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航空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发展战略研究

航天航空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发展战略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孟光,郭立杰,林忠钦 等 著
图书标签:
  • 航天航空
  • 智能制造
  • 装备发展
  • 战略研究
  • 工业4
  • 0
  • 数字化转型
  • 高端制造
  • 科技创新
  • 国防科技
  • 未来工厂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4783783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6727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8
字数:50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的读者对象主要为航天航空工程领域科研人员、高校师生、生产制造流程工程技术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本书亦可为政府部门在产业研究、项目规划等的决策和政策制定方面提供借鉴参考。

本著作作为“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丛书”之一,已获得“国家出版基金”,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本著作主要是来源于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航天航空智能制造技术及装备发展战略研究”,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中国国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中国航发上海商用航空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上海电气集团、上海航天精密机械研究所、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等单位组织人员进行编写,提供了近几年关于航天航空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领域研究的前沿成果与示范工程,具有极强的原创性、专业性、实用性和前瞻性。

本专著面向国家战略急需、重大专项应用和技术领先方向,针对如何对接国家战略、聚焦产业优势,规划了航天航空产业制造体系,制定了技术路线图,并提出相关重点示范工程和发展建议。专著的出版对全面提升我国航天航空领域核心制造能力,探索一条适合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航空智能制造的“自主创新+开放合作”发展道路具有积极指导意义,可为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供参考和有力支撑。


内容简介

航天航空产业是表征国家科技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性产业,大力提升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水平和产业化能力,是加快推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本书围绕“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以国家航天航空重大工程应用需求为牵引,重点介绍了航天和商业航空领域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发展现状与趋势、发展目标、关键技术与重大装备、体系规划、技术路线、发展战略、示范应用以及发展建议等方面研究成果。
本书共分7个章节,主要包括:国内外航天航空产业智能制造技术及装备发展现状和主要问题、应用需求,结合长三角地区技术基础和区位优势,梳理了航天航空重点发展领域、关键技术及重大装备,描述了2030年前航天航空智能制造技术发展路线图。此外,本书还围绕产业技术发展、区域经济融合、制造体系建设,提出相关发展对策,并进行了规划部署,为新形势下我国特别是长三角区域航天航空智能制造技术及装备产业发展提出了重点方向和示范工程建议。
本书可供航空、航天装备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人员参考。
航天航空产业是表征国家科技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性产业,大力提升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水平和产业化能力,是加快推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本书围绕“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以国家航天航空重大工程应用需求为牵引,重点介绍了航天和商业航空领域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发展现状与趋势、发展目标、关键技术与重大装备、体系规划、技术路线、发展战略、示范应用以及发展建议等方面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本专著作者队伍强大,项目课题组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担任组长,学术研究机构、行业应用机构、技术应用企业等组成,具体为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中国国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中国航发上海商用航空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上海电气集团、上海航天精密机械研究所、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等单位。

孟光,56岁,航天技术(上海)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先后在美国Texas A&M;大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做助理研究员、洪堡研究员和访问研究员。他在1993年成为西北工业大学的教授并被任命为振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2000年11月被上海交通大学聘为国家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孟光先后担任了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常务副院长、院长,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务,并担任了中国力学学会和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国家863计划先进制造领域专家、国家高级数控装备与基础制造装备重大专项总体组专家和多个国内外期刊的编委会主任、编委等学术职务。

振动问题是影响航空发动机、发电机组和舰船等重大装备寿命和可靠性的关键问题。在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863计划项目等的支持下,孟光的科研工作紧密结合机械系统的振动分析、故障诊断和振动控制,他在航空发动机挤压油膜阻尼器、基于电流变和磁流变智能材料的机械系统振动主动控制、转子系统的非线性振动和微机电系统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走在了国际前列。

主持1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863”项目,9项国防预研项目。参与40多项国家和省、部委的研究课题,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120余篇次。

作为获奖人,获得: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五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第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光华”科技奖二等奖;中国航天青年科技奖;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

林忠钦,1957年12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

1989年4月在上海交通大学船舶结构力学专业获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1995年9月任机械工程系副系主任,2000年5月任机械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2002年1月任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2004年8月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2004年12月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0年1月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2017年2月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机械工程学科召集人、教育部科技委先进制造学部主任、科技部“973计划”制造与工程科学领域咨询组组长、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制造业质量品牌组”组长等。兼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船舶工业协会副理事长等。

主要从事薄板产品制造与质量控制研究,在薄板产品数字化封样技术、复杂产品数字化设计等方面取得重要的理论和技术突破,研究成果在钢铁、汽车、机车、飞机和重大装备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郭立杰,研究员,现任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副厂长、总工程师。

1984年7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2003年9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焊接学会理事、上海宇航学会理事及工艺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首席工艺专家和学术专业带头人。

长期从事航天型号产品制造技术工作,主持我国部分型号运载火箭、载人航天和武器装备的研制技术工作,完成多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防基础科研和上海市等重要科研项目研究。

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2005年获“航天奖”,2009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目录

第1章绪论1
1.1航天与航空3
1.2我国的航天航空工业4
1.3航天航空制造技术5
第2章航天航空产品制造现状、趋势与挑战7
2.1航天产品制造现状及制造技术发展趋势9
2.1.1国内航天产品制造技术与装备9
2.1.2国外航天产品制造技术与装备现状22
2.1.3航天产品制造技术与装备发展趋势38
2.2商用飞机制造现状及制造技术发展趋势45
2.2.1国内商用飞机制造技术与装备现状45
2.2.2国外商用飞机制造技术与装备现状47
2.2.3商用飞机制造技术与装备发展趋势56
2.3商用航空发动机制造现状及制造技术发展趋势57
2.3.1国内商用航空发动机制造技术与装备现状57
2.3.2国外商用航空发动机制造技术与装备现状61
2.3.3商用航空发动机制造技术与装备发展趋势67
2.4航天航空制造面临形势与挑战69
第3章航天航空智能制造关键技术71
3.1航天航空制造关键技术73
3.1.1运载火箭制造关键技术73
3.1.2航天器制造关键技术74
3.1.3卫星制造关键技术75
3.1.4航天液体发动机制造关键技术76
3.1.5商用飞机制造关键技术77
3.1.6商用航空发动机制造关键技术78
3.2航天航空金属成形技术79
3.2.1钣金成形技术79
3.2.2铸造技术83
3.2.3热处理技术86
3.3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90
3.3.1精密超精密加工90
3.3.2数控机械加工92
3.4特种加工技术94
3.4.1电加工94
3.4.2增材制造96
3.5表面工程技术102
3.5.1薄膜制备102
3.5.2离子注入103
3.6复合材料成形技术104
3.7连接技术107
3.7.1焊接107
3.7.2铆接113
3.8对接总装技术114
3.9无损检测技术116
3.10航天航空智能制造技术118
第4章航天航空智能制造重大装备123
4.1智能制造装备概念与内涵125
4.1.1智能制造装备的内涵125
4.1.2智能制造装备的特征126
4.1.3航天航空智能制造装备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127
4.2航天航空国产智能制造装备127
4.2.1航天大型复杂薄壁构件充液拉深装备127
4.2.2运载火箭低温贮箱绝热层自动喷涂与磨削装备134
4.2.3航天航空金属增材制造设备147
4.2.4运载火箭总对接装备171
4.2.5运载火箭箱底搅拌摩擦焊设备178
4.2.6大型舱体自动钻铆设备研制186
4.3航天航空智能制造装备需求193
4.3.1大型壁板真空蠕变成形设备193
4.3.2大尺寸选区激光熔化成形装备194
4.3.3增减复合一体化增材制造设备194
4.3.4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增材制造设备194
4.3.5空间在轨增材制造设备194
4.3.6复合材料贮箱自动铺放装备195
4.3.7复合材料自动制孔装备195
4.3.8整体壁板网格数字化加工装备195
4.3.9贮箱箱底柔性五轴加工装备195
第5章航天航空协同制造实践197
5.1航天航空协同制造现状及发展趋势199
5.1.1国内外航天航空设计制造协同现状199
5.1.2国内外数字化协同设计制造平台软件产品200
5.1.3航天航空数字设计制造技术发展趋势205
5.2基于MBD的设计制造协同技术206
5.2.1航天航空产品研制流程206
5.2.2基于MBD的产品设计与仿真209
5.2.3基于MBD的工艺设计与仿真218
5.3航天航空设计制造协同案例227
5.3.1大型客机C919设计制造协同227
5.3.2商用航空发动机基于MBD的设计与制造全流程应用231
5.3.3运载火箭上面级设计制造协同239
第6章航天航空智能制造示范应用245
6.1航天航空示范应用的意义247
6.2航天产品智能制造示范应用249
6.2.1航天器结构件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249
6.2.2航天光学伺服惯性器件精密与超精密制造装备示范258
6.2.3航天关键结构件制造工业物联应用标准研究与试验验证265
6.3商用飞机智能制造示范274
6.3.1基于模型的大型客机C919协同研制新模式274
6.3.2大型客机C919水平尾翼智能装配线建设279
6.4商用发动机智能制造示范线284
6.4.1大涵道比商用航空发动机核心机装配智能制造项目284
6.4.2商用航空发动机总装智能装配新模式287
第7章航天航空智能制造发展战略思路与对策291
7.1航天航空智能制造发展战略293
7.2航天航空智能制造对策与建议294
7.3航天航空智能制造发展技术路线图297
7.4航天航空下一步示范工程建议300
参考文献303

前言/序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指出: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是国家科学技术思想库。两院要组织广大院士,围绕事关经济社会及科技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开展战略咨询研究,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以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带动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突破。重大颠覆性创新不断涌现。世界各大国都在积极强化创新部署,创新战略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科学发展需要科学决策,科学决策需要科学咨询。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发展形势,破解改革发展稳定难题、应对国内外复杂问题的艰巨性前所未有,迫切需要健全中国特色决策支撑体系,大力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中国工程院是国家工程科技界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是国家的工程科技思想库。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工程科技问题开展战略研究,支撑重大问题的科学决策,这是国家赋予中国工程院的重要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寄予很大期望。
  中国工程院在20多年的咨询工作中,积累和形成了六条宝贵经验:一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是中国工程院组织开展战略咨询的根本出发点;二是振兴中华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是激励广大院士以战略咨询服务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三是基于科学的调查研究提出客观独立的咨询意见,是中国工程院开展战略咨询的重要特色;四是战略研究与咨询服务各方面工作综合协调、统筹兼顾,是战略咨询取得成效的重要基础;五是发挥战略科学家的核心作用、组织多种形式的咨询团队,是战略咨询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六是注重调查研究、强调科学求真、倡导学术民主,是战略咨询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这些经验对于我们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在全面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大力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过程中重任在肩。加强与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的科技合作,也是中国工程院思想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01年,中国工程院就率先与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合作委员会,组建了上海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与学术活动中心(简称“上海院士中心”)。上海院士中心充分发挥院士专家智囊团作用,深耕工程科技领域决策咨询,一系列咨询研究成果广获各方赞誉,影响力逐步辐射国内外。2012年,为进一步深化院市合作,为上海、区域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的咨询意见和决策依据,双方又成立了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上海)(简称“上海战略中心”)。数年来,上海战略中心不辱使命,开展了一系列战略咨询,形成了一系列汇聚着院士专家智慧的研究成果。
  近日,上海战略中心策划将近年来的咨询成果集结为“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丛书”出版。丛书立足上海,面向全国,紧密围绕我国工程科技发展的关键领域和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布局,围绕若干工程科技领域发展的咨询研究成果,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和国家工程科技发展提供了前瞻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的智库支撑。
  丛书各辑由长期活跃在相关领域第一线的院士专家主导研究,在翔实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凝练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建议。丛书汇聚了上百名院士专家的集体智慧,具有较强的原创性、权威性、实用性和前瞻性,可为从事相关研究领域的工程科技人员提供研究参考,亦可为工程科技战略规划提供决策咨询。
  最后,衷心感谢为丛书的出版付出辛勤努力的各位院士专家。
  2016年5月17日


《航天航空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发展战略研究》并非一本涵盖了航天航空领域之外的智能制造技术的书籍。本书聚焦于航天航空工业的独特需求和发展趋势,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的革新,提升我国在这一关键战略性产业中的竞争力。 本书的核心内容围绕着“智能制造”与“航天航空”这两个关键词展开,旨在为航天航空制造业的未来发展绘制蓝图。首先,它会剖析当前航天航空制造业所面临的挑战,例如日益复杂的型号设计、严苛的性能要求、对更高精度和可靠性的追求,以及成本控制的压力。在此基础上,本书将详细阐述智能制造在应对这些挑战中的关键作用。 智能制造的核心在于“智能化”,这在航天航空领域体现为一系列前沿技术的融合与应用。本书将重点介绍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一、先进制造工艺与智能化升级: 增材制造(3D打印)的深度应用: 深入研究在航天器结构件、发动机部件、复杂管路等方面的增材制造技术。涵盖材料科学(如钛合金、高温合金、复合材料等)的创新、打印工艺的优化(如激光熔化、电子束熔化、定向能量沉积等)、后处理技术(如热处理、表面处理)以及质量检测与认证方法。本书会强调如何通过增材制造实现复杂结构的一体化成型,减少零件数量,降低重量,缩短研制周期,并为未来可制造性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精密与超精密加工技术的突破: 探讨在制造高精度航空发动机叶片、精密仪器、光学器件等方面的先进加工技术,如五轴联动加工、超声波加工、电解加工、纳米加工等。重点关注如何通过智能化手段(如刀具磨损预测、在线误差补偿、工艺参数自适应调整)来保证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满足航天航空器对性能的极致要求。 智能焊接与连接技术: 研究用于制造大型结构件、承力部件等的先进焊接技术,如激光焊接、电子束焊接、搅拌摩擦焊等,并探讨如何将其与自动化、智能化系统相结合。例如,通过视觉识别系统引导机器人进行精准焊接,通过传感器监测焊接过程的关键参数,实现焊接质量的实时监控与追溯。 柔性制造系统与智能生产线: 探讨如何构建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变化、支持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柔性制造系统。这包括模块化生产单元的设计、机器人协同作业、AGV(自动导引车)的应用,以及MES(制造执行系统)与ERP(企业资源计划)等系统的深度集成,实现生产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管理。 二、智能装备与自动化: 工业机器人与协作机器人的应用: 详细分析不同类型工业机器人(如搬运机器人、焊接机器人、装配机器人、打磨机器人)在航天航空制造中的具体应用场景。重点关注协作机器人(Cobots)的潜力,它们能够与人类工人协同工作,在装配、检测等环节提供辅助,提高效率和安全性。 先进检测与测量装备: 聚焦于非接触式检测技术(如三维扫描、光学测量)、无损检测技术(如超声波探伤、X射线成像)、以及在线检测技术。探讨如何将这些技术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实现缺陷的自动识别、尺寸的精确测量、材料性能的评估,从而大幅提升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与数字孪生: 深入研究VR/AR技术在装配指导、操作培训、维修维护等方面的应用。尤其强调数字孪生(Digital Twin)的概念,即为物理实体(如飞机、发动机)在虚拟空间中创建一个精确的数字副本,通过实时数据同步,实现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监控、预测与优化。 三、数据驱动与信息技术支撑: 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AI)在制造中的应用: 探讨如何收集、处理和分析海量的制造数据,包括设备运行数据、工艺参数数据、质量检测数据等。重点研究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AI技术在产品设计优化、工艺参数推荐、故障预测与诊断、生产效率提升等方面的应用。 工业互联网与智能互联: 分析工业互联网平台如何赋能航天航空制造,实现设备、系统、人员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这包括构建统一的数据标准,实现跨系统的数据共享,以及为远程监控、协同制造、供应链管理等提供技术支撑。 网络安全与数据隐私保护: 随着制造过程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网络安全和数据隐私保护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本书将探讨如何构建安全可靠的工业信息系统,防范网络攻击,保护关键技术数据和知识产权。 四、发展战略与路径: 人才培养与技术储备: 提出适应智能制造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高技能操作人才、跨领域复合型人才、以及AI与制造交叉领域的研发人才。同时,强调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与技术储备的重要性。 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 分析当前国家和行业在推动智能制造发展方面的政策导向,并探讨如何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为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保障。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强调建立高校、科研院所、骨干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机制,加速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形成良性的创新生态。 国际对标与合作: 借鉴国际上在航天航空智能制造领域的先进经验,并探讨如何在关键领域开展国际合作,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总而言之,《航天航空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发展战略研究》是一本聚焦于提升我国航天航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专业性著作。它并非泛泛而谈的智能制造技术,而是紧密结合航天航空领域特有的高精度、高可靠性、高复杂性等需求,系统性地梳理了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的现状、发展趋势、关键挑战以及未来战略方向。本书的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航天航空制造、技术研发、战略规划、以及相关领域政策制定的专业人士,旨在为其提供深入的理论分析、前沿的技术洞察和可行的战略建议。

用户评价

评分

《航天航空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发展研究》这本书,我刚入手,迫不及待地翻看了几页,就被其宏大的主题和深邃的视角所吸引。书名中的“航天航空”和“智能制造”本身就是当前最炙手可热的两个技术领域,而“发展战略研究”更是将二者提升到了国家级、行业级的战略高度。这意味着,这本书不仅是技术层面的介绍,更包含了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对关键技术瓶颈的分析,以及对国家战略布局的深度思考。我猜想,书中会详细探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机器人等智能制造核心技术,如何与航天航空制造的特殊需求相结合。比如,在大型航空发动机的精密制造过程中,AI是否能用于优化加工参数,实现亚微米级的精度控制?在卫星的批量化生产中,机器人自动化装配线又能否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和一致性?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分析当前航天航空智能制造领域面临的挑战,例如极端环境下的材料性能保障、复杂系统的可靠性验证、以及高精尖人才的培养等。而“发展战略”的部分,则是我最感兴趣的。书中是否会提出具体的技术路线图,明确未来几年需要重点攻克的技术难题?是否会探讨如何构建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整合产学研各方资源?是否会提出促进关键装备自主可控的策略?这些问题的答案,对于我们理解和参与到这一波澜壮阔的产业变革中至关重要。这本书,就像是一份为中国航天航空制造业量身打造的“科技兴国”蓝图,它将引领我们走向一个更加智能、高效、自主的未来。

评分

这本书刚拿到手,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前言,就已经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书名《航天航空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发展战略研究》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因为它触及了我一直以来都非常关注的两个前沿领域——航天航空和智能制造。我知道,这两个领域的融合发展,是推动人类探索宇宙、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过去,我们对航天航空制造的印象更多的是精密、复杂、高度依赖人工经验,而智能制造则代表着自动化、智能化、数据驱动的未来。这两者结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这本书似乎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宏伟的蓝图。我尤其好奇书中对于“发展战略”的论述,战略二字意味着这本书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堆砌,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关键瓶颈、可能路径的深度思考和前瞻性规划。我设想,书中可能会详细分析当前航天航空制造面临的挑战,比如材料的极端环境适应性、制造工艺的精度要求、以及复杂的总装集成等。同时,也会深入探讨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例如人工智能在设计优化、生产调度、质量检测中的应用,大数据分析如何指导生产决策,物联网如何实现设备互联互通,机器人技术如何提升自动化水平等等。更重要的是,这本书是如何将这些先进的智能制造技术与航天航空这一对技术要求极高的行业相结合,提出具体的、可行的发展战略。我希望书中能给出一些案例研究,展示哪些具体的智能制造技术已经在航天航空领域取得了突破,又有哪些是未来值得重点投入的方向。这本书的出现,对于那些渴望了解和参与到这一伟大事业中的研究者、工程师、学生,乃至行业决策者来说,都无疑是一盏指明灯,它将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航天航空智能制造的现在与未来。

评分

《航天航空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发展战略研究》这本书,我刚打开,就被扑面而来的学术严谨性和前瞻性所震撼。书名本身就揭示了其核心内容——将极具挑战性的航天航空制造业与日新月异的智能制造技术相结合,并上升到“发展战略”的高度来探讨。这意味着,这本书不仅会深入分析智能制造在航天航空领域的具体应用,更会从国家层面、产业层面勾勒出未来发展蓝图。我猜测,书中会详细阐述智能制造如何颠覆传统航天航空制造模式,比如通过数字化设计、虚拟制造、智能排产等手段,大幅提升设计效率、缩短研发周期、优化生产流程。同时,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核心智能制造技术在航天航空领域的具体落地场景进行深入剖析,例如,如何利用AI进行故障预测和健康管理,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发动机性能,如何利用物联网实现关键设备的互联互通和远程监控。从“发展战略”的角度来看,我预感书中会重点关注我国在航天航空智能制造领域的优势与劣势,并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包括关键技术攻关、核心装备国产化、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国际合作等。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份“国家队”的行动指南,它将为我国在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抢占全球制高点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是一部不容错过的重量级著作。

评分

《航天航空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发展战略研究》这本书,刚入手,就被其庞大的体量和深邃的议题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介绍,更像是一份面向未来的战略规划。我预感,这本书会对当前全球航天航空制造领域所面临的挑战进行深刻的剖析,例如成本高昂、周期漫长、技术壁垒高等问题,并系统地阐述智能制造技术如何成为解决这些挑战的关键。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在航天航空设计、制造、检测、维护等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比如如何利用AI进行材料性能预测,如何通过智能算法优化复杂结构的拓扑设计,如何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智能调度。同时,“装备”的研发与应用也是本书的重点,我猜想书中会介绍一系列具有颠覆性的智能制造装备,例如高精度五轴联动加工中心、智能焊接机器人、先进的3D打印设备,甚至包括用于太空制造的专用装备。从“发展战略”的角度,我期待本书能为中国航天航空智能制造的发展提供清晰的路线图,包括关键技术的发展方向、核心装备的自主化策略、人才培养的模式,以及如何构建开放协同的产业生态。这本书,就像一位高瞻远瞩的战略家,为中国航天航空制造业指明了通往智能化、高端化的发展方向,是一部对国家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著作。

评分

拿到《航天航空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发展战略研究》这本书,我立刻被它厚重的分量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但真正让我沉浸其中的,是它所探讨的议题——航天航空的尖端领域与智能制造的未来趋势的深度融合。这绝非一本简单的技术手册,而是对一个关乎国家未来发展命脉的战略性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我猜测,书中会对当前全球航天航空制造业的竞争格局进行细致的分析,并指出智能化转型将如何重塑这一格局。它可能会详细介绍,诸如人工智能在设计优化、模拟仿真、生产过程监控中的应用,如何为航天器和航空器带来前所未有的性能提升和成本降低。同时,我期待书中能够重点阐述智能制造的“装备”层面,例如,先进的3D打印技术在制造复杂、轻量化航空零部件方面的潜力,以及高精度自动化生产线如何实现对关键部件的精准制造和质量追溯。更重要的是,本书的“发展战略”部分,必然会涉及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判断和规划。它可能会提出,我国在哪些智能制造技术领域需要加大研发投入,如何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以及如何吸引和培养能够驾驭这些前沿技术的顶尖人才。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部技术研究报告,更像是一份凝聚了无数智慧和心血的“国家智囊”,它将为中国在航天航空智能制造领域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战略指导,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并激发我们对未来的无限想象。

评分

初次接触《航天航空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发展战略研究》这本书,便被其厚重的学术气息和宏大的战略视野所吸引。书名本身就预示着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且意义深远的研究,它将两个代表着人类科技前沿的领域——航天航空与智能制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上升到了“发展战略”的高度。我推测,书中会详细阐述智能制造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机器人技术等,如何能够解决航天航空制造中长期存在的难题。例如,如何在极端环境下实现高精度、高可靠性的零部件制造?如何通过智能化手段,大幅提升复杂航天器的设计、总装和集成效率?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装备”部分的论述,是否会介绍一批具有突破性意义的智能制造装备,以及它们如何赋能航天航空产业的升级。例如,先进的增材制造设备在制造轻质高强度的航空结构件方面的应用,或者高精度机器人如何实现复杂发动机部件的自动化精密加工。更重要的是,“发展战略”这一维度,让我看到了这本书的价值所在。我猜想,书中会对我国在航天航空智能制造领域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识别关键瓶颈和发展机遇,并提出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战略建议。这可能包括技术发展路线图的规划、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方向、产业生态系统的构建,甚至是国际合作与竞争的策略。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战略家为国家航天航空制造业描绘的宏伟蓝图,它将为相关从业者提供深刻的洞察和宝贵的指导,指引我们迈向更加智能、高效、自主的未来。

评分

拿到《航天航空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发展战略研究》这本书,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内容翔实、立意高远。书名就明确了其核心关注点:将代表尖端科技的航天航空制造业与引领未来的智能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并上升到“发展战略”的高度进行研究。我猜测,书中会对当前航天航空制造领域面临的严峻挑战进行全面梳理,例如材料的极端性能要求、零部件的超高精度制造、以及复杂的系统集成等,并深入分析智能制造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先进机器人等,如何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难题。我尤其好奇书中对“装备”的阐述,是否会详细介绍一些代表性的智能制造装备,例如用于制造复杂曲面零件的高精度数控机床、用于实现自动化装配的精密机器人、以及能够实现快速原型制造的先进3D打印技术,并分析它们在航天航空领域的具体应用前景。更让我期待的是“发展战略”部分。这本书是否会为我国航天航空智能制造的发展制定一套清晰的路线图?是否会识别出未来几年的重点发展方向和关键技术瓶颈?是否会提出如何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如何吸引和培养高素质的研发和工程技术人才?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份技术报告,更是一份面向未来的“国家级”战略规划,它将为我国在这一关键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评分

拿到《航天航空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发展战略研究》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绝对是一本填补了行业空白的巨著。在我过往的阅读经历中,虽然接触过不少关于智能制造或者航天航空制造的书籍,但将两者深度结合,并上升到“发展战略”高度进行系统性阐述的,却十分罕见。这让我对这本书的价值有了很高的期望。我猜测,书中必然会对航天航空制造领域固有的高门槛、高风险、长周期等特点进行深入剖析,并以此为切入点,论证智能制造技术如何成为突破这些瓶颈的关键。例如,在材料方面,智能制造技术能否帮助我们实现更复杂、更轻质、性能更优越的新型材料的研发和批量化生产?在工艺方面,诸如增材制造、精密加工、自动化装配等智能技术,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提升制造精度和效率,缩短生产周期?而且,从“发展战略”这个角度出发,我预期书中不会仅仅停留在技术细节的描述,而是会更侧重于提出一系列宏观的、具有指导意义的策略。这可能包括如何布局下一代智能制造技术,如何构建开放合作的产业生态,如何培养适应智能制造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以及如何在全球竞争格局中抢占先机。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列举一些具体的成功案例,比如某个国家或某个企业是如何通过引入智能制造技术,在航天航空领域取得颠覆性进展的。这种具体的研究案例,往往比纯粹的理论论述更能打动人心,也更能提供可借鉴的经验。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份面向未来的行动纲领,它将为我国航天航空智能制造的发展指明方向,提供清晰的路线图,这对于整个行业而言,其意义不言而喻。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它的“厚重感”和“前瞻性”。《航天航空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发展战略研究》这个书名,就已经暗示了其内容必然涉及到了国家层面的战略思考,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介绍。我预感,书中会深入剖析当前我国在航天航空制造领域所处的地位,以及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并且基于这种分析,提出未来3-5年甚至更长远的发展规划。这种战略层面的探讨,对于一个读者来说,非常有价值,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站在更高的视角去理解技术发展背后的逻辑和驱动力。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智能制造在航天航空领域的具体应用场景,比如在飞机发动机、卫星制造、火箭推进系统等关键部件的研发和生产过程中,智能制造技术如何能够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保障质量。例如,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模拟整个制造流程,预测潜在问题并提前规避;或者利用AI驱动的缺陷检测系统,大大提高零部件的合格率。此外,这本书的“装备”二字也引起了我的兴趣。我猜想,书中可能会介绍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智能制造装备,它们是如何支撑航天航空领域的技术突破的。这可能包括高精度数控机床、智能焊接机器人、先进的3D打印设备,甚至是用于太空环境模拟和测试的自动化装备。最令我好奇的是,书中对于“发展战略”的论述,是否会涉及到人才培养、产业生态建设、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内容。毕竟,任何一项宏大的事业,都离不开强大的技术支撑、完善的产业链条和持续的人才供给。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战略家,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未来图景,让我们得以窥见航天航空制造业迈向智能化的壮丽征程。

评分

《航天航空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发展战略研究》这本书,让我眼前一亮。它的主题本身就极具吸引力,将航天航空这一国家战略性产业与智能制造这一时代发展的潮流相结合,并提升到了“发展战略”的高度,这表明其内容必然是深刻而富有洞察力的。我猜测,书中会详细剖析当前航天航空制造所面临的痛点和挑战,比如高成本、长周期、高风险等,并系统地论述智能制造技术,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工业物联网、先进机器人等,如何能够有效地破解这些难题。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装备”的介绍,例如,是否会展示一些在3D打印、精密加工、自动化装配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智能制造装备,以及它们如何赋能航天航空产品的设计与制造。从“发展战略”层面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尤其凸显。我预感书中会深入探讨我国在航天航空智能制造领域的优势与劣势,识别出关键的技术瓶颈和发展机遇,并提出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发展策略。这可能包括国家层面的技术研发投入方向、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路径、产业生态系统的构建模式,以及人才培养和引进的策略。总而言之,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是一份指引中国航天航空制造业迈向更高水平、更强竞争力发展的“行动指南”,它将为相关领域的从业者和决策者提供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