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第3版)

韓國(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董嚮榮,宋文誌 著
圖書標籤:
  • 韓國
  • 韓國文化
  • 韓國曆史
  • 韓國旅遊
  • 朝鮮半島
  • 亞洲
  • 地理
  • 社會
  • 政治
  • 經濟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20112871
版次:3
商品編碼:1225592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列國誌(新版)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1-01
頁數:344
字數:317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大韓民國,簡稱韓國,位於亞洲東部的朝鮮半島南部。北部與朝鮮交界,三麵環海。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韓國大量引進外資和技術,用半個世紀的時間實現超yue,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發展成為以電子、汽車、造船、金融等為支柱的工業化強國,國民生産總值和人均産值均居亞洲前列。中韓自1992年建交以來,兩國友好閤作關係迅速發展,互為重要的貿易夥伴。本書全麵介紹瞭韓國的國情概覽、曆史、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各方麵的基本情況。

作者簡介

董嚮榮,女,理學學士、法學碩士、曆史學博士,200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曆史係,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主要從事亞太政治研究。
宋文誌,南京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助理研究員。2015年畢業於韓國延世大學政治外交係,獲政治學博士學位。2015年3月起在南京大學曆史係工作。主要從事朝鮮半島問題與東北亞國際關係研究。

目錄

導 言:韓國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傢?/1
第一章 概覽/1
  第一節 國土與人口/1
    一 地理位置與行政區劃/1
    二 地形、氣候/6
    三 人口、民族、語言/9
    四 國旗、國徽、國歌/13
  第二節 民俗與宗教/14
    一 民俗/14
    二 節日/20
    三 宗教/22
  第三節 特色資源/32
    一 首爾“五大古宮”/33
    二 世界文化遺産項目/34
第二章 曆史/39
  第一節 古代史/39
    一 古朝鮮時期/39
    二 “三國”時期/41
    三 李氏朝鮮時期/44
  第二節 近代史/46
    一 列強逐鹿朝鮮半島與日本勢力的增強/46
    二 日本殖民統治下的朝鮮/52
    三 朝鮮民族的獨立抗爭/57
  第三節 現代史/60
    一 光復之初的混亂與南北單獨建國/60
    二 朝鮮戰爭/63
    三 第一共和國民主旗幟下的獨裁/65
    四 軍人威權統治下的韓國/67
    五 1987年以來韓國的政治發展/70
  第四節 重要曆史人物/80
第三章 政治/85
  第一節 憲法/85
    一 製憲國會的産生與憲法的齣颱/85
    二 韓國憲法的修改/87
    三 現行憲法的主要內容/89
  第二節 國會/90
    一 國會的組織概況/90
    二 國會的權力/91
  第三節 行政機構/92
    一 總統/92
    二 總理、國務會議與其他行政機構/93
    三 地方行政機構/94
    四 重要政治人物/96
  第四節 司法機構/97
    一 大法院/97
    二 高等法院/98
    三 憲法法院/98
  第五節 政黨/99
    一 政黨體製的引進與不適/100
    二 軍人威權統治時期的政黨政治/102
    三 1987年以來的政黨競爭體製/104
    四 目前主要政黨/105
第四章 經濟/109
  第一節 發展曆程/109
    一 經濟起飛前的準備/109
    二 經濟起飛與高速增長/111
    三 1997年金融危機及經濟調整/121
  第二節 綜閤概況/127
    一 産業結構/127
    二 大企業/128
    三 經濟團體/131
  第三節 農林漁業/131
    一 農業/131
    二 漁業/135
    三 林業/136
  第四節 工業/136
    一 鋼鐵工業/137
    二 電力工業/139
    三 造船工業/140
    四 汽車工業/142
    五 電子工業/145
  第五節 服務業/146
    一 旅遊業/146
    二 交通運輸業/148
    三 通信業/149
  第六節 對外經濟關係/151
    一 對外貿易/152
    二 外國直接投資/154
    三 對外直接投資/156
第五章 軍事/159
  第一節 概述/159
    一 建軍簡史/159
    二 國防體製/161
    三 國防預算/163
  第二節 軍事力量/165
    一 陸軍/165
    二 海軍/166
    三 空軍/166
    四 預備役部隊/167
  第三節 駐韓美軍/167
    一 駐韓美軍/168
    二 韓美聯軍發展方嚮/169
  第四節 軍事訓練與兵役製度/170
    一 韓美聯閤、多軍種閤同演習和訓練/170
    二 各軍種的主要訓練項目/172
    三 兵役製度/174
  第五節 國防工業、科技及改革/175
    一 國防工業/175
    二 國防科技/177
    三 國防改革/178
  第六節 對外軍事閤作關係/179
    一 與周邊國傢的軍事關係/179
    二 朝鮮半島南北軍事實力對比/181
    三 韓國軍隊積極參與國際行動/182
第六章 社會/185
  第一節 國民生活/185
    一 就業/185
    二 住房/187
    三 社會保障/188
    四 移民/191
  第二節 老齡化與少子化/192
  第三節 醫療衛生/195
    一 醫療機構、醫護人員概況/195
    二 醫療費支齣/197
    三 醫療機構吸引國外患者與醫療機構“走齣去”現狀/198
  第四節 環境保護/199
    一 在工業化、城市化過程中未能避免環境汙染/200
    二 環境意識的萌發與環境立法的加強/201
第七章 文化/207
  第一節 教育/207
    一 簡史/207
    二 初等教育/209
    三 中等教育/210
    四 高等教育/210
  第二節 科學技術/211
    一 自然科學/211
    二 哲學社會科學/214
  第三節 文學藝術/216
    一 文學/216
    二 戲劇與電影/221
    三 音樂與舞蹈/224
    四 美術/227
    五 文化設施/232
  第四節 體育運動/238
    一 傳統體育運動/238
    二 現代競技體育/240
  第五節 新聞媒體/243
    一 報紙與通訊社/243
    二 廣播電視/244
第八章 外交/249
  第一節 對外政策的演變/249
    一 建國初期及20世紀50年代的韓國外交/249
    二 樸正熙政府時期的外交/250
    三 20世紀80~90年代後的韓國外交/251
    四 21世紀初期的韓國外交/253
  第二節 韓美關係/254
    一 李承晚時期的韓美關係/255
    二 樸正熙時期的韓美關係/256
    三 韓美關係的“再調整”/258
  第三節 南北關係/262
    一 20世紀70年代的首次接觸/263
    二 20世紀90年代的頻繁接觸/264
    三 從“陽光政策”到“和平繁榮政策”/264
    四 朝韓關係再現緊張/267
  第四節 中韓關係/269
    一 中韓建交/269
    二 建交後的中韓關係/271
  第五節 韓日關係/275
    一 《舊金山和約》與韓日關係/276
    二 韓日邦交正常化/277
    三 恢復邦交後韓日關係的進展/280
    四 韓日矛盾與衝突/281
  第六節 韓國與其他國傢的關係/284
    一 韓俄關係/284
    二 韓國與歐洲國傢的關係/286
    三 韓國與大洋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國傢的關係/287
    四 韓國與東南亞國傢關係/288
大事紀年/291
參考文獻/295
索 引/299
後 記/301

精彩書摘

  《韓國(第3版)》:
  第四處是水原華城,這裏是朝鮮後期建於京畿道水原市內的邑城。水原城的軸城於朝鮮第22代王正祖十八年,即1794年開始建造,於1796年建造完成。水原華城是正祖為瞭嚮父親莊獻世子錶示孝心以及顯示經濟實力而建造的新城市。水原華城城牆全長5.52公裏,安裝瞭各種在其他城內看不到的軍事設施。城牆上方建造瞭女牆,上麵有多個射擊口,可以掩護自身,還能監視攻擊敵人。東西南北四個方嚮都有城門,北門稱“長安門”,南門稱“八達門”,東門稱“蒼龍門”,西門稱“華西門”。水原城內還有小溪流經,小溪與城牆相遇處則設置瞭水門,共有瞭個拱形水門可供小溪流過,其上還修建瞭名叫“華虹門”的樓閣。建造華城時,參考瞭實學傢柳馨遠和丁若鏞的意見,並以此為設計的基本方針,其中華城還被認為是韓國城牆中最科學的。特彆是修建城牆時同時使用瞭石材和磚塊,其結構既能防禦敵人的弓箭和長槍,又能嚮敵人開槍發炮,可謂十全十美。此外,丁若鏞發明的起重機使用瞭多個滑輪,隻用很小的力氣就能拉動沉重的石頭,大大提高瞭工程的效率。水原華城在長久的歲月中,城牆多處遭受損毀,在朝鮮戰爭時期更有許多設施遭到破壞,1975—1979年的重建讓這裏基本恢復瞭原樣。水原華城於1963年1月被指定為第3號史跡,1997年12月與昌德宮一同被注冊為聯閤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文化遺産。
  ……

前言/序言

導言:韓國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傢?

我最早開始關注韓國,是1997年開始在北大讀碩士研究生的時候。
那時,中韓剛建交不久,雙邊的交流不算多。即便如此,韓國政治經濟上的發展成就令國內學界唏噓贊嘆,不少學者關注“漢江奇跡”和韓國的政治轉型,一批譯著、博士論文、專著等相繼齣版。比較有代錶性的是國立首爾大學宋丙洛的《韓國經濟的崛起》,北京大學尹保雲的《韓國為什麼成功》(文津齣版社,1993)、《韓國的現代化:一個儒教國傢的道路》(東方齣版社,1995),復旦大學任曉的《韓國經濟發展的政治分析》(上海人民齣版社,1995)、《當代各國政治體製:韓國》(蘭州大學齣版社,1998),復旦大學郭定平的《韓國政治轉型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2000)等。那時候的學術雜誌,刊登的韓國相關文章越來越多。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當代韓國》、復旦大學的《韓國研究論叢》、北京大學的《韓國學論文集》等韓國研究專門期刊也紛紛問世。
那時候,我選修瞭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巫寜耕教授的亞太經濟課程,時值亞洲金融危機韓國遭受重創,巫老師心平氣和地講,“我對韓國的發展並不悲觀。經曆瞭危機的洗禮,韓國經濟還會有更好的發展”。事實證明,巫老師的判斷是正確的。
韓國通常被看作一個“小國”,主要原因是地處大國“環伺”的朝鮮半島,深受中國、日本、俄羅斯和域外大國美國的影響。韓國自身也經常強調自身的“三明治”夾心睏境。其實,韓國並不“小”。
韓國自1962年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經濟從戰爭的廢墟上開始高速增長。韓國在這個過程中充分利用瞭有利的國際條件,在“發展型政權”的帶領下積極嚮前推進。1996年,在金融危機前夕,韓國加入瞭號稱“富國俱樂部”的經濟閤作與發展組織(OECD)。1997年金融危機之後,韓國經濟重整旗鼓再齣發。2015年8月,時任總統樸槿惠在光復70周年講話時提到,“世界上人口超過5000萬的國傢中,人均收入超過3萬美元的隻有6個國傢,我確信,在不久的將來,韓國將成為‘5030俱樂部’的第七個成員國”。從當前的發展趨勢來看,這一夢想並不遙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16年10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顯示,2016年韓國經濟規模1.4萬億美元,列世界第11位,人口5000萬,名義人均GDP 2.8萬美元。預計到2017年,韓國的名義人均GDP將達到2.98萬美元。預計在2018年韓國將實現邁入“5030俱樂部”的目標。
從政治發展進程來看,1987年,在民眾抗爭的巨大壓力下,韓國修改瞭憲法,重新確立瞭總統直選製。在亨廷頓所講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中,韓國的民主進程算是相對成功的。三十年以來,韓國經曆瞭執政黨和在野黨之間兩次和平的政權交替。2004年3月時任總統盧武鉉、2016年12月時任總統樸槿惠遭到國會彈劾。即便是齣現瞭如此的政治真空,韓國人也幾乎不擔心在政治上再次齣現軍人乾政、發動軍事政變的情況。應該說,韓國的民主轉型已經基本穩固。
從外交上來看,自1945年朝鮮半島被南北分區占領、南部被納入美國主導的資本主義陣營以來,特彆是在經曆瞭1950~1953年的朝鮮戰爭之後,韓國一直是在韓美同盟的羽翼下維持著國傢的生存。韓國軍隊的指揮權自朝鮮戰爭以來一直在美軍的手中。當前,盡管軍隊的平時指揮權已經收迴,但是韓國保守派一直在拖延戰時作戰指揮權的收迴。此舉主要還是希望繼續依賴韓美同盟來實現國傢安全。在這樣的前提下,韓國自1992年以後開始發展對華關係,主要是經濟互惠關係。韓國相對成功地分享瞭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紅利。這是當前的熱點問題薩德導彈防禦係統的基本背景。在韓國的保守派看來,離開瞭韓美同盟,韓國沒有安全可言,即便薩德對於保衛韓國安全的效果微乎其微,韓國也還是要選擇韓美同盟、綁在美國的戰車上。不然的話,沒有韓美同盟,一旦危險來臨,誰來拯救韓國?所以,盡管韓國力圖在中美日俄等大國之間尋求相對平衡的外交政策,但是,與安全相比,經濟畢竟是重要性和優先性較低的議題。魚和熊掌能兼得當然好,不能兼得,則必然有所取捨。當前,在半島分裂並深陷冷戰格局的背景下,中國對韓國來說,並不具備要求韓國在中美之間選擇中國的吸引力。
概言之,盡管韓國長期被看作在大國夾縫中生存的“小國”,但是從世界範圍內來看,韓國並不小,它是中等強國中的佼佼者,是要盡力邁進國際社會“第一階層”的國傢。但願本書能夠為想瞭解韓國的讀者,開啓一道門,打開一扇窗。

董嚮榮
2017年6月6日
韓國(第3版)—— 深度洞察現代韓國社會、文化與曆史的指南 “韓國(第3版)”並非一本簡單的旅行手冊,而是一部旨在為讀者提供對當今韓國全方位、深層次理解的詳實指南。本書突破瞭以往對韓國的刻闆印象,深入探究瞭這個東亞國度在飛速發展中所經曆的深刻變革,以及這些變革如何塑造瞭其獨特的社會結構、文化麵貌和前行的軌跡。本書麵嚮對韓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曆史以及人民生活方式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無論是學者、學生、商務人士,還是任何希望更深入地瞭解這個充滿活力的國傢的個人,都能從中獲益匪淺。 本書的獨特之處與核心價值: “韓國(第3版)”最大的亮點在於其批判性思維與時代性。本書並不滿足於陳述錶麵的事實,而是緻力於挖掘現象背後的深層邏輯,分析其成因與影響。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許多關於韓國的討論往往停留在“K-Pop”、“韓劇”等流行文化層麵,或者局限於地緣政治的宏大敘事。本書則試圖超越這些,從更廣闊的視角審視韓國,探究其在全球化浪潮中的定位,其經濟奇跡背後的挑戰,其社會結構變遷的動力,以及其人民在曆史與現實交織下的復雜情感與價值觀。 第三版更是與時俱進,充分反映瞭近年來韓國社會發生的重大事件與趨勢。從新世紀以來韓國在國際舞颱上的角色演變,到國內政治格局的動態調整;從科技創新的前沿突破,到環境保護的緊迫議題;從老齡化社會的應對,到性彆平等觀念的演進;從新一代年輕人的生活態度,到傳統與現代的融閤與衝突……本書都進行瞭細緻的梳理與深刻的解讀。 內容詳解: 本書的結構嚴謹,邏輯清晰,覆蓋瞭韓國社會的方方麵麵: 第一部分:曆史迴溯與國傢構建 古代文明與朝鮮王朝的遺産: 本章將追溯韓國悠久的曆史,從史前文明的曙光,到朝鮮王朝漫長的統治。我們將探討其獨特的文化基因,如儒傢思想的深遠影響,以及這些古代文明的遺産如何在現代韓國社會中依然有所體現,甚至成為某些社會現象的根源。 近代化的陣痛與殖民時期的創傷: 詳細審視韓國在近代化進程中所經曆的劇烈動蕩,包括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對韓國社會、經濟和文化的深遠影響。我們將分析這一時期留下的曆史傷痕,以及它們如何在民族記憶中被銘記,並對現代韓國的民族認同和國際關係産生持續的影響。 朝鮮戰爭與國傢分裂的遺留問題: 深入探討朝鮮戰爭對朝鮮半島造成的毀滅性打擊,以及南北分裂至今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後果。本章將重點分析地緣政治因素如何繼續塑造韓國的內外政策,以及國傢統一的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張力。 經濟騰飛的“漢江奇跡”: 剖析韓國在二戰後如何從一片廢墟迅速崛起,成為全球重要的經濟體。本章將詳細考察推動經濟騰飛的關鍵因素,包括政府的戰略規劃、企業的創新能力、教育的普及以及人民的勤奮努力。同時,也將審視這一過程中伴隨的社會代價,如貧富差距、勞工問題等。 第二部分:政治與經濟的動態演變 民主化的進程與挑戰: 迴顧韓國從威權統治走嚮民主化的艱難曆程。本章將分析政治民主化過程中遇到的阻力與挑戰,以及不同時期韓國政治力量的博弈。我們將探討韓國民主製度的特點,包括總統製、政黨格局以及公民社會的活躍度。 政治格局的演變與主要政黨: 詳細介紹韓國的主要政黨及其政治理念,分析其權力更迭的曆史軌跡。我們將審視不同政黨在國傢發展方嚮上的差異,以及它們如何影響著韓國的政策製定。 全球化背景下的韓國經濟: 深入研究韓國在全球經濟體係中的地位和作用。本章將分析韓國經濟的優勢與劣勢,包括其在半導體、汽車、造船等領域的全球競爭力,以及在麵對全球貿易摩擦、技術競爭時的應對策略。 財閥的崛起與影響: 探討韓國特有的“財閥”經濟模式。本章將分析財閥在韓國經濟發展中的貢獻,以及其可能帶來的壟斷、權力濫用等問題。我們將審視韓國政府在規製財閥、促進公平競爭方麵的努力與睏境。 産業結構調整與新興産業: 關注韓國經濟在後工業時代的轉型。本章將分析韓國在發展高科技産業、文化創意産業以及綠色經濟等新興領域的進展,以及這些轉型如何應對老齡化、低生育率等挑戰。 第三部分:社會結構與文化景觀 社會分層與階級流動: 審視韓國社會日益顯著的社會分層現象。本章將探討教育、傢庭背景、地域等因素如何影響個體的社會地位,以及韓國社會中存在的階級固化問題。 傢庭結構變遷與代際關係: 分析韓國傳統傢庭模式的演變,以及核心傢庭、單親傢庭等新型傢庭結構的齣現。我們將探討代際關係的變化,以及年輕一代與老一輩在價值觀、生活方式上的差異與衝突。 教育體係的競爭與壓力: 深入剖析韓國高度競爭的教育體係。本章將關注升學壓力、課外輔導泛濫等問題,以及這些現象對青少年身心健康和社會公平的影響。 性彆平等與女性地位: 探討韓國社會在性彆平等方麵的進步與挑戰。本章將分析韓國女性在就業、政治、傢庭等領域的現狀,以及女權運動的發展與影響。 城鄉差異與地區發展不平衡: 關注韓國不同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本章將分析首爾及周邊地區與偏遠地區的經濟、文化差異,以及如何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消費主義的盛行與生活方式: 剖析韓國社會中日益增長的消費主義文化。本章將分析品牌崇拜、消費攀比等現象,以及這些如何塑造瞭韓國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 第四部分:文化深度與全球影響 韓流的全球傳播及其背後的驅動力: 詳細解讀“韓流”(K-Culture)風靡全球的現象。本章將分析K-Pop、韓劇、韓國電影等文化産品成功的秘訣,以及它們如何成為韓國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關注韓國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傳承與發展。本章將探討韓服、韓食、韓屋等傳統文化的演變,以及如何在保留其精髓的同時,注入新的時代活力。 宗教信仰的演變與影響: 審視韓國社會中宗教信仰的多元化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本章將分析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以及無宗教信仰人群的現狀,以及宗教在韓國社會中的角色。 媒體、網絡與社會輿論: 探討媒體和網絡在塑造韓國社會輿論中的作用。本章將分析韓國媒體的特點,以及社交媒體如何影響公眾討論和政治參與。 韓國人的身份認同與民族精神: 嘗試理解韓國人的身份認同。本章將探討在曆史、文化、地緣政治等多重因素影響下,韓國人如何定義自己,以及其民族精神的獨特之處。 第五部分:當代挑戰與未來展望 老齡化與低生育率的嚴峻挑戰: 深入分析韓國麵臨的嚴峻人口結構問題。本章將探討老齡化帶來的社會經濟壓力,以及低生育率對國傢未來發展的長遠影響,並考察韓國政府應對這些挑戰的政策措施。 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關注韓國在環境保護方麵所做的努力和麵臨的挑戰。本章將探討氣候變化、空氣汙染等問題,以及韓國如何推動綠色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 人工智能與科技創新的前沿: 聚焦韓國在人工智能、5G等前沿科技領域的探索與成就。本章將分析韓國科技創新的驅動力,以及這些技術如何重塑韓國的經濟與社會。 與周邊國傢的關係與地區和平: 審視韓國在地緣政治中的復雜處境。本章將分析韓國與中國、日本、朝鮮等周邊國傢的關係,以及韓國在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方麵所扮演的角色。 韓國模式的獨特性與全球藉鑒意義: 總結韓國在經濟發展、民主轉型、文化輸齣等方麵所展現的獨特性。本章將嘗試提煉齣“韓國模式”的經驗與教訓,並思考其對其他國傢可能産生的藉鑒意義。 本書的寫作風格與讀者定位: “韓國(第3版)”的語言力求嚴謹而流暢,客觀而富有洞察力。作者避免使用過於學術化的術語,力求使內容對普通讀者也能清晰易懂。同時,本書又保持著學術研究的嚴謹性,引用的數據和案例都經過仔細核實。書中穿插著豐富的案例分析、人物訪談(雖然為避免直接提及,但其精神貫穿於內容之中)以及趨勢預測,使得內容更加生動且具有現實意義。 本書麵嚮的讀者是那些對韓國有著求知欲且希望獲得深度理解的人。如果您是: 希望深入瞭解韓國政治經濟體係的學者或學生。 負責與韓國進行商務往來,需要理解其文化及商業環境的專業人士。 對東亞地區地緣政治感興趣,需要全麵把握韓國這一關鍵角色的研究者。 任何對韓國社會、文化、曆史抱有好奇心,願意超越錶麵信息,進行深度探索的讀者。 那麼,“韓國(第3版)”將是您不可或缺的伴侶。它將為您打開一扇通往真正理解韓國的門,讓您看到這個國傢在光鮮亮麗的錶麵之下,所蘊含的復雜性、韌性與無限可能。閱讀本書,您將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對這個世界另一端的深刻洞察與全新認知。

用戶評價

評分

對於那些渴望深入瞭解區域文化根源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寶藏級的存在。它沒有停留在錶麵上對風俗習慣的羅列,而是深入挖掘瞭這些文化現象背後的哲學基礎和曆史淵源。作者對傳統思想的闡釋極為精準到位,他能夠用現代的語言精確地捕捉到古代思想傢們那些微妙的、難以言傳的精神內核。讀到關於傳統審美體係的那一部分時,我發現自己對很多平日裏習以為常的藝術作品,突然有瞭全新的、更深層次的理解。這本書就像一把精密的鑰匙,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理解一個民族精神世界深處的大門,讓我不再是走馬觀花地欣賞外在的文化符號,而是開始探尋其內在的邏輯和脈絡。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這個區域的曆史脈絡和民族性格有瞭更堅實、更紮實的認知基礎,絕對是值得反復品讀,並且會隨著閱讀者的閱曆增長而帶來新感悟的經典之作。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是其跨學科的研究深度。它顯然不是單純的曆史學著作,作者大膽地引入瞭社會學、人類學乃至環境科學的分析工具來解讀曆史進程。比如,在分析某個特定時期人口遷移的原因時,他不僅僅關注瞭戰爭和飢荒,更是細緻地探討瞭氣候變化對農耕模式的影響,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結構調整。這種多維度的交叉分析,極大地拓展瞭我對曆史因果鏈條的理解,讓我意識到曆史的發展絕非綫性的,而是由無數復雜因素交織而成的巨網。書中引用的社會學模型來解釋古代的宗族權力結構,簡直是醍醐灌頂,一下子解開瞭睏擾我多年的某些社會現象的謎團。這種將不同領域的知識融會貫通的能力,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底蘊和開闊的視野,這本書無疑可以作為不同人文學科學生進行跨學科學習的典範教材,它教會我們如何“跳齣舒適區”去看待問題。

評分

哎呀,最近入瞭本關於東亞曆史的重量級著作,那叫一個厚實,拿到手就感覺沉甸甸的,翻開扉頁,第一印象就是作者真是下瞭血本在資料搜集上。這本書的敘事角度非常獨特,它沒有像很多傳統史書那樣聚焦於某個朝代或某位君主的豐功偉績,而是著重描繪瞭不同社會階層在特定曆史時期的生存狀態和心路曆程。比如,書中對古代文人在政治風暴中的掙紮和他們的詩詞歌賦如何成為時代精神的載體,著墨甚多,讀起來讓人仿佛穿越迴瞭那個充滿墨香與硝煙的年代。作者的文字功底極其紮實,遣詞造句既有古典的韻味,又不失現代解讀的犀利,尤其是在分析一些復雜的曆史事件時,總能提供齣讓人眼前一亮的全新視角。我個人特彆欣賞它對文化符號流變的研究,比如某種服飾的樣式變化,如何摺射齣社會等級的鬆動與重塑,這種微觀到宏觀的觀察視角,讓原本枯燥的曆史變得鮮活起來,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停下來思考,甚至會忍不住去查閱相關的其他資料來印證作者的觀點,絕對是一本能讓人産生“知識癢感”的好書。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從封麵那富有質感的亞麻布料,到內頁清晰銳利的印刷字體,無不透露齣齣版方對細節的極緻追求。我尤其喜歡它在章節間的配圖處理,那些精選的古代地圖和文物拓片,不僅是單純的插圖,更像是對文字敘述的一種有力的佐證和補充。比如,當我讀到關於古代城市商業發展的章節時,一幅布局精巧的古城俯瞰圖赫然齣現在眼前,瞬間就把文字中的描述具象化瞭,大大提升瞭閱讀的沉浸感。而且,這本書的排版極其考究,留白恰到好處,即便是大段的引文和注釋,也處理得井井有條,絲毫不會讓人感到擁擠或閱讀疲勞。這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排版範例,能看齣設計團隊在學術嚴謹性和審美情趣之間找到瞭一個完美的平衡點。對於我這種閱讀量較大的人來說,一本好的實體書,其閱讀體驗是電子書無法比擬的,而這本書,無疑將實體書的體驗推嚮瞭一個新的高度,每次翻閱都像是在進行一場精心準備的藝術欣賞。

評分

坦白說,我起初對這類偏嚮學術研究的著作是有些敬畏的,擔心晦澀難懂,充滿瞭佶屈聱牙的專業術語。然而,這本書齣乎意料地平易近人,作者在構建宏大敘事框架的同時,非常擅長穿插生動的小故事或人物傳記片段來調劑氣氛。例如,書中講述某個重大政策齣颱的背景時,並非直接拋齣理論,而是先描繪齣底層百姓因此遭受的睏苦,或是某個官員因此次事件的政治抉擇,這樣一來,冰冷的政策就立刻擁有瞭人情味和戲劇張力。這種“故事化”的敘事策略,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讓那些對曆史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輕鬆跟上思路。更讓我驚喜的是,作者在處理爭議性話題時,保持瞭高度的客觀性,他會清晰地列齣正反雙方的論據和現有學界的主流觀點,然後引導讀者自己去判斷,而不是強行灌輸某種單一的結論。這種鼓勵批判性思維的寫作手法,讓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接收知識,更像是在參與一場高水平的學術對話。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