另一些则可能在描述空间关系上更为丰富。这种差异并非偶然,而是与使用者观察世界、理解世界的认知偏好息息相关。 概念化与语言的对应: 语言描写不仅仅是对外部世界的机械映射,更是我们对世界的概念化理解的外化。我们如何组织和分类事物,如何理解因果、时间、空间等关系,都直接影响着我们使用的描写性语言。本书将探讨,例如,动词的体(aspect)系统如何反映我们对事件持续性、完成性、重复性的概念化;形容词如何表征事物属性的程度和类型;副词如何刻画动作的方式、地点、时间。这些语法范畴并非独立于认知而存在,而是我们认知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空间与时间的语言化: 空间和时间是人类认知中两个最基本的维度,语言在描写它们时展现出极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本书将分析,不同语言如何构建其空间描写框架(例如,绝对坐标系、相对坐标系、本位坐标系),以及这些框架如何影响我们对地点、方向、距离的理解和表达。同样,对时间流逝、顺序、持续时间的语言化,也反映了我们对时间概念的认知模式。 情感与态度在描写中的体现: 语言描写并非总是客观中立的,它常常承载着说话者或作者的情感、态度和评价。本书将考察,词语的选择(例如,褒义词、贬义词)、语气的运用、特殊的句式结构(例如,感叹句、疑问句用于表达情感)等,如何在描写中悄无声息地传递说话者的内心世界。我们将分析,例如,如何通过“坚毅地前进”、“蹒跚地挪动”这样的描写,来传递对主体行为的不同情感评价。 第二部分:描写的应用与语境 在掌握了描写的认知机制后,本书将重点转向语言描写的实际应用,探讨其在不同语境下的功能和策略。 叙事中的描写: 叙事是人类最古老的沟通方式之一,而描写是构成叙事血肉的关键。本书将分析,在小说、故事、历史记载等叙事文本中,描写如何构建场景、塑造人物、推动情节。我们将深入研究,如何通过生动的描写来唤起读者的想象,让他们仿佛身临其境。这包括对环境细节的描绘,对人物外貌、神态、动作的刻画,以及对事件发生过程的细致呈现。 说明与解释中的描写: 在科学、技术、教育等领域,清晰准确的描写是有效说明和解释的基础。本书将探讨,如何运用规范、客观的语言来描述现象、定义概念、阐述原理。我们将分析,在说明性文本中,对细节的精确性、逻辑的连贯性、术语的规范性是如何重要的。例如,在生物学中,对一种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进行精确描写,是理解其生命活动的前提。 劝说与说服中的描写: 宣传、广告、政治演讲等劝说性文本,常常运用生动、有吸引力的描写来影响受众的认知和情感。本书将分析,如何通过富有感染力的描写来塑造产品的形象、强调观点的优势、激发行动的欲望。例如,广告中对食品美味程度、旅游景点宜人气候的夸张性描写,旨在唤起消费者的美好联想和购买冲动。 日常交流中的描写: 即使在最寻常的日常对话中,描写也无处不在。从描述昨晚发生的趣事,到评价一部电影的好坏,描写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书将考察,在非正式语境下,描写如何帮助我们分享经验、建立联系、表达情感。我们将分析,人们在日常交流中是如何根据听者的情况和沟通的目的,灵活运用不同程度和侧重点的描写。 跨文化语境下的描写差异: 语言描写的应用并非普遍一致,它深刻地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本书将通过案例研究,展示不同文化群体在描写习惯、偏好和禁忌上的差异。例如,某些文化可能更倾向于委婉含蓄的描写,而另一些则可能更为直接奔放。理解这些差异,对于跨文化交流至关重要。 第三部分:描写性语言的构建与评估 本卷的最后一部分,将聚焦于描写性语言的构建过程,以及如何评估其有效性。 词汇选择的策略: 描写性语言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词汇的选择。本书将深入分析,如何根据描写对象、语境、目标受众来选择最恰当的词汇,包括普通词汇、专业术语、比喻性语言(例如,明喻、暗喻)、以及具有情感色彩的词语。 句法结构的运用: 句法结构在描写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影响着信息的呈现方式和读者的理解效率。本书将探讨,如何运用不同的句式(例如,长句、短句、并列句、复合句)、语序、修饰语(形容词、副词)、以及被动语态等,来达到特定的描写效果。 语篇组织与逻辑: 即使是单个句子的描写,也需要置于一个连贯的语篇中。本书将分析,如何在段落、章节乃至整篇文本中组织描写性内容,确保其逻辑清晰、过渡自然。我们将考察,例如,如何通过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重要性顺序等方式来组织对一个场景或事件的描写。 评估描写有效性的标准: 如何判断一段描写是否“好”?本书将提出一系列评估标准,包括:准确性、清晰性、生动性、经济性(避免不必要的冗余)、以及是否符合语境和目标。我们将探讨,如何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为何某些描写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为何某些措辞更能深入人心。 《认知语法基础 (第二卷):描写与应用》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刻理解语言描写本质的视角。它强调语言并非孤立的符号系统,而是与人类心智活动紧密相连的动态过程。通过对描写性语言的认知机制和实际应用的详尽剖析,本书为语言学家、心理学家、文学评论家、教育工作者以及所有对语言与认知关系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南。它不仅是对第一卷理论的有力补充,更是一次关于语言如何构建我们对世界理解的精彩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深度远超我的预期,它并非仅仅停留在对语言现象的表面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认知过程如何形塑我们的语言结构。特别是关于“框架理论”和“图式构建”那几个章节,简直是醍醐灌顶。作者在阐述这些概念时,没有使用那种高高在上的学院派腔调,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在循循善诱,用大量跨文化的实例来佐证观点,这使得理论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了坚实的落地基础。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中展现出的那种批判性思维,他不仅介绍了主流观点,还巧妙地指出了现有模型的局限性,并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这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思辨的乐趣,我时常会合上书本,对着天空冥想,试图将书中的概念与我日常的交流经验联系起来。这种互动性,是很多同类书籍所缺乏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引人注目,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简洁有力的字体,透着一股学术的厚重感。我记得当初在书店里一眼就被它吸引,那种感觉就像是发现了一个知识的宝库。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作者那严谨又不失生动的叙述方式所折服。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语言学理论,通过生动的例子和清晰的逻辑梳理得井井有条。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复杂的句法结构时,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过程,让人感觉自己仿佛跟着作者一起在语言的迷宫中探险,每一步都充满了发现的喜悦。这本书的排版也相当考究,文字间距和段落布局都非常合理,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这对于一本深入探讨底层理论的著作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细节体验。整体而言,初次接触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既专业又易读,它成功地在学术深度和可理解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展现出的那种跨学科的视野。作者似乎对心理学、神经科学乃至人类学都有所涉猎,并在构建认知语法模型时,巧妙地融入了这些领域的最新发现。这种宏大的视野让整个理论体系显得无比坚固和富有生命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脚注和引文处理上的细致入微,每一条引证都指向了清晰的知识源头,这为我后续的深入研究指明了方向。虽然某些部分涉及到的专业术语需要反复查阅和消化,但这种“挑战性”正是好书的标志——它要求读者投入精力,而不是被动接受。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知识图谱被极大地拓宽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语言学范畴,而是进入了一个更广阔的认知科学领域。

评分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自己的母语——汉语的运作机制。过去我只是凭感觉说话和写作,很多语感上的“对”与“错”缺乏理论支撑。然而,读完关于“视角构建”和“信息流”的章节后,我开始能够清晰地辨析出不同表达方式在听者认知中引发的不同效果。举例来说,书中对“体貌特征”和“事件结构”的分析,极大地提升了我对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中叙事策略的理解。我发现,作者不仅仅是在解释“是什么”,更是在探究“为什么会这样”,这种对深层动因的追溯,对于任何一个想要精进表达能力的人来说,都是无价的财富。我已经开始尝试在我的专业报告中运用这些认知工具来优化我的论述结构,效果立竿见影。

评分

对于那些希望深入理解语言与思维交互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工具书。它的价值不在于快速提供标准答案,而在于提供一套思考的框架和分析的利器。我注意到书中对一些经典语言学案例的重新解读,角度非常新颖,像是给老旧的问题注入了新的活力。比如,书中对一些习语和比喻的认知路径分析,让我对人类思维的隐喻性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前部奠定基础,后部进行细致的案例剖析和模型应用,逻辑递进自然流畅。每一次重读,都能从不同的层面挖掘出新的含义,这正是一本优秀教科书的魅力所在——它能随着读者的成长而不断展现出新的价值。我已经将其列为我案头必备的参考书之一。

评分

书很好

评分

很不错。很喜欢。买齐了

评分

牛逼书

评分

认知语言学必读书

评分

很不错。很喜欢。买齐了

评分

很不错。很喜欢。买齐了

评分

书本身没有问题,不知道怎么回事,加入购物车的时候手抖了一下还怎么滴,收到货后才发现竟然买了两本,无语了?

评分

很不错。很喜欢。买齐了

评分

牛逼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