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第3版)

韩国(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董向荣,宋文志 著
图书标签:
  • 韩国
  • 韩国文化
  • 韩国历史
  • 韩国旅游
  • 朝鲜半岛
  • 亚洲
  • 地理
  • 社会
  • 政治
  • 经济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12871
版次:3
商品编码:1225592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列国志(新版)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页数:344
字数:31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大韩民国,简称韩国,位于亚洲东部的朝鲜半岛南部。北部与朝鲜交界,三面环海。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实现超yue,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以电子、汽车、造船、金融等为支柱的工业化强国,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产值均居亚洲前列。中韩自1992年建交以来,两国友好合作关系迅速发展,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本书全面介绍了韩国的国情概览、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

作者简介

董向荣,女,理学学士、法学硕士、历史学博士,200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亚太政治研究。
宋文志,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助理研究员。2015年毕业于韩国延世大学政治外交系,获政治学博士学位。2015年3月起在南京大学历史系工作。主要从事朝鲜半岛问题与东北亚国际关系研究。

目录

导 言:韩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1
第一章 概览/1
  第一节 国土与人口/1
    一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1
    二 地形、气候/6
    三 人口、民族、语言/9
    四 国旗、国徽、国歌/13
  第二节 民俗与宗教/14
    一 民俗/14
    二 节日/20
    三 宗教/22
  第三节 特色资源/32
    一 首尔“五大古宫”/33
    二 世界文化遗产项目/34
第二章 历史/39
  第一节 古代史/39
    一 古朝鲜时期/39
    二 “三国”时期/41
    三 李氏朝鲜时期/44
  第二节 近代史/46
    一 列强逐鹿朝鲜半岛与日本势力的增强/46
    二 日本殖民统治下的朝鲜/52
    三 朝鲜民族的独立抗争/57
  第三节 现代史/60
    一 光复之初的混乱与南北单独建国/60
    二 朝鲜战争/63
    三 第一共和国民主旗帜下的独裁/65
    四 军人威权统治下的韩国/67
    五 1987年以来韩国的政治发展/70
  第四节 重要历史人物/80
第三章 政治/85
  第一节 宪法/85
    一 制宪国会的产生与宪法的出台/85
    二 韩国宪法的修改/87
    三 现行宪法的主要内容/89
  第二节 国会/90
    一 国会的组织概况/90
    二 国会的权力/91
  第三节 行政机构/92
    一 总统/92
    二 总理、国务会议与其他行政机构/93
    三 地方行政机构/94
    四 重要政治人物/96
  第四节 司法机构/97
    一 大法院/97
    二 高等法院/98
    三 宪法法院/98
  第五节 政党/99
    一 政党体制的引进与不适/100
    二 军人威权统治时期的政党政治/102
    三 1987年以来的政党竞争体制/104
    四 目前主要政党/105
第四章 经济/109
  第一节 发展历程/109
    一 经济起飞前的准备/109
    二 经济起飞与高速增长/111
    三 1997年金融危机及经济调整/121
  第二节 综合概况/127
    一 产业结构/127
    二 大企业/128
    三 经济团体/131
  第三节 农林渔业/131
    一 农业/131
    二 渔业/135
    三 林业/136
  第四节 工业/136
    一 钢铁工业/137
    二 电力工业/139
    三 造船工业/140
    四 汽车工业/142
    五 电子工业/145
  第五节 服务业/146
    一 旅游业/146
    二 交通运输业/148
    三 通信业/149
  第六节 对外经济关系/151
    一 对外贸易/152
    二 外国直接投资/154
    三 对外直接投资/156
第五章 军事/159
  第一节 概述/159
    一 建军简史/159
    二 国防体制/161
    三 国防预算/163
  第二节 军事力量/165
    一 陆军/165
    二 海军/166
    三 空军/166
    四 预备役部队/167
  第三节 驻韩美军/167
    一 驻韩美军/168
    二 韩美联军发展方向/169
  第四节 军事训练与兵役制度/170
    一 韩美联合、多军种合同演习和训练/170
    二 各军种的主要训练项目/172
    三 兵役制度/174
  第五节 国防工业、科技及改革/175
    一 国防工业/175
    二 国防科技/177
    三 国防改革/178
  第六节 对外军事合作关系/179
    一 与周边国家的军事关系/179
    二 朝鲜半岛南北军事实力对比/181
    三 韩国军队积极参与国际行动/182
第六章 社会/185
  第一节 国民生活/185
    一 就业/185
    二 住房/187
    三 社会保障/188
    四 移民/191
  第二节 老龄化与少子化/192
  第三节 医疗卫生/195
    一 医疗机构、医护人员概况/195
    二 医疗费支出/197
    三 医疗机构吸引国外患者与医疗机构“走出去”现状/198
  第四节 环境保护/199
    一 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未能避免环境污染/200
    二 环境意识的萌发与环境立法的加强/201
第七章 文化/207
  第一节 教育/207
    一 简史/207
    二 初等教育/209
    三 中等教育/210
    四 高等教育/210
  第二节 科学技术/211
    一 自然科学/211
    二 哲学社会科学/214
  第三节 文学艺术/216
    一 文学/216
    二 戏剧与电影/221
    三 音乐与舞蹈/224
    四 美术/227
    五 文化设施/232
  第四节 体育运动/238
    一 传统体育运动/238
    二 现代竞技体育/240
  第五节 新闻媒体/243
    一 报纸与通讯社/243
    二 广播电视/244
第八章 外交/249
  第一节 对外政策的演变/249
    一 建国初期及20世纪50年代的韩国外交/249
    二 朴正熙政府时期的外交/250
    三 20世纪80~90年代后的韩国外交/251
    四 21世纪初期的韩国外交/253
  第二节 韩美关系/254
    一 李承晚时期的韩美关系/255
    二 朴正熙时期的韩美关系/256
    三 韩美关系的“再调整”/258
  第三节 南北关系/262
    一 20世纪70年代的首次接触/263
    二 20世纪90年代的频繁接触/264
    三 从“阳光政策”到“和平繁荣政策”/264
    四 朝韩关系再现紧张/267
  第四节 中韩关系/269
    一 中韩建交/269
    二 建交后的中韩关系/271
  第五节 韩日关系/275
    一 《旧金山和约》与韩日关系/276
    二 韩日邦交正常化/277
    三 恢复邦交后韩日关系的进展/280
    四 韩日矛盾与冲突/281
  第六节 韩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284
    一 韩俄关系/284
    二 韩国与欧洲国家的关系/286
    三 韩国与大洋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关系/287
    四 韩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288
大事纪年/291
参考文献/295
索 引/299
后 记/301

精彩书摘

  《韩国(第3版)》:
  第四处是水原华城,这里是朝鲜后期建于京畿道水原市内的邑城。水原城的轴城于朝鲜第22代王正祖十八年,即1794年开始建造,于1796年建造完成。水原华城是正祖为了向父亲庄献世子表示孝心以及显示经济实力而建造的新城市。水原华城城墙全长5.52公里,安装了各种在其他城内看不到的军事设施。城墙上方建造了女墙,上面有多个射击口,可以掩护自身,还能监视攻击敌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有城门,北门称“长安门”,南门称“八达门”,东门称“苍龙门”,西门称“华西门”。水原城内还有小溪流经,小溪与城墙相遇处则设置了水门,共有了个拱形水门可供小溪流过,其上还修建了名叫“华虹门”的楼阁。建造华城时,参考了实学家柳馨远和丁若镛的意见,并以此为设计的基本方针,其中华城还被认为是韩国城墙中最科学的。特别是修建城墙时同时使用了石材和砖块,其结构既能防御敌人的弓箭和长枪,又能向敌人开枪发炮,可谓十全十美。此外,丁若镛发明的起重机使用了多个滑轮,只用很小的力气就能拉动沉重的石头,大大提高了工程的效率。水原华城在长久的岁月中,城墙多处遭受损毁,在朝鲜战争时期更有许多设施遭到破坏,1975—1979年的重建让这里基本恢复了原样。水原华城于1963年1月被指定为第3号史迹,1997年12月与昌德宫一同被注册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
  ……

前言/序言

导言:韩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我最早开始关注韩国,是1997年开始在北大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
那时,中韩刚建交不久,双边的交流不算多。即便如此,韩国政治经济上的发展成就令国内学界唏嘘赞叹,不少学者关注“汉江奇迹”和韩国的政治转型,一批译著、博士论文、专著等相继出版。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国立首尔大学宋丙洛的《韩国经济的崛起》,北京大学尹保云的《韩国为什么成功》(文津出版社,1993)、《韩国的现代化:一个儒教国家的道路》(东方出版社,1995),复旦大学任晓的《韩国经济发展的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当代各国政治体制:韩国》(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复旦大学郭定平的《韩国政治转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等。那时候的学术杂志,刊登的韩国相关文章越来越多。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当代韩国》、复旦大学的《韩国研究论丛》、北京大学的《韩国学论文集》等韩国研究专门期刊也纷纷问世。
那时候,我选修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巫宁耕教授的亚太经济课程,时值亚洲金融危机韩国遭受重创,巫老师心平气和地讲,“我对韩国的发展并不悲观。经历了危机的洗礼,韩国经济还会有更好的发展”。事实证明,巫老师的判断是正确的。
韩国通常被看作一个“小国”,主要原因是地处大国“环伺”的朝鲜半岛,深受中国、日本、俄罗斯和域外大国美国的影响。韩国自身也经常强调自身的“三明治”夹心困境。其实,韩国并不“小”。
韩国自1962年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从战争的废墟上开始高速增长。韩国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利用了有利的国际条件,在“发展型政权”的带领下积极向前推进。1996年,在金融危机前夕,韩国加入了号称“富国俱乐部”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韩国经济重整旗鼓再出发。2015年8月,时任总统朴槿惠在光复70周年讲话时提到,“世界上人口超过5000万的国家中,人均收入超过3万美元的只有6个国家,我确信,在不久的将来,韩国将成为‘5030俱乐部’的第七个成员国”。从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这一梦想并不遥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6年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显示,2016年韩国经济规模1.4万亿美元,列世界第11位,人口5000万,名义人均GDP 2.8万美元。预计到2017年,韩国的名义人均GDP将达到2.98万美元。预计在2018年韩国将实现迈入“5030俱乐部”的目标。
从政治发展进程来看,1987年,在民众抗争的巨大压力下,韩国修改了宪法,重新确立了总统直选制。在亨廷顿所讲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中,韩国的民主进程算是相对成功的。三十年以来,韩国经历了执政党和在野党之间两次和平的政权交替。2004年3月时任总统卢武铉、2016年12月时任总统朴槿惠遭到国会弹劾。即便是出现了如此的政治真空,韩国人也几乎不担心在政治上再次出现军人干政、发动军事政变的情况。应该说,韩国的民主转型已经基本稳固。
从外交上来看,自1945年朝鲜半岛被南北分区占领、南部被纳入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阵营以来,特别是在经历了1950~1953年的朝鲜战争之后,韩国一直是在韩美同盟的羽翼下维持着国家的生存。韩国军队的指挥权自朝鲜战争以来一直在美军的手中。当前,尽管军队的平时指挥权已经收回,但是韩国保守派一直在拖延战时作战指挥权的收回。此举主要还是希望继续依赖韩美同盟来实现国家安全。在这样的前提下,韩国自1992年以后开始发展对华关系,主要是经济互惠关系。韩国相对成功地分享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红利。这是当前的热点问题萨德导弹防御系统的基本背景。在韩国的保守派看来,离开了韩美同盟,韩国没有安全可言,即便萨德对于保卫韩国安全的效果微乎其微,韩国也还是要选择韩美同盟、绑在美国的战车上。不然的话,没有韩美同盟,一旦危险来临,谁来拯救韩国?所以,尽管韩国力图在中美日俄等大国之间寻求相对平衡的外交政策,但是,与安全相比,经济毕竟是重要性和优先性较低的议题。鱼和熊掌能兼得当然好,不能兼得,则必然有所取舍。当前,在半岛分裂并深陷冷战格局的背景下,中国对韩国来说,并不具备要求韩国在中美之间选择中国的吸引力。
概言之,尽管韩国长期被看作在大国夹缝中生存的“小国”,但是从世界范围内来看,韩国并不小,它是中等强国中的佼佼者,是要尽力迈进国际社会“第一阶层”的国家。但愿本书能够为想了解韩国的读者,开启一道门,打开一扇窗。

董向荣
2017年6月6日
韩国(第3版)—— 深度洞察现代韩国社会、文化与历史的指南 “韩国(第3版)”并非一本简单的旅行手册,而是一部旨在为读者提供对当今韩国全方位、深层次理解的详实指南。本书突破了以往对韩国的刻板印象,深入探究了这个东亚国度在飞速发展中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以及这些变革如何塑造了其独特的社会结构、文化面貌和前行的轨迹。本书面向对韩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以及人民生活方式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无论是学者、学生、商务人士,还是任何希望更深入地了解这个充满活力的国家的个人,都能从中获益匪浅。 本书的独特之处与核心价值: “韩国(第3版)”最大的亮点在于其批判性思维与时代性。本书并不满足于陈述表面的事实,而是致力于挖掘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分析其成因与影响。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许多关于韩国的讨论往往停留在“K-Pop”、“韩剧”等流行文化层面,或者局限于地缘政治的宏大叙事。本书则试图超越这些,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韩国,探究其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定位,其经济奇迹背后的挑战,其社会结构变迁的动力,以及其人民在历史与现实交织下的复杂情感与价值观。 第三版更是与时俱进,充分反映了近年来韩国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与趋势。从新世纪以来韩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演变,到国内政治格局的动态调整;从科技创新的前沿突破,到环境保护的紧迫议题;从老龄化社会的应对,到性别平等观念的演进;从新一代年轻人的生活态度,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与冲突……本书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与深刻的解读。 内容详解: 本书的结构严谨,逻辑清晰,覆盖了韩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第一部分:历史回溯与国家构建 古代文明与朝鲜王朝的遗产: 本章将追溯韩国悠久的历史,从史前文明的曙光,到朝鲜王朝漫长的统治。我们将探讨其独特的文化基因,如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以及这些古代文明的遗产如何在现代韩国社会中依然有所体现,甚至成为某些社会现象的根源。 近代化的阵痛与殖民时期的创伤: 详细审视韩国在近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剧烈动荡,包括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对韩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深远影响。我们将分析这一时期留下的历史伤痕,以及它们如何在民族记忆中被铭记,并对现代韩国的民族认同和国际关系产生持续的影响。 朝鲜战争与国家分裂的遗留问题: 深入探讨朝鲜战争对朝鲜半岛造成的毁灭性打击,以及南北分裂至今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后果。本章将重点分析地缘政治因素如何继续塑造韩国的内外政策,以及国家统一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 经济腾飞的“汉江奇迹”: 剖析韩国在二战后如何从一片废墟迅速崛起,成为全球重要的经济体。本章将详细考察推动经济腾飞的关键因素,包括政府的战略规划、企业的创新能力、教育的普及以及人民的勤奋努力。同时,也将审视这一过程中伴随的社会代价,如贫富差距、劳工问题等。 第二部分:政治与经济的动态演变 民主化的进程与挑战: 回顾韩国从威权统治走向民主化的艰难历程。本章将分析政治民主化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与挑战,以及不同时期韩国政治力量的博弈。我们将探讨韩国民主制度的特点,包括总统制、政党格局以及公民社会的活跃度。 政治格局的演变与主要政党: 详细介绍韩国的主要政党及其政治理念,分析其权力更迭的历史轨迹。我们将审视不同政党在国家发展方向上的差异,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着韩国的政策制定。 全球化背景下的韩国经济: 深入研究韩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本章将分析韩国经济的优势与劣势,包括其在半导体、汽车、造船等领域的全球竞争力,以及在面对全球贸易摩擦、技术竞争时的应对策略。 财阀的崛起与影响: 探讨韩国特有的“财阀”经济模式。本章将分析财阀在韩国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以及其可能带来的垄断、权力滥用等问题。我们将审视韩国政府在规制财阀、促进公平竞争方面的努力与困境。 产业结构调整与新兴产业: 关注韩国经济在后工业时代的转型。本章将分析韩国在发展高科技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以及绿色经济等新兴领域的进展,以及这些转型如何应对老龄化、低生育率等挑战。 第三部分:社会结构与文化景观 社会分层与阶级流动: 审视韩国社会日益显著的社会分层现象。本章将探讨教育、家庭背景、地域等因素如何影响个体的社会地位,以及韩国社会中存在的阶级固化问题。 家庭结构变迁与代际关系: 分析韩国传统家庭模式的演变,以及核心家庭、单亲家庭等新型家庭结构的出现。我们将探讨代际关系的变化,以及年轻一代与老一辈在价值观、生活方式上的差异与冲突。 教育体系的竞争与压力: 深入剖析韩国高度竞争的教育体系。本章将关注升学压力、课外辅导泛滥等问题,以及这些现象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和社会公平的影响。 性别平等与女性地位: 探讨韩国社会在性别平等方面的进步与挑战。本章将分析韩国女性在就业、政治、家庭等领域的现状,以及女权运动的发展与影响。 城乡差异与地区发展不平衡: 关注韩国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本章将分析首尔及周边地区与偏远地区的经济、文化差异,以及如何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消费主义的盛行与生活方式: 剖析韩国社会中日益增长的消费主义文化。本章将分析品牌崇拜、消费攀比等现象,以及这些如何塑造了韩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第四部分:文化深度与全球影响 韩流的全球传播及其背后的驱动力: 详细解读“韩流”(K-Culture)风靡全球的现象。本章将分析K-Pop、韩剧、韩国电影等文化产品成功的秘诀,以及它们如何成为韩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关注韩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本章将探讨韩服、韩食、韩屋等传统文化的演变,以及如何在保留其精髓的同时,注入新的时代活力。 宗教信仰的演变与影响: 审视韩国社会中宗教信仰的多元化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本章将分析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以及无宗教信仰人群的现状,以及宗教在韩国社会中的角色。 媒体、网络与社会舆论: 探讨媒体和网络在塑造韩国社会舆论中的作用。本章将分析韩国媒体的特点,以及社交媒体如何影响公众讨论和政治参与。 韩国人的身份认同与民族精神: 尝试理解韩国人的身份认同。本章将探讨在历史、文化、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影响下,韩国人如何定义自己,以及其民族精神的独特之处。 第五部分:当代挑战与未来展望 老龄化与低生育率的严峻挑战: 深入分析韩国面临的严峻人口结构问题。本章将探讨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经济压力,以及低生育率对国家未来发展的长远影响,并考察韩国政府应对这些挑战的政策措施。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关注韩国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和面临的挑战。本章将探讨气候变化、空气污染等问题,以及韩国如何推动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工智能与科技创新的前沿: 聚焦韩国在人工智能、5G等前沿科技领域的探索与成就。本章将分析韩国科技创新的驱动力,以及这些技术如何重塑韩国的经济与社会。 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与地区和平: 审视韩国在地缘政治中的复杂处境。本章将分析韩国与中国、日本、朝鲜等周边国家的关系,以及韩国在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韩国模式的独特性与全球借鉴意义: 总结韩国在经济发展、民主转型、文化输出等方面所展现的独特性。本章将尝试提炼出“韩国模式”的经验与教训,并思考其对其他国家可能产生的借鉴意义。 本书的写作风格与读者定位: “韩国(第3版)”的语言力求严谨而流畅,客观而富有洞察力。作者避免使用过于学术化的术语,力求使内容对普通读者也能清晰易懂。同时,本书又保持着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引用的数据和案例都经过仔细核实。书中穿插着丰富的案例分析、人物访谈(虽然为避免直接提及,但其精神贯穿于内容之中)以及趋势预测,使得内容更加生动且具有现实意义。 本书面向的读者是那些对韩国有着求知欲且希望获得深度理解的人。如果您是: 希望深入了解韩国政治经济体系的学者或学生。 负责与韩国进行商务往来,需要理解其文化及商业环境的专业人士。 对东亚地区地缘政治感兴趣,需要全面把握韩国这一关键角色的研究者。 任何对韩国社会、文化、历史抱有好奇心,愿意超越表面信息,进行深度探索的读者。 那么,“韩国(第3版)”将是您不可或缺的伴侣。它将为您打开一扇通往真正理解韩国的门,让您看到这个国家在光鲜亮丽的表面之下,所蕴含的复杂性、韧性与无限可能。阅读本书,您将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对这个世界另一端的深刻洞察与全新认知。

用户评价

评分

哎呀,最近入了本关于东亚历史的重量级著作,那叫一个厚实,拿到手就感觉沉甸甸的,翻开扉页,第一印象就是作者真是下了血本在资料搜集上。这本书的叙事角度非常独特,它没有像很多传统史书那样聚焦于某个朝代或某位君主的丰功伟绩,而是着重描绘了不同社会阶层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存状态和心路历程。比如,书中对古代文人在政治风暴中的挣扎和他们的诗词歌赋如何成为时代精神的载体,着墨甚多,读起来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充满墨香与硝烟的年代。作者的文字功底极其扎实,遣词造句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解读的犀利,尤其是在分析一些复杂的历史事件时,总能提供出让人眼前一亮的全新视角。我个人特别欣赏它对文化符号流变的研究,比如某种服饰的样式变化,如何折射出社会等级的松动与重塑,这种微观到宏观的观察视角,让原本枯燥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停下来思考,甚至会忍不住去查阅相关的其他资料来印证作者的观点,绝对是一本能让人产生“知识痒感”的好书。

评分

对于那些渴望深入了解区域文化根源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宝藏级的存在。它没有停留在表面上对风俗习惯的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文化现象背后的哲学基础和历史渊源。作者对传统思想的阐释极为精准到位,他能够用现代的语言精确地捕捉到古代思想家们那些微妙的、难以言传的精神内核。读到关于传统审美体系的那一部分时,我发现自己对很多平日里习以为常的艺术作品,突然有了全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就像一把精密的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理解一个民族精神世界深处的大门,让我不再是走马观花地欣赏外在的文化符号,而是开始探寻其内在的逻辑和脉络。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这个区域的历史脉络和民族性格有了更坚实、更扎实的认知基础,绝对是值得反复品读,并且会随着阅读者的阅历增长而带来新感悟的经典之作。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从封面那富有质感的亚麻布料,到内页清晰锐利的印刷字体,无不透露出出版方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我尤其喜欢它在章节间的配图处理,那些精选的古代地图和文物拓片,不仅是单纯的插图,更像是对文字叙述的一种有力的佐证和补充。比如,当我读到关于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章节时,一幅布局精巧的古城俯瞰图赫然出现在眼前,瞬间就把文字中的描述具象化了,大大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而且,这本书的排版极其考究,留白恰到好处,即便是大段的引文和注释,也处理得井井有条,丝毫不会让人感到拥挤或阅读疲劳。这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排版范例,能看出设计团队在学术严谨性和审美情趣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对于我这种阅读量较大的人来说,一本好的实体书,其阅读体验是电子书无法比拟的,而这本书,无疑将实体书的体验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每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心准备的艺术欣赏。

评分

坦白说,我起初对这类偏向学术研究的著作是有些敬畏的,担心晦涩难懂,充满了佶屈聱牙的专业术语。然而,这本书出乎意料地平易近人,作者在构建宏大叙事框架的同时,非常擅长穿插生动的小故事或人物传记片段来调剂气氛。例如,书中讲述某个重大政策出台的背景时,并非直接抛出理论,而是先描绘出底层百姓因此遭受的困苦,或是某个官员因此次事件的政治抉择,这样一来,冰冷的政策就立刻拥有了人情味和戏剧张力。这种“故事化”的叙事策略,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那些对历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思路。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处理争议性话题时,保持了高度的客观性,他会清晰地列出正反双方的论据和现有学界的主流观点,然后引导读者自己去判断,而不是强行灌输某种单一的结论。这种鼓励批判性思维的写作手法,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接收知识,更像是在参与一场高水平的学术对话。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其跨学科的研究深度。它显然不是单纯的历史学著作,作者大胆地引入了社会学、人类学乃至环境科学的分析工具来解读历史进程。比如,在分析某个特定时期人口迁移的原因时,他不仅仅关注了战争和饥荒,更是细致地探讨了气候变化对农耕模式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结构调整。这种多维度的交叉分析,极大地拓展了我对历史因果链条的理解,让我意识到历史的发展绝非线性的,而是由无数复杂因素交织而成的巨网。书中引用的社会学模型来解释古代的宗族权力结构,简直是醍醐灌顶,一下子解开了困扰我多年的某些社会现象的谜团。这种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开阔的视野,这本书无疑可以作为不同人文学科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的典范教材,它教会我们如何“跳出舒适区”去看待问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