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画文人故居

我画文人故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雪村 著
图书标签:
  • 建筑
  • 文人
  • 故居
  • 绘画
  • 中国传统文化
  • 历史
  • 艺术
  • 文化遗产
  • 手绘
  • 风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5469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7511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作者历经二十余年,寻访阿炳、曹禺、丰子恺、何其芳、李叔同、赵树理、茅盾、路遥、鲁迅等多位文化名人的故居、书房,以及延安鲁艺、延安文艺座谈会旧址等处,进行素描或彩绘,配上作者以亲历亲见者的身份复现的创作场景、记录的创作心得、抒发的内心感慨,精巧轻灵,含蓄隽永,意味深长。此外,作者亲赴阿赫玛托娃、高尔基、纳博科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多位大师的故居,留下了艺术的灵感。


作者简介

罗雪村,北京人,生于1955年。高级编辑、记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北京幻灯制片厂、世界知识出版社、人民日报社任美术编辑、文学编辑。

目录

目 录

序言 罗雪村的文人缘 李昕

辑一

他命苦,但拉出的曲子不苦

他的思绪在旧时的家庭里游荡

院中的秋千亭亭地站着

石板房胡同24号——没了

他的家,世界上甭想找出第二个来

受苦……是享乐

晚风拂柳吟“送别”

到冬天,便想起母亲掖棉被的爱抚

在鱼山路,他开始做一件很大的事

下午五时在家里候教

他笑嘻嘻地向先生催稿,便催出了《阿Q正传》

……

辑二

在缝纫机上写字也行

世寿所许,定当遵嘱

北大的魂,在这里

他变了,他没变

拿酒当朋友,哈哈哈……

人、书、石头,组成了我的生活境域

他在这里写完《林海雪原》

“耕堂”菜根黄

外面有什么消息,快跟我说说

一个再也不用搬的家

寂寞身前事

他最后还惦念着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

在他俯膝写作的地方,百合花散溢着馨香

他常说,教育的成功在于让人不信

他把图书馆当“书斋”

辑三

“活人塘”就是这样“活”下来的

《雷雨》在这里被发现

“大酱园”里的文人遗屑

提起(个)家来家有名

听华老忆鲁艺

延河水长流

辑四

你让我着迷

一个没有得到过爱的人,怎么给别人爱?

永远记着你的善良

世间最美的墓地

周三下午,“老家”敞开木栅门

他向自己开枪

我永远失去了天堂

祝普希金生日快乐

皇村回忆

谁的生命更长呢?

在他故居里,能望见教堂,听见钟声

后记 该回家了


精彩书摘

后记 该回家了

读者朋友若问:你怎么画起文人的故居、书房?我还一下说不清楚。

忽然想起那首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就想起我的妈妈,她小时候就爱唱这首歌。到了八十多岁,她仍能哼唱这首歌,还喃喃道:“这歌儿——真美!现在的人,写不出来这样的歌了。”我就有了一种心情,想去看看一个写出作品让人一辈子不能相忘的人,他的生活境遇是什么样的呢?

就因了这首《送别》,我寻找到天津粮店街,寻找到李叔同故居。在对那衰败的老房子进行写生时,就觉得那一砖一瓦都透出灵性,似能读出那个后来成为弘一法师的人,如何在这个院落里开始他悲欣交集的一生……自此,我开始断断续续画访我喜欢的文人故居、书房,至今,已有二十余年。期间,得到了柯灵、屠岸、袁鹰、谭文瑞、姜德明等先生的一再勉励,心存感念。

在画访中,我直接、间接认识了一些文学艺术家。他们人生殊途,命运迥异,但多是心地善良的人!他们渴望人类公正、和平,渴望时间友爱、安宁,并不倦探究人性、社会、心灵的隐秘……他们在自己的故居、书房留下生活印迹的同时,也留下了一个个人生的悲欢故事。这一座座故居、一间间书房,既是他们精神的安居之地,也是他们孕育作品的襁褓、暖房。

画访文人故居、书房,也是寻走他们回家的路。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读者朋友,有空的时候,到这些文人的故居、书房走一走、坐一坐,你会觉得精神找到了落脚的地方,或许还有心灵归家的感觉。所以,当心神不宁时,就提醒自己,该回家了。



《我画文人故居》这本书,是一次穿越时空的邀约,一次对文人精神世界的沉潜探索。它不是简单地描摹几处故居的砖瓦,也不是堆砌历史事件的年表,而是试图通过画笔与文字的交融,捕捉那些曾经孕育出千古文章、塑造了中国文化脊梁的灵魂,以及他们栖居过的,承载着岁月痕迹的家园。 本书的构思,源于一种深刻的体悟:文人的精神世界,与其生存的物理空间,早已在时光的长河中相互渗透,彼此印证。他们的故居,不仅仅是遮风避雨的屋舍,更是他们思想的容器,情感的载体,甚至是他们与世界对话的起点。故居的一草一木,一石一瓦,都可能承载着诗人的一声叹息,哲人的一番沉思,画家的一抹意境。因此,要理解文人,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斋之中,更要走进他们曾经的“诗与远方”,去感受那份“在山泉水清,在月色朦胧”的真实。 本书的选材,力求在地域、时代、思想流派上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多样性。我们不局限于某个朝代或某个地域的文人,而是试图勾勒出一幅更为宏大的文人图景。从江南水乡的婉约,到塞北风光的雄浑;从魏晋风骨的洒脱,到宋明理学的严谨;从禅意深深的隐逸,到纵横捭阖的经世之才,都力求有所涉猎。每一个选取的故居,都是经过细致考量,它们不仅是文人生命的起点,更是他们精神成长的熔炉,是他们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 在绘画方面,本书力求在写实与写意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每一幅画作,都不仅仅是对故居的客观再现,更是画者对文人精神的理解与解读。我们会仔细揣摩故居的布局、陈设,以及周围的环境,尝试去捕捉那些细微之处所流露出的主人的气质。例如,一株历经风霜的古树,可能象征着文人的坚韧不拔;一扇半掩的窗户,或许寄托着诗人对外在世界的眺望;一处苔痕斑驳的石径,则可能诉说着幽深宁静的心境。画作的笔触、色彩,都会服务于这种精神的传达,力求在视觉上营造出一种与文人精神相契合的氛围。同时,我们也会注重写意的部分,通过留白、意象的运用,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引导他们自行去体悟文人的情怀。 在文字方面,本书秉持着“情景交融,以文衬画,以画助文”的原则。每一篇文字,都将围绕着所选取的故居及其主人展开。我们不会进行枯燥的生平介绍,而是专注于挖掘那些与故居息息相关的,能够体现文人性格、思想、情感的逸闻趣事、诗文创作,甚至是生活细节。我们会尝试去还原当时的生活场景,想象文人在这些空间中的活动,他们的思绪,他们的感悟。文字的风格,也会根据文人的气质和所处时代的不同,进行相应的调整。或清新淡雅,或古朴厚重,或隽永深刻,力求与画作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本书并非一个简单的“故居游记”,而是一次深入的“精神之旅”。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些文人故居的描摹与解读,引导读者去思考: 文人的精神气质是如何在特定的环境中孕育和形成的? 故居的自然风光、人文气息,如何影响了文人的品格与志趣? 文人的思想与情感,又是如何渗透到他们的居住空间,并赋予这些空间独特的生命力的? 在现代社会,我们该如何从这些文人的故居中汲取养分,重拾那些被遗忘的精神财富? 例如,当我们将笔触和文字投向李白故居,我们或许会感受到那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以及蜀道艰难留下的关于自由与不羁的印记。当描绘杜甫故居,则会触碰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仁者胸怀,以及“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忧思。当我们走进苏轼在黄州的故居,我们或许能在那“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中,看到他如何化解仕途失意的痛苦,将困顿转化为艺术的升华。再如,明代文徵明的江南园林,不仅仅是精致的建筑,更是他一生对艺术、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的缩影,那亭台楼阁,那山石泉水,都凝聚着他的审美情趣和人生哲学。 本书的每一章,都将围绕一个具体的文人及其故居展开。我们会精心选择代表性的故居,并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扇窗户,透过它,我们可以窥见文人丰富而独特的人生。我们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能够仿佛置身于这些故居之中,与文人“隔空对话”,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体悟他们的生命哲学。 本书的另一层意义,在于保存和传承。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许多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故居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本书的创作,本身也是一种对这些珍贵文化遗产的记录和守护。通过画笔的描摹和文字的讲述,我们希望能将这些文人的精神家园,以另一种形式得以永存,让后人能够有机会去认识、去了解,去从中获得启迪。 本书的结构,会力求清晰而富有逻辑。每一章都会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围绕一个核心的文人及其故居展开。章与章之间,既可以独立成篇,又可以通过某种隐性的线索相互联系,最终勾勒出中国文人精神发展演变的大致轮廓。我们会注重细节的考证,力求在历史的真实性上有所保障,但同时也会避免过度学术化的语言,让本书具有更广泛的读者群体。 我们深信,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位文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渴望片刻的宁静,渴望对人生意义的追寻,渴望对美的感知。本书,正是为了回应这份渴望而生。它是一次心灵的漫游,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对民族文化根源的探寻。它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历史的兴趣,对艺术的感悟,以及对自身生命价值的思考。 《我画文人故居》,愿是一本能够陪伴您,在喧嚣中寻得一份宁静,在浮躁中获得一份启迪的书。它不是一本速成的读物,而是一份值得细细品味,反复回读的珍藏。通过对这些文人故居的描摹,我们试图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为你开辟出一片诗意的栖居之地,让你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人精神的永恒魅力,并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力量与方向。 这本书,也是一次关于“何以为人”的追问。在物质日益丰富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回归对精神世界的关注。文人的故居,便是探寻这一问题的最佳窗口。它们提醒我们,生命不应仅仅是生存,更应是体验,是创造,是对真善美的追求。通过这些故居,我们看见了历史的回声,听见了先贤的教诲,感受到了文化的脉动。 我们希望,当您翻开这本书,仿佛推开了一扇扇古老的木门,走进了那些曾经充满智慧与诗意的空间。您会看到,那不是冰冷的建筑,而是流淌着生命气息的所在;您会听到,那不是寂静的空屋,而是回荡着千古绝唱的殿堂。愿这本书,能成为您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物质与精神,连接自我与民族文化的桥梁。

用户评价

评分

再往后,是一幅关于李清照故居的描绘。画面的色彩偏向柔和,营造出一种婉约而又带着些许伤感的氛围。画面上,是一间依傍着湖水的居所,院子里种满了各种花草,其中不乏一些散发着淡淡香气的梅花和桂花。书房里,光线有些暗淡,书桌上摆放着精致的砚台和毛笔,旁边还有一个未曾合上的词集。画师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李清照那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词人,她在这里写下了无数动人心魄的词句。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和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捕捉。这本书通过故居的描绘,让我看到了李清照在创作上的才华,也让她在乱世中的情感世界更加立体。

评分

接着,我被一幅描绘王羲之故居的画面所吸引。画面的构图严谨而又不失灵动,展现了一个充满书卷气的庭院。院子里,有一棵苍劲的老松,几株挺拔的翠竹,还有一条蜿蜒的曲径通往书房。书房的陈设古朴典雅,书桌上摆放着文房四宝,墙壁上悬挂着几幅字画。画师用流畅的笔触,描绘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兰亭集序”的作者,他在这里挥毫泼墨,将自己的才情倾注于笔端。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对生活美学的追求。这幅画让我深刻地理解了,对于王羲之这样的书法大家而言,他的居所,不仅仅是生活的空间,更是他艺术创作的圣地。书房的布置,院落的景致,都与他的心境和创作息息相关。

评分

最后一页,我看到了顾炎武故居的描绘。画面上,是一座简朴而坚实的宅邸,坐落在乡野之间。院落里,有几棵粗壮的果树,还有一块整洁的菜地,显得充满生活气息。书房的陈设,虽然不奢华,却充满了实用性,书桌上摆放着大量的书籍和笔记,旁边还有一个未曾熄灭的油灯。画师用写实的笔触,描绘出顾炎武那种严谨治学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作风。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先贤,他在这里潜心研究,写下了《日知录》等不朽的著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国家未来的思考。这本书通过顾炎武故居的描绘,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将学术研究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的知识分子形象,他的故居,成为了他坚韧不拔、求真务实的精神象征。

评分

继续翻阅,我来到了杜甫故居的那一页。与李白故居的洒脱不同,杜甫的故居描绘得更为沉静,也更显几分凄楚。画面上,房屋显得有些斑驳,院落中杂草丛生,但角落里却有几株傲然挺立的竹子,以及一汪清澈的池水。画师巧妙地运用了光影,让夕阳的余晖洒落在院落里,营造出一种萧瑟却不失希望的氛围。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他在这里写下了无数饱含家国情怀的诗篇。画中的细节,比如书桌上散乱的稿纸,墙壁上悬挂的简陋的书籍,都无声地诉说着他生活的清贫与内心的坚韧。我能感受到画师在描绘时,那种对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深深共鸣。这幅画不仅仅是对一个故居的写实,更是一种对文人心境的捕捉。它让我体会到,即使身处困顿,真正的文人依然能保持内心的光明与对世道的关怀。这种精神力量,比任何华丽的词藻都来得更为动人。

评分

《我画文人故居》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画册,不如说是一扇窗,一扇能让我们窥探古往今来那些风雅之士生活气息的窗。我作为一个对历史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拿到这本书的第一刻,就被它独特的视角所吸引。以往我们谈论文人,往往聚焦于他们的诗词歌赋、文章思想,或是他们的生平轶事。而这本书,却另辟蹊径,选择从他们居住过的故居入手,通过画笔,将那些凝固了岁月痕迹的砖瓦、庭院、书房,甚至是窗外的风景,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 初翻开,我便被其中一幅描绘李白故居的画面所震撼。那不是宏伟的宫殿,也不是华丽的园林,而是依山傍水,带着几分不羁的山野之气。画面的色彩并不浓烈,却有一种水墨般的写意,仿佛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闻到淡淡的松香。画者并没有刻意去描绘李白本人,但通过对故居的细节处理,比如那半掩的竹门,窗前随意摆放的酒杯,以及那幅题有“诗仙故里”的匾额,都巧妙地勾勒出了李白那种狂放不羁、追求自由的形象。我仿佛看到了那个“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他在这里饮酒作赋,与山月对饮,与清风相伴。画中的每一个笔触,都充满了对文人精神的理解和敬意,让人不禁沉思,是什么样的环境,孕育了如此旷世的才情?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文人的精神世界,很大程度上也与他们生活的物质空间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是相互渗透,相互塑造的。

评分

然后,我被一幅描绘陆游故居的画面所深深打动。画面上,是一座坐落在山水之间的书院,古朴而庄重。院落里,绿树成荫,有假山流水,也有古老的石碑。书房的陈设简洁而雅致,书桌上堆满了书籍,旁边还有几卷尚未完成的诗稿。画师用沉稳的笔触,营造出一种潜心治学的氛围。我仿佛看到了那个“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他在这里穷尽一生,写下了近万首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沉眷恋。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对家国命运的关切和对民族文化的传承。这幅画让我深刻地感受到,陆游之所以能够以如此巨大的产量创作,也与他长期沉浸在故居中,专注研究和创作的经历密不可分,他的故居,是他一生报国情怀的见证。

评分

当目光移至白居易的故居,我感受到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氛围。画面展现的是一座临水而建的宅邸,虽然不奢华,却显得十分精致。院落里有假山流水,有修竹乔木,还有一个小亭子,仿佛是文人雅士品茗论道的绝佳场所。画师通过对光影和色彩的运用,营造出一种清幽雅致的氛围。我仿佛看到了那个“长恨歌”的作者,他在这里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也在这里体味着人间的悲欢离合。画中的一些细节,比如书房里案头的书籍,窗外摇曳的柳树,都暗示着这里曾是文思涌动的源泉。这幅画让我意识到,文人的生活并不总是清贫苦寒,也可能是在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中,进行着深刻的思考和创作。白居易故居的描绘,展现了文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以及他们如何在闲适中捕捉灵感。

评分

翻到陶渊明的故居,画风又是一转,变得更加质朴自然。画面上,是一间简陋的茅屋,掩映在翠绿的竹林和潺潺的溪流之间。屋前有一小块菜地,几株瓜果蔬菜长势喜人。屋顶覆盖着厚厚的茅草,窗户是用竹篾编织而成,显得朴素而实用。画师用淡雅的色彩,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意境。我仿佛看到了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他在这里躬耕陇亩,与自然为伴,追求着内心的自由与安宁。画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世俗的淡泊。这幅画让我深深体会到,陶渊明之所以能够选择归隐,不仅仅是一种逃避,更是一种对真正价值的追求。他的故居,就是他精神世界的具象化,简单而纯粹。

评分

当我看到辛弃疾故居的那一页时,画面立刻变得激昂起来。画中的故居坐落在山峦叠嶂之中,显得雄浑壮阔。院落里,古树参天,苍松翠柏,仿佛与周围的山林融为一体。书房的陈设虽然不失文雅,但却透露出一种豪迈的气息,案头摆放着兵书战策,旁边还有一个未曾饮尽的酒杯。画师用粗犷而又有力的笔触,展现出辛弃疾那“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英雄气概。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抗金名将,他在这里怀揣报国之志,写下了无数充满豪情壮志的词篇。画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充满了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民族的担当。这幅画让我深刻地体会到,辛弃疾的词之所以能够如此振奋人心,也与他这种胸怀家国、不甘寂寞的豪情壮志密不可分,他的故居,仿佛就是他壮志凌云的起点。

评分

再往后,是苏轼的故居。那一页的画面色彩明亮而温暖,充满了生活的气息。画中的庭院里,种满了各种花草,有盛开的牡丹,也有摇曳的竹子,一条蜿蜒的小径通向一间雅致的书房。书房的窗户大开,阳光洒了进来,桌上放着一个古朴的笔墨纸砚,旁边还有一个装满水果的竹篮。画师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苏轼那种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我仿佛看到了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他在这里品茶读书,与友人谈笑风生,甚至还会在院子里种植些花草,体验农耕的乐趣。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一种从容不迫的优雅和对生活的热爱。这让我不禁思考,苏轼之所以能够以如此超然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起伏,是否也与他居住的环境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他的故居,仿佛就是他心境的写照,充满了诗意和人间烟火气。

评分

今天收到,具体还没看,相信商务印书馆,相信京东商城~

评分

今天收到,具体还没看,相信商务印书馆,相信京东商城~

评分

今天收到,具体还没看,相信商务印书馆,相信京东商城~

评分

今天收到,具体还没看,相信商务印书馆,相信京东商城~

评分

今天收到,具体还没看,相信商务印书馆,相信京东商城~

评分

今天收到,具体还没看,相信商务印书馆,相信京东商城~

评分

今天收到,具体还没看,相信商务印书馆,相信京东商城~

评分

今天收到,具体还没看,相信商务印书馆,相信京东商城~

评分

今天收到,具体还没看,相信商务印书馆,相信京东商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