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中必须有一样不以此谋生的工作,我们称之为兴趣爱好。”手工DIY,找寻的其实就是一种自然、自由的生活。在提高孩子动手能力,体味乐趣的同时,也更好地促进并亲密了亲子关系。
创意、技巧、耐心……这些是家庭教育能够带给孩子的特质,也是成为一个优秀人才的必备条件,通过木工DIY能够实现这一点。任何一个作品的完成都是孩子和家长一起努力的结果。在玩木工DIY的同时,培养了孩子的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也增加了亲子间的乐趣。不仅孩子会体验到从0到1那种突破的感觉,还让孩子在成长的路上有了更多的可能性,磨炼意志!
蒯松,明代建筑大师蒯祥的后人,蒯鲁班手作教育空间创始人。自小就喜欢自己动手做玩具,尤其酷爱木工。20年来,蒯松一直从事DIY工具的研发和推广,与欧美国家DIY行业常年保持深度联系,学习工艺技术,传承工匠精神。
每个人的体验都是不一样的,它具有很多特性,包括过程性、不可替代性、亲历性。所以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动手经历,动手验证,才能获得科学知识,养成良好的品质,学会一定的技能。——德国著名教育家库尔特·汉恩
目录
第一章 你的孩子也有“儿童病”吗
专心做好一件事真的很难吗?
“脆弱”的“酷小孩”
自主学习困难症
缺乏时间观念的孩子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第二章 孩子未来的“绊脚石”
知识与能力是生存之本
成绩好,未来一定好吗
何谓真正的“学以致用”
就业难到底难在哪
第三章 西方教育的精髓
东西方教育的差异
西方的动手教育
国际DIY运动风起云涌
木工DIY的唱响
德国、日本的现代木工DIY
第四章 手作教育——未来教育新思路
手作教育理论
手作教育新方法
手作教育让下一代更美好
第五章 动手让孩子身心发展
唤醒大脑尘封区域
会玩才会学
教你最棒的情商教育
动动小手,创造力大爆发
第六章 与父母一起DIY
陪伴才是最好的教养
亲子DIY,享受简单
换一种方式讲大道理
成为擅长“动手”的父母
动动手为爱插上翅膀
第七章 走进木材王国
原来木材也分三六九等
可以放心“吃”的木材
粘胶剂的选用
第八章 木工坊里的安全
蒯鲁班全能手
可调节性工作台
传统的木工工具
辅助工具
第九章 传统技艺里的文化与智慧
从鲁班到蒯鲁班
拼接的艺术
组装的智慧
加工与余量的尺度
第十章 感受传统技艺——手作DIY明星产品
小板凳的制作过程
DIY 小花盆和小花盆架
让孩子学以致用,说起来简单,但是在生活中实践起来,便会遇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如何才能然孩子真正的学以致用呢?
学以致用,是一种教育理念,要想深入孩子的脑海中,必须让孩子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因为从小学到大学,孩子一直想要实践,但是时间却被一拖再拖,等到从大学毕业,孩子的热情和想象力创造力,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这是因为父母过分“保护”,害怕孩子受伤,害怕孩子失望,害怕孩子失去信心,不让孩子去行动,总觉得等孩子长大以后再去行动,父母放心一些。而实际上就算孩子成年了,在父母眼中仍然是个孩子。不是孩子不想成长,而是我们做父母的,从小就折断了孩子飞翔的翅膀。
“我经常带孩子到工作室玩耍,鼓励他们坚持不懈地涂鸦。我认为大人和孩子可以一起玩的玩具,比如积木。”《怪物史莱克》导演,编剧安德鲁?亚当森说。因为在童年时期,就在指尖上行动起来,这对于安德鲁?亚当森以后成为一个联想和想象力丰富的导演,埋下了“伏笔”。
在蒯鲁班的手作课堂上,孩子们总喜欢主动问问题,因为每个孩子关注的点不一样,提的问题自然也就不同。
受父母影响从小喜欢历史的孩子,一看到章印就问老师:“章印是怎么来的?章印是谁发明的?”
有的孩子喜欢研究形状,就问老师:“老师,章印为什么是方形的?有没有三角形的?”
有的孩子对颜色很敏感,就会主动提问:“为什么印泥是红色的?我喜欢黄色,能用黄色吗?”
一个专业的老师会用简单活泼的语言,一一回答孩子的各种问题,之后讲解制作章印的步骤和工具的使用,以及注意事项。同时,手作老师不会束缚孩子的想象力,孩子可以自由DIY。
我最喜欢列宁这样解释学以致用:“我们不需要死读硬记,我们需要用基本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我们也希望达到一个好的影响:通过手作教育,孩子既学到了章印知识,又学会了制作章印。我想,这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学以致用。
站在孩子身边的父母,看到如此活泼好问的孩子,似乎也看到了平日里孩子不一样的一面,看到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一起合作,主动帮助别的孩子,父母总是能够从内心深处绽放出美丽的笑容,而不是在家里看着孩子自己玩玩具时的愁容。
“在孩子做手作的时候,我简直不敢相信,原来我的孩子这么喜欢动手制作,而以前在家里都不肯自己动手洗袜子的孩子,现在都愿意主动洗袜子了……”总会有家长,愿意找我聊聊孩子的变化。
随着课程的深入,孩子都慢慢在变化,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也慢慢变得更加融洽,学以致用的思维,也在孩子脑海中生成。孩子把这种思维运用到学习中,以后的工作中,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意思是说,孩子小时候养成的习惯,就像人的天性一样自然、坚固,甚至可以说等同于天性。反之,孩子如果小时候就失去了动手的习惯,那么即使他长大成人以后,也不会有勤于动手的习惯。众所周知,无论是家庭还是事业,都稀缺的是善于动手的创意型人才,而不是所谓的“书呆子”。也就是说,我们的社会需要的是既有知识和才华,又能够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即“又红又专”的人。而要想具备一技之长并不难,从小培养动手能力,这是最基本的条件。
令人欣慰的是,手作DIY运动将动手的机会还给了孩子们。我作为北京天安门故宫设计者及制造者——蒯祥的第二十四代传人,创办了蒯鲁班DIY手作教育空间。大学毕业20多年以来,我一直从事DIY工具研究和推广,与一些欧美国家DIY行业常年保持深度联系,学习最新的工艺技术,传承工匠精神。我认为未来教育的大变革就是从DIY手作教育开始。我提倡的教育模式是手脑并用,并积极探索手作教育的商业模式,形成了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培训推广四位一体的工艺链条。
DIY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西方,是“DO IT YOUSELF”的缩写,意思是“自己动手制作”。一位英国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与工匠贝利?巴克尼尔,他最早明确地定义DIY的概念,即“不依赖或聘用专业的工匠,利用适当工具与材料自己来进行居家住宅的修缮工作”,并且大力推广,使得此一用语广为人知。于是DIY运动在世界开始逐渐风靡起来,内容也变得包罗万象,不仅包括木工DIY、手工DIY,而且还有DIY面膜、DIY留学,等等。
为什么我会说手作DIY将是未来教育的一个大变革呢?
通过在蒯鲁班手作教育空间与孩子和家长们的接触,我深深地感觉到,让青少年甚至更小的孩子接触这些传统的木工工具,体验木工的传统技艺和工匠精神,对于他们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从动手能力上看,孩子们在敲敲打打、拉大锯扯大锯的过程中,全身的肌肉和神经都得到了锻炼,手眼脑的协调性也得到了均衡的发展。从提升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层面上看,木工DIY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创造力,更是使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大幅提高。我们在上课时,会提供安全的材料、适合孩子的工具、传统技艺的传授,最重要的是我们给孩子发挥和创造的空间,让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探索和创造。当孩子们努力去完成一个作品时,他脑海里作品的样子及对应材料和工具的选择,无疑都是在考验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亲子教育上看,父母和孩子一起进行木工DIY的过程,无疑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平等沟通交流的平台。他们会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下,互相商量、合作配合、取长补短。在这一过程中,父母看到孩子的另一面,孩子也看到父母的另一面,彼此都更了解对方,再沟通时就少了误会和障碍。
从对孩子品质的锻炼和培养的角度看,木工DIY让孩子体味了传统的工匠精神,让他们在测量、打磨、切割的过程中真正明白了什么叫“精益求精”,什么叫“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而孩子们努力完成作品的过程中,每个步骤的完成,都是一种成功,体味过程的快乐远比完成作品更重要。孩子们体验到的是探索、学习和创造的快乐以及持之以恒的力量。
从获取知识的角度看,木工DIy更好地将数学、艺术、健康和社会等很多领域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孩子们在这里可以有机会进行综合的学习。
只要有孩子,教育就是社会永恒的热点话题。在人们越来越关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手作教育”将成为教育行业的下一个风口。
《动动手改变孩子一生:教育对了,孩子更优秀》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阅读体验中数一数二的佳作。它没有那些华而不实的辞藻,也没有故弄玄虚的理论,而是用一种朴实而深刻的笔触,描绘了教育孩子最核心的理念。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的部分。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直接给出答案,或者替孩子做决定,却忽略了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这本书就提供了一系列的方法,引导家长如何通过提问,如何通过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我尝试在和孩子交流时,不再急于否定或肯定,而是耐心倾听,并用开放性的问题引导他们自己去思考。渐渐地,我发现孩子变得更加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更愿意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这种改变让我欣喜,也让我看到了这本书的强大力量。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教育,不是把孩子塑造成我们想要的模样,而是帮助他们发现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方法,更带来了信心。
评分这本书真是一本“宝藏”!在我翻开它之前,我一直以为教育孩子就是送他们去最好的学校,请最好的老师,然后期待他们能取得优异的成绩。然而,《动动手改变孩子一生:教育对了,孩子更优秀》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没有给我灌输那些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是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告诉我如何通过日常的点滴,真正地影响孩子的一生。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情绪管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章节。以前,我常常为孩子一点小事就哭闹不止而感到头疼,也常常因为孩子在面对困难时的退缩而感到焦虑。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这些并非孩子“不听话”的表现,而是他们成长过程中需要学习的重要技能。书中提供的方法非常实用,比如如何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如何和孩子一起分析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这些技巧的运用,让我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少了很多冲突,多了很多理解和信任。我发现,当我用书中提到的方法去引导孩子时,他们不仅变得更加独立和自信,而且亲子关系也变得更加和谐。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教育的本质是爱与智慧的结合,而智慧,恰恰体现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影响深远的日常互动中。
评分要说《动动手改变孩子一生:教育对了,孩子更优秀》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改变,那一定是心态上的。我一直是个比较焦虑的家长,总担心自己的孩子不够聪明,不够优秀,比不过别人家的孩子。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内心的迷雾。它没有给我任何压力,反而让我看到了孩子身上无限的可能性。书中的很多案例都非常贴近生活,让我感同身受。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挫折教育”的论述。以前,我总是尽量为孩子扫清障碍,不让他们经历失败。但这本书告诉我,适当的挫折反而能让孩子更强大。它教我如何引导孩子正确看待失败,如何从失败中学习,如何培养孩子的韧性。当我开始尝试用书中提到的方法去面对孩子成长中的挑战时,我发现孩子真的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他们不再害怕尝试,不再轻易放弃,遇到困难时,也开始主动寻求解决办法。这本书让我明白,教育不是一场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重要的是陪伴孩子,引导他们找到自己的节奏,享受过程。它让我从一个“结果导向”的家长,转变为一个“过程导向”的家长,这对我来说,意义非凡。
评分终于读完了《动动手改变孩子一生:教育对了,孩子更优秀》这本书,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思考和启发是多方面的,远超我最初的期待。书中描绘的那些细致入微的亲子互动场景,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和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影子,那些曾经让我感到困惑和无力的时刻,在作者的笔下变得豁然开朗。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内在动机激发”的论述所吸引。它不是简单地告诉家长要鼓励孩子,而是深入剖析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并提供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帮助家长理解和引导。书中并没有宣扬立竿见影的成功学,而是强调过程的重要性,以及父母在孩子成长道路上扮演的“陪伴者”和“引路人”的角色。很多时候,我们过于关注结果,却忽略了孩子在学习和探索过程中的喜悦与挫折,这本书提醒我,要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孩子每一次小小的进步,并适时给予肯定和支持,这种肯定并非空洞的赞美,而是基于对孩子努力的真正认可。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教育”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是单方面的知识灌输,而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沟通和引导,是一种对孩子潜能的深度挖掘,更是对亲子关系的持续滋养。
评分我花了几天时间,终于啃完了《动动手改变孩子一生:教育对了,孩子更优秀》这本书,说实话,读完之后,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动和释然。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育儿指南,不如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没有给我灌输那些高深的教育学理论,而是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教育的本质是爱,是理解,是尊重。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如何与孩子建立深层连接”的论述所打动。以前,我总觉得只要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他们就会快乐。但这本书告诉我,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和情感上的支持。它教会我如何放下手机,全身心地投入到和孩子的互动中;如何用心去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如何用恰当的方式回应孩子的情绪。当我开始有意识地去改变自己的沟通方式后,我发现孩子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许多。他们开始愿意和我分享学校里发生的事情,也更愿意向我寻求帮助。这本书让我明白,教育的成功,不在于孩子考了多少分,而在于他们是否拥有一个健康、快乐、完整的人格。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育儿方式,也给了我继续前行的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