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技术/先进复合材料技术丛书》系统介绍了树脂基结构功能复合材料,主要包括树脂基结构吸波、结构透波、结构导电、结构阻燃,以及树脂基防热复合材料和智能复合材料等的设计原理、表征方法、功能特性、应用及发展趋势等内容。
  全书内容系统而全面,力求具有技术先进性和工程实用性,可供从事复合材料研究、工程制造、设计应用等军用、民用部门的读者学习、参考使用。
邢丽英,女,1965年2月出生,研究员。1989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获硕士学位,2003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获博士学位。现任中航工业复合材料技术中心副总工程师,是中航工业复合材料制造技术首席专家,中国航空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邢丽英长期从事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制造技术和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研究,负责了“国家973”.“国家863”以及多个预先研究、型号关键技术攻关等重大项目,所研制的结构功能一体化和低温固化复合材料及其制造技术等已在武器装备中得到大量应用。曾获国家及国防科技成果奖励8项,获授权专利30多项。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树脂基结构功能复合材料的分类
1.3 树脂基结构功能复合材料的特性
1.3.1 吸波特性
1.3.2 透波特性
1.3.3 导电特性
1.3.4 阻燃特性
1.3.5 防隔热特性
1.3.6 智能特性
1.4 树脂基结构功能复合材料的应用和发展
1.4.1 树脂基结构功能复合材料的应用
1.4.2 树脂基结构功能复合材料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章 结构吸波复合材料技术
2.1 概述
2.2 结构吸波复合材料结构形式和类型
2.2.1 结构吸波复合材料结构形式
2.2.2 结构吸波复合材料类型
2.3 结构吸波复合材料设计
2.3.1 吸波材料设计基础
2.3.2 混杂媒质等效电磁参数设计基础
2.3.3 结构吸波复合材料设计
2.4 结构吸波复合材料性能测试
2.4.1 电磁参数测量方法
2.4.2 结构吸波复合材料反射率测量
2.4.3 目标RCS测量
2.5 结构吸波复合材料特性
2.5.1 树脂基体和增强材料电磁与力学特性
2.5.2 吸收剂电磁特性
2.5.3 结构吸波复合材料特性
2.5.4 吸波/承载复合结构
2.6 结构吸波复合材料技术的应用
2.6.1 目标RCS减缩
2.6.2 结构吸波复合材料的应用
2.7 结构吸波复合材料技术发展
2.7.1 结构吸波复合材料技术发展趋势
2.7.2 新型结构吸波复合材料
参考文献
第3章 结构透波复合材料技术
3.1 概述
3.2 透波复合材料的设计原理
3.2.1 复合材料透波性能的设计
3.2.2 影响透波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的因素
3.2.3 透波复合材料性能表征
3.3 结构透波复合材料树脂基体
3.3.1 树脂基体的选择原则
3.3.2 传统热固性透波树脂基体
3.3.3 新型高性能透波树脂基体
3.4 结构透波复合材料的增强材料
3.4.1 无机纤维
3.4.2 有机纤维
3.4.3 纤维制品种类及特点
3.5 结构透波复合材料性能
3.5.1 环氧树脂(EP)基体结构透波复合材料
3.5.2 氰酸酯树脂(CE)基体结构透波复合材料
3.5.3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BMI)基体结构透波复合材料
3.5.4 聚酰亚胺树脂(PI)基体结构透波复合材料
3.5.5 聚四氟乙烯树脂(PTEF)基体结构透波复合材料
3.5.6 有机硅树脂基体结构透波复合材料
3.6 结构透波复合材料在雷达天线罩的应用
3.6.1 雷达天线罩壁结构
3.6.2 天线罩夹层材料
3.6.3 结构透波复合材料在雷达天线罩的应用
3.7 结构透波复合材料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章 结构导电复合材料技术
4.1 概述
4.2 导电复合材料的传导机理和结构形式
4.2.1 导电复合材料的逾渗理论
4.2.2 导电复合材料的结构形式
4.2.3 常用导电体的主要特性
4.3 结构导电复合材料性能表征
4.3.1 电阻率的表征与测量
4.3.2 防静电及静电耗散性能的表征
4.3.3 电磁屏蔽性能表征
4.4 填充型结构导电复合材料技术
4.4.1 微粒填充型结构导电复合材料
4.4.2 增强/导电一体填充型结构导电复合材料
4.5 表面防护型结构导电复合材料技术
4.6 结构导电复合材料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4.6.1 结构导电复合材料的应用
4.6.2 结构导电复合材料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5章 结构阻燃复合材料技术
5.1 概述
5.2 聚合物燃烧和阻燃机理
5.2.1 聚合物的燃烧过程
5.2.2 聚合物的燃烧机理
5.2.3 聚合物的阻燃途径
5.2.4 聚合物的阻燃机理
5.2.5 常用阻燃剂及阻燃机理
5.3 结构阻燃复合材料测试标准和评价方法
5.3.1 复合材料阻燃测试标准
5.3.2 复合材料阻燃评估方法
5.4 环氧树脂基结构阻燃复合材料
5.4.1 环氧树脂的热及氧化分解
5.4.2 环氧树脂的阻燃改性
5.4.3 环氧树脂基结构阻燃复合材料
5.5 酚醛树脂基结构阻燃复合材料
5.5.1 酚醛树脂的特点
5.5.2 酚醛树脂改性与阻燃机理
5.5.3 酚醛树脂基结构阻燃复合材料
5.6 新型树脂基结构阻燃复合材料
5.6.1 双马来酰亚胺结构阻燃树脂基复合材料
5.6.2 氰酸酯树脂基结构阻燃复合材料
5.6.3 聚邻苯二甲腈树脂基结构阻燃复合材料
5.6.4 热塑性树脂基结构阻燃复合材料
5.7 结构阻燃复合材料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5.7.1 结构阻燃复合材料的应用
5.7.2 结构阻燃复合材料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第6章 树脂基防热复合材料技术
6.1 引言
6.2 气动热环境与防热技术
6.2.1 气动加热
6.2.2 防热技术
6.2.3 树脂基烧蚀防热技术
6.3 树脂基烧蚀防热复合材料技术
6.3.1 树脂基烧蚀防热复合材料增强材料
6.3.2 树脂基烧蚀防热复合材料树脂基体
6.3.3 树脂基烧蚀防热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
6.4 低密度烧蚀复合材料
6.4.1 AVCOAT烧蚀防热复合材料
6.4.2 轻质碳/酚醛防隔热复合材料
参考文献
第7章 智能复合材料技术
7.1 概述
7.2 形状记忆树脂基复合材料
7.2.1 形状记忆树脂基体
7.2.2 热固性树脂基形状记忆复合材料
7.2.3 形状记忆复合材料的驱动方式
7.2.4 形状记忆树脂基复合材料应用及发展趋势
7.3 自修复树脂基复合材料
7.3.1 复合材料自修复机理
7.3.2 微胶囊型自修复树脂基复合材料
7.3.3 空心玻璃纤维型自修复复合材料
7.3.4 自修复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发展
7.4 树脂基复合材料结构健康监测
7.4.1 基于FBG的树脂基复合材料结构健康监测
7.4.2 基于碳纳米管的树脂基复合材料结构健康监测
7.4.3 树脂基复合材料健康监测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后记
先进树脂基复合材料组成的多样化与可设计性使之不但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同时还具有许多其他性能,如声、光、电、磁、热等。通过选择适当的增强材料和树脂基体,引入导电、吸波等组分设计,在保持承载性能的前提下,可赋予先进复合材料特殊的功能特性,获得树脂基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
树脂基结构功能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等得到了大量的应用。结构防热复合材料在热防护系统中发挥隔热、维形、承载乃至抗核等功能,其性能是相关动力系统和飞行器先进性与可靠性的决定因素之一。结构透波复合材料在预警机等电子探测和电子战飞机作为电磁窗口材料应用,有效的保障了天线的可靠性。结构吸波复合材料在隐身战斗机吸波结构中应用有效的降低了飞机的强雷达散射源和次强雷达散射源的雷达散射截面积(RCS),大幅度的提升了战斗机的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有统计表明,在第四代隐身战斗机中,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占其复合材料总体用量的30%左右,在先进电子探测和电子战飞机中,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用量更高,能够达到复合材料总用量的60%以上。树脂基结构功能复合材料已经成为最为重要的一类复合材料。
树脂基结构功能复合材料分类和结构复合材料不同,很少按树脂基体、增强材料和制造工艺特点进行分类,主要按复合材料具有的使用功能进行分类。随着树脂基结构功能复合材料的发展,复合材料使用功能的拓展,树脂基结构功能复合材料的类型将进一步增加。
本书系统介绍了树脂基结构功能复合材料,主要包括树脂基结构吸波、结构透波、结构导电、结构阻燃以及智能复合材料和防热复合材料等的设计原理、表征方法、功能特性、应用及发展趋势等内容。本书内容系统全面,力求具有技术先进性和工程实用性,可供复合材料研究、工程制造、设计应用等军用、民用部门参考使用。
本书共分为7章,第1章由邢丽英编写,第2章由邢丽英、礼嵩明编写,第3章由洪旭辉编写,第4章由黑艳伟编写,第5章由李亚峰和刘燕峰编写,第6章由孔磊编写,第7章由高军鹏、李斌太、刘刚编写。由邢丽英提出全书的编写大纲并对全书进行了统稿、修改、校稿和终审。
尽管我们衷心希望奉献给读者一本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技术方面的高质量作品,但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错误,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这本书的标题《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技术》立刻击中了我作为一名材料研究者的痛点。长久以来,我们都在追求材料的“多面手”能力,而“结构功能一体化”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如何通过精密的材料设计和先进的制造工艺,让复合材料在满足其基本结构支撑功能的同时,还能赋予其传感、驱动、能量管理、甚至通信等多元化功能。这其中所涉及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都将是极其宝贵的。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如何优化材料的微观结构,以实现力学性能与功能性之间的最佳平衡。例如,如何通过调整增强体与基体的比例、形貌以及界面相互作用,来达到既能承受高强度载荷,又能高效传输信号或储存能量的目的。此外,对于新型智能复合材料在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评估和寿命预测,我也希望能得到深入的解答。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推动复合材料技术向更高层次发展,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评分我一直对材料科学的最新进展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突破传统材料限制、带来颠覆性创新的领域。这本书的标题《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技术》立刻吸引了我,它预示着这本书将深入探讨如何让材料在承担结构支撑功能的同时,还能具备其他特殊的功能,比如自修复、变色、导电甚至信息处理等等。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材料叠加,而是一种从根本上重塑材料设计理念的革命。我非常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的设计思路和方法论,例如如何通过巧妙的微观结构设计来实现宏观功能的集成。对于多场耦合效应的研究,我也十分期待,因为在实际应用中,材料往往需要同时承受力、热、电、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这些耦合作用。书中对于先进复合材料的表征技术,特别是那些能够揭示材料微观结构与宏观功能之间关系的先进测试方法,也希望能有所涉及。最后,我对于这本书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潜在挑战和解决方案也充满了好奇,毕竟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实际生产和生活。我坚信,这本书的出版将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提供宝贵的启示,推动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技术的快速发展。
评分我一直认为,材料科学的魅力在于其不断突破界限的能力,而“结构功能一体化”正是这种突破的典型体现。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它预示着将要探讨的是一种能够同时满足结构载荷需求和具备特殊性能的先进材料。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在设计和制备这类复合材料时,如何实现力学性能和功能性的协同提升,而非简单的叠加。例如,如何通过精巧的微观结构设计,让材料既能承受巨大的压力,又能同时实现信号的传输或能量的存储。对于先进复合材料在复杂环境下的耐久性与可靠性,我也希望能得到深入的解析,这对于实际工程应用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对用于实现结构功能一体化的新型原材料和制备技术,特别是那些能够实现高精度控制和大规模生产的工艺,我也充满了好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来指导材料的设计和性能预测。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新的研究思路,让我对复合材料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并渴望从中汲取更多的知识和灵感。
评分说实话,我一直觉得复合材料在材料科学领域是个充满魅力的方向,尤其是当它开始与“功能一体化”这个概念结合的时候。这本书的出现,我觉得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优化和结构设计理论有着深入的兴趣,但传统的书籍往往侧重于单一方面的讲解。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将材料的力学性能与它的其他功能性,比如传感、自适应、甚至生物相容性等,进行深度融合的可能性。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如何通过材料的组分选择、微观结构设计、以及成型工艺的创新,来实现这种“多面手”般的材料。对于复合材料的智能化,比如如何让材料能够感知外界环境变化并做出相应反应,我更是充满了好奇。我希望能看到书中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这些智能复合材料是如何在航空航天、医疗器械、新能源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当然,对于这些新型材料的成本控制和大规模生产的可行性,我也希望能有所了解,这对于技术转化为实际应用至关重要。这本书的题目就非常有吸引力,我期待它能够带来一些颠覆性的思路和前沿的知识。
评分最近对材料科学的发展趋势颇为关注,特别是那些能够赋予材料“智慧”的先进技术。这本书的题目,直观地传达了它所聚焦的核心——将材料的结构特性与多种功能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让一种材料同时具备承担重任的骨架功能,又能像一个多才多艺的助手一样,胜任各种精细的任务。这其中涉及到的不仅仅是材料学知识,更是一种跨学科的思维模式。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的理论基础,比如如何通过基体材料与增强体的选择,以及它们之间的界面设计,来同时实现优异的力学性能和特定的功能。对于如何将传感、能量收集、甚至信息存储等功能集成到复合材料的结构中,我有着极大的兴趣,并希望能看到一些创新的设计理念和实现路径。此外,书中对复合材料的制造工艺,特别是那些能够保证结构与功能协同发展的先进成型技术,如增材制造、纳米组装等,也希望能有详实的论述。我更希望看到一些实际的工程应用案例,来佐证这些理论和技术的可行性与优越性。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视野,让我对复合材料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憧憬。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科技感,深蓝色的底色搭配银白色的文字,字体选择也很讲究,给人一种严谨、专业的视觉冲击。翻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团队的介绍,看到这些名字,我心中就已经有了大致的期待。我关注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领域已经有段时间了,一直希望有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这个方向的书籍,从基础原理到前沿应用,都有详实的论述。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对智能复合材料的设计理念进行深入探讨,比如如何将传感、驱动、能量收集等功能集成到材料结构中,以及这些功能如何与材料本身的力学性能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对于复合材料的失效机理和寿命预测,我也希望能有更细致的分析,这对于实际工程应用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对于新型复合材料的制造工艺,例如3D打印、自动化铺层等,是否有详细的介绍和案例分析,我也非常感兴趣。毕竟,再好的理论也需要可靠的制造技术来支撑。总而言之,这本书的选题非常契合我当前的研究方向,我希望能从中获得宝贵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指导,进一步拓宽我的学术视野,也为我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非常高,相信它会成为我书架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书籍。
评分我之所以对这本书产生浓厚的兴趣,完全是因为它所触及的“结构功能一体化”这个概念,它代表了材料科学从“物性”到“智慧”的飞跃。我一直认为,未来的材料不仅仅是承载结构、抵御外力的“骨骼”,更应该是能够感知、响应甚至自主决策的“大脑”。因此,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如何设计和制备出这种能够将结构特性与智能功能完美结合的复合材料。例如,我非常想了解,如何通过调控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赋予其传感能力,使其能够实时监测自身的应力、温度或损伤状态。同时,我也对如何将自修复、能量收集等功能融入材料体系,从而实现材料的智能化和可持续性充满好奇。书中对先进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国防军事、以及高端制造等领域的应用前景,我也希望能有所了解,这有助于我把握材料技术的发展脉搏。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关注材料前沿发展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次知识的盛宴。
评分当我看到这本书的题目时,我立刻被它所蕴含的革新性所吸引。《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技术》——这个词组精准地概括了当前材料科学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方向之一。我一直在关注如何让材料变得更加“智能”,能够承担起比以往更复杂的任务。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如何将复合材料的结构支撑能力与诸如传感、自修复、能量采集、甚至通信等功能进行深度融合。我期待书中能有详细的理论分析,解释这种一体化设计所带来的优势,以及在材料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对于如何通过改变材料的微观结构、组分比例以及界面特性来实现功能的调控,我也充满了好奇。此外,书中对先进复合材料在极端环境下的应用,比如高温、高压、腐蚀等条件下的性能表现,以及如何通过结构功能一体化来提升其适应性,我也非常感兴趣。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这一前沿领域的绝佳机会,让我对复合材料的未来充满信心。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上,那简洁而富有深度的设计,仿佛预示着即将展开的知识海洋。我一直对复合材料的发展演变感到着迷,从最初的强度至上,到如今对材料多功能性的追求,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而“结构功能一体化”这个词组,更是点明了技术发展的最新方向。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如何打破材料固有属性的界限,让单一材料实现多种功能的集成。我特别想了解,在设计这类复合材料时,科研人员是如何权衡和优化力学性能与特定功能之间的关系的,这其中一定涉及到许多巧妙的设计思路和前沿的理论。书中关于智能复合材料的设计方法,比如如何通过引入响应性组分来赋予材料感知和自适应能力,我对此充满好奇。此外,对于如何精确控制材料的微观结构,以达到宏观功能的最佳表现,我也希望能有详尽的介绍。我十分关注本书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突破,例如在极端环境下的结构稳定性以及在能源、通信等领域的创新应用。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会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复合材料的未来发展,并为我个人的学术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启发。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沉稳而专业的印象,非常符合我对其内容的期待。我一直在材料科学领域寻找能够深入理解“结构功能一体化”这一概念的著作,而这本书的标题恰好点出了核心。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如何通过材料的整体设计,让其在满足力学性能要求的同时,还能集成诸如电学、热学、光学甚至生物学等多种功能。这其中涉及到的不仅仅是材料本身的特性,更是一种系统性的工程思维。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探讨,在实现结构功能一体化过程中,如何有效地解决不同功能之间的潜在相互干扰问题,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材料的微观组织和界面设计来实现协同效应。对于新型复合材料的制造工艺,尤其是那些能够精确控制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先进技术,如增材制造、纳米技术等,我也充满了兴趣。我希望能从书中获得关于如何设计、制备和表征这类复合材料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以期在未来的研究和应用中取得突破。
评分复合材料的书,参考价值
评分大牌就是好不错不错大赞
评分非常非常好
评分非常非常好
评分外面纸箱,内里面硬纸包装,没有泡沫纸。导致书在运输过程有所折损,就这么着吧,退又麻烦,不退又有遗憾
评分很好
评分非常非常好
评分复合材料的书,参考价值
评分外面纸箱,内里面硬纸包装,没有泡沫纸。导致书在运输过程有所折损,就这么着吧,退又麻烦,不退又有遗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