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全球化、信息化和多样化社会为背景,以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创新为理论基础,以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为主线,以探讨提升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的策略为重点和目标,考察了当前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基本状况,并通过对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面临的挑战和应走出的误区的分析,通过对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训的深刻总结和对苏共意识形态认同教训的借鉴,*后提出提升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的主要原则、机制、途径和方法,以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作者简介
邹庆华,女,1977年2月生,黑龙江省佳木斯人,现为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部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4年、2006年先后考入哈尔滨工程大学,获得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学位。曾在《毛泽东思想研究》、《理论视野》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代际认同研究”(12C001)等研究课题多项。主要研究方向:意识形态问题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六创新之处
第二章相关理论研究与概述
一意识形态的界定
二主流意识形态的界定
三当代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本质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
一马克思主义是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依据
二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最新成果
三革命、改革和建设是推进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源泉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一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现状调查与分析
二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
三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发展要走出的误区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提升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应吸取正反经验和教训
一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构建要吸取我国的教训
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构建要吸取苏共失败的教训
三提升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要克服的问题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提升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的对策
一提升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的主要原则
二提升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的机制
三强化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的策略
四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调查问卷
前言/序言
邹庆华博士的论文《提升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研究》要公开出版,让我写几句话作为序,不好推托。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是一项理论性、现实性很强的研究课题。邹庆华博士以《提升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研究》作为博士论文的研究内容,其研究成果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提升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研究》一书,其题眼在“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这个命题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即人们所说的习近平总书记的“8.19”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论断,完全符合世情、国情和党情。邹庆华博士的论文以此为切入点,选择提升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为研究任务并提出系列的提升对策,可以说,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体会,又是对改革攻坚阶段社会意识形态问题的回应、回答,可贵的是提出了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对策,这是许多博士论文从理论到理论,从思考到思考所不多见的,这也是其博士论文得到好评和认可的原因所在。
论文提出并使用“认同度”的概念是一个创见。一是现在一主多元的文化格局,“一主”即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导,“多元”就是多种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存在,这样就形成了文化多元化、价值多极化、思想多变化、观念多维化等等,使人们在精神世界的认同度很低又复杂化。基于此,论文提出由多向一的提升,都要统一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上,形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二是现阶段“西强东弱”的格局,即在思想文化领域资本主义强于社会主义,也必然导致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认同度低且杂的复杂格局。这表明论文的立论有事实依据,观点有现实依据。因此,“认同度”是一个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概念,是其论文的亮点和闪光点。
邹庆华博士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与教学,有较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而且对现实问题有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责任感。正因为如此,她毅然选择了难度大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作为博士论文的选题。全书观点鲜明、结构清晰,论证详实、系统,尤其是其提出的提升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度的系列可行对策,“接地气”,很有创见,是一部比较有分量、比较优秀的理论著作。其成果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和借鉴。我不再多述,还请大家抽空一品原文吧!
我作为老师在论文出版之际提几点建议:一是建议还要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指导下,围绕论文的主题深入研究下去,甚至可以申报国家级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对策研究、应用研究,绝不能停笔或停止思考;二是建议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深入研究,提升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找出现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使这个研究形成一个不断续的链条,再出新的成果,并进入学生的课本和头脑,转化为更大的精神动力,使论文的亮点不因博士毕业,不因已出版就人格。
尽管我不期待为之作序,但期待再读新作,再转化为不同层级的课题,期待并相信邹庆华博士在今后取得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
思想熔炉下的回响:构建新时代集体认同的探索 序言 在一个信息爆炸、思潮涌动的时代,社会共识的维系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成为个体与集体得以稳固前行的基石。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阐释或论证,而是聚焦于“认同”这一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心理与文化现象,深入剖析其在当代社会语境下的生成机制、演变轨迹及其面临的挑战。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构成我们共同体精神内核的价值观、信仰体系与价值取向,探讨它们如何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织中,在个体认知与集体诉求的张力下,实现有效的传递、内化与巩固。 第一章:认同的基石——个体心理与社会建构的双重维度 认同,作为连接个体自我与社会世界的桥梁,其形成并非单向灌输,而是个体能动性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本章将从心理学和社會學的雙重視角,解析认同的内在逻辑。 1.1 个体认同的心理模型:自我认知、价值取向与归属感 我们将首先审视个体认同的心理建构过程。这包括对“自我”的认知——我是谁?我的特质是什么?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是如何连接的?这其中,个体对自身价值的判断,即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有意义的,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们将探讨,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洪流中,个体如何形成相对稳定而清晰的价值体系,并从中获得安全感与方向感。 更进一步,认同的形成离不开“归属感”的满足。人是社会性动物,渴望被群体接纳,与他人产生情感连接。这种归属感,无论是基于家庭、社群、民族,还是更广泛的社会群体,都为个体提供了精神上的“家园”。我们将分析,在现代社会高度流动与个体化的趋势下,个体如何依然能够在多元关系中找到稳定的归属,以及这种归属感如何影响其对外部思想观念的接受程度。 1.2 社会认同的建构机制:文化传承、社会规范与符号系统 认同的形成并非仅仅是内在心理活动,更是社会环境精心编织的结果。本章将深入探讨社会认同的建构机制。文化传承,作为一种代际传递的价值体系,为个体提供了集体记忆与历史经验。我们将考察,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元素如何在新的时代语境下被重新诠释与激活,为当代认同的构建提供深厚的文化土壤。 与此同时,社会规范,包括法律、道德、习俗等,通过约束与引导,塑造着个体的行为模式与价值判断。我们将分析,这些规范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体对“对”与“错”、“好”与“坏”的认知,从而在潜意识层面强化某些价值取向。 符号系统,如语言、艺术、媒体、仪式等,则是社会认同得以具象化、传播化的重要载体。它们将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形象,使个体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接受。我们将探讨,在信息时代,符号系统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广度传播信息,并对个体认同产生深远影响。 第二章:当代社会认同的动态变迁——挑战与机遇并存 当代的社会认同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动态变迁,既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伴随着严峻的挑战。本章将剖析这些变迁背后的深层原因及其带来的影响。 2.1 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认同边界的模糊与重塑 全球化进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打破了地域界限,使得不同文化、不同思想以前所未有的密度碰撞与交融。这种文化多元化既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也带来了认同边界的模糊与重塑。个体面对着来自不同文化圈的价值体系,需要在自主选择与文化传承之间找到平衡。我们将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在全球性与本土性之间构建一种包容而具有韧性的认同。 2.2 信息爆炸与媒介生态:碎片化认知与价值观的挑战 互联网的普及与社交媒体的兴起,带来了信息的爆炸式增长,同时也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和消费模式。碎片化、浅层化的信息获取方式,可能导致个体对复杂议题的认知肤浅化,并对传统权威信息来源产生质疑。我们将分析,在这种媒介生态下,个体如何抵御虚假信息与极端观点的侵蚀,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以及如何在这种环境中构建稳固而具有辨别力的价值判断。 2.3 社会结构转型与代际差异:价值观念的冲突与代际认同的缝隙 快速的社会经济转型,如城市化进程、就业结构变化、家庭模式演变等,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结构,也带来了代际之间在价值观、生活方式、人生期待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年轻一代在成长过程中所处的社会环境与经历,与父辈有着天壤之别,这可能导致代际认同的缝隙,甚至价值观的冲突。我们将探讨,如何弥合代际差异,促进代际之间的理解与共鸣,从而构建更具包容性的集体认同。 2.4 身份政治的兴起与群体认同的凸显 在全球范围内,基于种族、性别、性取向、宗教等身份的群体性诉求日益凸显,形成了所谓的“身份政治”。这种现象一方面使得边缘群体获得了更多的关注与权利,另一方面也可能加剧社会的分裂,使得以国家、民族等更宏观的集体认同受到挑战。我们将分析,如何在尊重多元身份诉求的同时,维系和巩固更为宏观的、具有凝聚力的社会认同。 第三章:新时代集体认同的构建路径——共识的凝聚与价值的引领 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集体认同,需要深入的思考与系统的规划。本章将探讨其可能路径。 3.1 价值引领与文化自信:发掘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时代价值 一个民族的集体认同,离不开其独特的文化根基。我们将重点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中蕴含的,能够与当代社会发展相契合的价值理念。这包括仁爱、诚信、和谐、民本等思想,如何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成为构建当代集体认同的营养。同时,培养和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是抵御外来文化冲击、坚定自身价值立场的关键。 3.2 媒体融合与内容创新:构建多元化、权威性的信息传播体系 在信息时代,媒体扮演着塑造集体认同的重要角色。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媒体融合,打破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壁垒,构建一个更加多元化、立体化的传播体系。同时,内容的创新至关重要,需要创作出更多能够引起共鸣、引发思考、具有思想深度与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公众的价值判断。 3.3 教育改革与国民素养提升:厚植认同基因,涵养公民品格 教育是塑造下一代认同的关键。本章将关注教育体系的改革,如何将价值教育、公民教育、国家认同教育融入国民教育的各个阶段。这不仅包括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价值观的塑造,培养个体的批判性思维、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以及对美好社会的向往。 3.4 参与式治理与公共领域建设:汇聚民智,凝聚共识 集体认同的构建并非自上而下的灌输,更需要个体与集体的积极参与。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参与式治理,为公民提供更多表达意见、参与公共事务的渠道,让更多人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实现与被尊重。建设开放、包容的公共领域,鼓励理性对话与建设性讨论,有助于凝聚社会共识,化解社会矛盾。 3.5 增进理解与包容:构建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社会氛围 在一个日益多元化的社会,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各种途径,增进不同群体之间的理解与沟通,消除偏见与误解。这包括鼓励跨文化交流,倡导人文关怀,以及在社会治理中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 结语 构建新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它并非要求思想的单一化,而是要在多元的社会土壤中,培育出一种能够凝聚人心、指引方向、激发活力的集体精神。本书所做的,正是对这一复杂议题的深入探索,希望能够为理解当代社会认同的生成与发展,为有效构建富有时代精神的集体认同,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与借鉴。我们相信,通过个体与集体的共同努力,我们能够汇聚起磅礴的精神力量,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