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配方颗粒质量研究

中药配方颗粒质量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牛丽颖 著
图书标签:
  • 中药
  • 配方颗粒
  • 质量研究
  • 中药质量控制
  • 中药现代化
  • 中药制剂
  • 药学
  • 中医药
  • 颗粒剂
  • 质量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42434
版次:01
商品编码:12252713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页数:32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选择临床常用中药,利用现代分析技术建立一套能反映中药配方颗粒整体质量特性、专属性强、方便灵敏、快捷简单的中药配方颗粒鉴别和分析检测方法,为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提供方法参考。全书收载临床常用的中药配方颗粒共101味,附图560幅,其中包括药材原植物、饮片及对应的配方颗粒图各101幅、薄层色谱图145幅、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特征图谱)9幅、含量测定谱图103幅。每味中药配方颗粒均按其质量标准进行检验分析,本书依次收录的内容有概述、来源、性状、鉴别、特征图谱或指纹图谱、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注意、贮藏、参考文献。

目录

前言
1.川牛膝配方颗粒
2.川芎配方颗粒
3.大腹皮配方颗粒
4.大黄配方颗粒
附 大黄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的起草说明
5.广藿香配方颗粒
6.三棱配方颗粒
7.山药配方颗粒
8.山楂配方颗粒
9.土茯苓配方颗粒
10.车前子配方颗粒
11.丹参配方颗粒
12.火麻仁配方颗粒
13.牛蒡子配方颗粒
14.牛膝配方颗粒
15.太子参配方颗粒
16.乌梅配方颗粒
17.白芍配方颗粒
18.白术配方颗粒
19.半枝莲配方颗粒
附 半枝莲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的起草说明
20.甘草配方颗粒
21.瓜蒌皮配方颗粒
22.玄参配方颗粒
23.炙甘草配方颗粒
24.百部配方颗粒
25.百合配方颗粒
26.陈皮配方颗粒
27.地骨皮配方颗粒
28.地黄配方颗粒
29.防风配方颗粒
30.合欢皮配方颗粒
31.决明子配方颗粒
32.肉苁蓉配方颗粒
33.熟地黄配方颗粒
34.延胡索配方颗粒
35.阿胶配方颗粒
36.补骨脂配方颗粒
37.苍术配方颗粒
38.赤芍配方颗粒
39.佛手配方颗粒
40.连翘配方颗粒
41.麦冬配方颗粒
42.麦芽配方颗粒
43.没药配方颗粒
44.牡丹皮配方颗粒
45.羌活配方颗粒
46.吴茱萸配方颗粒
47.辛夷配方颗粒
48.远志配方颗粒
49.皂角刺配方颗粒
50.制何首乌配方颗粒
51.法半夏配方颗粒
52.虎杖配方颗粒
53.金银花配方颗粒
54.苦参配方颗粒
55.苦杏仁配方颗粒
附 苦杏仁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的起草说明
56.枇杷叶配方颗粒
57.鱼腥草配方颗粒
58.郁金配方颗粒
59.泽兰配方颗粒
60.泽泻配方颗粒
61.独活配方颗粒
62.厚朴配方颗粒
63.荆芥配方颗粒
64.前胡配方颗粒
65.首乌藤配方颗粒
66.威灵仙配方颗粒
67.栀子配方颗粒
68.枳实配方颗粒
69.柴胡配方颗粒
70.党参配方颗粒
71.莪术配方颗粒
72.桂枝配方颗粒
73.桔梗配方颗粒
74.莱菔子配方颗粒
75.桑白皮配方颗粒
76.桑叶配方颗粒
77.射干配方颗粒
78.夏枯草配方颗粒
79.益母草配方颗粒
80.浙贝母配方颗粒
81.淡豆豉配方颗粒
82.黄柏配方颗粒
83.黄连配方颗粒
84.黄芪配方颗粒
85.黄芩配方颗粒
86.菊花配方颗粒
87.麻黄配方颗粒
88.蛇床子配方颗粒
89.菟丝子配方颗粒
90.续断配方颗粒
91.淫羊藿配方颗粒
92.猪苓配方颗粒
93.葛根配方颗粒
94.紫苏子配方颗粒
95.紫菀配方颗粒
96.路路通配方颗粒
97.蒲公英配方颗粒
98.酸枣仁配方颗粒
99.墨旱莲配方颗粒
100.薄荷配方颗粒
101.薏苡仁配方颗粒
附录
一、颗粒剂通则
二、中药炮制通则
三、常用药用辅料
四、对照品、对照药材
五、汉语拼音索引
《东方智慧的精粹:中药配方颗粒的科学探索与临床实践》 引言 中华医药,历经数千年沉淀,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疗愈智慧,成为世界医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在现代科学的浪潮下,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从未止步。其中,中药配方颗粒作为一种高度浓缩、标准化、便捷化的中药制剂,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重塑着传统中医药的应用模式。它不仅承载了古老智慧的精髓,更融入了前沿科技的成果,为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更精准、更高效的选择。本书,正是一部致力于深入剖析中药配方颗粒从萌芽、发展到成熟的科学历程,并展望其在现代医疗体系中广阔前景的著作。 第一章:溯源与革新——中药配方颗粒的诞生背景 本章将追溯中药配方颗粒的诞生之路,探讨其产生的深层动因。我们将首先回顾传统中药饮片的复杂炮制过程、煎煮的繁琐以及由此带来的药效差异和不便性。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国家在中药现代化进程中,为提升中药质量、规范生产、方便临床使用而进行的战略性探索。我们将详细介绍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如《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以及《中药配方颗粒管理办法》等,这些政策是如何为中药配方颗粒的研发与推广奠定坚实基础的。 同时,本章还将深入探讨中药配方颗粒的定义、内涵以及其与传统中药饮片、中成药在制备工艺、质量控制、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关键区别。我们将通过历史的视角,展现中药配方颗粒如何成为中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打破传统束缚,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注入新的活力。 第二章:精耕细作——中药配方颗粒的科学制备工艺 中药配方颗粒的卓越品质,离不开其精益求精的制备工艺。本章将聚焦于这一核心环节,为读者揭示其背后蕴含的科学原理与技术创新。 我们将从原料选择开始,详细阐述如何依据《中国药典》及相关标准,对药材进行严格的道地性、质量、安全性等方面的鉴别与检测。从药材的产地、采收时间、炮制方法,到农药残留、重金属、黄曲霉素等有害物质的控制,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严苛的把关。 接着,我们将深入剖析中药配方颗粒的主要提取、分离与纯化技术。这包括但不限于: 提取技术: 水提、醇提、超临界流体萃取、超声提取、微波辅助提取等,分析不同方法的原理、适用范围、优缺点,以及如何选择最佳提取工艺以最大限度地保留药物的有效成分。 分离与纯化技术: 膜分离技术(超滤、纳滤、反渗透)、色谱技术(高效液相色谱、制备色谱)、结晶技术等,阐述这些技术在去除杂质、富集有效成分方面的作用,以及如何确保分离产物的纯度和活性。 浓缩与制粒技术: 减压浓缩、喷雾干燥、冷冻干燥、流化床制粒等,分析这些技术如何将提取液转化为稳定、易溶的颗粒剂,并讨论如何控制颗粒的粒径、松密度、流动性等物理性质,以保证其溶解度和稳定性。 质量控制贯穿始终: 在每一个制备环节,我们都将强调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从原辅料的质量检测,到中间产品的含量测定、杂质检查,再到最终产品的性状、含量、溶出度、稳定性等各项指标的严格检测,确保每一批配方颗粒都达到预期的质量标准。 本章将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图表,生动地展示中药配方颗粒制备工艺的科学性与复杂性,让读者深刻理解其“科学提取、精准制备”的核心理念。 第三章:精准定性——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体系 高品质的中药配方颗粒,离不开一套严谨、科学的质量控制体系。本章将系统阐述该体系的关键要素,从源头到终端,层层把关,确保药品的安全与有效。 药材的源头控制: 详细介绍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的实施,包括药材种植、采收、初加工等环节的标准与要求,以及GAP认证的重要性,确保了药材的道地性、质量稳定性以及有害物质的低含量。 生产过程的动态监控: 重点阐述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CCP)以及在线检测技术的应用。例如,提取温度、时间、溶剂比例的实时监控,以及中间产品有效成分含量、杂质谱的动态检测,及时发现并纠正偏差,保证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成品质量的综合评价: 深入剖析《中国药典》及相关标准对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要求,包括但不限于: 鉴别: 宏观、微观、理化指标(如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等,确保药材的真实性和品种的准确性。 检查: 浸出物、水分、杂质(如重金属、农药残留、有害元素、有机溶剂残留)、微生物限度等,保障药品的安全性。 含量测定: 对标志性成分、特征性成分、活性成分等进行精确的定量测定,确保药效的可靠性。 溶出度与崩解度: 评估颗粒剂的释放特性,保证药物在体内能够快速、完全地释放,发挥疗效。 稳定性研究: 探讨不同储存条件下,配方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含量、杂质的变化情况,为制定合理的储存期限和储存条件提供依据。 现代分析技术的赋能: 介绍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MS)、核磁共振(NMR)、近红外光谱(NIRS)等先进分析技术在中药配方颗粒质量研究中的应用,如“指纹图谱”技术的建立、复杂成分的鉴定、质量评价方法的开发等,极大地提升了质量控制的深度和精度。 本章力求展现中药配方颗粒在质量控制方面所付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成就,体现其“科学检测、严格把关”的质量理念。 第四章:循证为基——中药配方颗粒的药理药效研究 药理药效研究是验证中药配方颗粒疗效,阐明其作用机制的关键。本章将深入探讨中药配方颗粒的药理活性,以及现代科学研究如何为其中药疗效提供循证医学的证据。 体内外药理活性研究: 详细介绍针对不同疾病模型,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和体内动物实验,对中药配方颗粒的药理作用进行的深入研究。例如,抗炎、抗氧化、免疫调节、抗肿瘤、神经保护、心血管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我们将通过具体的例子,展示如何通过实验设计、模型建立、指标测定等,来评估其药理活性。 作用机制的探索: 深入剖析中药配方颗粒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包括其对关键信号通路、酶活性、基因表达、受体结合等的影响。我们将介绍现代生物技术,如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如何应用于中药配方颗粒的作用机制研究,揭示其复杂的网络调控效应。 有效成分与配伍的关联: 探讨配方颗粒中单一有效成分与整体配方协同作用的关系。分析不同药物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协同增效、拮抗减效等,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研究来优化配伍,实现最佳的临床疗效。 循证医学研究的引入: 介绍如何通过设计严谨的临床试验,包括随机对照试验(RCTs),来评估中药配方颗粒在临床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我们将分析循证医学研究如何为中药配方颗粒的疗效提供高质量的证据,从而提升其在现代医学体系中的地位。 安全性评价: 重点关注中药配方颗粒的毒理学研究,包括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生殖毒性、遗传毒性、致癌性等,为确保用药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本章旨在展现中药配方颗粒以现代科学研究为支撑,不断挖掘其内在价值,为临床应用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第五章:临床应用与发展前景 本章将聚焦于中药配方颗粒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临床应用的多样性: 详细介绍中药配方颗粒在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肿瘤科等各个医学领域,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疑难杂症中的应用案例。我们将通过具体疾病的治疗方案,阐述配方颗粒在辨证施治、个体化治疗中的优势。 优势与便捷性: 重点强调中药配方颗粒相比传统中药饮片的优势,包括: 用药精准: 剂量固定,成分明确,避免了传统饮片煎煮过程中的药效波动。 服用便捷: 易于携带和冲服,大大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尤其适合现代快节奏的生活。 质量稳定: 标准化生产,质量易于控制,保证了疗效的一致性。 减少不良反应: 科学的制备工艺有助于去除或降低部分有害物质,减少副作用。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客观分析中药配方颗粒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如部分剂型溶解度问题、疗效评价的标准化、医保支付等。同时,也将深入探讨其发展机遇,如国家政策的支持、科技的进步、全球对中医药的兴趣日益增长等。 未来发展方向: 展望中药配方颗粒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 智能化生产与质量控制: 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升级和质量控制的精细化。 个性化用药与精准治疗: 结合基因检测、组学分析等技术,实现中药配方颗粒的个性化配伍,达到精准治疗的目的。 国际化推广与标准统一: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推动中药配方颗粒的国际注册与推广,为全球健康贡献中国智慧。 新剂型与新技术的研发: 探索缓控释剂型、靶向递送系统等,进一步提升中药配方颗粒的疗效和安全性。 结语 《东方智慧的精粹:中药配方颗粒的科学探索与临床实践》不仅是一部关于中药配方颗粒的科普读物,更是一部凝聚了中医药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智慧的集大成之作。本书希望通过系统、深入的论述,让读者全面了解中药配方颗粒的科学内涵,认识到其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的重要价值。我们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中药配方颗粒必将在未来的医药健康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人类的健康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对宇宙的奥秘充满好奇,这本书如同一扇窗,为我打开了探索浩瀚星辰的大门。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物理学概念,如黑洞、暗物质、引力波等,娓娓道来,让科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冰冷公式。书中穿插了大量引人入胜的科学史故事,从伽利略的望远镜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再到现代天文学的最新发现,这些故事不仅丰富了知识的维度,更展现了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与智慧。书中对一些前沿理论的介绍,虽然简略,但足以激发读者的兴趣,引导他们进一步去思考。此外,作者对于科学方法论的探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强调了科学的实证精神和不断质疑的精神,这对于任何一个求知者来说,都是宝贵的启示。总的来说,这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科普读物,它不仅普及了天文知识,更点燃了我对科学探索的热情。

评分

在我看来,这是一部极具人文关怀的社会学著作。作者以一种近乎人类学家的视角,深入到一个偏远的山村,用一年多的时间,近距离观察和记录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状态。书中没有宏大的理论框架,也没有居高临下的评判,只有朴实无华的叙述,却能触及人心最柔软的部分。我看到了农民辛勤的劳作,看到了家庭的温情,也看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冲击下的挣扎与坚守。作者对于人物的刻画尤为生动,每一个个体都有着独特的命运与情感,他们或喜或悲,或坚韧或无奈,共同构成了这个充满烟火气的乡村画卷。书中的细节描写令人印象深刻,比如清晨田间劳作的景象,傍晚炊烟袅袅的村庄,甚至是孩子们无忧无虑的笑声,都仿佛能透过文字传递到读者的眼前。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的意义,也让我更加理解了那些默默无闻却支撑着社会运转的普通人。

评分

一本期待已久的书终于到手,迫不及待地翻开,被它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所折服。作者在探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演变历程时,不仅梳理了从先秦诸子到宋明理学的宏大脉络,更对其中一些核心概念,如“道”、“气”、“理”等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辨析。尤其令人赞叹的是,作者并未停留在纯粹的理论层面,而是巧妙地将哲学思想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相结合,生动地展现了思想家们在特定时代语境下的思考与挣扎。书中的论证逻辑清晰,引证丰富,既有对经典文献的深入解读,也不乏作者独到的见解。即便对于初涉哲学领域的读者,也能在作者的引导下,循序渐进地领略中国古代智慧的魅力。随书附赠的思维导图更是锦上添花,帮助读者梳理复杂的关系,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集学术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于一体的佳作,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之旅。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绘画艺术的辉煌成就。从达芬奇的神秘微笑,到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之魂,再到拉斐尔的和谐之美,每一个名字都仿佛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书中的图片选择精良,印刷清晰,能够真实地呈现原作的细节与神韵,让读者即使身处家中,也能感受到艺术的震撼力。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介绍画作的同时,深入剖析了 artist 们的生活经历、创作理念以及作品所蕴含的时代精神。例如,在谈到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时,作者不仅解释了其神话背景,更将其与当时的社会思潮联系起来,揭示了作品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这种将艺术史与人文精神融为一体的叙述方式,使得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绘画欣赏指南,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创造力与审美追求的动人篇章。

评分

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关于“时间”的深度对话。作者以一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探讨了人类对时间的感知、记录与利用。从古代日晷的计时,到现代原子钟的精确,再到未来量子时间的设想,时间的概念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断被重塑。书中最令我着迷的部分,是作者对于不同文化中时间观念的比较。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如何影响了人们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在西方,“线性时间”的观念又如何催生了工业革命和现代社会的发展?这些跨文化的对比,让我对“时间”这一看似简单却极其复杂的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此外,书中还涉及了心理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从不同角度解释了时间对个体的影响。这是一本需要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它挑战了我固有的认知,也让我对生命的有限与无限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