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迦梵歌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薄迦梵歌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印度] 室利·阿罗频多 著,徐梵澄 译
图书标签:
  • 印度哲学
  • 宗教
  • 薄伽梵歌
  • 哲学史
  • 文化
  • 古典文献
  • 汉译
  • 学术
  • 世界文学
  • 梨俱吠陀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务馆
ISBN:978710002264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643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3-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5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薄伽梵歌论》为文译本,成于1953年。原意在“述”而非“译”。于是有合并之篇,有新编之节,有移置之句,有润色之文。其存而未出者,凡六章(在原文第1系中,为第二、三、五、六、七、十六章)。当时以为此诸章内容,与吾华现代思想相距过远,出之适成扦格,反累高明。故留之以俟来哲。姑求出其邃义弘旨,无损无讹。自第十三章之后,渐次逐字直译,直至全书之末。然非纯全译本也,故签署日“述”。

目录

薄伽梵歌论
第一系
一、大综合论
二、教义中心
三、俱庐之地
四、战斗与人生
五、僧怯与瑜伽
六、僧怯、瑜伽与韦檀多
七、智慧意志之瑜伽
八、行业与牺牲
九、牺牲之意义
十、牺牲之主
十一、神圣行业之原则
十二、降世论
十三、神圣出生与神圣行业
十四、神圣工作者
十五、平等性
十六、平等性与知识
十七、自性决定论
十八、超出自性之三德
十九、涅槃与世间行业
二十、行业瑜伽要义
第二系
第一部
一、二分自性
二、敬爱与智识之综合
三、至上神圣者
四、秘密中之秘密
五、神圣真理与大道
六、行业,诚敬与智识
七、《薄伽梵歌》之至言
八、变是权能中之上帝
九、神能论(Vibhuti)
十、世界精神观(上篇)——时间为毁灭者
十一、世界精神观(下篇)——论其双方面
十二、道与敬爱者
第二部
十三、田与知田者
十四、超出三德
十五、三补鲁洒
十六、精神作用之充实
十七、提婆与阿修罗
十八、三德、信心、工作
十九、三德、心思、工作
二十、本性与自法
二十一、趋向无上秘密
二十二、无上秘密
二十三、《薄伽梵歌》义理核心
二十四、《薄伽梵歌》之使信
附:薄伽梵歌

1988年中译本序言
1957年海外初版序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注释
释辞(义译)
释辞(音译)
释名(人名)
释名(神名)
释时
释器
释木
征引(一)
征引(二)

精彩书摘

  《薄迦梵歌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进者,求上帝而唯求其世间之锡赐,或以为忧患中之皈依处,而非为“神圣者”本身之故,此种诚敬,何得谓之高尚?自私,弱点,欲望,岂非寓乎此等崇扬,又岂非属于低等自性耶?甚焉者,若无智识,则信士接近“神圣者”,不以其包举一切之真理,见遍是涡苏提婆,但建造“神主”不完善之名称形相,此等名色,仅皆其自我需要,气质,性情之反映,其所以敬拜之者,为有助或慰足其自然期望也。彼则为上帝创造因陀罗(lndra)或阿祗尼(Agni),或维师鲁( Vishnu),或湿婆(Shiva),等名色,或为神化之基督或佛陀,或否则为自然德性之某种综合,视为一慈爱悲悯而宽大之上帝,或为正义公道威猛之上帝,或为愤怒,恐怖,炎烈惩罚可畏之上帝,或此等任何结合,于是而建其神坛于外,求祷之以情心思心于内,祈斯世之福善安乐,或治疗其创伤,或对一错误,教条,属智识而不宽容之教理,加以宗派之认可。凡此,至于某一限度,信皆真确已。知遍在之“本体”即涡苏天,是凡此群有,斯巨灵唯难得焉。凡人皆被各种外表欲望所牵引,此皆夺其内中智识,故日:“彼正智为此情彼欲所夺,”遂趋赴其他天神,即神道不完善之形式,有以应其情欲者也。如是者,诚属愚昧,于是修立此此彼彼法戒,皆为有限,有以餍其本性之需求而已。凡此内中,皆为一强迫性之个人决定,其自我本性之狭隘要求,乃其所服从而视为至上真理者,——尚未堪此无限者及其广大性也。在此等形式中之“神主”,若其信心为完全者,亦应其所求,但此等结果及满愿皆属暂时,而以追求此等结果为宗教原则及人生原则者,其智慧诚属微小,理智亦未成形。若以此道而有精神造诣者,此仅达诸天神;仅为“神圣者”在变易自性之形成中,作为愿果之施与者,乃为彼等所证会。然有崇扬超上大全之“神主”者,则包举此一切而转变之,尊上其天神至于极高,“自性”至于极顶,超出之而归于真正“神主”,证会且臻至“超上者”也。故日:“敬诸天者归诸天,敬我者乃归于我。”(柒,二十三)
  虽然,至上“神主”初不以此等信士所见不全,遂加拒斥。盖“神圣者”在其至极超上本体中,未生而无减,较凡此局部显示为优越,固未易为任何有生者所知。彼自隐于此莫大“摩耶”外衣内,即彼瑜伽之摩耶,以此而彼与世界为一,然而超上,内在,然而隐藏,居于众生之内心,但非显示于任何或每一有体。“自性”中人,视此等“自性”中一切显示,皆为“神圣者”,实则皆彼之工事,权能,隐障。彼知一切过去现在未来诸存在者,但尚无知彼者。(柒,二十六)若使其如此以“自性”中之工事迷惑凡人,而全然不在其间遇之者,则人或摩耶中之任何心灵皆无神圣希望。是故一如彼等接近之方,各随其性而受其敬爱,而答之以神圣之爱与慈悲也。要之此等形相,皆显示之一种,不完善之人类智慧可由此而接触之,此等欲望皆最初工具,吾人之心灵因而转向彼者;任何诚敬不为无效能或无价值,不论其范限为何。然此有一伟大必需品,即信心是也。故日:“任何信士于此何相,愿以虔诚而敬拜者,我则使其敬信安而无倾。”(柒,二十一)以其道与敬拜中信心之力,彼乃得其欲望及其精神证会,在斯时于彼为合者。自“神圣者”而寻求一切幸福,终必寻求彼之一切幸福于“神圣者”中。依于“神圣者”而得其快乐,终必学知固定一切快乐于“神圣者”中。
  ……

前言/序言

  室利·阿罗频多的《薄伽梵歌论》(Essaysonthe Gita)原著英语,凡两系。皆发表于其个人杂志名《圣道》(Arya)者。第一系自1916年8月至1918年7月之文,经作者修订成书,为单行本,历其生平凡五版(1922、1926、1937、1944、1949年)。第二系乃1918年8月至1920年7月所撰,亦修订单行,凡四版(1928、1942、1945、1949年)。
  此两系之论文综合为一册,则始于纽约之《室利·阿罗频多丛书》,时在1950年。南印度国际教育中心,则亦出版两系综合之单行本,时在1959年,再版于1966年。后此,则有《室利·阿罗频多全集》三十巨册出版,乃纪念其百年诞辰者(1972)。此《薄伽梵歌论》在其中为第十三册。
  此书中文译本,成于1953年。原意在“述”而非“译”。于是有合并之篇,有新编之节,有移置之句,有润色之文。其存而未出者,凡六章(在原文第一系中,为第二、三、五、六、七、十六章)。当时以为此诸章内容,与吾华现代思想相距过远,出之适成扦格,反累高明。故留之以俟来哲。姑求出其邃义弘旨,无损无讹。自第十三章之后,渐次逐字直译,直至全书之末。然非纯全译本也,故签署曰“述”。
  《薄伽梵歌》中文译本,初版由香港发行,时在1957年2月,再版由北京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印行,时在1990年6月,较初版于经文微有修订,余注释等为译者所加者,概仍其旧。
  1992年秋
  徐梵澄识于北京
《薄伽梵歌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作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系列中的一员,其核心价值在于对印度古代哲学经典《薄伽梵歌》进行深刻而系统的阐释。这本书并非仅仅是对《薄伽梵歌》原文的简单翻译或注解,而是汇聚了诸多印度哲学家、宗教思想家以及近现代学者对这部伟大文本的解读、评论与研究成果。它所呈现的,是一幅宏大而精密的哲学图景,旨在揭示《薄伽梵歌》跨越时空的智慧,及其在人类精神探索中的不朽地位。 本书的学术价值首先体现在其对《薄伽梵歌》多维度解读的呈现。读者将在此书中看到,这部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古老文本,如何被不同时代的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视。《薄伽梵梵歌》以对话体的形式,讲述了毗湿奴神克里希那在库鲁克沙特拉战场上,向他的弟子阿尔琼纳阐述的关于人生真谛、行为之道、信仰之理以及解脱之法。而本书则深入挖掘了这些教诲背后的哲学基础,包括但不限于: 本体论与宇宙论: 《薄伽梵歌》中关于“梵”(Brahman)与“我”(Atman)的关系,关于世界由何构成,以及生命轮回的观念,在本书中得到了详尽的剖析。它会探讨《薄伽梵歌》如何将一元论的思想与多元化的现象世界联系起来,以及其独特的宇宙生成与演化模型。学者们会引用梵文原文及相关哲学典籍,来阐明这些概念的深层含义。 认识论与真理的探求: 什么是真正的知识?如何从感官的束缚中解脱,获得对实相的洞察?《薄伽梵歌》提供了多种认识途径,包括通过智慧(jnana)、虔诚(bhakti)和行动(karma)来达到觉悟。本书将详细梳理这些途径,并分析不同流派学者对此的理解差异。它会深入探讨“业”(karma)的运作机制,以及如何通过“无私的行动”(nishkamya karma)来超越业的束缚,实现精神的净化。 伦理学与人生哲学: 《薄伽梵歌》是印度哲学中关于“法”(Dharma)的最重要文献之一。《薄伽梵歌论》将聚焦于书中关于个人职责、社会秩序、道德规范以及个人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间保持内心平静的论述。它会分析“法”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以及如何在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之间取得平衡。书中对“苦”(dukkha)的根源以及如何超越苦难的探讨,也会是重点。 宗教与灵性: 《薄伽梵歌》是印度教最神圣的经典之一,其对“神”(Bhagavan)的崇拜,特别是对毗湿奴及其化身克里希那的虔诚,构成了其宗教内核。本书会深入探讨《薄伽梵歌》中的“虔诚瑜伽”(Bhakti Yoga),分析其作为通往解脱的殊途同归之路的意义。它还会涉及与其他印度教派,甚至佛教、耆那教等思想的比较,勾勒出印度宗教思想的宏观图景。 《薄伽梵歌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对《薄伽梵歌》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影响力的梳理。本书的编撰者会追溯《薄伽梵歌》如何被古代的圣贤所尊崇,如何在印度教的传承中扮演关键角色,又如何在一系列历史上重要的思潮中留下印记。同时,它还会关注《薄伽梵歌》走向世界,对西方哲学、宗教、文学乃至心理学产生的深远影响。通过梳理这些影响,本书展现了《薄伽梵歌》作为一部“活的”经典,其思想的生命力与普适性。 书中对“瑜伽”(Yoga)的阐释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薄伽梵歌》被誉为“瑜伽之歌”,书中详细阐述了多种瑜伽的实践方法,包括但不限于行动瑜伽、知识瑜伽、冥想瑜伽和虔诚瑜伽。本书将深入剖析这些瑜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要领,并探讨它们如何协同作用,帮助个体实现身心的和谐统一,最终达到精神的解放。对于现代读者而言,对瑜伽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身体姿势层面,而本书则会引领读者进入其更深层的精神哲学维度。 此外,本书在学术方法上也力求严谨。它会引用大量的原始梵文文献,并提供权威的汉译版本,力求还原《薄伽梵歌》文本的原貌。对于某些晦涩难懂的词汇和概念,编撰者会进行详尽的解释和考证,并参照不同学者的注释进行对比分析。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保证了本书作为一本严肃学术著作的质量,使其成为研究《薄伽梵歌》及其思想的宝贵资源。 本书的内容还会包含对《薄伽梵歌》中一些关键对话的深入解析。例如,阿尔琼纳在战场上面临的道德困境,他对生命无常的恐惧,以及他对战争的疑虑,都促使克里希那进行了一系列关于“我”的本质、生命的意义、业的法则、以及如何履行职责的教导。本书会将这些对话置于其历史和哲学背景下进行细致的解读,揭示对话双方在思想上的碰撞与升华。 总而言之,《薄伽梵歌论/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并非一部孤立的著作,而是对印度乃至世界哲学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薄伽梵歌》——进行的一次集大成的学术梳理与解读。它汇聚了多位学者的智慧,从本体论、认识论、伦理学、宗教灵性以及瑜伽实践等多个维度,全面而深入地呈现了《薄伽梵歌》的深刻内涵和不朽价值。它不仅为研究《薄伽梵歌》的学者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资料,也为任何对人生真谛、精神解脱和智慧生活感兴趣的读者,开启了一扇通往古老东方智慧的宝贵之门。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将极大地推动《薄伽梵歌》在中国学术界的理解与研究,并为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贡献一份重要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不得不指出,本书在校对方面存在着一些令人费解的疏忽。这不是一两个简单的错别字问题,而是涉及到了核心术语的重复性误植。比如,在不同的章节中,对于“行为的果报”这一概念,有时使用A术语,有时又用B术语,但根据上下文比对其他权威译本,可以明显看出这是译者在不同阶段的用词不统一,而非原著的故意区分。这种内部的不一致性,在面对复杂的因果论证时,会让人产生极大的疑虑:我是读错了,还是译错了?这种层面的误差积累起来,对于依赖精确定义的哲学文本而言,是致命的。它迫使读者不得不反复回溯,将自己的精力从理解“意义”转移到“确认词汇”上来,大大降低了阅读效率和对译者专业度的信任感。

评分

这本译本的排版简直是灾难性的,油墨似乎在纸张的纤维里挣扎着要逃出来,边缘模糊不清,很多地方能看到印刷时留下的脏点和拖影。说实话,每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与视力的较量。更别提那纸张的质感了,粗糙得像是用来打磨木器的砂纸,完全没有阅读经典应有的那种庄重感和触感上的愉悦。我不得不承认,大部分时间我都得借助台灯在特定的角度下才能勉强辨认出那些扭曲的文字。对于一部如此重要的哲学著作来说,阅读体验的糟糕直接削弱了理解的深度。它不是在引导我进入深邃的思辨,而是在不断地把我拉回到现实——提醒我手里拿的只是一本质量低劣的印刷品。我真希望出版社能对这些世界级的学术经典给予起码的尊重,至少在装帧和印刷工艺上达到一个基本的合格线。这感觉就像是,你精心准备好了一场与智者的对话,结果对方却要求你在一个漏风的破棚子里进行,实在令人遗憾。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如果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不知所云”。封面采用了极其鲜艳、饱和度极高的青蓝色调,配上了一种似乎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流行的、充满了立体感的装饰性字体,这与内容所蕴含的深邃与古老气质形成了强烈的、甚至是滑稽的反差。它看起来更像是一本关于现代市场营销策略的指南,而不是一部跨越数千年的东方智慧结晶。这种封面设计不仅未能吸引我深入探究,反而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误导感”——仿佛我买到了一本被错误内容塞进去的“山寨”版本。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它与那些设计内敛、注重留白的经典读物并置时,显得尤为突兀和廉价。审美上的巨大偏差,无疑影响了读者对这部作品的初始敬畏感。

评分

从文本的流畅性和语言风格来看,这位译者的个人痕迹似乎过重,以至于削弱了原著应有的那种跨越时空的宏大叙事感。译文在某些段落中,为了追求一种“现代口语化”的效果,大量采用了过于跳跃和随意的句式结构,这使得原本庄严肃穆的对话,听起来更像是两个当代人在咖啡馆里的闲聊。虽然我理解试图拉近距离的意图,但对于像《论》这样的古老圣典,其思想的重量和逻辑的严谨性要求一种相对稳定和正式的语态来承载。尤其是在论述“无我”或“梵我合一”这类抽象概念时,这种过于松散的措辞,往往使得核心思想变得漂浮不定,难以抓住。我需要的是一座稳固的桥梁,而不是一个随风摇曳的藤蔓,让我渡过语言的鸿沟。

评分

我对于本书的注释体系感到深深的困惑,这套注释似乎是作者在某种“自我对话”的语境下完成的,而非真正为初涉该领域或希望获得更广阔理解的读者所设计。许多关键术语的解释显得过于依赖读者本身对梵文原意的预设,或者,更糟糕的是,它们引入了大量晦涩难懂的印度本土哲学名词,却没有提供足够的解释链条去追溯其源头。我花了大量时间去查阅其他辅助读物,试图厘清某一个注释中提到的“三摩地”或“业力流转”在特定上下文中的精确含义,这极大地打断了对主体文本的连贯性理解。这种处理方式让原本应该作为辅助工具的注释,反倒成了另一重需要攻克的难关。与其说这是一套帮助理解的系统,不如说它像是作者留下的一份加密笔记,对门外人而言,帮助极其有限,甚至可能导向误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