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的智慧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中华的智慧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的智慧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刘笑敢,程宜山,陈来 著,张岱年 主编,方立天 副主编 编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5-01-21


商品介绍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702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9075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83
字数:3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华的智慧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相关书籍





书籍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的智慧》收入从孔子到戴震的三十五家古代哲学家(个别是哲学著作,如《周易》),从中总结、提炼出他们思想中极具有贡献与闪光点的精华,尤其是对后人有所启迪之处,进行介绍、阐述,使读者对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思想智慧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也可以藉此对现实生活有所启发与指导。本书体现了中国传统优秀思想领域中,各派思想家的智慧的相互融合、兼收并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辩证发展的历程,正是在这种思想的融会碰撞中,最终形成了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特殊贡献的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另外,本书对这些哲学家生平有生动的介绍,每篇之前配有哲学家的插图,也是更立体形象了解其人的很好的方法。所以,此书又具有当下意义,尤其是现在传统文化受到重视、提倡中华文明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

目录

序言 / 1

孔子 / 1

一 己欲立而立人 / 6

二 为仁由己 / 10

三 过犹不及 / 13

四 “多学而识”与“一以贯之” / 15

老子 / 19

一 道为万物之宗 / 24

二 道法自然 / 26

三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 30

四 柔弱胜刚强 / 34

墨子和墨家 / 37

一 “义利”统一与“德力”并重 / 40

二 好学而博 / 44

孟子 / 51

一 民为贵,君为轻 / 55

二 “恒产”与“恒心” / 58

三 “生”与“义” / 61

四 人性之善 / 64

周易大传 / 69

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72

二 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 / 74

三 “精义”“利用”“崇德”三者统一 / 76

四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 77

五 一阴一阳之谓道 / 79

庄子 / 85

一 逍遥游 / 90

二 生有涯而知无涯 / 94

三 彼是方生 / 96

四 气变而有生 / 99

五 民有常性 / 101

惠施 / 105

一 大一与小一 / 108

二 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 109

三 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 109

四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 110

五 “小同异”与“大同异” / 110

六 南方无穷而有穷 / 111

七 今日适越而昔来 / 111

八 连环可解 / 112

九 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 / 113

十 泛爱万物,天地一体 / 113

公孙龙 / 115

一 名,实谓也 / 118

二 白马非马 / 119

三 离坚白 / 121

四 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 123

荀子 / 127

一 明于天人之分 / 130

二 制天命而用之 / 132

三 天地合而万物生 / 133

四 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 / 134

五 化性起伪 / 137

六 虚壹而静 / 139

韩非 / 143

一 道尽稽万物之理 / 146

二 参验 / 147

三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 149

四 以法治国,法不阿贵 / 152


董仲舒 / 155

一 天地之间若虚而实 / 161

二 天地人相为手足,合以成体 / 163

扬雄 / 169

一 吾于天见无为之为 / 173

二 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 / 174

三 道有因有革 / 175

四 作者贵其有循而体自然 / 177

五 极则必反,不极则不反 / 179

王充 / 181

一 天道自然无为 / 184

二 自然感应 / 187

三 德力具足、知为力 / 190

四 考之以心,效之以事 / 192

五 贵通、贵用、贵作 / 194

王弼 / 199

一 得意在忘言 / 202

二 “本末”与“体用” / 207

三 “名教”与“自然” / 211

向秀与郭象 / 217

一 万物必以自然为正 / 221

二 天地万物无时而不移 / 227

三 顺其自然即是无为 / 228

葛洪 / 231

一 役其所长则事无废功,避其所短则世无弃材 / 235

二 诸后作而善于前事 / 237

三 “天地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与“气竭则命终” / 238

僧肇 / 243

一 “非有非无”与“立处即真” / 248

二 动静未始异 / 250

三 “能知”和“所知”,“相与而有,相与而无” / 253

范缜 / 257

一 形神相即 / 262

二 形质神用 / 262

三 “人之质,质有知”与“知虑各有其本” / 262

法藏 / 267

一 用即体、体即用 / 271

二 “缘起相由”与“相即相入” / 272

三 六相圆融 / 275

四 “一中多,多中一”与“一即多,多即一” / 276

慧能 / 281

一 若识本心,即是解脱 / 285

二 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 286

韩愈 / 289

一 文以载道 / 294

二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 297

柳宗元与刘禹锡 / 301

一 天人不相预 / 304

二 天人交相胜 / 307

三 理昧而言关 / 309

四 “生人之意”与“势” / 311

周敦颐 / 313

一 孔颜乐处 / 316

二 动静互根,变化无穷 / 318

三 诚、神、几 / 319

四 动而无动,静而无静 / 320

五 太极本无极 / 321

六 一与思 / 322

张载 / 325

一 虚空即气 / 329

二 凡象皆气 / 331

三 神天德,化天道 / 332

四 一故神,两故化 / 334

五 合内外,大其心 / 335

六 民胞物与 / 337

程颢 / 341

一 浑然与物同体 / 345

二 动静皆定 / 347

三 形上与形下 / 349

四 无独必有对 / 350

五 天人一理 / 351

六 易、道、神 / 353

程 颐 / 355

一 动静无端,阴阳无始 / 359

二 动为天地之心 / 360

三 所以然为理 / 360

四 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 361

五 道则自然生万物 / 363

六 物极必反 / 364

七 理必有对待 / 365

八 性即是理 / 366

九 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 / 367

朱 熹 / 369

一 理与事 / 373

二 理与气 / 374

三 理一分殊 / 376

四 两端相对 / 377

五 阴阳交变 / 379

六 体用对待而不相离 / 380

七 “道心”与“人心” / 383

八 心统性情 / 384

九 格物致知 / 385

十 知先行后 / 388

十一 主敬涵养 / 388

陆九渊 / 391

一 人皆有是心 / 395

二 自作主宰 / 396

三 义利之辨 / 398

王守仁 / 401

一 致知与格物 / 405

二 知行合一 / 406

三 致良知 / 408

王廷相 / 411

一 气是实体 / 414

二 气种有定 / 415

三 理载于气 / 416

四 气有变化,理亦有变化 / 417

五 法久必弊,弊必变 / 419

六 知是思与见闻之会 / 420

方以智 / 423

一 充一切虚,贯一切实 / 426

二 物有则,空亦有则 / 426

三 独性各别,公性则一 / 427

四 宇中有宙,宙中有宇 / 427

五 气、形、光、声四几 / 428

六 反因 / 429

七 圆∴三点 / 431

八 交、轮、几 / 433

九 “质测”与“通几” / 433

黄宗羲 / 437

一 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440

二 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 / 444

三 工商皆本 / 446

四 宁凿五丁之间道,不假邯郸之野马 / 447

王夫之 / 451

一 体用胥有 / 454

二 气者,理之依 / 455

三 天下惟器 / 455

四 诚者实有 / 456

五 非合两而以一为之纽 / 457

六 阴阳具于太虚之中 / 458

七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 459

八 能必副其所 / 459

九 即事穷理 / 460

十 知以行为功 / 461

十一 由野蛮到文明 / 464

十二 理势合一 / 466

十三 相天、造命 / 467

十四 珍生、务义 / 469

颜元 / 473

一 由粗会精、崇迹行义、见理于事 / 476

二 践形以尽性 / 478

三 格物即“犯手实做其事” / 481

四 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 / 483

五 讲读与习行二八开 / 485

戴震 / 489

一 一阴一阳、生生而条理 / 493

二 理者,察之而几微必区以别之名 / 495

三 心能辨理 / 496

四 理存于欲 / 498


附 记 / 502

引用书目 / 503

后 记 / 509

陈来中国哲学书单 / 511

刘笑敢中国哲学书单 / 516

前言/序言

序 言


  西方所谓哲学的原义是“爱智”,“爱智”即追求智慧。何谓智慧?智慧即对于真理的认识。西方哲学追求智慧,所以西方哲学所取得的成果可谓之“西方的智慧”。中国古代哲人志在“闻道”,“道”即真理,亦即最高的智慧。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历代哲学家所提出的创造性见解,亦可谓之“中华的智慧”。

  “智慧”有不同的层次。普通的“智慧”可谓实用的智慧,即处理一般疑难问题的智慧。《战国策》记载春秋之末晋国贵族知伯与赵襄子的斗争。赵襄子抗拒知伯的要求,知伯决水灌晋阳,围晋阳三年。城中粮食将尽,赵襄子对张孟谈说:“粮食匮,城力尽,士大夫病,吾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如?”张孟谈说:“臣闻之,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则无为贵智士也!”(《战国策·赵策一·知伯帅赵韩魏而伐范中行氏》)于是设法出见韩、魏之君,共攻知氏,取得了消灭知伯的胜利。这个故事说明,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救亡图存、转危为安要依靠智士的智慧。“智慧”之所以可贵,在于有转危为安、转败为胜的妙用。这类解决危难问题的智慧,虽然和哲学有关,但还不是哲学所追求的最高智慧。我们这本书所讲的“智慧”,基本限于哲学智慧。

  哲学所追求的最高智慧是关于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的解答,这就是中国古代哲人所讲的“道”。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道的学说包含哪些智慧呢?

  孔子自述学术宗旨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孔子是以“好学”自许的,学的目的在于“闻道”。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可见他对于道的重视。孔子在当时以“博学”著称,直到战国时期,孔子仍被认为是知识最多的人。《庄子·秋水》河伯与北海若问答的寓言中,河伯说:“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可见一般人以孔子为多闻的典型。但是在孔子,博学多闻只是求道的途径。《论语·卫灵公》记载:“子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又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孔子的“一以贯之”即其道之所在。孔子又自称“下学而上达”(《论语·宪问》),下学即致力于“多学而识之”,上达即达于一贯之道。

  老子也宣扬“闻道”,他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老子》第四十一章)庄子亦讲“闻道”,《庄子·大宗师》设为寓言说:“南伯子葵问乎女曰:‘子之年长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闻道矣。’”儒家、道家都以“闻道”为目的,但他们求道的方法有所不同。儒家以为“道”与“学”是统一的,要通过博学来求道。道家则把“道”与“学”对立起来。老子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第四十八章)《庄子·外篇》更宣称“无思无虑始知道”(《庄子·知北游》)。道家认为这“无思无虑”的“知”才是最高的智慧。

  中国哲学所谓的道,具有不同层次的含义,道指真理,亦指真理的客观内容,即最高的原理、原则。这最高的原理、原则又可分为若干层次:人生之道,自然之道,致知之道。

  人生之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中心议题。孔子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论语·雍也》)这“道”指人生的最高原则。人生之“道”亦即人生的智慧。孔子论“知”云:“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这就是说,人生的智慧在于提高道德觉悟,而不必注意鬼神问题。孔子这句话表现了一种重要倾向,即不从宗教信仰来引出道德,而认为道德与鬼神无关。这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倾向之一。这确实表现出很高的智慧。

  孔子所提出的最高原则是“仁”,“仁”的主要含义是“爱人”,亦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一原则含蕴一个基本前提,即承认别人和自己都是人,这可以谓之同类意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不但肯定别人也是人,还要求协助别人共同提高生活。应该承认,这是一项深湛的思想。孔子曾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论语·微子》)孔子肯定了人与人的同群关系。但是孔子在肯定人与人的同群关系的同时,又承认人与人之间的贵贱等级差别。这表现了仁的阶级性。孟子也宣扬“仁”,肯定人与人是同类,但又断言:“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这是儒家学说不可克服的矛盾。所以儒家所讲的“爱人”是不彻底的。虽然如此,“仁”作为一个道德原则,在历史上还是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的。

  阐发人生之道,必然要涉及人生价值问题。社会上的贵贱等级是世俗的价值差别。儒家虽然承认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区分,但又认为,一个人的价值与一个人在社会上的贵贱地位并非一事,处于高位的贵族未必具有真正的人格价值,处于下位的平民可能具备较高的人格价值。孟子提出“天爵”“良贵”之说,他说:“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孟子·告子上》)又说:“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孟子·告子上》)“天爵”对“人爵”而言,“良贵”对“人之所贵”而言。“人爵”即人之所贵,这种“贵”是可以剥夺的。天爵即“贵于己者”,这是不可能剥夺的。“良贵”就在于道德觉悟,这是不以官爵高下为转移的。孟子更提出大丈夫的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这树立了崇高的人格典范,在历史上起了激励人心的巨大作用。

  儒家虽然承认天命,但不废人事。孔子自述生活态度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论语·述而》),表现了积极有为的精神。传说孔子晚年著《易传》(即《周易大传》)。据近代学者考证,《周易大传》当是战国时期的著作,是孔子学说的进一步发展。《周易大传》提出两条非常重要的人生原则,一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一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自强不息”揭示了人类生活的内在本质,人必须积极努力、奋发向上,充分实现固有的潜在能力。“厚德载物”表达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人与人之间应相互关怀,敦厚宽容。《易传》的这两句名言,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凝结了儒家学者的深湛智慧。

  先秦哲学中曾讨论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之间的关系的问题。《管子·牧民》中提出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名言。《论语·子路》记载孔子的一个故事:“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从这个故事来看,孔子是认为治理国家应先“富之”然后“教之”,即先解决物质生活的问题,然后再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从社会生活来讲,应该如此。孔子又认为,从个人修养来讲,应努力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而不应先追求物质需要的满足。他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又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孔子的弟子颜回遵守孔子的这些教导努力实行,孔子赞美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孔子、颜回的这种生活态度,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称之为“孔颜乐处”。周敦颐加以解释说:“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可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通书·颜子第二十三》)又说:“发圣人之蕴,教万世无穷者,颜子也。”(《通书·圣蕴第二十九》)周氏弟子程颢说:“昔受学于周茂叔,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二程集·遗书》卷二上)“孔颜乐处”是宋明理学经常谈论的重要题目。理学家把“孔颜乐处”看作精神修养的最高境界。这里要区别两个问题,一是社会生活的问题,一是个人修养的问题。关于社会生活,应肯定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关于个人修养,应强调道德的自觉。孔子论治理国家,主张先“富之”而后“教之”;论道德修养,赞扬虽贫而乐。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补充的。

  墨家论人生之道,与儒家不同。儒家所谓仁是由己推人,由近及远;墨家则主张“爱无差等”的兼爱。兼爱的原则是:“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墨子虽然反对差等,但是还没有提出废除等级差别的要求,兼爱的理想境界是“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墨子·兼爱中》)。贫富贵贱的区别还是存在的,只是不相欺凌、和睦相处而已。墨家关于人生的独特见解是肯定人类生活的特点在于“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非乐上》),禽兽麋鹿等“因其羽毛以为衣裘”,“因其水草以为饮食”,人与此不同,农夫必须“耕稼树艺”,妇人必须“纺绩织纴”,才能获得“衣食之财”,“士君子”亦必须“竭股肱之力,亶其思虑之智”,以“听狱治政”,才能保持国家的安宁,否则“国家乱而社稷危矣”(《墨子·非乐上》)。墨家可以说初步认识了劳动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这也表现了高度的智慧。

  道家论人生之道,又大异于

中华的智慧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的智慧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

中华的智慧 pdf 下载 mobi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的智慧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的智慧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读者评价

评分

京东售后太差 我的图书退货后卡在拆包检测环节卡了五天 还是不给处理 给京东客服打电话打了五六个 一直让耐心等待 导致我现在根本无法报销 作为一个在京东每年在京东采购几十万图书的忠实顾客 我真的太失望了 售后差 态度恶劣 问题得不到解决 现在根本没地方说 只能等者 然胡我现在就没办法报销 一直压着

评分

不错,慢慢细读

评分

5分

评分

对中国重要的思想家进行了梳理非常好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过新年看新书?

评分

内容丰富。印刷清晰,好书推荐。

评分

书不错,值得一读,都是大家撰写,内容深入浅出,有收获

评分

一直买京东自营的书。

中华的智慧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中华的智慧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分享链接









相关书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