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辨率被动微波遥感——综合孔径微波辐射成像(上)

高分辨率被动微波遥感——综合孔径微波辐射成像(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青侠 等 著
图书标签:
  • 微波遥感
  • 综合孔径辐射计
  • SAR
  • 高分辨率
  • 被动微波
  • 辐射成像
  • 地球观测
  • 信号处理
  • 电磁波传播
  • 大气遥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48931
版次:01
商品编码:1224822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页数:360
字数:45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高分辨率被动微波遥感——综合孔径微波辐射成像(上)》分为上下册,涵盖综合孔径微波辐射测量的理论分析、误差校正及定标、综合孔径微波辐射图像重建、天线阵列优化、非规则天线阵综合孔径辐射成像、全极化综合孔径微波辐射成像、超综合孔径微波辐射成像、仿真系统及仿真(包括传统的和镜像的)、实验系统及实验(包括HUST-ASR及SMOS卫星数据)、镜像综合孔径微波辐射成像、数字波束形成微波辐射成像等。

目录

目录
(上册)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微波辐射测量及应用 2
1.2 微波辐射成像 6
1.2.1 微波辐射成像的方式 6
1.2.2 微波辐射成像的应用 9
1.3 综合孔径微波辐射成像 11
1.3.1 综合孔径微波辐射成像的原理及特点 11
1.3.2 综合孔径微波辐射计的研究概况 13
1.4 本书的内容 18
参考文献 18
第2章 综合孔径微波辐射成像原理 29
2.1 引言 29
2.2 微波辐射与亮温 29
2.3 相关干涉测量 31
2.3.1 双天线输出电压的互谱密度 31
2.3.2 功率谱密度与谱亮度的关系 33
2.3.3 双天线输出电压互谱密度的简化 35
2.3.4 复相关接收 36
2.4 综合孔径微波辐射成像原理 39
2.4.1 可见度函数 39
2.4.2 亮温图像重建 42
2.5 综合孔径方向图特性 44
2.5.1 综合孔径阵列因子 44
2.5.2 等效归一化功率方向图 45
2.5.3 采样间隔与栅瓣 47
2.6 综合孔径空间分辨率 48
2.7 综合孔径灵敏度 49
2.7.1 可见度函数的均值 51
2.7.2 可见度函数的相关性 51
2.7.3 图像亮温的噪声方差 55
2.7.4 图像亮温的均值变化 57
2.7.5 图像灵敏度 58
2.8 灵敏度与分辨率之间的关系 61
2.8.1 一维天线阵列 61
2.8.2 二维天线阵列 62
2.9 本书与文献灵敏度计算公式的比较 63
2.9.1 本书展源辐射的灵敏度 63
2.9.2 灵敏度 64
2.9.3 灵敏度对比分析 65
2.9.4 灵敏度的第二种定义 67
2.9.5 灵敏度计算公式的比较 70
参考文献 71
第3章 综合孔径微波辐射计误差模型与校正 72
3.1 引言 72
3.2 系统误差来源及其模型 73
3.2.1 天线误差 74
3.2.2 通道误差 76
3.2.3 AD采样误差 79
3.2.4 误差对综合孔径辐射计成像性能影响仿真 82
3.3 基于可见度误差分类 87
3.3.1 引言 87
3.3.2 可见度函数离散和带限采样的误差分析 88
3.3.3 系统误差分析和模型 92
3.4 综合孔径辐射计内部校正方法 109
3.5 综合孔径辐射计外部校正方法 113
3.5.1 基于人工源的外部校正方法 113
3.5.2 外部场景对消校正法 118
3.5.3 冗余空间校正方法 122
3.5.4 基于天体目标的辅助源校正方法 124
3.5.5 基于阵列旋转的自校正方法 133
3.5.6 基于多种场景的联合校正方法 151
3.5.7 综合孔径辐射计星上外部校正方法小结 164
3.6 综合孔径辐射计的定标 165
3.6.1 整机定标法 166
3.6.2 内部定标与校正 166
3.6.3 综合孔径与实孔径辐射计的联合定标方案 170
参考文献 172
第4章 综合孔径微波辐射图像重建 175
4.1 引言 175
4.2 理想的傅氏反演方法 176
4.3 综合孔径图像重建问题的数学模型 178
4.3.1 综合孔径微波辐射成像过程的数学模型 178
4.3.2 综合孔径图像重建问题的病态性 180
4.3.3 综合孔径图像重建问题的离散化 181
4.4 应用正则化的G矩阵反演法 183
4.4.1 图像重建问题的最小二乘解和广义解 183
4.4.2 图像重建问题的Tikhonov正则化解 186
4.4.3 正则化G矩阵反演法的实验研究 190
4.5 综合孔径图像重建的统计反演方法 199
4.5.1 综合孔径图像重建确定性反演方法面临的困难 199
4.5.2 综合孔径统计反演的基本理论 200
4.5.3 基于高斯先验信息的综合孔径统计反演方法 212
4.5.4 综合孔径多分辨率统计反演方法 225
4.5.5 基于�F1先验信息的综合孔径统计反演方法 241
4.5.6 ASR压缩传感统计反演方法 251
4.6 综合孔径微波辐射亮温图像的指标与质量评估 270
参考文献 276
第5章 天线阵排列优化 279
5.1 概述 279
5.1.1 综合孔径微波辐射计天线阵排列优化概述 279
5.1.2 最优化方法概述 281
5.1.3 组合方法概述 283
5.2 综合孔径微波辐射计天线阵排列优化基础 285
5.2.1 引言 285
5.2.2 阵列参数分析及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86
5.2.3 综合孔径微波辐射计天线阵排列优化准则 289
5.3 基于最小冗余的一维天线阵排列优化方法 290
5.3.1 引言 290
5.3.2 最小冗余线阵排列算法概述 290
5.3.3 基于蚁群优化的排列结构约束搜索方法 293
5.3.4 排列结果及分析 300
5.3.5 任意阵元数LRLA排列的解析解 302
5.4 基于最小冗余的二维天线阵排列优化方法 305
5.4.1 引言 305
5.4.2 二维最小冗余阵列排列算法概述 306
5.4.3 一种稀疏矩形平面阵排列方法 312
5.4.4 圆环阵稀疏排列方法 318
5.4.5 基于微粒群算法的圆环阵UV覆盖优化 323
5.5 基于灵敏度最优的天线阵排列优化方法 328
5.5.1 引言 328
5.5.2 基于灵敏度最优的天线阵列排列方法 328
5.5.3 地球观测应用中的MDA设计 333
5.5.4 增广最大基线思想 337
5.5.5 DF下界分析 341
5.5.6 仿真验证 342
5.5.7 实验结果 345
参考文献 346
彩图(下册)
第6章 非规则天线阵综合孔径辐射成像 353
第7章 全极化综合孔径微波辐射成像 402
第8章 镜像综合孔径微波辐射成像 416
第9章 数字波束形成微波辐射成像 485
第10章 综合孔径微波辐射成像仿真 498
第11章 综合孔径微波辐射计成像实验 519
第12章 超综合孔径干涉成像 571
附录 578
彩图
《空间观测的视野:地球科学的微波之眼》 本书是一部关于利用微波辐射测量技术观测地球的科普读物,旨在向广大读者揭示隐藏在电磁波谱中的地球奥秘,以及如何通过先进的遥感技术深入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我们将一同探索微波辐射的独特之处,以及它们如何成为科学家们洞察地球系统变化的宝贵工具。 第一部分:微波的语言——理解地球的“热信号” 宇宙万物,只要温度高于绝对零度,都会发出电磁辐射,微波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频段。不同于可见光,微波能够穿透云层、雨滴甚至植被,这使得它在观测地球时具有独特的优势。本书将从基础的物理原理出发,为您深入浅出地讲解: 热辐射的本质: 为什么物体会发出微波?温度与辐射强度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我们将引入黑体辐射的概念,并解释实际物体如何近似黑体。 微波的特性: 频率、波长、极化等微波的基本属性及其对观测的影响。我们将理解不同频率的微波如何携带不同的信息,以及极化如何反映地表和大气中的物质状态。 大气的影响: 尽管微波穿透性强,但大气中的水汽、氧气等成分仍然会对其产生衰减和吸收。我们将探讨如何识别和补偿这些大气效应,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地表散射与吸收: 地表的土壤、植被、水体等材质对微波的散射和吸收特性各不相同。本书将详细介绍这些差异是如何被微波传感器捕捉到的。 第二部分:微波的眼睛——揭秘辐射计的奥秘 辐射计是微波遥感的核心装备,它们如同地球的“微波眼睛”,捕捉着来自地表的微弱信号。本书将带您走进辐射计的内部世界,理解它们是如何工作的: 辐射计的原理: 从天线接收微波信号,到信号的放大、处理和量化,我们将逐步揭示辐射计的工作流程。 被动微波辐射计的优势: 与主动微波遥感(如雷达)相比,被动微波遥感不主动发射电磁波,因此不会对地表产生干扰,并且能量消耗较低。我们将探讨这些优势在实际应用中的体现。 孔径与分辨率: 什么是“孔径”?它如何决定了观测的精细程度?本书将解释孔径与空间分辨率之间的关系,以及为什么“高分辨率”在地球观测中至关重要。 成像的艺术: 我们将介绍不同类型的被动微波辐射计,以及它们如何通过扫描或合成的方式,将二维的微波辐射信息转化为一张张包含丰富地球信息的“图像”。 第三部分:微波的洞察——解锁地球系统的秘密 通过被动微波遥感技术,科学家们得以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和广度监测地球系统的变化。本书将重点介绍微波遥感在以下几个关键领域的应用: 陆地水文监测: 土壤湿度: 土壤湿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干旱监测以及洪水预警的关键因素。微波辐射计能够穿透地表一定深度,提供大范围、高精度的土壤湿度数据。我们将探讨其在精准农业、水资源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地表水: 湖泊、河流、湿地等水体的分布和变化,对于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都至关重要。微波遥感可以有效地识别和监测这些水体,甚至在冰雪覆盖的情况下也能提供信息。 积雪与冰川: 了解积雪的深度、密度以及冰川的动态变化,对于气候变化研究和水资源评估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本书将介绍微波如何帮助我们“看见”这些被冰雪覆盖的区域。 海洋学应用: 海面温度: 海面温度是影响全球气候和天气模式的重要参数。微波辐射计可以不受云层遮挡的影响,全天候地测量海面温度。 海冰监测: 海冰的范围、厚度以及融化情况,直接关系到航运、渔业以及气候变化。微波遥感为极地海冰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海洋参数反演: 除温度和海冰外,微波遥感还可以反演海面盐度、风速等海洋参数,为海洋科学研究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持。 大气科学研究: 大气水汽含量: 水汽是影响天气和气候的重要温室气体。微波辐射计能够精确测量大气中水汽的垂直分布,为天气预报模型提供重要输入。 降水探测: 微波能够有效探测不同类型的降水,并估算其强度和分布,对于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云物理研究: 云的形成、发展和演变是复杂的科学问题。微波能够提供关于云中液态水和冰晶含量的关键信息。 植被与农业遥感: 植被覆盖度与叶面积指数: 这些参数反映了植被的生长状况和光合作用能力,对于粮食产量预测、森林监测和生态环境评估至关重要。 作物类型识别与生长监测: 微波对不同作物具有不同的响应,可以用于作物类型的识别、生长期的监测以及病虫害预警。 第四部分:未来的展望——微波遥感的无限可能 本书的结尾,我们将对被动微波遥感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的微波遥感系统将拥有更高的分辨率、更强的穿透能力和更丰富的观测维度。我们期待着它在理解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粮食安全、优化水资源管理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空间观测的视野:地球科学的微波之眼》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技术的书籍,它更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地球系统的精妙运作,理解我们所处环境的动态变化。希望本书能激发您对地球科学的浓厚兴趣,并认识到现代遥感技术在探索未知、守护家园中的重要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从一开始就给我一种“硬核”的印象,《高分辨率被动微波遥感——综合孔径微波辐射成像(上)》。这几个词汇组合在一起,瞬间勾勒出一个专业、深入、技术性极强的学术领域。我本人虽然不是直接的从业者,但对地球科学以及观测技术的发展一直保持着关注。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遥感技术在分辨率、精度和应用范围上都取得了显著的突破。被动微波遥感,这个概念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它利用的是地球自身发出的微弱的电磁辐射,这与主动遥感(比如雷达)通过发射信号再接收回波的方式有所不同。这种“被动”的特性,是否赋予了它在某些探测场景下独特的优势?比如,在探测一些对电磁波敏感的区域,或者在某些特定应用中,它的信息是不是更纯净?而“高分辨率”和“综合孔径”这两个词,则让我联想到对精度和细节的极致追求。“综合孔径”尤其引人遐想,这是否意味着将多个较小的天线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等效的大孔径,从而达到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如果真是这样,那背后必然涉及复杂的信号处理和数据融合技术。这本书作为“上”册,我预感它将从基础理论讲起,逐步深入到综合孔径微波辐射成像的具体实现和原理,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的技术框架。我期待它能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清晰的逻辑结构,为我打开通往高分辨率被动微波遥感世界的大门。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高分辨率被动微波遥感——综合孔径微波辐射成像(上)》,本身就承载着厚重的科学内涵和技术前沿性。我虽然不是该领域的直接研究者,但对那些能够为我们提供更精细、更准确地球信息的技术,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高分辨率,意味着我们能够窥探到更微观的地表变化,对于监测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甚至城市规划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而“被动微波遥感”,则是一种依靠接收地球自身辐射的观测方式,这与我之前接触的一些主动式遥感技术(例如雷达)有所不同。它所能提供的地表信息,特别是与温度、湿度、物质组成相关的参数,是否能因此而更加“真实”和“纯净”?更让我感到新奇的是“综合孔径微波辐射成像”这个技术。我很好奇,如何通过“综合”多个接收单元的微波辐射信号,来“成像”并达到“高分辨率”?这其中涉及的信号处理、数据融合、以及算法重建过程,无疑是这本书的核心内容,也是我最想深入了解的部分。这本书的“上”字,也让我对内容的循序渐进充满了信心,预示着它将从基础原理入手,逐步揭示这项技术的精髓。我非常期待它能成为我探索被动微波遥感世界的绝佳向导。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优秀的科普或者专业书籍,不仅在于它提供了多少知识点,更在于它能否点燃读者的求知欲,并提供一个清晰的学习路径。这本书的书名,从字面上看,似乎指向了高分辨率、被动微波遥感以及一个具体的技术分支——综合孔径微波辐射成像。这三个关键词本身就充满了挑战性和吸引力。我个人对于“高分辨率”这个概念非常敏感,这意味着我们能够看到之前难以察觉的细节,对于精细化地理解地表过程至关重要。而“被动微波遥感”则与我之前接触的一些主动遥感技术(如雷达)有所不同,它更多地依赖于地球自身发出的微弱微波信号。这其中涉及到的物理原理、信号探测、数据处理以及图像重构等环节,对我来说都是全新的领域,充满了未知和惊喜。尤其“综合孔径”这个词,我联想到在光学成像领域,孔径合成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成像分辨率,不知道在微波遥感领域,它又是如何实现的?是否也涉及到多天线协同工作?或者通过其他方式来“合成”一个虚拟的大孔径?我对这部分内容充满了好奇,渴望了解其背后的科学逻辑和工程实现。这本书的“上”字,也让我预感到它可能是一个系列的第一部分,承载着基础性的知识讲解。我希望它能为我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后续更深入的学习铺平道路。

评分

翻开这本书的封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分辨率被动微波遥感——综合孔径微波辐射成像(上)》这个书名。它散发出一种严谨而前沿的学术气息,让我对即将展开的知识探索充满了期待。作为一个对地球科学和信息技术交叉领域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关注着遥感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高分辨率”这个词,总是能触动我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在被动微波遥感这个领域,我之前接触的知识相对零散,而“综合孔径”这个概念更是新鲜且富有想象力。它让我联想到光学领域的孔径合成技术,即通过组合多个较小的光学器件来模拟一个大口径,从而提升分辨率。那么,在微波辐射成像中,这个“综合孔径”又是如何实现的呢?是通过多阵元天线的协同工作,还是通过其他巧妙的物理或数学手段?我非常渴望了解这其中的科学原理和工程实现。这本书的“上”字,也暗示了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或许它将从基础理论讲起,逐步深入到成像原理、数据处理,甚至初步的应用探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清晰的逻辑、详实的案例,为我构建起一个关于高分辨率被动微波遥感的完整知识体系,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项强大的技术。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高分辨率被动微波遥感——综合孔径微波辐射成像(上)》——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绝对是一本硬核的专业书籍,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可能门槛会比较高。但正是这种挑战,激起了我深入了解的欲望。我一直对地球观测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揭示我们星球隐藏信息的技术。被动微波遥感,顾名思义,就是利用物体自身发出的微波辐射来进行观测,这与我熟悉的雷达(主动遥感)有着根本性的区别。被动遥感器“倾听”地球的声音,而主动遥感器则“敲问”地球。这种“倾听”的特点,是否意味着它在某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比如不受地表目标发射信号能力的影响?又或者,它的数据在某种程度上更能反映地表本身的物理状态?而“高分辨率”和“综合孔径”这两个词,则进一步提升了这本书的吸引力。在遥感领域,分辨率一直是追求的目标,更高的分辨率意味着更精细的空间信息。那么,通过“综合孔径”这种方式,是如何在高分辨率的被动微波遥感领域取得突破的?这是否涉及复杂的阵列天线技术,或者某种创新的数据融合和图像重建算法?我对这本书将如何阐述这些核心技术充满期待,希望它能像一位资深的向导,带领我穿梭于微波辐射的海洋,探索地球的奥秘。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严谨和专业的气息,深邃的蓝色背景上,流线型的微波辐射图案若隐若现,仿佛预示着书中将要揭示的神秘信息。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被它的分量和质感所吸引,厚实的纸张,清晰的排版,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出版方的用心。虽然我本人并非直接从事高分辨率被动微波遥感领域的研究,但作为一名对地球科学和遥感技术充满好奇的学习者,我对这个主题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当今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如何更精确地监测地表信息,了解地球的“体温”和“脉搏”,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书的书名——“高分辨率被动微波遥感——综合孔径微波辐射成像(上)”——听起来就非常有技术深度,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我希望它不仅能解答我对于被动微波遥感基本原理的疑惑,更能深入浅出地讲解“综合孔径微波辐射成像”这一具体的技术手段,它究竟是如何实现高分辨率的?它与主动微波遥感有何本质区别?在各种复杂的应用场景下,它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例如,在植被监测、土壤湿度反演、海洋海冰探测等方面,这种技术能否提供前所未有的细节和精度?书的“上”字也暗示着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或许后续的章节或卷会进一步拓展,这让我既感到信息量的丰富,又对未来的学习路径有了清晰的认知。我非常看重那些能够激发我思考,并引导我进行更深入探索的著作,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的良师益友。

评分

当我第一次看到《高分辨率被动微波遥感——综合孔径微波辐射成像(上)》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关于地球观测的画面。作为一名长期关注环境变化和资源监测的爱好者,我深知遥感技术在现代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这本书的标题,直指“高分辨率”和“被动微波遥感”,这两个关键词本身就充满了技术挑战和科学魅力。高分辨率意味着更精细的观测能力,能够捕捉到之前难以察觉的地表细节,这对于精细化监测、精准分析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而“被动微波遥感”,则是一种依赖于地球自身辐射的观测方式,它与主动遥感(如雷达)相比,在某些应用场景下可能具有独特的优势,比如在探测地表自身微弱信号方面,或者在避免对地表产生干扰等方面。更吸引我的是“综合孔径微波辐射成像”这一具体的成像技术。我很好奇,究竟是通过何种方式,将分散的微波辐射信号“综合”起来,形成一幅高分辨率的图像?这是否涉及到多天线协同工作,或者某种先进的图像重建算法?这本书的“上”字,也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有了初步的预期,它很可能是在为更复杂的理论和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浅出地解读这些复杂的技术原理,并让我有机会一窥被动微波遥感在揭示地球奥秘方面的巨大潜力。

评分

当看到《高分辨率被动微波遥感——综合孔径微波辐射成像(上)》这个书名时,我立刻被它所吸引。这不仅是因为它涵盖了我一直关注的“高分辨率”和“遥感”这两个关键词,更是因为它引入了“被动微波”和“综合孔径”这两个具体的技术概念。我深知,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分辨率的提升往往意味着观测能力的飞跃,尤其是在地球科学领域,精细的空间信息对于理解复杂的地球系统至关重要。被动微波遥感,以其独特的观测机理,能够探测地表自身发出的微弱电磁辐射,这与主动遥感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也好奇它在这方面的优势和局限。而“综合孔径”这个词,则引发了我极大的兴趣。它让我联想到光学干涉和孔径合成等概念,即通过多个单元的协同工作,模拟一个更大的有效孔径,从而实现超高的分辨率。我非常渴望了解,在微波遥感领域,这种“综合孔径”技术是如何实现的?它背后的物理原理、数学模型和工程实现又会是怎样的?这本书的“上”字,也让我预感到它可能是一部系列著作的开篇,将为我构建起一个从基础到应用的完整知识框架。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清晰的逻辑,为我深入解读高分辨率被动微波遥感的奥秘,并激发我对这一前沿领域的进一步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高分辨率被动微波遥感——综合孔径微波辐射成像(上)》——本身就充满了科技感和专业性。它精准地定位了研究的领域,并且暗示了技术的高度。我虽然不是该领域的专家,但一直对地球观测技术,特别是那些能够提供精细化信息的遥感手段,抱有极大的兴趣。被动微波遥感,它利用的是地球自身发出的微弱电磁波,这与主动遥感(如雷达)通过主动发射信号来探测的方式有所不同。我很好奇,这种“被动”的观测方式,在信息获取上会有哪些独特的优势?它所能反演的地表参数,例如土壤湿度、植被含水量、海冰状况等,是否会因为“被动”的特性而获得更高的精度和可靠性?而“高分辨率”更是直击人心,这意味着我们能够看到前所未有的细节,对于精细尺度的地表过程研究,例如城市热岛效应、农田精细管理、甚至地质构造的细微变化,都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更令我好奇的是“综合孔径微波辐射成像”这一具体的技术。它如何实现高分辨率的?是否涉及到多天线的协同观测,就像光学望远镜中的干涉技术一样?或者有其他更巧妙的信号处理和图像重建方法?这本书的“上”字,预示着这是一个系列的开端,或许它将首先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然后逐步深入到技术细节。我期待这本书能以严谨的态度,带领我领略被动微波遥感在高分辨率成像方面的最新进展。

评分

当我看到《高分辨率被动微波遥感——综合孔径微波辐射成像(上)》这个书名时,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是一本将要打开我新世界大门的著作。我一直对那些能够“看见”我们看不见的事物,或者“测量”我们难以触及的现象的技术非常着迷。遥感技术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类。而“高分辨率”更是直接戳中了我的兴趣点,意味着对地表细节的更深层次的洞察。在众多遥感技术中,“被动微波遥感”对我来说是一个相对陌生但充满吸引力的概念。它不主动发射信号,而是“倾听”地球自身发出的微波辐射,这让我联想到一种更“温和”、更“自然”的观测方式,或许能揭示一些独特的信息。而“综合孔径微波辐射成像”这个具体的成像方法,则更是引发了我强烈的好奇。我脑海中浮现出多天线协同工作的画面,就像多个“耳朵”同时倾听,然后将收集到的信息“合成”成一幅高分辨率的图像。这背后的科学原理和技术挑战必然不小。这本书的“上”字,预示着它将是整个知识体系的基石,或许它会从最基本的物理原理出发,逐步引出成像技术,为我打下坚实的基础。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严谨而不失趣味的方式,为我展现高分辨率被动微波遥感的魅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