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白瑜编著的《素描入门(提高篇)》根据素描画的特点,以独特的讲授方法进行呈现,从单体绘画的讲解,到组合物体的组合画法,再到完成图的作品欣赏,循序渐进从“技”到“艺”的方向对学者进行引导,使本书既是一本帮助素描画爱好者步入艺术园地的启蒙教材,又是一本涉及素描的诸多技法和绘画法则的指导书。 白瑜 编著 白瑜,生于陕西绥德,现为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研究生,多年从事高考美术培训工作,曾出版有《素描技法入门·几何形体》《国画禽鸟》《国画蔬果》《国画花卉》《鱼虫画法》等。我一直觉得,素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创作,而《素描入门提高篇》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教授了基础的素描技巧,更重要的是,它为我打开了通往更广阔的艺术世界的大门。书中在讲解了各种基本形体和结构的绘画方法后,开始引导读者如何将这些基础知识融会贯通,去表现更复杂的物体和场景。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联想与表现”的章节,作者鼓励读者在观察和理解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创作出更具个性和情感的作品。例如,在讲解动物素描时,作者不仅仅分析了动物的骨骼结构和皮毛质感,还引导读者去捕捉动物的神态和动态,去表现它们的生活习性。我尝试着根据书中的启发,去画一些我感兴趣的主题,比如我童年时记忆中的老房子,或者我曾经经历过的有趣场景。在绘画过程中,我能够将书中学到的各种技法灵活运用,并且融入自己的情感和理解。这本书让我明白,素描是实现艺术创作的基石,而掌握了扎实的素描基础,就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独特作品。
评分这本《素描入门提高篇》的封面设计就给了我一种沉静而专业的直观感受,那种淡淡的灰调和笔触的质感,仿佛预示着里面将是一场深入的视觉探索之旅。我拿到书的时候,正值我刚放下几本理论性较强的艺术史书籍,身体里充满了对“动手”的渴望,想将那些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象的表达。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适时递过来的一块肥沃土壤,让我可以播下我对绘画的热情。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序言,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素描这门艺术的深深热爱和对读者循序渐进学习的殷切期盼。我尤其欣赏作者提到素描不仅仅是技巧的堆砌,更是观察力、理解力和情感表达的综合训练,这种观点瞬间就拉近了我与作者的距离。我感觉作者不是高高在上的导师,而是与我一同在素描的道路上前行的伙伴。接下来的章节,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技法,而是从最基础的光影原理讲起,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清晰的图示,一步步剖析了物体受光、背光、反光以及投影的形成过程。我一直觉得光影是素描的灵魂,掌握了光影,画面才有了生命力和立体感。书中对于不同材质(比如光滑、粗糙、透明)物体在光影下的表现差异,都有非常细致的讲解,这对于我来说是醍醐灌顶的。我以前画静物,总觉得物体“平”的,缺乏空间感,读了这部分内容后,我尝试着去观察身边不同的物体,感受它们表面的光泽和明暗变化,真的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而且,作者提供的练习范例,都是我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物品,这让我觉得学习的过程是如此的贴近生活,而不是遥不可及的艺术殿堂。我开始尝试着临摹这些范例,即使刚开始画得不够完美,我也能从中体会到光影的微妙变化,这比单纯地记住理论要来得生动和有效得多。
评分《素描入门提高篇》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法教程,更是一本能够帮助我建立起正确绘画思维的书。在讲解过程中,作者始终引导我思考“为什么”,而不是仅仅给我“怎么做”。比如,在讲解阴影的表现时,作者不仅仅告诉我要画深一点,还会分析阴影的形状、色彩(在素描中就是明度差异)以及阴影边缘的处理,这些都会受到光源、物体表面材质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这种深入的分析,让我对素描的理解更加透彻。我以前画画,经常会遇到瓶颈,感觉怎么努力都无法突破。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明白,很多时候是因为我的绘画思维是僵化的,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作者在书中还强调了“反复练习”的重要性,并且提供了不同难度和主题的练习范例,让我能够循序渐进地提升。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建议,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练习,并且在练习后认真反思,找出自己的不足。这种有目的、有方法的练习,比我之前漫无目的地乱画要有效得多。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者,而是一个主动探索和成长的绘画者。
评分我一直对风景写生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每次尝试,总觉得画出的风景缺乏层次感和空间感,画面显得比较扁平,没有那种身临其境的感受。《素描入门提高篇》在这方面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书中关于风景素描的部分,并非简单地罗列几种自然景物的画法,而是从构图的原理入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如何通过景物的远近、大小、明暗来营造画面的空间纵深感。作者特别强调了“空气透视”的概念,解释了远处的景物会因为空气中的尘埃和水分而显得模糊、色彩饱和度降低,并且在明度上也会有所减弱。书中提供的范例,运用了大量的灰调变化和虚实对比,远处的树木和山峦用较为柔和的线条和较浅的明度来表现,而近处的景物则用清晰的轮廓和丰富的明暗对比来强调,这使得画面立刻就有了前后景的分辨。我之前画风景,总是把所有东西都画得很清晰,结果画面挤在一起,没有呼吸的空间。读了这本书后,我才明白,适当的“模糊”和“虚化”是多么重要。作者还讲解了如何捕捉自然光线在风景中的变化,比如阳光照射下的明暗对比,阴影部分的层次感,以及不同时间段光线的不同氛围。我尝试着去户外写生,运用书中学到的构图和空气透视原理,惊喜地发现,我画出的风景不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有了更强的生命力和空间感。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不仅仅教授了“怎么画”,更重要的是引导我思考“为什么这么画”。很多素描书籍会直接给出大量的技法和范例,让人照猫画虎,但《素描入门提高篇》却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且在讲解技巧的同时,深入剖析了这些技巧背后的原理。例如,在讲解线条的运用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说“要画出粗细变化”,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线条所传达的情感和力量感,例如,粗犷有力的线条可以表现力量和体积,细腻柔和的线条可以表现柔美和质感。作者还讲解了线条的节奏和方向如何影响画面的整体韵律。我之前画画,总觉得线条很生硬,缺乏变化。通过学习这本书,我开始意识到,每一根线条都有其生命和意义,它们不仅仅是轮廓的勾勒,更是情感的表达和画面的构建。我还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笔触”的讲解,作者分析了不同的笔触(例如,长笔触、短笔触、点触、擦拭等)如何表现不同的质感和明暗层次,并且鼓励读者去探索和形成自己独特的笔触风格。这让我感觉素描不再是冰冷的复制,而是一种充满个性和创造力的表达。我开始尝试着去改变我的笔触,去感受不同的笔触带给画面的视觉效果,这种探索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乐趣。
评分在《素描入门提高篇》中,关于透视原理的讲解,是我认为最具价值的部分之一。我之前对透视的理解一直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知道一点近大远小的概念,但真正应用于绘画时,却常常出错。这本书则用非常系统和严谨的方式,从一点透视、两点透视,乃至三点透视,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作者不仅解释了透视原理的数学基础,更重要的是,他通过大量的图示,将抽象的透视消失点、视平线等概念具象化。我尤其喜欢作者用“眼睛”和“地平线”来类比视平线,用“想象中的画家”来辅助理解消失点,这些生动的比喻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透视的本质。书中还提供了很多建筑、室内空间和城市街景的素描范例,并且详细地分析了这些范例是如何运用透视原理来构建空间的。我尝试着根据书中的指导,去画一些简单的几何体组合,然后是房屋、道路等,发现只要掌握了透视的基本规律,就能非常准确地绘制出有空间感的物体。这让我意识到,原来想要画出逼真的场景,透视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我以前画一些有纵深感的画面时,总是凭感觉来画,结果往往是扭曲的。这本书的透视章节,让我感觉自己终于掌握了绘制空间的基本法则,为我以后绘制更复杂的场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我一直觉得自己对人物素描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自己的作品缺乏神韵,人物的表情和动态很难抓住。收到《素描入门提高篇》后,我首先翻阅的就是关于人物素描的部分。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一开始就讲复杂的五官结构,而是从整体的头骨比例和面部肌肉走向入手,帮助读者建立起对人脸三维结构的认知。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将头骨比作一个不规则的椭球体,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讲解颧骨、下颌骨等关键结构是如何影响面部轮廓的,这比我之前死记硬背的五官尺寸要直观得多。接着,作者深入讲解了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等五官的形体特征和在不同表情下的细微变化。我特别喜欢作者讲解眼睛的部分,他不仅分析了眼球的球体感,还细致地描绘了眼睑的厚度、睫毛的走向以及眼部周围皮肤的褶皱,这些细节对于塑造生动传神的眼睛至关重要。我还尝试了书中提供的不同角度和表情的人物头像练习,发现即使只是微小的头部倾斜,也会带来面部结构上的巨大变化,这让我对观察人物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在讲解嘴部时,也细致地分析了嘴唇的厚薄、唇角的弧度和咬合时的肌肉走向,这对于我以往画出的“面瘫”嘴巴来说,简直是救星。我开始意识到,原来想要画好人物,不仅仅是画出“像”,更重要的是画出“神”,而这种“神”恰恰就隐藏在对人物结构和表情细微之处的精准把握中。这本书让我对人物素描的信心大大提升,感觉自己终于找到了打开人物画大门的钥匙。
评分我一直认为,素描是一门非常讲究观察力的艺术。《素描入门提高篇》在这方面给予了我极大的提升。书中反复强调“读懂物体”,不仅仅是看到物体的形状,更是要去理解它的结构、材质、光影以及它所处环境的关联。作者提供了一些非常有趣的观察练习,例如,让我去观察同一物体在不同光线下的变化,或者去比较相似物体之间的细微差异。这些练习让我变得更加敏锐,我开始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到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比如,以前我只是看到一片树叶,现在我能注意到叶脉的走向、叶片的边缘是如何卷曲的,以及阳光透过叶片时产生的斑驳光影。这种观察力的提升,直接体现在我的素描作品中,我的画面变得更加生动和富有细节。我以前画人像,总觉得人物的表情不够自然,现在我能更好地观察人物面部肌肉的细微运动,以及这些运动如何影响到表面的光影和皮肤的纹理。这本书让我明白,素描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察力的进步,而观察力是可以并且需要通过刻意训练来提升的。这种“看见”的训练,对我来说是受益终生的。
评分我一直认为,素描不仅仅是技巧,更是对物体内在结构的理解。这一点在《素描入门提高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本书在讲解各种物体时,不仅仅停留在其表面的视觉形态,而是深入到其内部的结构和组成。例如,在讲解水果的素描时,作者不仅分析了水果表面的光滑度、颜色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他会提示读者去思考水果的内部构造,比如果核的位置、果肉的密度以及果皮的厚度,这些都会影响到表面的光影和体积感。同样,在讲解树木的素描时,作者不仅指导如何绘制树干的纹理和树叶的形态,还会引导读者去理解树枝的生长规律、树干的粗细变化以及根系的分布。这种由内而外的理解方式,让我感觉自己画出的物体更加“真实”和“有生命”。我以前画东西,总是习惯于从外形开始,然后一层层地叠加明暗。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开始尝试着在下笔之前,先在脑海里建立起一个物体的三维模型,思考它的内部结构,然后再去表现它的外在形态。这种转变让我感觉自己的绘画思维发生了质的飞跃。尤其是在画一些复杂的结构,比如机械零件或者建筑的内部空间时,这种对结构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素描高手,不仅仅是“画得像”,更是“理解得深”。
评分这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它对于不同材质表现的处理。我一直困扰于如何将金属的光泽、布料的褶皱、玻璃的透明感以及木头的纹理等在素描中生动地呈现出来。在《素描入门提高篇》中,我找到了令我满意的答案。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篇幅,系统地讲解了不同材质的物理特性及其对光影的影响。比如,对于金属,作者解释了其光滑表面如何反射强烈的亮部和锐利的边缘,以及如何通过不同程度的灰调过渡来表现其圆润感。书中给出的金属器皿的素描范例,其光泽的逼真程度令人惊叹,我尝试临摹后,发现确实能通过细致的光线捕捉和笔触的细腻变化,来营造出金属的质感。再比如,对于布料,作者详细分析了不同材质(丝绸、棉布、毛呢等)的垂坠感和褶皱形成的规律,并且强调了褶皱处的光影变化如何塑造出布料的体积感和层次感。我曾经觉得画布料非常枯燥,只是简单地画出一些线条,但读完这部分内容后,我才明白,每一次的褶皱,每一次的阴影,都蕴含着对物体形态的理解。作者还提供了很多不同材质的静物组合的范例,让我有机会在同一个画面中同时练习如何表现多种材质的差异,这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素描表现力。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套“材质表现秘籍”,让我的素描作品不再是单一的灰度平铺,而是充满了丰富的视觉语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