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CT诊断

消化系统CT诊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晓珠,唐磊 著
图书标签:
  • 消化系统
  • CT
  • 医学影像
  • 诊断学
  • 临床医学
  • 影像学
  • 腹部疾病
  • 肠道疾病
  • 肝胆胰脾
  • 消化内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4049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729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CT快速入门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0
字数:19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消化系统CT诊断》共8章,包括消化系统CT检查技术以及肝脏、胆道系统、胰腺、上消化道、下消化道、脾脏常见疾病和急腹症的CT诊断及诊断进阶。每种疾病均从典型病例、临床概述、CT表现、鉴别诊断、重点提醒和知识扩展等方面进行分析讲解,并配以大量图片,力求以简单精练的方式对常见疾病的典型CT表现及诊断要点进行归纳总结。

目录

目录
第1章 CT检查技术 1
第一节 CT检查常规 1
第二节 消化系统CT检查方案的选择 5
第三节 消化系统特殊CT检查 7
第2章 肝脏 13
第一节 肝脏疾病CT诊断基础 13
第二节 肝脏良性局灶性病变 19
第三节 肝脏恶性局灶性病变 38
第四节 肝脏弥漫性病变 50
第五节 肝脏疾病诊断思路及进展 59
第3章 胆道系统 63
第一节 胆道系统疾病CT诊断基础 63
第二节 胆道系统炎症 68
第三节 胆道系统结石 73
第四节 胆道肿瘤 77
第五节 胆道梗阻诊断思路及进展 85
第4章 胰腺 87
第一节 胰腺疾病CT诊断基础 87
第二节 胰腺炎 93
第三节 胰腺肿瘤 99
第四节 胰腺疾病诊断思路及进展 116
第5章 上消化道(食管、胃、十二指肠) 120
第一节 上消化道疾病CT诊断基础 120
第二节 上消化道良性病变 124
第三节 上消化道恶性肿瘤 135
第四节 上消化道疾病诊断思路及进展 152
第6章 下消化道(小肠、结直肠) 157
第一节 下消化道疾病CT诊断基础 157
第二节 下消化道炎性病变 168
第三节 下消化道良性肿瘤 181
第四节 下消化道间变性及恶性肿瘤 187
第五节 下消化道疾病诊断思路及进展 199
第7章 脾脏 203
第一节 脾脏疾病CT诊断基础 203
第二节 脾脏常见疾病诊断 206
第8章 急腹症 214
第一节 腹部外伤 214
第二节 肠梗阻 221
第三节 胃肠道穿孔 225
第四节 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病变 227

精彩书摘

第一节 CT检查常规
一、检查前准备
(1)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前需对患者进行充分的告知,使其明白准备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消化系统CT检查按常规去除检查区域高密度异物,排除CT禁忌证。
(3)非急诊患者检查前需空腹准备。
(4)胃部检查前饮水或服用产气粉以充盈胃腔。
(5)小肠CT或仿真结肠镜检查前需进行肠道准备,检查前2~3天进食少渣或无渣饮食,检查前一晚服用泻药以清洁肠道。
(6)小肠CT检查前需分次饮用共约2000ml甘露醇溶液(2.5%)充盈全小肠。
(7)结肠仿真内镜检查前需经肛管注气1000~1500ml,使全结肠充盈扩张。
(8)胃肠道仿真内镜、胃肠道肿瘤术前分期、小肠CT等特殊检查前10min肌内注射盐酸山莨菪碱(0.2mg/kg体重)以获得低张效果。
二、增强检查对比剂使用方案
增强CT对比剂使用量按碘总量450~600mg/kg体重计算,对比剂的容量根据对比剂浓度、体重计算;注射速率根据总容量计算,一般应在30s注射完毕或以3~5ml/s的速率注射。比如65kg体重患者,对比剂浓度为350mgI/ml,按450mgI/kg用量计算,对比剂总容量为(450mgI/kg×65kg)/350mgI/ml=83.6ml,对比剂注射速率为83.6ml/30s=2.8ml/s。
增强扫描期相的时间常规采用动脉晚期(35s)、门静脉期(70s)、平衡期/实质期(100s)。也可对肝肿瘤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加扫早期动脉期(15~20s)。肝病变有时需加扫延迟期(5~10min)。肝、胰腺、脾的病变诊断与其血供特征密切相关,应严格掌握扫描期相的时间及对比剂剂量、团注技术(图1-1,图1-2)。消化道病变检查可以采用动脉晚期和平衡期/实质期双期扫描。
图1-1 肝血供示意图
肝富血供病灶在动脉期显示好,而肝乏血供病灶在门静脉期显示最清楚
图1-2 胰腺血供示意图
胰腺癌病灶在动脉晚期显示好,而肝内转移灶在门脉期显示最清楚
三、扫描方案
一般采取仰卧位、足先进,扫描方向为头足方向。全消化系统分布范围较大,根据临床要求可有针对食管、胃、小肠、结直肠或肝胆胰脾的检查;扫描范围可为颈胸、上腹部、全腹部。针对食管癌的CT检查需要包含颈部和一部分上腹部,食管癌的淋巴转移可以向上至颈部或向下至腹腔动脉周围。当胃处于充盈状态时,下缘较低,检查时需注意扫描范围;为了更好地显示病灶可采取倾斜体位。
管球电压一般可选择120kV,根据个体差异、扫描的电流(mA)会有所不同,一般扫描图像的噪声应控制在10~12HU,仿真内镜的噪声可增大一些。肝、胰、脾为实质器官,CT检查时应注意图像噪声不能太高,否则影响小病灶的检出。消化系统检查需屏气扫描,故应采用较快的机架旋转速率、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扫描。常规观察的图像层厚/层间距可设置为5mm,胆道、胰腺可采用2~3mm的层厚,用于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MPR)、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及CT仿真内镜(CT virtual endoscopy,CTVE)重建的图像层厚为1mm左右。消化管病变图像重建时需注意病灶与黏膜的关系。
第二节 消化系统CT检查方案的选择
一、食管
(1)观察食管异物可以仅用平扫,涵盖食管全程。
(2)食管肿瘤病变检查可选用平扫,动脉晚期、平衡期扫描。
(3)食管静脉曲张需包括上腹部(胃底、门静脉)。
(4)食管癌术前分期检查需要包括颈部、胸部和上腹部。
二、胃
(1)胃CTVE检查可以平扫,如果已经明确有病变,需行增强检查以便肿瘤分期。
(2)胃癌术前分期采用平扫,动脉晚期(全胃)、平衡期(腹部+盆腔)扫描。
(3)胃部术后检查可以采用平扫,平衡期扫描。
三、肠道
(1)除肠梗阻和急诊患者以外,肠道检查应先行肠道清洁准备,行平扫,动脉晚期、平衡期扫描,怀疑肠系膜血管病变的需增加门脉期扫描。
(2)肠道术后检查可以采用平扫,平衡期扫描。
四、肝
(1)肝占位病变应常规进行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扫描,必要时加扫延迟期。
(2)肝弥漫性病变可选择平扫,动脉晚期、门静脉期扫描。
五、胆道
(1)单纯胆囊结石可以行平扫检查。
(2)其他胆道病变行平扫,动脉晚期、平衡期扫描。
六、胰腺
(1)胰腺炎、胰腺外分泌肿瘤行平扫,动脉晚期、门静脉期扫描。
(2)神经内分泌肿瘤行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扫描。
(3)胰腺炎随访可以选择平扫,门静脉期扫描。
七、脾
(1)脾肿瘤、外伤可选择平扫,动脉晚期、平衡期扫描。


《腹部影像解剖与病变识别:从基础到临床实践》 本书并非专注于消化系统CT诊断,而是旨在为临床医生、影像科医师以及医学影像学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一本全面、系统而深入的腹部影像解剖学与常见病变识别指南。本书的内容涵盖了腹部各个器官系统的影像学特征,包括但不限于腹腔、盆腔及腹膜后的解剖结构,以及这些结构在多种影像学模式下的表现。我们将重点关注磁共振成像(MRI)、超声以及常规X线检查在腹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同时辅以必要时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影像学原理和技术要点,帮助读者建立起扎实的影像学基础。 第一部分:腹部影像解剖学基础 本部分将从最基础的影像解剖学入手,为读者构建清晰的腹部空间认知。我们将详细阐述腹部各个层次的解剖结构,包括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筋膜以及重要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系统。 腹壁结构与影像表现: 详细介绍腹壁的肌肉层次(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及其在不同影像序列下的信号特征。重点讲解腹壁疝的影像学诊断,包括腹股沟疝、股疝、脐疝以及切口疝的影像学表现,区分不同类型疝的影像学特点。 腹腔与腹膜结构: 深入讲解腹腔的定义、分隔(腹膜腔、腹膜后腔)以及腹膜的形态和解剖标志。详细介绍腹膜的形成、分布以及其在影像学上的显示方式。着重分析腹膜增厚、钙化、结节和肿块等异常影像学征象,以及它们在不同病理状态下的意义。 肝脏的影像解剖与毗邻关系: 详细描述肝脏在不同影像学模式下的形态、大小、边缘以及内部回声/信号分布。讲解肝脏的各叶、段以及重要的血管结构(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在影像学上的显示。重点介绍肝脏与周围器官(如胃、十二指肠、胆囊、结肠、膈肌、肾脏)的毗邻关系,这对于理解病变的侵犯范围至关重要。 胆道系统的影像解剖: 详尽阐述胆囊、肝外胆管(肝总管、胆总管)和肝内胆管的影像解剖学特征。重点讲解胆囊壁的厚度、结石、息肉、息肉样病变以及胆管扩张、狭窄、结石和囊肿的影像学表现。 胰腺的影像解剖: 详细描述胰腺的形态、位置、大小以及其与周围重要血管(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的关系。讲解胰腺各段(头部、体部、尾部)在不同影像序列下的正常表现。 脾脏的影像解剖: 介绍脾脏的大小、形态、位置及其与胃、胰腺尾部、左肾、左侧结肠的毗邻关系。讲解脾脏的实质回声/信号以及脾血管的解剖。 肾脏与输尿管的影像解剖: 详细阐述肾脏的形态、大小、皮髓质厚度、肾窦以及肾血管的解剖。讲解输尿管的正常管腔直径和走行。重点介绍肾脏囊肿、结石、肿瘤以及肾盂积水等常见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肾上腺的影像解剖: 描述肾上腺的正常形态、大小和位置,以及其与周围器官的关系。 胃肠道的影像解剖: 详细介绍胃、十二指肠、小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的壁层结构、腔内表现以及运动特性在影像学上的体现。着重讲解肠道蠕动、肠腔积气、肠壁增厚、肠腔狭窄等正常生理现象,以及它们与病变的鉴别。 盆腔器官的影像解剖: 详细描述女性和男性盆腔器官的影像解剖,包括膀胱、子宫、卵巢、前列腺、精囊腺等。讲解这些器官在不同影像序列下的形态、大小和信号特征,以及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 腹膜后腔的影像解剖: 详细介绍腹膜后腔的结构,包括大血管(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肾脏、肾上腺、输尿管、胰腺、十二指肠降部和水平部、升结肠和降结肠的后壁、膀胱的后壁以及淋巴结等。重点讲解腹膜后腔内肿块、囊肿、积液以及血管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第二部分:腹部常见病变影像学诊断 本部分将聚焦于腹部各个器官系统中常见的病理改变,详细阐述它们在不同影像学模式下的典型影像学表现,并结合病理生理学知识进行分析。 肝脏病变: 肝脏囊性病变: 肝囊肿、肝脏海绵状血管瘤、肝脓肿等。 肝脏实质性占位病变: 肝脏良性肿瘤(肝腺瘤、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肝脏恶性肿瘤(肝细胞癌、肝内胆管癌、转移性肝癌)的影像学鉴别要点。 肝脏弥漫性病变: 脂肪肝、肝硬化、肝淤血、肝内胆管扩张等。 胆道系统病变: 胆囊病变: 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胆囊炎、胆囊癌。 胆管病变: 胆管结石、胆管炎、胆管狭窄(良性与恶性)、胆管癌。 胰腺病变: 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水肿型、出血坏死型)、慢性胰腺炎的影像学表现。 胰腺占位性病变: 胰腺囊肿(假性囊肿、真性囊肿)、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胰腺癌的影像学特征。 脾脏病变: 脾脏增大: 脾肿大的原因分析(感染、肿瘤、淤血、淋巴增生等)。 脾脏囊性与实质性占位: 脾囊肿、脾血管瘤、脾淋巴瘤、脾转移瘤等。 肾脏与泌尿系统病变: 肾脏囊性病变: 肾囊肿、多囊肾、肾盂囊肿。 肾脏占位性病变: 肾脏良性肿瘤(肾错构瘤)、肾脏恶性肿瘤(肾细胞癌)、转移性肾肿瘤。 肾脏感染性病变: 肾盂肾炎、肾周脓肿。 泌尿系结石: 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的影像学诊断。 肾盂积水: 病因分析与影像学表现。 肾上腺病变: 肾上腺良性肿瘤: 腺瘤、髓脂瘤。 肾上腺恶性肿瘤: 癌、转移瘤。 肾上腺皮质增生与功能性肿瘤。 胃肠道病变: 胃部病变: 胃炎、胃溃疡、胃息肉、胃良性肿瘤、胃恶性肿瘤。 小肠病变: 小肠炎症(克罗恩病)、小肠肿瘤(良性与恶性)、小肠梗阻的影像学评估。 大肠病变: 阑尾炎、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感染性结肠炎)、结肠息肉、结肠癌。 腹膜与腹膜后腔病变: 腹膜病变: 腹膜炎、腹膜增厚、腹膜结节、腹膜转移。 腹膜后腔病变: 腹膜后腔占位(淋巴瘤、肉瘤、神经源性肿瘤、囊肿)、腹膜后腔纤维化。 血管病变: 腹主动脉瘤、夹层。 门静脉血栓形成、侧支循环。 肝静脉血栓形成。 腹腔与盆腔感染性病变: 腹腔积液、脓肿的定位与诊断。 盆腔感染性病变。 第三部分:影像学检查技术要点与临床应用 本部分将简要介绍常用腹部影像学检查技术的原理和操作要点,并强调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合理选择和运用这些技术。 超声检查: 腹部超声的优势、局限性、扫查技术与典型表现。 磁共振成像(MRI): 腹部MRI的优势、序列选择(T1WI, T2WI, DWI, 增强扫描)、常用造影剂以及在肝胆胰脾肾等器官检查中的应用。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腹部CT的基本原理、扫描范围、增强扫描策略(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以及其在腹部疾病诊断中的关键作用。(注意:本部分介绍CT,但不侧重于消化系统CT诊断的细节,而是将其作为腹部整体影像学诊断的一部分进行介绍。) 常规X线检查: 腹部平片在特定情况下的应用,例如消化道穿孔、肠梗阻的初步评估。 影像学检查的选择与流程: 如何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病史,选择最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影像学报告的书写规范: 如何清晰、准确、有条理地撰写腹部影像学报告,包含必要的解剖描述、病变描述、鉴别诊断和建议。 第四部分:典型病例分析与鉴别诊断 本部分将通过精选的典型病例,结合相应的影像学图片,深入分析腹部常见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并重点探讨在诊断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和需要考虑的鉴别诊断。通过对真实病例的学习,读者可以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本书强调从整体观出发,将腹部作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进行影像学分析。它旨在帮助读者构建一个完整的腹部影像学知识体系,熟练掌握各种影像学技术的优势,并能够准确识别和鉴别腹部各种常见病变。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语言通俗易懂,力求为读者提供一本实用而具有指导意义的腹部影像学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朝圣”的心态,毕竟能写出这样一本厚重且详实的著作,作者的功力可见一斑。我尝试着去阅读其中的一些章节,发现它的内容组织逻辑性很强,层层递进,从基础到进阶,非常系统。书中的插图非常精美,每一个都经过精心挑选,并且标注清晰,这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难度。我特别注意了其中关于肿瘤性病变的章节,里面对各种肿瘤的CT表现、生长方式、侵犯范围都做了非常详尽的描述,而且还结合了临床病理资料,让人印象深刻。虽然我目前还无法完全消化里面的所有内容,但我相信,随着我临床经验的积累和阅读的深入,这本书一定会成为我案头必备的工具书。它为我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学习路径和坚实的理论基础。

评分

这本书实在太厚了,拿到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学识感,还没翻开就能感受到它背后蕴含的严谨和深度。我个人对医学影像虽然有兴趣,但要真正读透这本书,恐怕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和精力。我比较喜欢它排版清晰,图文并茂的方式,即使是初学者也能从中找到一些入门的线索,这对我这种跨领域学习的人来说非常友好。里面的各种病灶的CT表现描述得非常细致,结合图片看,感觉一下子就把抽象的文字变得具体了,这是我最看重的部分。当然,对于一些复杂的鉴别诊断,可能我还需要结合其他资料来进一步理解。不过,单凭这厚重的体量和翔实的资料,就足以证明它是一本值得深入钻研的参考书,对于需要系统学习消化系统CT诊断的同行们来说,它绝对是一份宝贵的财富。我希望自己能有足够的毅力去一点点消化这些知识,并最终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还是很高的,毕竟是业内比较有名的专家编写的,内容自然是权威的。拿到书之后,我首先翻阅了目录,发现它涵盖的范围相当广,从解剖结构到各种常见病、少见病,再到一些特殊的影像表现,可以说是应有尽有。尤其是一些疑难病例的分析,我觉得对我平时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很有启发。书中的图片质量非常高,清晰度也很好,这对于CT诊断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它不仅仅是罗列图片和诊断,还对影像表现的形成原因、病理基础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让我不仅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这一点我非常欣赏。虽然价格不菲,但考虑到其学术价值和临床实用性,我觉得还是物有所值的。我计划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每天都抽出一定时间来阅读和学习,希望能将这本书中的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考究,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厚重感,这让我对内容有了更高的期待。我个人对消化系统疾病的CT影像学诊断一直非常感兴趣,但苦于缺乏系统性的学习资料。这本书的出现,正好弥补了我的这一需求。我尤其喜欢它在描述各种疾病CT表现时的严谨性,不仅列出了典型的影像特征,还详细介绍了其演变过程和鉴别要点。书中的图片质量非常高,色彩还原度也很好,使得影像细节得以清晰呈现。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炎症性肠病和胰腺疾病的章节,里面的内容非常详实,并且结合了最新的研究进展,让我受益匪浅。虽然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专业,需要一定的医学背景知识,但对于我来说,它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为我提供了深入学习和提升临床诊断能力的机会。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扎实”。我之前看过一些零散的CT影像资料,但总觉得不够系统,不够深入。而这本书就像一本百科全书,把消化系统CT诊断的方方面面都囊括进去了。我特别喜欢它对影像解剖部分的讲解,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都剖析得很到位,感觉就像给自己又重新上了一遍解剖课,这对我理解影像表现非常有帮助。书中的案例分析也做得相当不错,很多都是我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情况,通过阅读这些案例,我不仅学到了诊断思路,还了解了不同病灶的鉴别要点。对于一些罕见的疾病,它也提供了详细的描述和图片,这大大拓宽了我的视野。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更适合有一定影像学基础的读者,因为它涉及的内容比较专业,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

评分

短小精悍的入门书籍~~适合CT初学者哦,强烈推荐~~

评分

值得购买的书

评分

小内容不错

评分

正版好书,价格实惠,速度快

评分

还实用 不错

评分

正版好书,价格实惠,速度快

评分

正版好书,价格实惠,速度快

评分

短小精悍的入门书籍~~适合CT初学者哦,强烈推荐~~

评分

五星好评不解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