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人生求缺不求满

丰子恺:人生求缺不求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丰子恺 著
图书标签:
  • 丰子恺
  • 人生哲理
  • 散文
  • 随笔
  • 文化
  • 艺术
  • 生活
  • 经典
  • 治愈
  • 慢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960996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8302
品牌:磨铁图书(Xiron)
包装:精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纯质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丰子恺人生主题散文精选集。以缺憾作为人生的礼物,在烦恼、挫折和不完美中获得生命的丰盈和智慧。献给在复杂世界中寻找初心的你。

★精选《陋巷》《无常之恸》《比较》《山中避雨》《渐》《秋》等37篇丰氏散文代表作,41幅丰子恺手绘彩墨插图,淡雅极简中生发淡淡欢喜和浓浓禅意。

★愿你放下内心的执念和虚妄,保持灵魂的简明与澄澈,不贪不痴,不争不抢,在喧嚣的大千世界独享生命的自在与清明。

★生活因极简而至美,人生因留白而自在。闲暇时读一读丰子恺,让心停下来,休息一会儿。


内容简介

丰子恺人生主题散文精选集,精选37篇丰氏经典散文代表作,41幅丰子恺手绘精美插图。谈人生,论生活,话心态,从容面对人生的困惑与烦恼,在喧嚣的大千世界中独享生命的自在与清明。

真正的修行,不是一味追求圆满,而是学会留白。人生何处无欢喜,生活因极简而至美,人生因留白而自在,有缺憾才能恒久,不完满才叫人生。希望我们用简单的心境,看待复杂的人生。既然没有净土,不如静心;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唯有删繁就简,方可淡看得失,安然生活。

愿世间的所有遗憾都是成全!


作者简介

丰子恺

(1898-1975)

作家、画家、翻译家、慈爱的父亲,宽厚的长者,淡泊的居士。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文联副主席等职。早年留学日本学习音乐和美术,又受老师李叔同(弘一法师)影响,皈依佛门。其书画文章将音乐、佛学、绘画、诗词融为一体,其文章简单恬静却意趣盎然,在童真天然中饱含人生的禅意。其漫画、书法自然潇洒,简约有情致,被誉为“文人抒情漫画”的开创者。有《丰子恺全集》行世。


精彩书评

从丰子恺先生那里,我学到了朴素。

——林清玄

人总是在企求圆满,觉得好茶需要配好壶,好花需要配好瓶,而佳人也自当配才子。却不知道,有时候缺憾是一种美丽,随兴更能怡情。太过精致,太过完美,反而要惊心度日。既是打算在人世生存,就不要奢求许多。

——白落梅

大智若愚,大言不美,人生给我的是这么多残缺,要我接受这一切的孤独和折磨,来检验我的承受能力,在这种严酷的承受中让我获得人生的另一番快愉。

——贾平凹

我们苦苦追求完美,到头来才发现人生充满了缺憾与遗憾。所谓的完美,是鸟儿也无法抵达的一片天空,凡人却连一双翅膀也没有。既然永难触及,只好默默转身,可就在那一刻,才明白我们所追求的完美原是一瞬间的幸福和圆满的感觉。

——张小娴


目录

壹/无常就是常

陋巷

无常之恸

佛无灵

初冬浴日漫感

比较

梧桐树

白象


贰/不乱于心,不困于情

山中避雨

半篇莫干山游记

山水间的生活

梦痕

从孩子得到的启示

爆炒米花


叁/只生欢喜不生愁

剪网

儿女

塘栖

东京某晚的事

车厢社会

吃瓜子


肆/生机不灭,终会抬头

新年怀旧

白鹅

生机

敬礼

云霓

肉腿

送考


伍/世间万物,自得其所

大账簿

手指

我与弘一法师


陆/不宠不惊过一生

湖畔夜饮

大人

晨梦

我的母亲


精彩书摘

比较


有一次我同了一位朋友和他的孩子一同乘火车。

朋友的孩子,今年照西洋说法十三岁半,照中国说法十五岁了。这种不大不小的人,乘火车最感困难。给他买半票,违背了铁路局的定章,被查问时,只得撒谎;给他买全票呢,其实这孩子并不比别的十一二岁的孩子高大,似乎太吃亏了。朋友就给他买半票。

他携着这大孩子走出轧票处,轧票的轧着半票时,看看这孩子,说:“这孩子太大了!”但说过就算,我们也管自走了。到了火车中,孩子坐在他父亲身旁,我独自另坐一处,验票的验着半票,看看这孩子说:“他下回要买全票啊!”查票人去后,我的朋友对我说,省得啰唆 ,回去时给他买全票吧。我很赞成。但回去时我们不知怎样一来,又给他买了半票。到了火车中方才想到。这回因为朋友手里提的东西太多,是我携着这孩子上车的。到了火车中,朋友因为要看守东西,独自坐在一处,他的孩子傍着我坐在另一处。回忆我携着他走出轧票处时,轧票的并没有说话。后来验票的来了,看看坐在我旁边的大孩子,也没有说话。下了车,又是我携着这孩子走,收票的,就是前次说“这孩子太大了”的轧票人,看看我携着的大孩子,也没有说话。

难道他们和我特别要好,就“马马虎虎”不索补票吗?不会的。出车站后我找寻这理由,苦思不得。这孩子却找寻出了,他说是他爸爸身体短小而我身体高大的缘故。不错!原来他的父亲身躯短小精干,名为大人,其实比他儿子高得半个头,而且粗得很有限。前回他和这矮小的父亲携着走,并着坐,相形之下,便见“孩子太大”,“下回要买全票啊”。这回他和我携着走,并着坐。我虽然并不魁梧颀伟,但是一个中等身材的人,穿的衣服又宽,看起来比他高大得多。相形之下,只见孩子很小,仅有买半票的资格了。

我确信了这理由之后,就像“回也闻一以知十”一般,推想到世间大小,高低,长短,厚薄,广狭,肥瘦,以至贫富,贵贱,苦乐,劳逸,美丑,贤愚,都不是绝对的,都是由“比较”而来的。而且“比较”之力伟大得极,一切人生的不满足也都是由于比较而生。今天比较之力使我们省进半张火车票的价钱,真不过是“小试其技”而已。怪不得,华租交界之处,华界的草棚傍着了租界的洋房看似格外低小,而租界的洋房傍着了华界的草棚看似格外高大。人行道上,中国人傍着了西洋人走路看似格外矮小;西洋人傍着了中国人走路看似格外高大。

这几天盛暑,我谈起了“比较”,便想到日本某画家的一套连环漫画。大意是这样:一,小资产阶级的青年夫妇二人到避暑的名胜地(譬如莫干山)找寻旅馆,因避暑人多,旅馆处处客满,夫妇二人手携皮箧和行杖,在途中徬徨,叹息:“唉!自己有别庄的人多么写意!像我们要临时找寻旅馆的,真是不便!”二,都市里的公司的职员开着电风扇,在室内办公;从窗中望见这对青年夫妇相偕乘专车赴避暑地去,叹息着说:“唉,有闲避暑的人多么写意!像我们,被职务所羁,每天坐在这里看电风扇摇头,真是没趣!”三,公司对面烟纸店里的老板摇着芭蕉扇坐在柜内,望见公司里的职员开着电风扇办公,叹息着说:“唉!有电风扇的人多么写意!像我们,不绝地摇这把破蒲扇,手腕几乎摇脱,汗水还是直流,真是晦气!”四,马路上拉黄包车的经过烟纸店门前,望见老板坐在柜内挥扇,叹息着说:“唉!坐在屋里摇扇子多么舒服!像我们,拉了这辆车子在大毒日头底下跑路,真是苦恼!”五,黄包车夫经过打铁店门口,铁匠司务看见了,叹息着说:“唉,这几天在路上拉车子多么爽快!像我们,天天在煤炉旁边被烤,这才受罪!”我又想了自己过去的经验:十余年来,我住过许多地方。

从前有一次住在山间,日用物品须得隔夜预先开好单子,托工人一早赴十余里外的小市镇去购办。第一,香烟须得整批地买。否则半夜深山,香烟绝粮,呼天不应,叫地不答,最怕。第二,酒须得买整坛的。否则喝得不痛不痒,不如不喝。买的时候总说买整坛又便宜又好。但结果是多喝了,喝醉了,又浪费又难过。第三,菜蔬必须有储藏。否则风雪载途,工人不能上市之日,得吃白饭;况且“有酒无肴”,如此佳兴何?其他如小食,药品,书籍,文具等,举凡一切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件件都要预先想到,早日置备;临时要得到的,至多只有青山绿水,清风明月。但我不幸而有了热烈的兴趣,这种兴趣常受环境的阻挠。例如忽然想到吃水烟好,立刻要买皮丝烟。等到明天工人带到皮丝烟时,我的水烟兴趣早已过去了。又如偶从箱箧中捡出一只铜香炉来,想起古人焚香默坐之趣,立刻要买线香来点。等到明天工人带到线香时,我的香炉已经不知放在什么地方了。有一个亲戚用一句故乡的俗语来形容我的脾气,叫作“话得讨饭好,连夜买只篮”。我自己颇承认,而且知道我平生的行事,大都是由“连夜买只篮”而开始的。那时候我住在山中,虽然以为清静也好,但当兴趣被阻挠的时候,不免羡慕市镇。我想,若得住在市镇里,要买什么,转瞬可以办到,岂不痛快。

后来我住在一个小镇上了。出门就是市场,只要有钱,这些商店里陈列着的无论什么东西,都有在五分钟或十分钟以内送到我手里的可能,以前住在山中时所感到的不满,一时都满足了。然而不久我又感到其他的不满:譬如夏天要些天然冰,没有办法;有了臭豆腐干要些辣酱油,没有办法;想到一本书立刻要买来读,没有办法。因为那小镇上没有冰厂,辣酱油,和专门的书店,那时候我又羡慕城市的生活。设想住在大城市中,这些要求都能立刻满足,多么痛快。

后来我又移居在一个较大的城市中了。那里有对小市镇的商店做批发生意的种种专门的商店,也有天然冰厂。以前住在小市镇上时所感的不满,一时都满足了。然而不久我又感到其他的不满:譬如想买些人造冰,没有办法;想吃餐功德林素菜,没有办法;想买一本洋版书,没有办法。因为那大城市中没有人造冰厂、素菜馆和洋版书店。那时我又羡慕上海。设想住在上海,这些东西都可立刻办到,多么痛快。

我后来果然住在上海。以前大城市中所感的不满,一时都满足了。然而不久我又感到其他的不满:要买Schubert 的《Hark,Hark,The Lark.》(《看,看,云雀》)的蓄音片(唱片)来听听,走到外国乐器店去问,说道须向外国去定购。要找一位violin(小提琴)个人教授的教师,或研究会,没处去找。

要买一瓶英国New-ton(牛顿)公司制的水彩颜料vermilion(朱砂),最大的文具店里的穿洋装的职员向我摇头。那时候我又羡慕外国的都市生活。设想住在外国,这些要求都可立刻办到,多么痛快。

后来我住在日本的东京。以前住在上海时所感到的不满,一时都满足了。然而不久我又感到其他的不满:要买一册Lessing(莱辛)的名著Laocoon(拉奥孔),丸善书店也说要到西洋去定购。要买一个Palette(调色板)兼水筒的袖珍水彩画箱,跑遍了文房堂,竹久屋……都说arimasen(没有)。要听俄罗斯国民乐派的交响乐,东京的音乐会所演奏的偏偏是德法浪漫乐派的作品居多。那时候我又羡慕西洋都市的生活。设想若得住在伦敦或纽约等处,这等要求大概都可立刻达到,真是何等痛快!

后来我并没有到西洋去;但也并不急急想去。假如去了,我知道最初一定很满足,但不久一定又要感到其他的不满。因为科学的企图,艺术的理想,文明的要求,人生的欲望,在世间绝没有完全实现的地方。人世间一切的满足都由于“比较”而来,一切的不满足也都由“比较”而生。最后我想起了李笠翁的话:


譬如夏月苦炎,明知为室庐卑小所致。偏向骄阳之下往来片时,然后步入室中。则觉暑气渐消,不似从前酷烈。若畏其湫溢而投宽处纳凉,及至归来,炎蒸又加了十倍矣。冬月苦冷,明知为墙垣单薄所致。故向风雪中行走一次,然后归庐返舍。则觉寒威顿减,不复凛冽如初。若避此荒凉而深居就燠,及其再入,战栗又作何状矣。由此类推,则所谓退步者,无地不有,无人不有。想至退步,乐境自生。在冬天行乐,必须设身处地,幻为路上行人,备受风雪之苦,然后回想在家。则无论寒燠晦明,皆有胜人百倍之乐矣。尝有画雪景山水,人持破伞,或策蹇驴,独行古道中,经过悬崖之下。石作狰狞之状,人有颠蹶之形者。此等险画,隆冬之月,正宜悬挂中堂。主人对之,即是御风障雪之屏,暖胃和衷之药。


在前面我“认真八分”地举许多实例来说明“比较”之力,其实这道理早已被他用这“假痴假呆”的话来道破了。于是我不敢再啰唆地叙述,末了但作如是想:

“谁谓茶苦?”在“比较”之下“其甘如荠”。反转来说,“谁谓荠甘?”在“比较”之下“其苦如茶”。人的生活,有了“等差”,便有“比较”,有了“比较”,便有“苦乐”,有了“苦乐”,便有“问题”。

1934年8月9日



丰子恺:人生求缺不求满 一部关于生活智慧与艺术哲思的深刻解读 在纷繁复杂的人生旅途中,我们常常被“圆满”的理想所裹挟,追求尽善尽美,却在不经意间迷失了内心的方向。然而,真正的人生智慧,或许恰恰藏匿于对“缺憾”的理解与接纳之中。“求缺不求满”,这句蕴含着东方哲学深邃智慧的短语,正是丰子恺先生一生所追求的艺术与人生信条。本书并非直接呈现丰子恺先生的某一部具体著作,而是深入挖掘他散落在诸多文章、漫画、翻译作品以及人生感悟中的核心思想,勾勒出一幅关于“求缺”人生观的立体画卷。 一、 悲欣交集中的超脱:丰子恺的人生态度 丰子恺先生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他经历了乱世的离乱,目睹了人间的疾苦,也承受了个人命运的跌宕。然而,正是这些“缺憾”,磨砺了他对生命的深刻洞察。他并未被苦难压垮,反而从中汲取了独特的艺术养分,形成了一种“悲欣交集”的人生境界。 “悲”源于对世事无常的体认,对人生必然存在的痛苦与失落的敏感。他能看到孩童天真的笑容背后,也藏着成人世界的无奈;他能欣赏花开的绚烂,也懂得花落的必然。这种悲悯之心,并非消极的哀叹,而是对生命真相的一种尊重与理解。 “欣”则体现在他对生活细微之处的热爱与发现。一缕阳光,一只猫咪,孩童的嬉闹,甚至是一片落叶,都能在他眼中绽放出别样的光彩。这种欣喜,源于他拥有一颗善于发现美好的心灵,一种不被外在环境所左右的内在丰盈。 “求缺不求满”的人生观,正是这种“悲欣交集”境界的自然流露。他懂得,人生的圆满本就是一种虚幻的追求,过于执着于“满”,反而会带来更多的失落与痛苦。不如将目光投向“缺”,在缺憾中寻找生活的诗意,在不完美中发现生命的张力。 二、 漫画之外的哲思:艺术的“留白”与人生的“余味” 丰子恺先生最广为人知的艺术形式便是他的漫画。他的画作简洁、幽默,却常常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而这种艺术风格,恰恰是“求缺不求满”人生哲学在艺术上的生动体现。 在他的漫画中,他并非事无巨细地描绘一切,而是善于运用“留白”。画面上往往只有寥寥几笔,勾勒出人物的动态、环境的氛围,而更多的细节则留给观者去想象。这种“留白”并非技法的不足,而是艺术的智慧。它打破了画面的局限,将想象的空间还给观者,使作品更具生命力与感染力。 正如他在艺术上追求“留白”,他在人生中也推崇“余味”。他认为,最美好的事物,往往不是那种瞬间爆发的极致,而是那种能够持久回味,经久不散的意境。如同品一杯好茶,初尝浓烈,回味甘醇;听一曲好歌,余音绕梁,久久不绝。 “求缺”的人生,恰恰能带来这种“余味”。当人生没有被所有的欲望填满,当所有的期待都没有瞬间实现,留下的那些空隙,便成了回味与反思的空间。在这些空间里,我们才能真正地感受生活的厚度,体味生命的况味。 三、 从“不如意事”中汲取力量:日常生活中的“求缺”智慧 丰子恺先生的“求缺”哲学,并非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消极姿态,而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他认为,生活中的“不如意事”是常态,而非偶然。与其抱怨,不如从中汲取力量,调整心态。 他提倡“不苛求”的生活方式。对待自己,不过分苛责,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自己有局限;对待他人,不吹毛求疵,理解人性的不完美,给予宽容与善意。这种“不苛求”,是“求缺”的实践,是对生命中必然存在的“不足”的接纳。 他强调“随缘”的生活态度。对于无法掌控的事情,不过分强求,顺其自然。这并非放弃努力,而是认识到有些事情的发生,并非完全由我们掌控。在顺应中,更能找到内心的平静。 他对“小幸福”的珍视,更是“求缺”哲学的体现。在世事变迁、人事更迭中,他总能捕捉到那些微小而美好的瞬间,并从中获得力量。这些“小幸福”,如同人生长河中的点点星光,虽然微弱,却足以照亮前行的道路。 四、 东方智慧的传承与现代意义 丰子恺先生的“求缺不求满”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从《道德经》的“功成身退,天之道”到《易经》的“盈满则亏,损益之道”,都蕴含着类似的哲学智慧。他将这些古老的智慧,以现代人的视角,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与艺术之中,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当下这个追求速度、效率与“完美”的时代,丰子恺先生的“求缺”哲学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不必过度焦虑于未达到的目标,不必沉溺于已经失去的遗憾。学会欣赏当下,接纳不完美,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安宁与生活的乐趣。 本书将通过对丰子恺先生思想的深入解读,引导读者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我们将看到,如何在繁杂的世界中,保持一颗宁静的心;如何在追求目标的同时,不忘享受过程;如何在面对生活的缺憾时,发现隐藏的美好。 本书致力于 梳理丰子恺先生“求缺不求满”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深入剖析其人生态度与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 挖掘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与实践方法。 探讨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与价值。 通过丰富的案例与生动的语言,展现一位智者的人生智慧。 阅读本书,你将不仅仅是在了解一位艺术家的思想,更是在学习一种关于如何更聪明、更从容地度过人生的生活哲学。它将启发你,在人生的“留白”处,发现意想不到的风景;在生活的“缺憾”中,品味出别样的甘甜。让“求缺不求满”成为你内心坚定的指南,引领你走向一种更真实、更丰盈、更自由的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书,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与一位老友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并非丰子恺先生的深厚研究者,甚至在阅读之前,对他的了解也仅限于那些耳熟能详的漫画片段——那些带着稚拙却充满哲思的笔触,描绘着寻常生活中的诗意。然而,这本书所带来的震撼,远超我的想象。它不仅仅是梳理了丰子恺先生的人生轨迹,更是深入剖析了他对待生活、对待艺术、对待“人生”本身的独特哲学。我尤其被打动的是,书中反复强调的“求缺不求满”的智慧。在当下这个追求极致、崇尚完美、乃至有些焦虑的时代,这种“缺”的美学,如同清流一股,涤荡着我躁动的心。我开始反思,我们为何总是孜孜不倦地追求“满”?是害怕缺失带来的空虚,还是被社会无形地灌输了“越多越好”的观念?丰子恺先生以他平和温润的文字,引导我看到,“缺”并非是匮乏,而是一种留白,一种可能性,一种让生活有呼吸的空间。他笔下的孩童,不是被塑造成完美的榜样,而是充满了天真烂漫的“不完美”;他眼中的自然,也不是被精雕细琢的园林,而是粗放而充满野趣的山野。这种“缺”的智慧,渗透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更融入了他对人生的态度。读完后,我仿佛卸下了肩上沉重的包袱,开始用一种更加从容、更加温柔的目光,去审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也开始尝试在那些看似“不圆满”的地方,发现别样的风景和乐趣。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对丰子恺先生人生哲学的理解,更是一种深刻的自我反思。我一直认为,人生就是一场不断追求的旅程,目标是达到某个“圆满”的状态。然而,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自己可能一直走在一条错误的路上。书中对于“人生求缺不求满”的阐释,并非简单的消极主义,而是一种洞悉生活本质的智慧。“满”往往意味着停滞,意味着失去成长的空间,而“缺”则预示着无限的可能,预示着未知的惊喜。我尤其惊叹于作者如何将丰子恺先生的漫画、散文、翻译作品,乃至他与友人的通信,都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 coherent 的思想体系。书中关于他如何看待教育的篇章,让我看到了他对于儿童天性的尊重,以及对于培养独立人格的重视。这与当下许多“填鸭式”的教育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否也过于追求“完美”的教育结果,而忽略了孩子内心成长的需求。这本书教会我的,是一种以“缺”为美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允许不完美存在的豁达,是一种在平淡生活中发现诗意的能力。它让我明白,人生最宝贵的,或许不是拥有多少,而是懂得欣赏自己所拥有的,并能在“不求满”的状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安宁与满足。

评分

初次接触到这本书,我以为会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性传记,堆砌着大量史料和考证。然而,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这本书以一种极其生动、极富感染力的方式,将丰子恺先生的人生故事娓娓道来,仿佛他就在我身边,与我分享他的点滴感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拔高或神化丰子恺先生,而是将他置于真实的时代背景下,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他的困惑与坚持。书中的许多细节,都让我忍俊不禁,又或是潸然泪下。比如,他对于生活琐事的细致观察,那些关于猫、关于孩子、关于日常饮食的描写,都透着一股温情脉脉的人情味。而当他谈及战争、谈及社会变迁时,字里行间又流露出深深的忧虑和对人性美好的坚守。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立体、有血有肉的丰子恺,他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一位接地气、有温度的智者。尤其是“人生求缺不求满”这一核心理念,在书中被阐释得淋漓尽致。我常常在生活中陷入一种“越多越好”的思维怪圈,总觉得生活中的缺憾是失败的象征。而这本书,通过丰子恺先生的人生经历和思考,让我意识到,恰恰是这些“缺”,才让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值得回味。它教会我,接受生活的不完美,并在不完美中寻找诗意和乐趣,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圆满。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略知一二的读者,丰子恺先生的名字早已如雷贯耳,但深入了解他的思想内核,这本书无疑是敲开了我认知的一扇新门。它并没有选择堆砌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营造一种高深莫测的氛围,而是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丰子恺先生的生命画卷。我被书中对丰子恺先生少年时期求学经历的描绘所吸引,那种对艺术的纯粹热爱,对新思想的渴望,以及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而“求缺不求满”这一思想,更是贯穿始终,如同一根无形的线,将他的人生轨迹、艺术创作、乃至他对教育和社会的看法,都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丰子恺先生对“闲适”的理解,那并非是消极避世,而是一种积极地从喧嚣中抽离,回归内心宁静,从中汲取力量。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似乎越来越难以找到属于自己的“闲适”时刻,总是被各种各样的信息和任务填满。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审视自己是否过度地追求“满”,而忽略了内心的需求。它引导我思考,真正的充实,或许恰恰在于懂得适时的“求缺”,在于允许生活留白,在于珍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不圆满的点滴。

评分

很难用简单的几个词语来概括这本书所带给我的震撼。它与其说是一本介绍丰子恺先生的传记,不如说是一次精神洗礼。我原本以为,会读到一本关于一位艺术家如何创作、如何生活的故事,却意外地踏入了一场关于人生智慧的探索之旅。书中“人生求缺不求满”的核心观点,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过去许多模糊不清的认知。我常常被“完美主义”所困扰,总觉得生活中的一点点不完美就是巨大的失败。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恰恰是那些“缺憾”,那些“不圆满”,构成了人生的丰富性与独特性。丰子恺先生将这种“求缺”的智慧融入了他的生活,无论是他对自然景物的欣赏,还是他对人情世故的洞察,都透露出一种温润平和的气质。他并非不追求进步,而是懂得在追求中保持一份从容,一份对“过程”的尊重,而非仅仅盯着最终的“结果”。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他晚年生活的描绘,那种在艰难岁月中依然保持的乐观与豁达,那种对生活细微之处的热爱,都让我深深感动。这本书不仅让我认识了丰子恺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和思想家,更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开始尝试,在生活的“缺”中,寻找诗意,在“不求满”的状态中,体会真正的幸福。

评分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物流准时,包装完好

评分

一下买了好多 很划算 下次还会买

评分

速度很快,包装无破损,性价比很高。

评分

还算可以吧就是为了收藏大师的书,内容都是差不多的!

评分

读书节活动买的,划算,质量也好

评分

凑单用,喜欢此种画风。

评分

还算可以吧就是为了收藏大师的书,内容都是差不多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