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30多家三甲医院主任医师撰写的看得懂的强力实用用药科普!
? 6个维度,60余篇文章,写给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用药指南!
? 少一点不明觉厉的科普知识,多一些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从此给家人更科学的爱!
比搬不动的药典更薄,但简洁不简单而且更实用的日常用药必读书!
《“药”为你好:这么用药没毛病》围绕生活中常见“名药”,安全用药常识,常见病用药,老人、孕妇和儿童等特殊人群用药,打理家庭药箱和走出用药误区等6个方面,利用全国30多家三甲医院撰写的“百姓药房”用药干货科普文章,帮助普通大众解答用药疑惑,理顺用药常识,帮助大家走出用药误区,管好家庭药箱,告诉大家“药”为你好这么用药没毛病。
《大众健康》杂志是由国家卫生计生委主管,《健康报》社主办的一份面向海内外各阶层读者的家庭医学杂志,风格严谨,通俗实用,只是丰富,贴近大众。以解读者之疑,析患者之难为己任。
——王陇德
中国工程院院士
用药无小事!家庭用药需要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态度,这两点正是《大众健康》杂志30多年来办刊的宗旨。希望这本集结“百姓药房”栏目精华文章的书,能开阔大众的科学视野、提升大众的科学素养,真正实现“药为你好”和“大众健康”。
——胡大一
北京大学医学部心血管内科学系主任、中国控烟协会会长
人们都想健康长寿,都关注保健养生、防病治病知识,可是大家看到的那些流传在民间的所谓健康知识,是靠谱的吗?是科学的吗?作为一位老科普人,我推荐大家,读一读《大众健康》杂志推出的健康“小锦囊”丛书。这里有卫生健康领域的专业人员给大家带来科学实用的医学科普知识。
——王立祥
武警总医院急救医学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科普分会主任委员
第1章 名药漫谈
华法林:钢丝上舞蹈的抗凝药 2
布洛芬还是安全的 5
胰岛素:从“纯天然”到“转基因” 9
抗菌药物的“大家族” 14
阿莫西林, 消炎第一药? 18
沙星:“带刺”的抗菌“明星” 21
第2章 安全用药常识
他汀药物:控制胆固醇的撒手锏 25
带你走进不一样的“是药三分毒” 30
“丙球”不是保健品 33
帮您解读药品外包装 36
吃这些药时多喝水 38
动物抓咬伤 不宜用创可贴 41
服镇痛药八大注意 43
谨防药物中毒性耳聋 47
如何理解“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52
网上购药如何去伪存真 54
细说输液利与弊 56
用药无小事,用药的N 个基本常识 60
正确认识药物过敏 65
第3章 常见病用药
除幽门螺杆菌首选“四联疗法” 68
痤疮:分级治疗很重要 71
春季皮肤过敏的最好治疗:远离过敏源 74
过敏性鼻炎如何正确用药 78
降压药应用有“八防” 80
心血管用药:小心驶得万年船 83
慢病用药,注意补充营养 87
慢阻肺:怎样用药才规范 90
哮喘常见用药误区 94
哪种催眠药效果最好? 97
治疗溃疡病无需消炎药 102
第4章 特殊人群用药
“全或无”理论的三个特例 106
孕二胎,药师有话说 110
哺乳期病了,能吃药吗? 114
促排卵药的是是非非 118
“妇炎洁”不能作为药用 122
痛经:忍无可忍才服药 125
孕妇感冒谨慎用药 127
孕期高血压试用5 类药 130
孕期抗生素到底该用吗? 133
新生儿用药请三思 136
儿科医生家的宝宝常备药 140
儿童退热:莫求“立竿见影” 145
孩子生病需用儿童专用药 149
您会处理儿童皮外伤吗? 154
老年人如何选择通便药 158
老人用药的五条“斑马线” 160
第5章 打理家庭药箱
出门旅行带什么药? 166
打造骨灰级家庭药箱 170
药物存放有讲究 175
给家庭药箱立规矩 178
电子血压计:要选验证的 180
轮椅也要定期保养 183
选购血糖仪,专家有灼见 185
第6章 走出用药误区
靶向药物不可随意用 190
服用胃药的种种“事故” 192
吗丁啉会致恶性心律失常? 195
世上没有特效解酒药 199
硝酸甘油:三大忌律,八大注意 204
眼药水能滴在眼球上吗? 208
“药驾”危险, 不可小觑 211
要不要吃减肥药? 214
一瓶藿香正气水惹的祸 217
益生菌也是药吗? 220
用药不能“助人为乐” 223
止咳药,为何越吃越咳? 225
后记 227
过去的20年间,中国的疾病模式正悄然发生转变,慢性病已成为影响生命和健康的最主要因素。2012 年,我国慢性病死亡人数占了总死亡人数的86.6%。应对慢性病挑战,已成为政府和全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其实,对于人的健康和寿命来说,医疗服务条件的影响只占8%,而生活方式和行为则占到60%。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总结,通过生活方式和行为的调整可预防80% 的心脑血管病和2 型糖尿病、55% 的高血压和40% 的肿瘤。而生活方式与行为的调整首先取决于大众健康素养的提高。因此,健康素养是保障健康最基本的要素。对于每个人来说,身体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我们对家庭有责任,对子女有责任,对父母有责任,对社会也有责任。因此一定要及早地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提高健康素养。
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不容乐观,老百姓普遍缺乏科学的健康知识。因此,确立“以促进健康为中心”的“大健康观”“大卫生观”,并将这一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在当下就显得尤为重要。
2016 年8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提高人民健康素养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要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普及健康科学知识,教育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健康观,促进人民群众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健康教育专业性很强,不是什么机构和人物都可以搞健康咨询、讲座。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图书网络都要把好关,不能给虚假健康教育活动提供传播渠道和平台。
最近几年,我一直在推广饮食摄入的“10 个网球原则”,以方便中年人能够更为直观地把握每天摄入食物的结构与数量。其中包括:每天吃肉不超过1 个网球大小;吃相当于两个网球大小的主食,最好吃点杂粮;要保证3 个网球大小的水果;不少于4 个网球大小的蔬菜。
我认为,用这种通俗易懂、易于把控的方式,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通俗性与专业性兼具的《大众健康》杂志,在健康科普这条路上已经走过了30 年。30 多年来,他们不忘初心,坚持做权威、专业的健康科普,邀请来自全国三甲医院的专家,深入浅出地为老百姓提供专业的健康知识。现又将杂志的精华内容编汇成册,相信它会成为百姓家庭健康生活的实用帮手。
让我们广泛进行社会动员,人人从我做起,努力推动“健康中国”的目标早日实现!
王陇德
中国工程院院士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打破了我对药物的“迷信”。我一直觉得,医生开的药,都是万能的,吃了肯定能好。但这本书却让我认识到,药物只是辅助治疗的一种手段,它有它的局限性,也有它的风险。它教会了我,用药的关键在于“了解”和“选择”。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很多药物都知之甚少,只能听从医生的安排。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变成了一位“用药侦探”,能够主动去探究药物的真相。书中关于“药物的副作用”的讲解,让我印象深刻。它并没有一味地放大副作用的恐惧,而是以一种科学、理性的态度,帮助我们认识到副作用的普遍性,以及如何区分哪些副作用是需要警惕的,哪些是可以接受的。这让我不再对药物的副作用产生过度的恐慌,而是能够更冷静地应对。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药物的合理搭配”的建议。以前,我总觉得只要是医生开的药,吃在一起就没问题。但这本书却让我意识到,很多药物之间可能会产生“化学反应”,影响药效,甚至产生危险。它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指导,告诉我们在服用多种药物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以及如何与医生沟通,以确保用药的安全。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治疗,而是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自己的健康管理中来。我能够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病情,更明智地选择药物,也更有效地与医生合作。这种“自主掌控”的感觉,让我对未来的健康之路充满了信心。
评分这是一本真正能够“拯救”我用药焦虑的书!作为一名普通的上班族,生活压力大,经常会遇到各种亚健康问题,也需要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但我一直以来都对药物抱着一种“不信任”的态度。总觉得医生开的药,不一定是最适合我的,网上的信息更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每次吃药,心里都忐忑不安,担心会产生什么副作用,或者药效不佳。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用科学、理性的态度,为我带来了用药的“确定性”。它并没有把药物描绘成万能的,也没有一味地夸大它的风险,而是以一种非常客观、中立的视角,为我们揭示了药物的真相。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药物的储存和保质期”的讲解。以前,我总是随便把药放在抽屉里,很少注意药物的保质期。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不当的储存和过期的药物,可能会导致药效降低,甚至产生有害物质。它教我如何正确地储存药物,以及如何识别过期药物,这让我能够更安全地使用药物。书中对“药物成瘾”的警示,也让我警钟长鸣。它提醒我们,要谨慎对待那些容易产生依赖性的药物,避免不必要的滥用。这种对药物“双刃剑”特性的清晰认识,让我能够更理性地权衡利弊,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对药物充满疑虑的“小白”,而是变成了一个能够理性分析、审慎选择的“健康实践者”。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安心”。以前,我总觉得生病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痛苦,更多的是对未知和不可控的恐惧。尤其是涉及到药物治疗,更是让我感到无力和迷茫。医生说要吃什么药,我就吃什么药,但心里总是会打鼓:这个药真的有那么好吗?会不会有副作用?长期吃会不会对身体造成什么影响?这些疑问就像一颗颗小石子,在我心里堆积,让我对药物产生了不信任感。直到我读了《药为你好,这么用药没毛病》,我才真正找到了解开这些疑虑的钥匙。它没有把药物神化,也没有妖魔化,而是以一种非常客观、理性的态度,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药物的原理、作用机制、安全用药的原则。书中关于“了解你的药”这个部分,让我印象深刻。它鼓励读者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去了解自己正在使用的药物,包括它的成分、剂量、用法、用时、用药禁忌,以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书中还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方法,比如如何识别药品说明书上的关键信息,如何辨别药品的真伪,以及在遇到不良反应时应该如何处理。这些知识听起来可能很简单,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个体化用药”的强调。它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状况都是独特的,对药物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不能简单地套用别人的经验,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用药。这让我明白,有时候医生开的药,可能并不是最适合我的,我需要学会与医生沟通,表达自己的顾虑和需求。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对药物一无所知的“小白”,而是变成了一个能够理性分析、审慎选择的“健康管理者”。我学会了如何与医生有效沟通,如何正确地阅读药品说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和应对一些常见的用药问题。这种“心中有数”的感觉,让我对未来的健康之路充满了信心。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每一个家庭的必备读物!作为普通人,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药物,但对于药物的了解,往往局限于“感冒了吃这个,发烧了吃那个”的浅层认识。很多时候,我们对药物的依赖,更多的是源于信息的不对称和知识的匮乏。这本书,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了我们与科学、严谨的用药知识。它并没有用晦涩难懂的医学术语来吓唬读者,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充满智慧的方式,一点点地揭示了药物的世界。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药物的安全性”的重视。它反复强调,任何药物都可能存在风险,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某种药是安全的”。它教我们如何识别药物的潜在风险,如何规避不必要的副作用,以及在出现问题时,如何及时有效地寻求帮助。书中关于“儿童用药”和“老年人用药”的章节,对我来说更是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我们都知道,儿童和老年人是特殊群体,对药物的反应会更加敏感。这本书就针对这两个群体的特点,提供了非常详细、实用的用药指导,比如如何选择合适的剂型,如何控制剂量,以及如何避免药物相互作用。这让我能够更有信心地照顾家里的孩子和长辈,让他们获得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而且,书中关于“合理用药”的理念,也让我受益匪浅。它告诉我们,用药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贵越好,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药物,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疗效。这种“智慧用药”的理念,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治病,更是在呵护自己的身体。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打造的!一直以来,我对各种药物都抱着一种既依赖又恐惧的心情。生病了,非吃药不可,但又担心副作用,害怕药物相互作用,甚至对某些药品的真实疗效也半信半疑。每次去医院,医生开的药方我都仔细研究,但很多时候还是云里雾里,只能听从医嘱。偶尔在网上看到一些关于用药的“小偏方”或者“神奇疗法”,更是让我无所适从,不知道哪些是科学的,哪些是误导。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束光照进了我用药的迷雾区。它没有堆砌那些晦涩难懂的医学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贴近生活的方式,一点点地解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用药问题。比如,它并没有直接告诉你“这个药是什么”,而是先从“为什么会生病”、“身体是如何对抗疾病”这样的基础知识讲起,让你明白药物介入的原理。然后,再将具体的药物分类,分析它们的适应症、禁忌症、常见副作用,以及最重要的——如何正确地、安全地使用。我特别喜欢它关于“药物组合”的那部分内容,以前我总觉得只要是医生开的药,放在一起吃就肯定没问题,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药物之间可能存在“化学反应”,轻则降低药效,重则产生危险。它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建议,比如在服用新药前,一定要咨询医生或药师,并且告知他们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保健品甚至中药。读完这一部分,我感觉自己在用药方面,突然多了一层“防火墙”,不再那么容易被一些表面的信息所迷惑。而且,书中对一些常见疾病的用药误区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比如感冒药、止痛药、抗生素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最常接触到的药物,却也往往是误用最普遍的。它没有一味地否定,而是从科学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误区,以及如何避免。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获得了一份“用药攻略”,让我能更自信、更理性地面对生病和用药这件事。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健康导师,帮助我建立起正确的健康观念和用药知识。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刮目相看”的书!我一直对医学知识敬而远之,总觉得那是一门非常高深的学问,普通人根本无法理解。尤其是关于药物方面,更是让我感到既好奇又畏惧。看到医生开的药方,上面密密麻麻的化学名称,总是让我望而却步。但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友好的方式,拉近了我与药物知识的距离。它没有故弄玄虚,而是用最朴实、最生动的语言,为我揭开了药物的神秘面纱。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药物剂量”的讲解。它告诉我,用药的剂量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而是要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精确地掌握。它还解释了为什么会出现“超剂量”和“亚剂量”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可能带来的后果。这让我明白,即使是同一种药物,用对了剂量,才能发挥出最佳的疗效。书中关于“药物的代谢和排泄”的章节,也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了解了药物是如何在体内被分解、吸收,以及最终被排出体外的。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某些药物需要空腹服用,或者为什么某些药物不能与某些食物一起食用。这种对药物“生命周期”的了解,让我能够更科学地安排我的用药时间,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不必要的副作用。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是获得了一位“用药导航员”,能够更清晰地指引我如何在这个复杂的药物世界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航线。
评分这本书真的让我眼前一亮,感觉像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以来都觉得,看病吃药是一件很“被动”的事情。医生说什么,我们就听什么,即使心里有疑问,也因为不懂医学,所以不敢轻易质疑。有时候,在网上看到一些关于某种药物的负面评价,或者听说谁谁谁因为吃某种药出了问题,就会开始惶恐不安,担心自己也可能遭遇同样的危险。这本书,恰恰解答了我所有的这些困惑和担忧。它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视角,教我们如何“与药对话”。它并没有把药物描绘成高高在上的“救世主”,也没有把它塑造成可怕的“毒药”,而是以一种非常客观、科学的态度,告诉我们药物的本质是什么,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与之相处。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解读药品说明书”的章节。以前,我拿到药品说明书,总是觉得上面写满了天书,看了也看不懂。但这本书却把说明书里的关键信息,比如不良反应、禁忌症、注意事项等,用非常清晰、简洁的方式进行了解读,并且给出了实用的建议,告诉我们如何根据说明书上的信息,来判断药物是否适合自己,以及如何安全地使用。这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能够主动地去理解和运用信息。书中对“药物的种类和用途”的分类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药物名称,而是会深入分析不同类别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它们在治疗不同疾病时的优势和局限性。这让我能够对症下药,而不是盲目跟风。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是获得了一位私人健康顾问,能够更自信、更理性地面对生病和用药的问题。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我健康路上的“及时雨”!我一直以来都对药物怀有一种“又爱又恨”的情感。生病了,离不开它;但又担心它潜在的风险,以及那些我并不完全理解的副作用。每次去看医生,我总是会问很多问题,但因为知识的局限性,很多时候还是无法完全理解医生的解释。这本书,就像一位耐心细致的健康教育者,一步步地为我解开了用药的困惑。它没有长篇大论地讲解枯燥的医学原理,而是从最贴近生活的角度出发,教我如何“像个明白人一样”去用药。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建议。以前,我一旦出现一点点不适,就会惊慌失措,担心是药物引起的严重副作用。这本书却教我如何冷静地分析,如何区分哪些是不良反应,哪些是疾病本身的症状,以及在出现不良反应时,应该采取哪些正确的措施。这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被药物“摆布”,而是能够主动地管理自己的身体状况。书中关于“药物的替代疗法”的探讨,也让我耳目一新。它并没有否定药物的价值,而是强调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比如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或者一些辅助治疗手段,来达到治疗的目的。这让我意识到,健康不仅仅是依靠药物,更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获得了一本“用药秘籍”,能够更从容、更自信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健康挑战。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如获至宝的书!一直以来,我都觉得用药是一门“玄学”,要么是医生说了算,要么就是网上各种传言满天飞,让人无所适从。尤其是家里有老人和小孩,对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更是加倍的谨慎。每次看到亲人因为一点小病小痛就开始服用各种药物,我总是提心吊胆,生怕出什么意外。这本书的出现,就像在我心里点亮了一盏明灯,让我看到了用药的“科学”和“逻辑”。它并没有回避药物的复杂性,反而把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医学知识,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我特别喜欢它在分析药物时,不仅仅是简单地列出“能治什么病”,而是深入到药物的作用原理,比如它是如何干扰细菌的生长,或者它是如何影响身体的某个通路。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让我对药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容易理解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药物选择。书中关于“常见病用药误区”的部分,更是直击我的痛点。比如,很多时候我们感冒了就习惯性地吃抗生素,但这本书就非常清晰地解释了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的区别,以及抗生素的真正适用范围。这让我意识到,之前很多看似“常识”的用药习惯,其实可能是在“乱用药”。而且,书中还针对一些老年人常见的用药问题,比如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依从性差等,给出了很多非常有建设性的建议。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照顾家里的长辈,让他们更安全、更有效地用药。最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用药并非越多越好,越贵越好”,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获得了一张“用药地图”,能够更清晰地规划自己的健康之路,不再迷茫,不再恐惧。
评分我真的太需要这本书了!总觉得我们普通人对于药物的了解,实在太少了。尤其是当出现一些疑难杂症,或者需要长期服药的时候,那种无助感和恐惧感会更加强烈。我曾经有过因为不了解药物而导致治疗效果不佳的经历,也有过因为听信网上不靠谱的信息而差点耽误病情的经历。这些经历让我深切地体会到,掌握正确的用药知识是多么重要。这本书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那种“宝藏”。它不是一本纯粹的医学教材,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用最平实的语言,给我讲解用药的“道”与“术”。它不仅仅告诉我“应该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它告诉我“为什么应该这么做”。比如,在介绍某种药物时,它会从药物的研发背景、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等角度进行讲解,让我能够理解药物是如何进入人体,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种深入的讲解,让我对药物的信任度大大提高,也更容易理解医生的治疗方案。书中关于“药物副作用的应对”这一部分,对我来说尤其有价值。以前,我总是对药物的副作用感到很害怕,一旦出现一点点不适,就紧张得不行。这本书却教我如何理性地看待和应对药物副作用,区分哪些是正常的、可以忍受的,哪些是需要立即就医的。它还提供了一些缓解副作用的方法,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承受,而是能够主动地管理自己的身体状况。另外,它对“药物依赖”和“药物滥用”的警示,也让我印象深刻。它告诫我们,药物是双刃剑,一定要谨慎使用,避免不必要的依赖和滥用,从而危害自身健康。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任由疾病和药物摆布的“受害者”,而是能够掌握自己健康主动权的“行动者”。
评分本书质量杠杠!正版!有助于了解药物设计与研究!
评分京东快递真是速度超级快,昨晚下单今天到
评分书是正版,京东物流也给力,不错的购物体验。
评分书不错,印刷挺好,质量也不错,应该是正版,以后还会购买。最赞的是快递很快!??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的书,印刷排版纸张都不错!
评分涨了很多药品知识,京东质优价廉。
评分还凑合了,一般般,不建议买了
评分很棒的书,我是拿来科普的,挺有意思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